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化社会视野下成人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
2016-02-17刘奉越
□刘奉越 冯 琳
学习化社会视野下成人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
□刘奉越冯琳
摘要:成人学习共同体是成人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组织,它对于构建学习化社会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它是成人终身学习的主要载体、丰富成人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提升成人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和成人获取发展资源的重要平台等方面。借鉴发达国家成人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经验,我国构建成人学习共同体应采取树立共同愿景、激发成人的学习动机、增强成员的归属感和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等策略。
关键词:学习化社会;成人;学习共同体;构建
一、学习共同体概述
共同体(Community)是社会学中一个基本概念。早在1881年,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就在其著作《共同体与社会》(Community and Society)中明确提出“共同体”这一概念,认为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以及个体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1]。随着对共同体研究的不断推进,它逐渐被引入教育学领域。1995年,美国教育学家博耶尔(Boyer)在题为《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的概念,倡导有效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打破了个体和社会之间连接平衡,我们看到成员身份、参与、相互作用以及合作在人类发展的理论中扮演的重要角色”[2]。由此,学习共同体走入人们的视野,在教育改革思潮和实践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许多看起来熟套而流行的学术话题,常常并没有经过专门的学术清理”[3]。对于学习共同体的理解也是如此,至今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有研究者认为,“学习共同体是一个通过地理或其他共同兴趣相联系群体,以伙伴关系开展合作和工作,以此满足成员的学习需要”[4]。有研究者认为,学习共同体是联结多门现存课程的可变课程体系或者整体性地重构课程,以便学习者有机会深层次地理解和整合所学课程,学习者在共同体中以伙伴关系和其他学习者、教师交往[5]。还有研究者认为,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关于学习和学习者的社会性安排,它提供给学习者围绕共同的知识建构目标而进行社会交互的机会,以活动为载体的社会交互中蕴涵着多种层次的参与[6]。笔者较为认可最后一种观点。
一般来说,学习共同体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其一,异质性。这里的异质性是指成员的构成不同。成员来源广泛,来自于不同地区和行业,在地域条件、文化背景、职业领域、社会角色、性格特征、知识涵养和思维方式等方面不尽相同。其二,平等主动。在学习共同体中,成员的地位不是从属的,而是对等的,“以将要改造的世界为媒介构建相互平等的主体身份”。此外,成员参与学习共同体不是被动的,而是出于自主自愿的。其三,拥有共同愿景。成员参与学习共同体并非漫无目的,而是拥有共同的愿景即意象或愿望。共同愿景使成员凝聚在一起,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与分享经验。其四,灵活性。成员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的转化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成为教师,教师也可以成为学习者。此外,成员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和学习内容并非固定不变,而是视情况随机而定。其五,情境性。学习共同体并非空中楼阁,而总是存在于与知识对象有关的具体情境中,这种情境或许是真实的,或许是虚拟的。成员正是通过在具体情境中开展实践活动,不断实现他们之间的异质交往,从而达到共同发展。
二、学习化社会视野下构建成人学习共同体的价值
学习化社会倡导成人的学习由“个体时代走向共同体时代”,通过学习的家庭、学习的组织和学习的社区等学习共同体,使成人不再是“孤独的知识探求者”。作为学习化社会的基本单位,成人学习共同体“提供所有社会成员在一生中的任何时间,均有充分的学习机会。因此,每个人均得通过学习,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达到自我的实现”[7]。鉴于此,对于建设学习化社会来说,构建成人学习共同体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
(一)学习共同体是成人终身学习的主要载体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它“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8]。终身学习是建设学习化社会的基石,早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强调每个成人必须自我定位,终生坚持不懈地学习,并注重学习的有意义性。作为在成人学习中形成的组织,学习共同体满足成人的学习需求,促进成人终身、全面地发展,成为终身学习的主要载体。一方面,学习共同体使成人的学习无所不在。学习共同体既使成人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学校,又使其不再受限于一定的工作场所,而是“大凡被个人或集团可以加以利用的一切教育设施及资源都应包括在内”,使他们能够在一切场所进行学习,使“处处是学习之所”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学习共同体使成人的学习持续不断。随着随时有新的成员加入学习共同体,产生新的话题和学习内容,成员保持持续的交流互动,使学习活动得以持续地不断进行。另外,学习共同体必须是一个长时间的存在过程,这样才能保证新手通过“边缘的观察、模仿”进入中心角色,获得知识与情感的满足[9]。
