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的摔摔打打,德国人有些“冷漠”
2016-02-17赵楠
赵楠
朋友在北京一所学校当老师,前几天和她通电话,她抱怨老师越来越难当,但让他头疼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家长生怕孩子受委屈,如果孩子在学校稍有磕碰,家长马上就来闹。家长的苛刻导致老师宁愿让孩子憋在教室里,以保证孩子毫发无损。
前几天,她班上的两个孩子在玩耍时起了点争执,都受了点轻伤。孩子嘛,今天打架,明天和好,老师问清楚情况也没把它当个大事。可是双方父母都很生气地找到老师,认定是对方孩子的错,要求严惩。
俩孩子看到各自父母争执不休,也就添油加醋地把事情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描述。一时间,双方家长互不相让,老师也左右为难。
听她倒苦水,我自然想起在德国的所闻所见,面对孩子的摔摔打打,德国的老师和家长还真有些“冷漠”。
孩子们之间的打闹,只要不是特别严重,老师尽量不参与。有一次我看到儿子骑在一个小朋友背上,我赶紧喊他下来,在一旁笑呵呵观看的老师觉得我很奇怪,她说:不用管啊,让他们高兴地折腾吧,男孩子嘛,打打闹闹正常的!
儿子幼儿园里吃饭用的盘子、碗都是瓷的,喝水的杯子是玻璃的,每次吃完饭,孩子们都要把自己的餐具放回到指定的地方。看着小不点们摇摇晃晃地端着瓷盘子,拿着玻璃杯子,我真担心他们会把餐具打碎扎着自己。果然,有一次,有个孩子把玻璃杯打破了,手上流了很多血,老师一边安慰她,一边给她进行简单的包扎。等到父母来接孩子时,老师说明了孩子手受伤的原因,父母没有任何抱怨就把孩子接走了。我想既然发生了事故,那么幼儿园会把餐具更换成塑料的吧,结果幼儿园一切照旧。因为老师相信:孩子们只有从亲身的失误中,才能自然而然地学会如何预防风险。用不锈钢餐具或塑料餐具虽然永远摔不碎,但没有失误的童年又有什么意思呢?
有一次去接儿子,老师告诉我,儿子在玩耍打闹时把另一个孩子的嘴角打出血了。老师说这件事的时候,脸上笑眯眯的,而且毫无指责儿子的意思。过了一会,我看到那个被打孩子的家长也来幼儿园了,赶紧带着儿子道歉,结果那位家长摆摆手,笑呵呵地说:“孩子就是这样长大的。”
回家后,我批评儿子,结果儿子十分委屈:“老师都没有批评我,你为什么批评我啊!”我赶紧问他老师是怎么解决这件事的,儿子回答:“老师就让我对那个孩子说声‘对不起,然后拿纸把嘴角的血擦干净,告诉那个孩子没什么可担心的,就让我们俩又在一起玩了。”
儿子的班曾经组织野外郊游,男孩和女孩们拿着树枝棍棒追逐打闹,旁边的家长们选择视而不见。不一会,一个小男孩捂着脑袋回来了,头破血流。男孩的父母看了看伤口,和大家告别之后,领着孩子先回家了。打人的女孩的家长则嘱咐了孩子几句,女孩就又和大家拿着棍棒去玩了。过了几天,我碰到那个受伤男孩的妈妈,询问孩子怎么样了。那位妈妈说孩子在家休息了几天,但她的语气里不但没有任何抱怨,还高兴地说那天孩子玩得真开心,活动组织得真好。
在德国生活多年,我基本看不到德国人对孩子常见的受伤大呼小叫,紧张万分的。一方面是德国人认为受些磕磕碰碰,正是让孩子有机会亲身体验危险所在,从而能积累经验,避免更多事故发生的很好的经历,另一方面这也和德国良好的医疗条件分不开。
德国每个孩子都有医疗保险,保险公司负责孩子的一切医疗费用,所以家长不必担心孩子由于跌打损伤所产生的费用问题。还有一点就是,德国人从小就有很多机会学习如何应对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般性损伤的医护知识,面对孩子的伤害,老师和家长都能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如果孩子伤得严重,大人会立即呼叫救护车,甚至动用直升飞机进行救护。而对一般性的磕磕碰碰,则是无所谓的“冷”处理。
受大人们的影响,德国孩子对彼此之间的摔摔打打也不太在意,不会动不动就找大人“告状”,老师也就不用花太多精力去调节鸡零狗碎的纠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