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该怎么教?
2016-02-17周维红匡瑛
□周维红 匡瑛
“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该怎么教?
□周维红匡瑛
“互联网+”职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形式,将对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产生深刻影响。在“互联网+”背景下,目前职业教育教学在教师角色定位、教师信息素养、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面临着挑战,职业教育教学要作出及时调整与回应,需要实现教师课程开发者、学生帮助者和智慧启发者的角色转变;从软硬件环境、保障机制方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完善线上与线下、个人与分组、虚拟与真实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促使教师学会使用、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建设共享度高、服务面广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等五大应对举措。
互联网+;职业教育教学;教师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正式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互联网+”正对各大传统行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也同样会对职业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将面临全新的挑战。但是,目前职业教育教学尚未作出及时的调整,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进而降低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有必要探讨“互联网+”呈现的特征,进而概括在“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所面临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积极的应对举措。
一、“互联网+”的特征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1]“互联网+”是在知识社会创新2.0的推动下,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互动与演进的一种趋势,是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2]“互联网+”将大大改变经济的运行方式、社会的组织形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它主要呈现出三大特征:
(一)信息化
“互联网+”的最大特征是信息化。过去,传统产业与用户一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的融合正是希望打破这种信息闭塞与孤立的僵局,从而促进产业与用户间信息的流动与交换。当互联网加上传统产业时,会产生一种“化学反应”,对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经济模式、产业结构产生强烈冲击,而冲击的力量之源便是大数据(Big Data)。“互联网+”时代强调对大数据的获取、聚集、存储、传输、处理和分析。大数据具有体量巨大(Volume)、种类繁多(Variety)、蕴含的商业价值高(Value)和要求处理的速度快(Velocity)等四大特性。实现产业信息化的实质便是在巨量的大数据中快速挖掘有价值的规律,辅助决策,并预测未来。因此,有人认为,“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通过大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把原本孤立闭塞的传统产业连接起来,实现产业的信息化。
(二)移动化
“互联网+”的第二大特征便是移动化,由此产生了“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简称MI)。所谓移动互联网,就是以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融合为技术基础,旨在满足人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获取并处理信息需求的一种新兴业态[2]。根据《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洞察报告》,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2014年已经达到1857亿元,预计到2017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增长约4.5倍,接近6000亿元,这足以说明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前景非常广阔。在“互联网+”时代下,各行业都积极建设移动互联网,将移动应用与用户的生活服务密切联系起来,在这过程中催生出了移动通信、移动餐饮、移动金融、移动打车和移动医疗等应用。“互联网+”的这一移动化的特征将深刻改变用户的生活方式和产业行业与用户的交流互动方式。
(三)个性化
“互联网+”的第三个特征是个性化。前不久,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将“智能制造”定位为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其中有一关键点就是要求制造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满足大众的个性化需求。以往,制造业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方式造成了产品同质化严重,浪费资源、产能剩余等问题。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制造业的“规模化”与“个性化”理念将得到很好的统一。除了在制造业领域,“互联网+”已经在各行各业都掀起了“个性化定制”的潮流,所谓“个性化”是指崇尚以人为本,注重用户需求。“互联网+”积极利用“云网端”的新基础设施,其中“云”是指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网”是指互联网和物联网,“端”是指人能接触到的各种移动终端,通过“云”、“网”、“端”三者的相互配合,促进各方的实时交互和有效交流,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二、“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教师角色定位仍较为传统
在“互联网+”背景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强调师生间的平等与对话,教师的角色将转变成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在知识、信息迅速膨胀的今天,学生可以在互联网的世界里获取大量的知识,教师不再是知识较多者,学生可能在某方面比教师掌握的知识还多;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被广为接受时,师生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在慕课、微课等课程资源大规模出现时,学校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老师,课堂也不再是学生唯一获得知识的场所,教师可能会面临着“失业”的危险等等。但是,目前大多数职业教育教师仍扮演着传统的课程实施者的角色,未能参与到课程开发活动中去;教师仍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知识的权威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角色,仍然未实现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教师仍扮演忠实的教案执行者的角色,仍未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水平,仍未充分发挥启发学生智慧的作用。
(二)教师信息素养亟待提高
在“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师应具有收集、分析、处理、甄选、应用和分享信息的能力,教师信息素养高。职业教育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职业教育教师检索、评价、传播、分析信息,以及理解和运用信息技术的素质与修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3]。其中,信息意识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与判断力;信息知识指人们对信息工具的利用、信息源传播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信息能力指人评价、获取、处理、利用信息和信息创新的能力;信息道德指个体在获取、处理、运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4]。职业教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但是,目前大多数职业教育教师的信息素养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观念落后;信息知识缺乏,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不够;信息道德有待提升,信息处理不够规范等。
