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SAL教学方法的理论诠释及运用
2016-02-17温宇
□温宇
S-ISAL教学方法的理论诠释及运用
□温宇
“S-ISAL”教学法是基于空间的信息搜集与分析的教学方法,具有数字性、自主性、过程性与对话性等特征。它基于建构主义学习、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等理论基础,其包括积极的互动与交流、建构性的教学内容、数字化的教学手段、合理的教学环节等基本要素及目标。其基本环节是选题与分组、搜索与分析、整合与结论、呈现与评价、反馈与分享等六个方面。
空间;信息搜集与分析;教学法
数字处理与分析技术不仅是学生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而且也是现代公民的一种基本素养,更是现代教师的重要专业技能与教育教学的主要手段。S-ISAL教学法是现代数字教学的重要方法,它的推广运用,是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一、S-ISAL的内涵及特征
“S-ISAL”是英文“Space-based information Search and Analysis Learning”的缩写,中文名称是“基于空间的信息搜集与分析的教学方法”。它是基于个人学习空间,以学习者为中心,围绕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内容与问题,以信息搜集分析为基本手段,通过对信息的过滤、分析与讨论,以及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答辩与演示的方式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S-ISAL教学方法具有如下特征:
(一)数字性
S-ISAL以网络云空间平台为依托,强调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对大量的信息搜集、甄别、筛选、过滤、提炼、归纳等工作,将信息搜索与分析的主要方法与个人学习空间有机结合,在学生信息搜索与分析的过程中利用学习空间师生有效交流互动,促进教学相长,以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同时,数字性与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也能够激起学生对搜集信息的兴趣,扩展可搜集资料的范围与广度。
(二)自主性
S-ISAL教学方法着眼学生自我发展和长远发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自觉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不同学生的心智特点,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按照知识技能点的序化结合进行课程模块化设计。以问题为切入点,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学生通过空间操作、信息搜索与分析、团队协作、语言表达、文档处理等措施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以此获得解决问题的知识与发展技能。通过释放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热情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及自身的经验,在不断的探究中获得新的信息,进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过程性
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具有动态性与过程性。恰恰因为此,学生学习、创造的过程性往往不方便被教师把握,S-ISAL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借助空间全程互动,将学生分组学习、探究的过程,教师指导的全过程及学生最后课业的呈现与分享均全程记录在空间里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课程设计、教案及教学资料展现在空间里,学生将课题探究的进程与困难在空间里与教师进行探讨,同时,其他小组成员也参与讨论,这一过程均在空间内呈现并保存,既便捷了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互动与交流,又方便了教学过程的保存与查阅。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
(四)对话性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就是双方(我和你)的对话和敞亮,任何中断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1]生命能量的释放需要交往与对话,在人与人的交流互动中实现生命的意义。学生正是在交往中实现思想与灵魂的碰撞,在对话中获得真理的敞亮和思想的实现。在S-ISAL教学过程中,开放的、互动的、共同的对话是课程教学的关键,教师与学生围绕着共同的课题,相互探讨,各抒己见,彼此平等,共同进行探究式学习。在交往中,教师认识和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变化,与学生进行沟通,达到心理相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帮助和引导学生建构自身的主体性品质[2]。
二、S-ISAL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发端于科学哲学与心理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的学习理论流派中,一直居于主流地位。首先,在知识观方面,建构主义对知识的客观性与确定性提出了质疑,认为知识只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解释与假设,还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其次,在学习观方面,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3]。反映在教学领域,建构即在于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在学习过程中,建构主义还强调学习个体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植根于学习者记忆中的并不是事件和文本本身,而是他注意的对象、理解的方式及处理的过程”[4]。最后,在学生观方面,学生是带着自身在生活、学习中形成的丰富经验来学习的。个人先前经验、认知结构、过去常常解释客体和事件的信念等相互整合的结果,因此每个人掌握的知识具有浓厚的个性色彩[5]。教学应该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中生长发展新的经验与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生学习的描述,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自主性,这与S-ISAL教学法的特征相通融。