(二)学习共同体是丰富成人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
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在完成一定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研究表明,学习方式与学习效率呈正相关,良好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虽然一个人正在不断地接受教育,但他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成为主体了”[10]。学习化社会强调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就目前来看,成人的学习方式较为单一,往往沿袭传统的方式,如参加课程培训或专题讲座,致使他们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缺乏学习兴趣。长此以往,这种状况不利于学习化社会。在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实践,通过参与、活动、会话、反思、协作、问题解决等形成的、动态的、开放的学习共同体中,成人不仅可以开展自我导向学习,即自我诊断学习需求,形成学习目标,寻求资源和运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和经验学习等。此外,学习共同体本身就是一种以满足成员发展为愿景、以获得和发展体验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三)学习共同体是提升成人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正如美国成人教育学者达肯沃德和梅里安(Darkenwald & Merriam)所说:“成人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已经离开了全日制学生的责任(童年和青年的主要社会责任)而承担了劳动者、配偶、或父母的责任。”成人作为社会中的人,始终处于一个“角色丛”中,在各种社会关系网中需时时扮演不同角色,这往往导致他们的学习时间很少,由此他们对学习效率有很高的诉求。然而在学习中,有的成人是“孤独的知识探求者”,缺少引导和与他人的交流;有的成人则侧重于被动式学习或机械式学习,学习效率低下。成人学习共同体是由志同道合的、为了达成同一目标的成人组成,成员之间具备较多的共同话题,拥有更多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来看,成人在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建构过程,“引起了知识的发展……在与其他人讨论的过程中帮助学习者学到新东西,扩大其认知结构,更清楚地表达他们自己已有的概念,并检验那些与别人相左的观念,加以重新建构”[11]。同时,成人的学习也不再是孤立的活动,而是在学习共同体中通过交流、沟通和协作,他们分享彼此的情感和观念,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能够充分调动成人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大大提升学习效率。
(四)学习共同体是成人获取发展资源的重要平台
学习化社会“不光是对所有成人男女随时提供定时制的成人教育,而且是以学习、完善和人为目的,以所有的制度指向于该目的的实现而成功地完成了其价值的转化的社会”[12]。学习化社会不仅要求成人教育机构为成人提供学习资源,而且社会的其他机构、团体或个人都要提供学习资源,使各种资源得以应用和共享。鉴于学习共同体的特点和优势,它已成为成人获取发展资源的重要平台。具体来说,学习共同体能够提供三种类型的学习资源。其一,专家学者提供的资源。专家学者对自己的领域有非常深入的了解,本身就占有专门领域的丰富资源。通过专家学者提供的资源,成人获得提高的不仅仅是“学业智力”,而且包括在真实问题情境中的“工作智力”,如主动寻找、识别、评价和利用信息资源、开发情境资源,以及灵活地处理不同情境的问题等。其二,学习伙伴提供的资源。由于文化程度、生活阅历、职业等不尽相同,每个学习伙伴对事物都有自己的见解,可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通过学习伙伴提供的资源,成人可以使自身的思维更加广阔,分析问题更为全面。其三,学习共同体活动生成的资源。在学习共同体活动中,通过讨论、交流、碰撞与冲突、共同参与等,产生“思想的火花”,从而形成新的学习资源。并且成人亲身参与这些学习资源的形成过程,对它们有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更容易接受它们。
三、发达国家成人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经验
发达国家在构建成人学习共同体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根据自身实际,建立不同类型的成人学习共同体,较为典型的有瑞典的学习圈、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和英国的教师伙伴学校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分析发达国家构建成人学习共同体的经验,对我国成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以共同愿景为支撑