(三)教学组织形式缺乏创新
“互联网+”正催生教育业态之第四个标志性事件的出现,即以个性化菜单制为基本形式的社会化教育正呼之欲出[5]。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6]。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在实施理论教学时仍然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实施实践教学时采用现场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注意力较难集中、学习能力不强和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但是,教师仍要求所有学生按照统一的教学进程表、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接受式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个性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不利于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精神的养成。另外,职业学校在组织现场教学时,由于教师人数的有限性和真实环境的不可控性,教师难以对每个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近距离全程式地观察,难以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难以及时纠正学生所犯的错误等,因此,学生在实践操作时可能会面临难以预料的问题,还会出现操作不规范、态度不认真的问题。
(四)教学手段信息化渗透少
在“互联网+”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和移动设施设备应用普及化,职业教育教师将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依托移动互联网,使用多种先进的移动设备设施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生动形象地实施教学。所谓教学手段的信息化,是指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以更新和改革传统教学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7]。教学手段是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与学生用来进行教学活动,作用于教学对象的信息的、精神的、物质的和形态的总和[8]。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应该将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化教学手段完美结合起来。但是,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教师仍然习惯采用传统的“黑板+粉笔+课本”的教学手段,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使用较少,教师一般通过口头语言讲解,在黑板上演示抽象的公式、理论推导或者机械运作原理,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口头语言和黑板上的板书进行理解和记忆。然而,职业学校的学生抽象思维较差,对于教师口头讲解的抽象知识很难较快理解,因此,学生容易出现片面化、机械化理解知识的问题。
(五)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度、使用率低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互联网技术通过建立网络,将一切物质的、精神的转化为可以通约的比特(Bit),由此实现任何事物之间的互联互通[9]。在互联网这个大平台下,一切知识、信息、资源都以数据的形式汇集起来,人人都有权利在这个平台上存取和共享资源,且平台上的资源是海量的,可以真正做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教学资源的呈现形式便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所谓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或教学系统[10]。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内的资源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层面的教学资源,同时也涵盖行业企业层面的数字化资源。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各个学校虽然投入巨大,积累了一些教学资源,但由于资源库共享度不高,存在着重复建设的问题,信息孤岛严重,未产生资源的集聚效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已经建成的数字教学资源库中教学资源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但质量却参差不齐,用户在使用时难以迅速获得想要的优质教学资源;职业学校教师和学生、企业人员较少真正利用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大服务的理念尚未实现。
三、“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的应对举措
(一)实现教师课程开发者、学生帮助者和智慧启发者的角色转变
一是教师完成从课程“实施者”到“开发者”的转变。学校应为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提供良好的环境,鼓励教师通过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制作微课等方式,培养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总结课程开发规律,以小见大,切实提高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能力。
二是教师完成从“传授者”到“帮助者”的转变。学校应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鼓励教师进行大胆的教学创新。鼓励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上课前,教师先提供教学资源或者帮助学生甄选教学资源,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在课堂上,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交流讨论,学生主动发现、探索和建构知识,教师充当学生的指导者、引路者和帮助者。
三是教师完成从“教书者”到“智慧启发者”的转变。学校应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教师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教师应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主动分析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的特点,启发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二)从软硬件环境、保障机制方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一是政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信息化校园建设,加大对学校信息技术设备设施的建设力度。学校应加强学校硬件资源建设,创设良好的信息教学环境,提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信息技术使用率。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科研和管理中,使教师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二是学校应加强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校本培训,制定信息素养培训方案,向教师传授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推动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更新。搭建校内教师信息技术交流平台,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学习。学校也要定期聘请校外技术专家举办信息技术指导会或专题讲座,提高教师信息道德,解决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方面的疑虑。
