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辨、变、辩”:让阅读能力成功叠加
2016-02-17赵红梅
文/赵红梅
“遍、辨、变、辩”:让阅读能力成功叠加
文/赵红梅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课的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通过读多遍,遍读书、变换读、辨别读、辩证读,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语文情境、思想、艺术、语文之美,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变换读、辨别读、读多遍又是思的凭借、悟的前提、说的储备和写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抓住学生学习的切入点,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真正魅力,其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也就进行了叠加。
多遍读 有梯度
学习一篇课文,要经过多遍诵读。因此在学生预习课文时,我为学生设计了四个梯度,分别为“通—懂—透—熟”,学生按不同层次推进阅读。
读通,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做到不丢字加字,不重复,句读停顿恰当,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懂,指在读通的基础上,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通过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字词典,或上网查阅资料获取知识。若有实在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放在课上集体探究。读透,指在自己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选择最感兴趣的片段读,读出感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熟,指让学生把感兴趣的片断背下来,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让学生在多遍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升华情感。
巧辨读 激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这就是说,要想科学有效地进行辨别朗读训练,首先应着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起学生辨别朗读的积极性。
学习《美丽的北海公园》一课时,我先为学生播放了配有课文朗读的展现北海公园优美风光的录像片,学生一边聆听播音员的标准朗读,一边欣赏美丽如画的北海公园风景,这样的辨别读使学生身心愉悦,并形成了难忘的印象。此时,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课文,学生很快就会进入情境,要与老师的录音比读,朗读的兴趣高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中我还注重运用机智、幽默的语言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学习。
变换读 培语感
小学生的语感培养,应依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接受外界事物的已有能力而定。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按照其对语言文字“认读—理解—体味—领悟”的心理感悟过程来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学习第一部分,小兴安岭的树很多,我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语“数不清”“几百里”“像绿色的海洋一样”等来感受小兴安岭的树之多。随着景之美,我通过一组对比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这里的树木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多。通过变换朗读,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变换读中悟、学、思,把内心的感悟通过读体现出来,这就是他们内心感受的升华。
辩证读 导到位
小学语文教材选入的课文体裁多样,有诗歌,有散文,有故事童话……不同体裁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指导辩证读很有必要的。诗歌韵文,可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韵律美。散文,表现的是语言的流畅美。故事童话,追求的是活泼的叙事描写……因此,指导朗读,要因文而异,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词句、语段,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让学生会辩证读。
“贴近最近发展区”辩证读在朗读训练中,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材中所选入的课文有一部分十分贴近学生生活。如第六册教材中的《放风筝》《肥皂泡》等,文中所描述的放风筝、吹肥皂泡等场景是许多孩子已有的生活经历。教师就要借此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积极进行引导。
“互联网+”辩证读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锡林郭勒大草原》《富饶的西沙群岛》等,都是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可借助互联网的声像系统,播放生动的画面,通过优美的图片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提高朗读效果。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西沙群岛一带,海水显出种种色彩,有深蓝的、淡青的、深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五光十色,异常美丽……”“海底的岩石上有各式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美丽的鹿角……”颜色绮丽、异常美丽的海水、各式各样的珊瑚在学生的生活中很少见,此情此景都是学生感悟朗读的难点。因此,在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让学生亲眼看一看课文中描述的情景,以此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一边欣赏海水的奇异、珊瑚的多样,一边放声朗读,学生自然就把领略到的美融入到了朗读之中。
“角色扮演”辩证读分角色扮演可以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是学生把握人物心理的极好方式。在朗读故事、童话时,教师就可以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阅读,并不是形式地、机械地把文字变成声音。首先要指导学生读到位,达到正确、流利的基本要求,然后要重点训练其有感情地读。费尔巴哈指出:“感情只能向感情说话,因此感情只能为感情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是朗读的基本要求,更是体悟情感、深化理解的需要。“有感情地读”之中的“情”并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更不是教师在课堂上做一些抽象的要求和方法指导所能奏效的。学生必须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将书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因此要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
学生在“读多遍、遍读书、变换读、辨别读、辩证读”的多样化的朗读中,自然流露出来一种或舒缓或急促、或高昂或低沉、或喜悦或悲伤、或惊讶或激动的情感,感受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事物的美以及语言的魅力等。这种充满感情色彩的朗读,要经过长期扎实的训练,按照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步骤,循序渐进。教师在指导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不要千人一腔,千文一调,也不能要求学生都达到最高的水平。应该经常问一问“有没有不同的感受”“谁跟他读的不一样”。指导朗读,必须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和特定情境,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其受到文字情感的熏陶,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简练、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色彩美、音韵美、节奏美,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有效的朗读指导,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永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