美、英等国在构建成人学习共同体时,注重通过全体成员共同协商的方式,形成他们广泛认可并深入人心的共同愿景。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实际上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旨归,围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学生的需求,使教师承诺共同愿景,进而相互学习、集体研究和共享经验的学习共同体。如迈阿密大学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将促进教与学作为共同愿景,围绕共同愿景组织研讨等各种活动,为成员提供提升自身的机会,以促进共同愿景的实现[13]。瑞典的学习圈是志同道合的成人聚在一起讨论问题和学科知识的学习共同体,他们因共同愿景而组织在一起,共同愿景是他们进行学习的前提和支撑。拥有共同的价值观与愿景是英国有效专业学习共同体(EPLC)的关键特征,调查显示,“75%的小学受访者和43%的中学受访者都表示‘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拥有一个教育价值观的共同核心。大多数中学受访者还表示过去两年里这一特征有所增强”[14]。
(二)以民主平等为原则
民主平等是瑞典、美、英等国构建成人学习共同体的前提和原则。瑞典的学习圈非常注重民主平等,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自愿参加。成员均为自愿、主动参与,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圈,不会受到任何人或组织的强迫。第二,不受限制。成员不受参与资格的限制,任何年龄、学历、职业和阶层的成人都可以加入学习圈。其三,对话平等。学习圈遵循“参与者是平等的,都有相同的机会表达自我”的原则,成员具有平等的话语权,有相同的机会来表达见解,共同决定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目标。此外,美国和英国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也将民主平等作为基本原则。
(三)以灵活的学习方式为依托
瑞典学习圈强调“会谈讨论式的学习文化”,围绕一个主题,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讨论和角色扮演等不同方式开展学习活动。1996年瑞典大众成人教育网建立,它作为一个平台,为虚拟学习圈的建立提供支持。成员既可以向灵活学习代理机构(Agency of Felixble Learning)寻求帮助,如学习工厂图书馆网(The Library as a Study Workshop)等,也可以突破时空方面的限制,采取自由、灵活的方式参加学习圈的活动。在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中,教师之间进行学习交流最有效的方式是对话日志,通过这一方式,他们可以互相分享经验,提升自身专业素养[15]。此外,美、英等发达国家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根据教师的专业特征,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如夏季研讨班、小组会议、课题观摩、指导教师会议和班会等,并且注重实体学习共同体和虚拟学习共同体相结合,增加成员学习的灵活性。
(四)以政府的支持为保障
发达国家构建成人学习共同体有赖于政府在法律、资金等方面的有力支持。美国国会通过的《1997年美国优秀教师挑战法案》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16]。英国的读书会发展较为成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如英国文化媒体体育部(DCMS)在其发布的《未来的框架》中明确将阅读作为文化和社会活动的首要任务,从国家层面倡导阅读。此外,《英国国家公共图书馆的图书发展计划》将促进读书会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政策,从各方面支持读书会的开展。瑞典政府高度关注学习圈,将其视为提升成人综合素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政府通过颁布法案为学习圈提供资金支持。1947年,瑞典为学习圈出台的法律规定:学习圈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可以直接从政府获得较高的财政支持;2004年,瑞典政府投资13亿瑞币用来支持举办学习圈的国家学习协会。另一方面,政府帮助学习圈建立“学习圈图书馆”,供学习圈成员以及其他市民学习借阅[17]。
四、学习化社会视野下构建成人学习共同体的策略
局部的变化能够引起整体变化,学习化社会的建设单靠个体的力量是肯定不够的,而用部分的力量改变整体是可行的。构建成人学习共同体,形成一个个微组织,能够引起整个社会的改变,从而使学习化社会建设得以顺利实现。
(一)树立共同愿景
成人学习共同体的核心在于树立共享合作的价值与信念,在于构建成员共同认可的组织目标,即树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人们内心的愿力,一种由深刻难忘的影响力所产生的愿力”[18]。没有共同愿景就没有成人学习共同体,它不仅是“唯一最有力的、最具激励性的因素”,把不同的人联结在一起,而且“能够帮助建立支配一切的总目标。这种目标的崇高和庄严,会带动新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当学习实践过程产生偏离、问题和压力时,它会纠正航向”[18]。共同愿景来源于学习共同体成员的个人愿景,但又高于个人愿景,是所有成员共同协商的结果,是成员之间的纽带。对于成人学习共同体来说,共同愿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树立共同愿景是构建成人学习共同体的必需。在树立共同愿景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其一,共同性原则。通过汇总个人愿景和集体协商,形成一个成人学习共同体成员从内心接受并愿意全心全意努力实现的共同愿景,从而使学习共同体更具有凝聚力。其二,可实现性原则。成人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景不能是“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即”,而应该是明确具体和切实可行的,并且通过一定努力可以实现。这样能够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其三,适时调整原则。成人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景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具体实施情况,适时做出调整。
