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的路径探讨
2016-02-17雷结斌郭优
□雷结斌 郭优
“微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的路径探讨
□雷结斌郭优
高校是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方面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微时代”环境为高校思政课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它适应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和发展方向,有利于拓展和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政治思想观念良性发展。同时,“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载体和教学方式又面临着新挑战,要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性,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重主体作用,运用好微媒介和课堂两个载体,协调好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两个环节。
“微时代”;高校思政课;有效性
“微时代”是对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手机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通过微信、微迅、微博等媒介手段传递信息的特定时代的指称,它并非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概念。“微时代”思政课有效性是指在“微时代”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如何在实现高校政治理论教育和思想建设的目的、满足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和政治需要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积极特性。衡量“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性,主要从两个层面上考虑:一是“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如何更好地服务和服从于国家教育事业和高校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如何更好地促进高校思政课程的改进和完善;二是“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如何能够更好地服务和服从于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性,关乎到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成效,关乎到青年一代能否健康成长,这既是一个亟需回答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与当前实际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本文从此视角出发,重点探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的有利发展契机、面临的严峻挑战和有效的建设路径。
一、“微时代”环境为高校思政课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
以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媒介,正充斥和改变着高校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思想活跃的“90后”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观念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教育内容的迅捷性、教育资源的丰富性、教育方法的灵活性等视角来说,“微时代”环境为高校思政课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主要体现在:
(一)适应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和发展方向
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才有可能性和现实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发展和可以发展,不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决定的,而是由当今社会现实的突出矛盾所引发。”[1]当今中国现实的突出矛盾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微博微信等各种新媒介技术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人们思想认识和社会意识上深层次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时代、贴近实践,必须特别关注“微时代”背景下的种种崭新元素,这些元素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比如,高校学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开展信息交流、发表对问题的看法,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利用微博微信交互性强的特点,随时随地了解学生个性和思想,对学校或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释疑解惑和交流引导,把教育内容通过语音、文字、图片等快速传递给受教育者。这不仅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而且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二)有利于拓展和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新模式
首先,“微时代”开拓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新方式。现行高校思政课主要通过授课方式进行,学生被动接受教学信息,不能主动选择学习内容,久而久之会对思想政治宣传产生逆反和抵抗心理。微博微信让学生在隐性教育过程中敞开心怀,改变了灌输式教育和被动式教育方式,扭转了不平等的教育关系,使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极大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其次,“微时代”丰富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新内容。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需要,借助微媒介信息传播快的特点,通过微媒介平台将丰富的内容传播给学生,及时让他们了解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发生的新闻动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更贴近实际,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另一方面,在“微时代”,人人都可以发声,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微媒介积极参与舆论热点讨论,不断扩大微媒介信息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再次,“微时代”增加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新手段。微媒介信息以文字为主体,还包括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元素,这些新手段让高校思政课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更加立体真切。高校学生可以在微媒介上进行互动,自己参与到整个思政课程中来。可见,微媒介为高校学生提供资源、表达观点、思想交流、舆论探讨构建了崭新平台。
(三)有利于引导学生思想政治观念良性发展
首先,微媒介有利于促进主流政治文化的良性传播。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一定的文化为载体[2],具有传播主流文化的政治功能。高校思政课可利用微博微信的优势和功能,及时把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教育内容,以更为时尚的方式、更为便捷的途径、更为生动的形式进行传播,引导师生员工形成并坚持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营造出弘扬校园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思想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学生对知识信息的关注兴趣、交流互动及其对社论舆情的评判进行及时有效的思想引导,最大程度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促使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及行为进行准确的定位,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和良好的思想品行。其次,微媒介有利于推动学生理性认识和价值观念合理回归。新媒介充斥着大量的诸如攻击社会主义、攻击中国共产党的“有毒”信息,高校学生对这些鱼目混杂的信息往往无所适从,难以做出理性判断。高校通过加强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扩大学生思想引导范围,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发展观念和社会价值意识,推动学生理性认知和价值观念回归,从而发挥新媒介在传播社会主流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传递社会正能量等方面的作用。再次,高校思政课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中的“意见领袖”,让其在高校微信平台发布学校信息和社会热点解析和评论,扩大学生自身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把握信息话语权,以榜样示范引领学生思想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新挑战
在看到“微时代”环境下高校思政课发展的有利契机的同时,应该充分估计到各种微媒介、微技术给高校思政育课带来的各种冲击。
(一)“微时代”信息的复杂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冲击