(二)探究性学习理论
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6]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发挥学生在知识传承与创新中的主体性,运用科学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建构知识体系、发展能力。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核心展开教学过程的一种高智能学习方式,它具有主体性、探究性、实践性、合作性、过程性等特征[7]。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技术也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也鼓励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研究不断突破与发展。探究性学习与以此为基础的网络探究,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过程性,并且越来越重视教学中数字化与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和处理,这与当前的S-ISAL教学方法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处。
(三)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理论起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其本质是一种集体的自主学习。它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8]。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离不开小组成员的交往行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恰好解释了交往之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哈贝马斯曾说:“从相互理解的角度来看,交往行为是用来传播和更新文化知识的;从社会化的角度的看,交往行为是为了造成个人的独有的特征和本质”[9]。S-ISAL教学方法正是借助计算机技术而展开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联结,既发展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对话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协作的能力,合作学习的价值与意义也在信息时代被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三、S-ISAL教学方法的要素及其目标
教学方法指向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受到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和制约[10]。教学方法是否有效直接取决于其要素的相互配合。S-ISAL教学方法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环节,即师生有效交流互动、科学化教学内容的设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及合理的教学环节。
(一)积极的互动与交流
积极的互动与交流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讨论与合作,通过互动与交流,共同构建教育与学习过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它追求的目标就是“构建起从对话至理解的教育活动,教师应当起着引向理解的前导作用,学生应成为积极走向理解的实践者,借此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间的对话,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知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理解而达成教育目的。”[11]S-ISAL教学方法实现的要素之一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因为,教师与学生是人格平等的生命个体,于互动交往中才能完成知识建构与传递。如果“师生缺乏交流与爱的传递,互不理解,形同陌路,其关系被沦为工人与产品的关系,沦为毫无意义、毫无责任与毫无义务的空洞关系。”[12]这对教学的伤害是极大的。S-ISAL教学法要求教师与学生应该在平等交往基础之上共同研讨问题,教学相长,以提高教育质量、发展人的主体性为最终目标。
(二)建构性的教学内容
建构性的教学内容是基于知识是动态发展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13]所以教学内容也就不能以唯一、固定的知识为核心。它所追求的是一种认识主体内部对外部的理解与经验的生成,强调学生对事实或者知识的自主建构,因此要求教师更多的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灵活的科学性与建构性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意义建构。S-ISAL教学法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不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基于问题与情境的探究活动,通过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和条件,鼓励学生自己建构关于知识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通过掌握学习方法主动建构知识,在过程中生成新的意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14]。
(二)数字化的教学手段