(二)激发成人的学习动机
作为学习的内驱力,学习动机是“寻求学习活动的意义并努力从这些活动中获得益处的倾向”[19],具有激发、指向和维持等重要功能。对于学习共同体来说,成人的学习动机与其息息相关。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不但影响着成人参与学习共同体的程度,而且还影响着学习共同体的运转效率。激发成人的学习动机,应切实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其一,挖掘学习需求。“需求对学习动机而言,可以说是一个最初的源头”[20]。需求可以使成人产生学习的念头,进而采取行动,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成人学习共同体要根据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成员的学习需求,在制定学习目标时要以满足成员的需求为目的,使他们在内心愿意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二,提升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成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学习的主观判断,与学习动机密切相关。正如美国成人教育学者马尔科姆·诺尔斯(M.Knowles)所说:“一个阶段离开了系统教育的成人可能低估了自己的学习能力。这种缺乏信心的心理可能妨碍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由于生理上的老化以及认知上的偏差,成人的自我效能感往往较低。鉴于此,可以通过引导成人对参加学习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积极的自我强化、开展归因训练等方式,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学习动机。其三,提供外部支持。学习化社会“不仅必须发展、丰富、增加中小学和大学,而且还必须超越学校教育的范畴,把教育的功能扩充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所有的部门——政府机关、工业交通、运输——都必须参与教育工作”[10]。社会各界要注重为成人的学习以及参与学习共同体提供有利的外部支持。如制定相关法律或政策保障成人的学习权,企事业单位为成人提供一定的学习时间,社区和教育机构等为成人提供师资、课程、学习场所等。这样,成人的学习动机被激发,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共同体,并使学习共同体有效运转。
(三)增强成员的归属感
归属感是指个体知觉到自己是学习团体或学习环境的一部分,并且在其中能够与他人彼此尊重、紧密联系。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E.Durkheim)曾指出,个体有一种基本的归属需要,对集体准则的认同感和与他人之间的联系感会赋予个体积极生活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所构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情感和归属需要作为个体的重要需要。归属感是构建成人学习共同体的基础和前提。当学习共同体的成员拥有强烈的归属感时,他们就能够感受到彼此之间的信任与依赖,凝聚力会大大增强,学习共同体也就更加牢固。即使产生分歧,他们也能够通过沟通和交流,求同存异,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增强学习共同体成员的归属感,要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创建独特的学习共同体文化。迈克·富兰(Michael Fullan)在《建立学习者中心的学校》一书中强调要促进学校这一学习型组织建设必须重建文化,实际上对于其他学习共同体也是如此。文化不仅是学习共同体的灵魂,反映其核心价值和精神风貌,而且影响着成员的归属感。学习共同体要依据全体成员的意志,创建属于自身的、独特的文化,并通过积极宣传和定期开展与之相切合的文化活动,为成员提供温馨、和谐的精神家园,使学习共同体文化深入人心,增强成员对学习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加强团队建设。团队是由知识和技能互补、彼此承诺协作完成某一目标的个体组成的特殊群体,具有很强的归属感、核心价值观和高创造力等特点。可以通过坚持团队成员多元化、明确目标、鼓励参与、重视沟通、制定行为规则等原则,开展丰富多样的团体活动,促进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引导他们形成共同的使命感和归属感,真正融入到学习共同体中[21]。
(四)充分利用网络媒介
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在“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学习化社会中,对成人的学习促进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作为支持知识建构的工具;作为探索知识的信息载体,支持建构性学习;作为支持“做中学”的情境脉络;作为支持通过交流而学习的社会性媒体;作为一种智能伙伴,支持反思性学习。因此,网络能够帮助成人从事建构的、有目的的、真实的和合作性的学习活动,提供学术性支持、认知性支持和人际性支持[6]。对于成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不能仅仅局限于实体,而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的优势,打造虚拟学习共同体(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其一,转变传统观念是前提。通过宣传和引导,使成人认识到虚拟学习共同体是基于网络环境的、由具有共同学习任务的学习者构成的网络学习组织,在其中不仅能够获取知识机会均等、人际关系平等以及自主的学习经验,而且自我情感和个性差异能够得以保护和发展,体验到一种全新的学习者之间的关系。由此,成人转变传统观念,积极参加虚拟学习共同体。其二,提高信息素养是基础。