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阻碍与出路

2016-02-17王清强

职教论坛 2016年12期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徒制

□王清强



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阻碍与出路

□王清强

摘要:逐渐形成的制度环境的客观要求和不断升级的产业与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极大地增加了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可能性。而行业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为其承担职业教育提供了动力,行业企业自身实力为其承担职业教育提供了能力。基于学徒制的视野,从逻辑、政策、经济三个角度提出问题;从政府职责、办学主体和企业利益三个方面阐述障碍;从双主体论、双导师制和双文化观三个层面对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进行了实然探索。

关键词:行业企业;职业技术教育;学徒制

一、问题的提出

(一)逻辑视角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突破性的改革,使得“学校本位”的职业技术教育思想逐渐被“产学合作”的教育理论所取代。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对行业企业发展的转型要求提高了其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经成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由之路。从教育与经济的逻辑视角看,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也服从和服务于行业企业的发展,因此可以将这种教育形式概括为“跨越了企业与学校,跨越了工作与学习,即跨越了职业与教育的疆域”的育人活动[1]。从概念逻辑视角看,职业技术教育充分蕴含了“跨界性”的意义。教育发展的前提是职业要求,职业素质的提升依赖教育的介入,这正是职业技术教育跨界属性的本质表述[2],也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理论逻辑归源。

(二)政策视角

国家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对职业教育改革的表述再一次强调了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重要性。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种种问题,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体系不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实行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教育部职成教司司长葛道凯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首个突破方向就是,企业广泛深入地参与职业教育有可能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3]。在协同创新理念的推动下,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同样需要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推进行业、企业、学校、政府多方参与,构建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动”合作机制,推进教学、育人、就业“三位合一”协同创新

(三)经济视角

从经济视角观察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首先应该从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上来看,职业技术院校人才为谁培养,人才培养方案有没有映射行业企业转型发展的要求。学校骨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有没有紧紧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圈发展需求。以宁波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为例,“十三·五”期间,宁波市产业发展主要以转型升级后的新型产业为主导,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确立了主动对接海上丝绸之路、打造港口经济圈,通过开放创新促发展的新思路。装备制造、智能电子、精密模具、工业设计、跨境电商、港口物流等产业将成为宁波打造“结构优化、创新驱动、智能转型、集约高效”为特征的“智造强市”的新引擎。面对新形势,地方职业院校必须通过专业调整,完善专业结构布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增强毕业生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职业适应性。实际上,近六成行业企业的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属于战略性慈善行为[4]。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本质上要求必须参与到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培养方向、师资建设等各方面。

二、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障碍阐述

(一)政府职责层面:责任错位

总体上来看,我国的教育是政府的教育。应然向度上,政府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起到宣传与发动、推动与引导、协调与保障的职责。而实然探索中,政府责任往往出现错位现象。这一方面源于现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即职业教育管理归口教育主管部门,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另一方面源于行业企业因平台的缺失和政策的拖延,无法在职业教育办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国家层面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首要提出了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责任和义务。这恰恰是因为政府责任的错位引起的政策向导。

(二)办学主体层面:学校本位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企业应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要“健全企业参与制度”,并完善相应的支持保障性配套措施,从国家顶层设计层面明确并强化了企业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所应发挥的主体作用。学校本位的教育思想在理论界貌似已经被打破,但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过程中,却时刻影响着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效果。这在计划经经济体制下有其生存在合理性,但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学校本位只能归结为其财政“铁饭碗”的体制机制上。受学校本位思潮的影响,全球范围内致力于发展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增加对学校职业教育的投资,同时不注重非正规职业教育与培训。当行业企业不能参与到职业教育,迫使学校本位进一步固化,从而使得经济实体基本处于办学责任的真空状态。

(三)行业企业利益层面:“无利可图”

人类活动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利益是永恒的。利益最大化是行业企业存在的价值和追求的使命,没有利润的企业不是好企业。因此,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必然会涉及到利益分配问题。而且由于大政府小企业的管理体制,校企合作教育中相比起政府来说,行业企业会更关注自身的利益实现。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众多利益纠纷,已经成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一大障碍。这一方面源于,高职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有待提高,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技术攻关水平有待升级。另一方面源于行业企业的合作动力有待驱动。以市场盈利为根本目标的企业很少会把培养人才纳入企业价值链中[5]。从国家考核体制来看,简单的校企合作对企业方面的绩效考核标准不利,导致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无利可图”。但这种“无利可图”的状态实质上是无短期利益可图,却有着长期利益的巨大收益。市场敏锐者不难发觉,行业企业在教育上的投入,都将会在其利益收益中重新赢回来,而且在赢回来的过程中,也都将带来行业企业本身的发展新突破。但由于缺乏政府的协调以及制度的保障,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考核标准也不具有长期性,这都使得校企合作只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6]。