数字化的教学手段是指把网络技术融合在教育教学中,教育教学也越来越借助于信息科技来实现自身的延伸与拓展。网络打破学校建筑边界,它超越现有的教学设施及办学条件,建构无围墙、无时空的“虚拟教室”和“虚拟学校”,使学生从封闭的圈子走向一个无班级、无年级、甚至无国界的广阔学习空间[15]。教学中运用数字化的教学手段,追求的是借助更多便捷有效的手段,从而能扩展师生的视野、获取更多资料,以便提升教学的效率。而且,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难点、重点问题的讲解更加透彻、更容易理解[16]。S-ISAL教学方法所运用的教学手段更新更多元,它以云空间为主要媒介,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充分利用了网络、空间、多媒体和双板教室,使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都充分记录在教学空间,便于保存和查阅。同时,师生围绕共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自主查阅资源,分析、过滤材料,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敦促教师不断学习,与学生共同完成项目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四)合理的教学环节
合理的教学环节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展开的相对独立或完整的教学阶段而实现的师生传递信息或实现作品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设计没有统一的硬性标准,其核心应在于“‘以学生为中心’,彰显的是以‘学’为主的教学价值取向和学生的学习自主权”[17]。S-ISAL教学方法中的教学环节设计,它追求的是教师合理设置课堂的教学走向,把握好课堂的氛围,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具体表现在选题与分组、搜索与分析、整合与结论、呈现与评价、反馈与分享等教学环节,这些无一不体现出建构主义理论、探究性学习理论与合作学习理念,表现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合作、交流、探讨的学习模式。优秀的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应该做到“遇物则诲,相机而教”,基于S-ISAL教学内容的挑战性,因此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对教学环节设计的灵活性要求也就相对更高。
四、S-ISAL教学方法的实施
S-ISAL教学法基于能力递进和提升的理念出发而不是从知识出发设计教学目标,其教学环节主要有五个:
(一)分组与选题
选题与分组是运用S-ISAL教学方法的起始环节,也是关键环节。教师通过划定选题范围、对学生进行分组来展开一项课程项目。选题与分组是否科学决定了运用S-ISAL教学法的有效性。
其基本步骤是:①明确选题范围:教师根据确定的教学内容和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明确选题范围,供学生在具体选题时参考。②分组:以学生自愿结合为基础,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性格特征与兴趣爱好等。一般每组5人左右,且各组成员的能力要相对均衡。③选题:选题是S-ISAL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教师要着重把握好选题设计,设计出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积累和能力发展的项目系列,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新颖性,能够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加教学活动。选题时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要紧扣主要的教学内容,选择能够实现的教学目标;二是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小组内经过努力后能够解决的问题。④分工:各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两次分工。一是信息搜集的分工,二是汇报演示的分工。分工时需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二是要充分发挥小组内的集体智慧;三是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二)搜索与分析
搜索与分析互相关联,互为依托,是S-ISAL的重要一环。搜索与分析没有硬性的步骤要求,只要求学生能够在限定的时间内搜集到所需要的资料并进行分析。在搜索与分析中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要教会学生基本的搜索方法,如关键词搜索、主题搜索等网络法、文献法、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实验法,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与发散思维,任何有意义的信息都纳入个人学习空间中;二是要培养学生信息甄别、筛选、过滤、提炼、归纳的能力,指导学生边搜索边分析,强调学生在信息纷杂的情境中收集到有效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分析能力;三是加强学生在信息搜索与整理中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加强学生信息安全、行为规范、网络伦理等方面的教育,教会学生既有效获取信息,又遵守网络信息使用和传播的有关规定;四是利用空间在信息搜索过程中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五是加强信息与资源的透明性与共享。
(三)整合与结论
整合与结论是指对搜索与分析阶段所获取的信息和初步分析结果进行有效整合和再分析,形成结论性意见。
其基本步骤是:①整合信息:对经过搜索与分析得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和归类整理,形成综述性的信息汇总意见。②对已有信息进行再分析:对已经形成的汇总意见进行进一步筛选,形成与主题紧密联系的信息点和主要观点。③小组讨论:结合学习目标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对已有的信息点和主要观点在小组内充分酝酿与讨论,得出初步结论。④得出结论:对形成的初步结论进行归纳,形成结论性意见。⑤制作演示文档:从选题、过程探究、结论等方面制作演示文档,并进一步明确演示分工,为下一阶段做好准备。在本阶段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运用信息收集与分析方法组织教学绝不是海量信息的简单重复和汇总,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现有的知识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出创新的观点,要鼓励学生创新[18]。二是要加强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引导学生获取海量信息的同时,提高学生信息的甄别性和有效性。
(四)呈现与点评