三是学校应建立教师信息素养评价和激励机制。制定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将教师的信息素养与职务聘任和晋升、工资待遇、考核奖励等挂勾起来,有效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三)完善线上与线下、个人与分组、虚拟与真实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
一是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学校应建立线上虚拟“网络班级制”。学校积极利用互联网教学云平台,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水平等因素,以平台为基础,建立网络班级,制定网络班级组织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师生在线上课、在线辅导、师生交流、班级研讨等活动。线下的课堂教学主要以合作式学习、研讨式学习、对话式学习等学习方式为主,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二是个人学习与分组学习相结合。学校应建立学生“个人学习制”。学校应积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创建学生个人网上学习账户,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教学云平台上自由选择课程听课,随时向教师提问,学生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按照自己的节奏、步骤或方式自主学习,当上课时间累积到一定程度,并且通过了学习评测,就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学云平台后台监测系统对学生实施跟踪评价。学校也应建立学生“学习互助分组制”。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习大数据分析该小组学生的学习特点,为这个小组内的学生量身制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评价方案,教师主要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与支持。
三是虚拟仿真实训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学校应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联合信息技术公司开发虚拟仿真实训软件和系统,在虚拟仿真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不断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结合。在现场教学时,提高教师运用各种移动设备指导学生的能力,通过人机交互系统开展师生一对一的指导,通过实时监控数据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价。
(四)促使教师学会使用、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一是促进教师学会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学校应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意识和能力,积极搭建在线信息化教学交流互动平台,教师近距离观摩优秀教师上课,学习如何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促进教学。学校也应举办校内信息化教学比赛,将优秀比赛成果供教师观摩学习。学校还应建立奖励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教师运用先进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实验,促进教师进行相关教学创新实践活动。
二是促进教师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学校应积极开展教师教学研讨会,探讨如何在学科性质以及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呈现教学内容,鼓励教师将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思想融入到信息化教学手段中,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学校也应积极开展相关教学试验,研究如何将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结合起来。
(五)建设共享度高、服务面广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一是政府部门、教育主管部门成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领导小组,负责资源库的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设立专项基金投资建设国家层面、省市层面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开发严格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使用、共享标准,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各个学校也应成立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负责协调本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工作,与行业企业共建合作共享机制,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行业企业将相关资源共享至教学资源库。学校应建立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在资源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开展教师开发、制作、共享、使用优质教学资源的培训活动。
二是学校应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内容、功能和组织架构。资源库内容应涵盖教学资源和资源支撑平台两部分,其中教学资源包括行业企业资源、专业教学资源、课程资源、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和媒体素材资源等,资源支撑平台包括在线学习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等,学校还应完善资源存储、资源上传下载、资源检索导航、资源制作审核发布、在线教学、在线学习、监测测评、学习成果认证、技能培训等功能,根据资源的种类、性质、功能、关联度等因素重新考虑资源的组织架构,使得资源库成为集教学、学习、研究、培训为一体的智能化、开放化、便利化的平台。
三是学校应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合作共享机制。以学校为主体、企业为参与者建立资源库合作共享联盟,学校间、校企间充分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学校也应建立资源库更新升级和评价反馈机制,不断完善资源库的内容、功能和组织架构。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的使用习惯、使用偏好等,完善用户的使用体验等。
[1]张忠华,周萍.“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J].教育学术月刊,2015(12):39.
[2]董文琪.移动互联网对参与式教学的双重效应分析[J].江苏高教,2014(2):81.
[3]张雪丽.教育云平台下的职业教育教师信息素养及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5):61.
[4]黄乐辉,张香晴.浅议职教师资信息素养的培养[J].职教论坛,2014(33):32.
[5][9]刘云生.论”互联网+”下的教育大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15(20):10-12.
[6]樊明成.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影响因素概观[J].职业技术教育,2012(13):45.
[7]陈洪连.成人高等教育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创新策略[J].职教论坛,2013(3):44.
[8]刘克兰.现代教学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258.
[10]贾厚林.基于课改实践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维度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0(8):81.
责任编辑肖称萍
周维红,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院校德育;匡瑛,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院校德育、比较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职校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编号:BJA140062),主持人:匡瑛。
G710
A
1001-7518(2016)19-0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