三、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实然探索

(一)以双主体论构建校企合作机制

以双主体论构建校企合作机制,即明确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主体具有两个:学校和行业企业。构建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动”合作机制,推进教学、育人、就业“三位合一”协同创新,是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必然选择。以双主体论构建校企合作机制,重要内涵在于让行业企业成为职业技术教育“重要办学主体”,要“健全企业参与制度”,这对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进行了重要的定位,对合作双方的身份特征进行了明确的阐述,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双主体论的制度依据。

第一,在行业企业类职业院校的办学体制中,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以政策的形式鼓励行业企业投资办学。行业企业投资办学的形式可以有不同种,内容也可以以不同形式,如采取PPP模式。第二是要发挥行业企业的培养主体作用。作为以职业技术为核心的教育形式,实践教学过程甚为关键,甚至实践教学的时间超过了理论学习时间,因此,师傅的作用至关重要。必须要鼓励行业企业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程要求行业企业骨干参与到课程设计、评价考核等各方面。实施生产线边上的教学或教学工厂,强化行业企业的教学主体地位。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必须要有行业企业的全程参与,很多校企合作机制完善的院校引进了生产线边上的教学,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甚至可以通实践对理论的诉求来体现出学生对职业教育理论吸收的有效性。这样,工厂完成其“生产”任务,学校完成其教育任务。第三要发挥行业企业的管理主体作用。尝试探索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治理机制,不断提升职业技术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二)以双导师制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最终要落实到人的身上,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学徒制在校企合作中深化实施的关键环节,而双导师制又是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然路径。“导师制”(tutorial system)最早源于英国牛津大学,是牛津大学基于传统的精英人才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所谓双导师制,顾名思义,就是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师傅。在校企合作教育中推行双导师制目的在于充分挖掘双方的人力资源,将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中,首先要不断探索双导师制的实施路径,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教学任务必须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形成双导师制。要不断探索双导师制的应用模式,建立双导师制的选拔、培养、考核和激励机制,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其次是明确双导师的职责和待遇。明确职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优势,提升待遇是为了更好的激发动力。行业企业应选拔优秀的高技能人才担任师傅,明确师傅的职责与待遇,行业企业内担任指导学生的工作和成绩必须纳入到考核过程中来,并且要不断探索带徒津贴的实施方案。合作院校要将指导教师的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到教师的考核内容中来,企业实践时间应按照一定的比例给予生活补贴和交通补助,时间锻炼期间取得成绩须纳入到教师职称评审中来。第三是建立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合作双方应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要变“放水养鱼”为“引水养龙”。行业企业和学校可以共同制定双向挂职锻炼方案、横向联合技术研发、专业建设的激励机制和考核奖罚制度等。探索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的制度设计。如有的院校为推进校企合作,将学校建筑命名为行业企业的名称,将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以柔性方式引进到学校参与教学,使得政、企、校之间产生天然的必然联系,三者结成发展的联合体。

(三)以双文化观融通校企合作管理

管理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人管人,第二种是制度管人,第三种是文化管人。教育作为文化的一种承载方式,教育过程也是文化的传承过程。在双办学主体和双导师制的环境下,双元文化的存在成为必然,以双文化观融通校企合作管理成为势在必行的趋势。行业企业文化以市场利益为落脚点,映射的主题是竞争、开放、创新意识;职业院校文化则更多地体现在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行为文化上。第一,校企合作共同体要瞄准“职”的文化定位,夯实职业院校与企业文化共融的条件支持,定位就是文化。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中的文化共融,首先的表征就是双方之间的定位文化。行业企业作为社会组织有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承担职业教育责任是其应然向度的必然选择。职业院校作为国有公益性单位具有服务行业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对行业企业文化的主动融合可以增强学校的竞争意识和创新元素。第二,教师队伍的相互融合是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双元文化共融的着力点。教师精神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符号。“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文化和企业文化互动和融通的桥梁,是校企文化相互传播的使者。行业企业的师傅全面结合行业企业文化,传授专业技能;学校教师全面结合校园文化,讲解理论知识。第三,把“双证融通”机制革新作为职业院校与企业文化共融的的突破口。在以德国双元制为代表的西方职业教育制度框架下,双元可以依托行业企业和学校两个学习地点,通过“双覆盖双倾斜双加强”的区域专业布局,借助双证的激励机制,开展两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进而实现学生发展的“双能”目的,让职业技术教育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的引领下,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5-10.

[2]童卫军,范怡瑜.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运行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1):25-28.

[3]葛道凯.认清形势把握方向突出重点以改革的思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J].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14(9):8-11.

[4]胡海清.我国产学合作人才培养中企业机会主义行为的制度分析[J].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14(7):28-31.

[5]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62-66.

[6]霍丽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2): 24-27.

责任编辑蔡久评

作者简介:王清强(1979-),男,安徽亳州人,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大学生可就业性培育模式研究——基于生涯资本理论的视域”(编号:Y201534620),主持人:王清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2-0044-03

猜你喜欢

职业技术教育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在数控加工技术中的运用
我国职业教育中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
艺术设计专业中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路径分析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学徒制”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辽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试论逻辑学对职业教育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