呈现与点评主要是学生以研究汇报和PPT的形式呈现出小组学习成果,教师再对其进行点评与考核。呈现是学生对自己课程项目完成的一个总结,也是教师对学生阶段学习状况的检验依据。
其基本步骤是:①呈现:呈现既包括空间呈现,又包括现场呈现。首先,S-ISAL教学方法以云空间为基础,因此从最初的选题与分工、搜集与分析、分析过程等都应该上传到个人学习空间,做好资料备案工作;其次,学生在整理完善资料、形成结论后,各小组要选取一名代表将探究性成功以演讲报告或PPT的形式呈现给全体师生。②答辩:本组以外的师生针对结论性意见和存疑的地方提出问题,呈现小组解答,也可以就共性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③点评:在评价环节,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与空间其他居民,评价方式既包括课堂现场点评,也包括空间在线交流或留言;点评维度多样化,可以围绕学生的探究能力、协作能力、表达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等方面来进行;对各小组的探究成果进行点评,点评不是给出结论性意见,而是提供机会让师生针各抒己见。在本阶段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培养学生现场展示的技巧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探究的主要过程和主要成果;二是要加强现场展示阶段组织协调,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提问交流的针对性;三是教师点评要做到公平、公正与开放,适时放下话语权威,“促使学生成为具有批判性、负责任的、民主社会的成员。”[19]
(四)反馈与分享
反馈与分享是指,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持续的研究和探寻,通过给予学生反馈信息,使得学生不断完善主要观点和意见;另一方面,鼓励分享与交流,将探究成果与师生共同分享。
反馈与分享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步骤,因为探究永无止境,相关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反馈是持续地、不断地进行的。S-ISAL教学方法中的反馈是指教师根据云空间内与学生课堂中展示的各种信息,及时给予学生信息回馈,调控教学进程,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反馈,教师将教学作为意识、监控的对象对其科学性、合理性进行认识,并加以调控,进而改进教学[20]。学生也因此对教学内容有更加清晰的了解,才能促进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教师在提供反馈信息时要注意以下原则,即要做到“适时反馈,及时矫正;真实反馈,准确矫正;主动反馈,自觉矫正;经常反馈,反复矫正。”[21]信息时代对现代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就是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因此,在一个学习项目完成后,还要鼓励学生在个人的云空间内分享学习成果。通过分享,能够收集汇编其中的优秀学习案例来作为以后的课程教学的重要资料来源与参考,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利用,能够扩大课堂教学的内涵与外延,最终促进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积极性与高效性。
[1][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和学新.主体性教学:内涵与特征[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5.
[3]王沛,康廷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教师教育研究,2004(5):18.
[4]徐锦芳.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51.
[5]唐松林.建构主义对客观主义的检讨及其教学原则[J].外国教育研究,2002(1):22.
[6]罗星凯,李萍昌.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J].教育研究,2001(12):52.
[7]孙志璞,苏继红,陈淑清.关于探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6(4):18.
[8]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72.
[9][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M].李黎,郭官义译.重庆人民出版社,1996:148.
[10]张楚廷.教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13.
[11]胡弼成,陈小伟.对话—理解:大学教育的本真意蕴[J].教育研究,2010(8):49.
[12]唐松林,李科.角色神圣与符号暴力:传统教师隐喻的伦理悖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4):7.
[13]王慧莉,刘文宇.基于网络的研究生英语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78.
[14]陈艳红,谢斌.批判与重构:新型课堂教学文化的生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3):63.
[15]石鸥,张豫.超越时空的教学——网络教学再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3):79.
[16]王守中.高校教育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75.
[17]莫甲凤.MOOC时代如何提升大学教师教学能力[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130.
[18]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5.
[19]陈科平,冉晋.知识转型视野中的师生关系[J].大学教育科学,2012(2):52.
[20]曹霞,姚利民,黄书真.论教师、学生、学校因素对高校课堂有效教学的影响[J].大学教育科学,2012(1):28.
[21]郁建石,仲秀芳.浅谈课堂教学中反馈与矫正的原则与艺术[J].江苏教育研究,2009(7):55.
责任编辑时红兵
温宇(1983-),女,湖南永州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研究”(编号:XJK013QZY003),主持人:温宇。
G712
A
1001-7518(2016)20-007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