信息素养是指成人具备了解信息的价值,对所需要的信息能使用适当的信息工具,有效地查询、搜集、组织、评估与利用的能力[22]。成人学习共同体成员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成员信息素养偏低,致使他们难以利用网络媒介获得充足的学习资源和参加虚拟学习共同体。由此,要坚持“以用为主,培养能力”的原则,运用多元化的方法,对成员开展培训,教授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他们的计算机信息素养。其三,打造多种网络平台是重点。虚拟学习共同体实际上就是一个借助网络形成的虚拟学习组织,成员在其中交流和沟通,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调查表明,博客、BBS、聊天室、电子邮件、微信和QQ等在成人学习中比较受欢迎。要切合学习共同体成员实际,打造博客、BBS、聊天室、电子邮件、微信和QQ等多种网络平台,构建网络社区,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在线互动使成员不断建构个人知识和集体知识,实现认知成长。
参考文献:
[1]胡鸿保,姜振华.从“社区”的语词历程看一个社会学概念内涵的演化[J].学术论坛,2002(5):123-126.
[2]Feldman,D. H.. Forward [A]. John-Steiner,V. Creative collaboration(pp. ix-xiii)[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3]邹诗鹏.生存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
[4]Department of Education(AU).(2002).Essential Learnings:Framework 1. Hobart,Tasmania:Department of Education.
[5]Gabelnick,F.,MacGregor,J.,Mathews,R. & Smith,B. L.(1990). Learning communities: Building connections among disciplines,students and faculty. New Direction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No. 41.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6]赵健.学习共同体的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4,109.
[7]Javis. An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M]. London: Routiedge,1990:199.
[8]高志敏.关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1):79-85.
[9]仇丽君.基于学习风格的学习共同体构建[D].扬州:扬州大学,2012:25.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201.
[11]黄艳玲,张瑞玲.以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8):55-57.
[12]毕淑芝.当今世界教育思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93.
[13]詹泽慧,李晓华.美国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对话美国迈阿密大学教学促进中心主任米尔顿·克斯教授[J].中国电化教育,2009(10): 1-6.
[14]芮先红.有效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英国EPLC项目的经验及启示[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15-16.
[15]郭嘉.瑞典学习圈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7: 43.
[16]徐娟.教师专业发展理念下两种“U-S合作模式”比较研究——英国教师伙伴学校和美国专业发展学校[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13.
[17]黄日强,黄宣文.瑞典成人学习圈的产生与发展[J].成人教育,2008(1):91-94.
[18][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203,206.
[19]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292.
[20]黄富顺.成人学习[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2:83.
[21]刘奉越.基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主体性障碍的质变学习[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6):57-61.
[22]安颖.计算机课程要注重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86-88.
责任编辑王国光
作者简介:刘奉越(1972-),男,山东济宁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北大学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冯琳(1992-),女,河南焦作人,河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基本理论。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7批面上资助项目“基于城市融入的新生代农民工转化学习研究”(编号:2015M571274),主持人:刘奉越。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2-004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