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重点推进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
——以当阳市为例
2016-02-18王清泉王丽娟
◆王清泉 王丽娟
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重点推进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
——以当阳市为例
◆王清泉王丽娟
以当阳市“三通两平台”建设为例,重点分析在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三通两平台
10.3969/j.issn.1671-489X.2016.13.020
1 前言
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提出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的建设目标,即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搭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践证明,建设“三通两平台”,可突破“时空限制”,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打造“没有围墙的学校”,汇聚“海量知识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对于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知识经济转型突破和教育均衡科学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当阳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入手,谈谈科学实施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2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目前,当阳市现有义务教育学校53所,其中完全小学32所,初中1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小学学生18 136人,初中学生9411人,小学专任教师1095人,初中专任教师1135人。近年来,当阳市按照“全面规划,分类实施,注重实效,积极推进”的原则,以借助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建设和宜昌市的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为契机,以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为重点,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健全和完善信息化建设运行保障机制,全面实施“三通两平台”建设工程,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装备水平,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到位目前,全市中小学教师备课设施、学生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数字化校园建设等信息化基础设备设施配备基本到位。到2015年6月,全市依托宜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当阳教育网,53所中小学基本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和“班班通”。全市建成教师电子备课室4个,有教师备课计算机1651台;建学生计算机教室65个;建多媒体投影教室37个;建“短焦投影+计算机+电子白板+实物展台+中控+静电防尘黑板+钢质讲台”模式“班班通”772个;38所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络中心(机房),配备了服务器、交换机和网络管理设备;全市所有中小学均已光纤接入宽带互联网,农村一般小学接入带宽超过4 M,乡镇中心小学、初级中学达到10 M以上;全市学校建成校园网站28个,其高中3个,初中14个、小学11个。教师计算机、学生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网络电子图书等设备配备基本达到国家规定要求,全市信息化教学设备总值超过6000万元。
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当阳市政府和市教育局已分别设立当阳市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多方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全市成立义务教育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创建推进工作;全市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各项管理制度,将教师和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培训和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年度有关科室、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绩效考核内容;市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班班通”设备管理与应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和完善了县级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机制,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绩效考核的评价机制已在全市中小学启动。
教育教学管理与应用活动基本展开全市中小学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管理与应用活动,并逐步与教师继续教育、高效课堂创建、课程改革创新、教育教学研修、师生在线学习、学生作业减负等教育工作相结合,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优质教育资源与学科整合、“比访”与“一师一课”等活动中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3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仍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就当阳市而言,主要表现在专任教师信息化办公电脑一人一机缺口较大;“三通两平台”建设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由于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站建设不到位,“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尚未实现;全市优质教育资源统一管理平台尚未建成,校本资源、特色资源开发力量薄弱,使用率低。
专任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强、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学校网络项目管理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校技术力量薄弱;一部分学科专任教师不能熟练操作“班班通”设备,不会运用白板软件制作课件,不会使用办公软件;教师网络研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教研水平不高。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服务、创新教育管理力度不够在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教育管理改革,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公共服务系统化、学校规范化等方面措施不力;在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服务、为学校事务处理、业务监管、动态监测、评估评价、决策分析搭建平台等方面缺少技术支持,学校信息化管理队伍力量薄弱。
