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2016-02-17王琳
王琳
父母决定孩子的一生。这句话你听过不止一遍了吧?这个“父母决定论”,你相信吗?
这个观点在某些案例里确实令人感慨。曾听过一个据说是真实的例子:一个家庭有三个女儿,其中只有三女儿的学习不太好,于是她受到了父母的责怪,为了消除自己的压力,这个女孩开始拼命地吃,后来她变得无比肥胖,甚至无法正常生活,再后来,她就这样肥胖着过完了一生。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她说,如果有来世,我要教父母如何对待孩子 —— “如果我来世有幸能做一个有很多孩子的母亲,我肯定会给那个最丑、最笨,或是最肥胖的孩子最多的爱,就如同我此生不断地在头脑中馈赠给自己的一样”。
这个让人心酸的故事以及其它一些故事都在告诉我们,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无比深远的。
不过,看到有人要把这种影响上升到适用于所有家庭、所有孩子的“父母决定孩子的一生”的父母决定论,我还是不禁心生疑惑。
首先,如果承认父母能决定孩子的一生,那自然会引出好父母、坏父母之分,好父母带出好孩子,坏父母带出坏孩子,这在逻辑上似乎没有什么错误。但是,什么样是“好父母”呢?谁来确定这个标准,谁有资格来确定这个标准?
其次,父母决定论暗藏了一个假设,就是“孩子是被动的接受者”,孩子只是父母言行、观念、做法的投射者。同意这个假设的人其实无意间加入了一场已延续了上千年的争论,那就是:孩子的发展究竟是由先天因素还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这场争论的参与者不仅有普通父母,还吸引了哲学家、教育学家、社会学家、生物学家等。到今天,学术界基本已不再争论这个问题,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已经认识到,试图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者宣布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都是愚蠢的。
其实,孩子除了会受父母的影响,他们也是自己命运的积极参与者。比如,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的气质等影响父母的价值观体系、行为等来改变父母对自己的态度、期望、影响;另外,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社会活动面的扩大,他们会有更多的资源,包括老师、同学、朋友、邻居、书本知识、媒体资源等,来调整父母对他们的影响。更为特殊的是,孩子的一些先天因素会“主动”“屏蔽”父母影响。比如,有幸拥有慢单胺氧化酶A基因的孩子可以有效抵御因父母虐待给自己带来的患上“反社会人格障碍”的风险,而有幸拥有DRD4-7基因的孩子则能有效减少因父母冷淡而给自己造成安全感缺失的风险,等等。
所以,我想说的是,如果父母决定论能帮助父母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那就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但如果导致父母过于焦虑,那对孩子的成长反而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