4 加快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贯彻落实有关规定,健全和完善保障机制要明确责任,加强领导。首先,本地党委、政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与时俱进,积极融入网络化、信息化发展过程,科学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其次,政府层面要成立由教育、发改、财政、电子政务等部门组成的推进教育信息化协调小组,教育系统内部要成立业务科室和职能部门组成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要按照分工负责、分步实施的原则,实行目标管理,细化分解任务,提出进度要求,加强督促检查,全程跟踪问效,及时解决问题,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实效。
落实经费,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财政预算资金、上级专项资金、学校自筹资金、社会参与资金共同构成的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长效保障机制。市财政部门在每年财政预算中,要按照有关规定单列“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比例不低于年度财政教育经费支出的10%,统筹安排教育信息化经费合理分配在硬件、软件、资源、应用、运行维护、培训等方面的使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的重大工程专项资金,如“改薄”工程、“信息惠民”工程、智慧城市建设等项目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明确学校公用经费中用于信息化工作的比例,小学每年不低于10%,中学(职校)每年不低于15%,教师信息消费每人每年不低于240元;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鼓励通信运营商、资源(内容)提供商竞争进入,收取合理回报。
建立评价体系,加强督导考核,完善激励机制要制定区域内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和实施细则,定期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等进行评估;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教育行政机构、各级各类学校的工作规划和督导考核指标,采取专家评估、网络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做好教育信息化评估考核工作,落实各项发展任务和建设目标;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广大教师、校长、管理者广泛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活动,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育管理手段创新,帮助教师专业成长,营造氛围浓厚、形式多样的信息化应用局面。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评选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优秀案例、先进单位和个人,激励各级各类学校和广大师生积极开展应用探索,形成良性循环常态。
突出建设重点工作,完善和提升应用环境教育城域网,既是区域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又是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门户网站制作平台,能实现教育门户网站管理、教育办公自动化、教育统一管理、教育资源共享、师生在线学习、网络教研、校园安全视频监控等多项功能,能有效改变教育信息化不均衡现状,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环境、技术支撑和服务。本地党委、政府要按照国家、省市教育现代化的统一部署和建设要求,整合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物联等先进的信息技术,以现有区域教育网络中心为基础,迅速建成技术领先、功能齐全、方便实用、能覆盖区与各教育单位的教育城域网,逐步形成区域教育电子政务中心、数据汇聚中心、教育资源中心,并依托宜昌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广泛开展电子政务、教育管理、教育服务、教育教学、“班班通”应用等各类教育信息化活动,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全面实现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目标。
坚持应用驱动,促进融合创新,规范配套工程本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家标准化、优质化、均衡化、特色化、信息化的建设要求,高标准、高档次、高质量地全面实施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各项配套工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统筹推进区域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1)基础设施完善工程。其主要任务是拓展功能教室建设、设备补充与更新、网络优化与提档升级。要在2020年前启动并完成“数字阅览室、健康教室、录播教室、智慧(未来)教室、史地教室、数字探究实验室、科技创新实验室、机器人教室”建设;建成教育教学资源库,确保区域中小学学科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教学反馈等实现多媒体化、一体化、数字化。
2)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认真贯彻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制订区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方案,从任务目标、政策措施、组织实施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要确保2017年前区域内所有教师完成培训任务,达到培训要求,提升应用能力。
3)应用活动推进工程。以校本为主,组织教师常年开展以电子备课、白板教学、网络研修、空间应用、OA办公为基本技能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及达标和提升活动;在区域范围内,定期组织多媒体教学大赛、微课制作大赛,组织区域网络教研、录播课程研讨、本地资源评比等系列化应用活动,认真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网上晒课活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组织的各类信息化应用活动;以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创建为契机,广泛开展典型应用推介活动,大力推广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果,表彰先进,奖优惩劣。
4)智慧(平安)城市对接工程。把教育信息化纳入智慧(平安)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和优先部署范畴,在县域实施教育云、“教育通”移动客户端、电子学生证、校园安全监控系统等项目建设,并主动与广电网络、移动网络无缝对接、有机融合,建立家庭网上学习系统,努力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目标。
5 结语
加强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动态且又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个推动基础教育向更加美好未来快速发展的奋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将实现从“普及”到“提高”的转变,实现教育整体效益的更优化和均衡化,为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G434
B
1671-489X(2016)13-0020-03
作者:王清泉,当阳市教育技术装备站副站长,中学高级教师,宜昌市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与管理;王丽娟,当阳市新民小学教导副主任,中央电教馆立项重点课题“专题学习微课设计及应用研究”子课题实验教师(44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