不可否认的是,微信微博的信息内容主要来源渠道为网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阵地,西方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寻找各种类型的利益代言人,比如近些年曝光的许多“公知人物”和“网络大V”,在微博空间散发了大量的反动言论,一些所谓的“民运”人士和宗教极端势力不断火上浇油,各种危害国家安全和损害民族团结的信息大量充斥网络空间。这就必然造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冲击。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带来的潜在威胁。一些微博微信平台大肆传播西方价值观和政治理论,大肆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有的直呼“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无端污蔑;有的妖魔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果;还有的公开兜售西方宪政和普世价值。这种微信一旦介入高校公众微信平台,必将极大地影响高校学生的价值判断。二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的潜在威胁。高校学生还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塑时期,对开放社会环境带来的各种负面思潮缺乏科学的是非判断和理性取舍,大量负面信息一旦通过开放的网络环境传播到高校学生的手机微信平台上,势必导致少数人理想信念迷茫,价值观念扭曲异位,长此以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微时代”信息的开放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冲击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与任务的重要保证。不可否认,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内容在不断丰富的同时,也会对思政课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准确性产生冲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在“微时代”,高校学生不再局限于接受校园内的信息内容,也可以接受来自校园外的大千世界的任何地方的任何信息,还可以不受时间限制选择适合信息获取的时间。这些信息鱼目混珠,既有正能量信息的传递,也有流毒深远的负能量信息的传递。“微时代”信息传播的无界性、开放性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二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含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历史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素质教育等内容,如何将这些内容按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求,同向有序地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形成教育的整体合力,是提高思政课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3]。微媒介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它所传播的教育内容十分碎片化和随意性,有的信息是编发者任意加工,有的是没经过推敲思考随意转发,有的是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有的甚至煽动不良情绪,等等,严重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方向性。
(三)“微时代”传播的迅捷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载体的冲击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涌现而发生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出现,既体现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发展要求,同时对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载体带来了冲击。“微时代”背景下,各种微媒介信息以迅捷的传播速度和广度正悄悄地影响着传统载体的更新变革,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载体如何实现更新换代。课程载体是高校思政课的主要形式,不可否认,这种载体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对于弘扬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对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但对高校思政课来说,这种载体理论性和专业性很强,形式上过于枯燥和单调。而以网络为平台的微博载体和以手机为平台的微信载体,传播内容可以做到深入浅出,形式可以多元多样,而且发布周期短,传播速度快,时效性更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这种高科技发展趋势要求,在对传统载体强化巩固的基础上,不断实现载体的更新换代,解决载体滞后的问题。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载体如何与新兴载体实现有机结合。以课程为主的传统载体和以微博微信为主的新兴载体尽管在表现形式、运用形式、构建方法、管理方式上存在差异,但二者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上,是相辅相成、互通有无的。但从高校思政课的现状来看,传统载体与新兴载体是互相游离的。要么是微媒介等新兴载体还根本没有进入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视野,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要么是部分教师对于二者如何实现有机结合根本无能为力,缺乏将二者结合的具体路径和方法。“从深层次上讲,新兴载体与传统载体的合力化运用的模式并没有真正构建起来。”[4]
(四)“微时代”传播的互动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冲击
“微时代”信息的交流,由多点多渠道交流取代以往的单点单渠道交流,由双向互动交流取代以往的由上向下单向交流。这种状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冲击体现在:一是改变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教学方式。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为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即高校教师将学生当成消极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学生没有接受知识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在“微时代”背景下,由于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多元化,学生通过微博微信对社会舆论和校园热点发表意见和感想,这种高度的参与性使得学生由知识教育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构建者,高校教师也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了策划者和组织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简单线性关系变成了双方可以进行平等交流的互动关系。二是增加了高校思政课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的风险。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接受知识信息途径的多元化,会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带来潜在的风险。一方面,由于行为不受约束,信息不经过审核,任何组织或个人都能在微媒介上发布信息,任意转发和评论社会热点问题,各种观点和意见背后都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价值观和资本主义价值观同时影响高校学生。另一方面,微媒介的虚拟性容易使高校学生产生自我中心主义倾向、缺乏社会责任感、疏于处理人际关系、缺乏集体意识等不健全人格和心理。面对“微时代”教育环境的变化,传统的疏导教育法、典型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激励教育法等教育方法显然不能适应时代形势发展和高校学生群体的需求。如何利用微媒介平台引领多元化社会意识,创新工作方法,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微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的具体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各种微媒介优势,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化微媒介“变量”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增量”,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性。
(一)双管齐下,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重主体作用
提升“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离不开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双重主体作用。相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更为重要,教育者不能放任学生利用各种微媒介进行自娱自乐,而是要切实把责任担当起来,以不断创新、敢为人先的职业素养和精神品质,借助微媒介的高端科技作用,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要俯下身来做学生的粉丝。利用微博微信的“评论”、“转发”等功能来倾听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日常学习生活的需求集合点,只有找准了学生思想上的疙瘩,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好学生所关注的问题。要不断地与学生互换角色并关注各种信息反馈,多开展“平等互动式”的交流,加强与学生的互助互动,提升微媒介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使微博微信成为学生发表意见、表达观点、接受引导的平台。二是要利用好微博微信的传播功能,当好学生的群主。要不断提升对“微媒介”的认知水准,掌握对“微技术”的使用方法,发布一些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又能激发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讨论的信息,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主动出击,造势引导。要适应“微生活”,善于挖掘各种网络问题的现实背景和根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形式和内容推陈出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需要和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三是要正确引导高校学生在微博微信等媒介上发声。在微博微信空间里不乏很多拥有深厚知识储备并善于思辨的学生,要认真培养学生“意见领袖”,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发展,增强学生的微媒介自律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帮助他们在应对内容繁杂的微博微信信息时,能够主动驾驭信息,不随意转发和评论来源不清的微博微信内容,及时过滤有害信息,构筑强大的微博微信“防火墙”。要提高学生信息甄别能力和批判思考能力,避免盲从和跟风,养成良好的微博微信使用习惯,避免微博微信成瘾及其带来的不良风险,充分利用好微媒介这块教育阵地,营造健康的微博微信文化氛围,发挥高校思政课的控制力和引导力。
(二)互相配合,运用好微媒介和课堂两个载体
要适应新技术新媒介发展的新趋势,将微媒介融入到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应该看到,社会舆论焦点已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十分关注的问题,而社会舆论问题几乎都会成为网络意识形态论争的主要来源和源头话题,它们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思维模式可谓影响深远[5]。高校思政课不能仅仅围绕现行教材知识点来展开,更应该立足于社会公共事件和舆论问题的发展现状,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朋友圈等平台,展开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对社会事件进行科学研判,不仅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课程的效果,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从这个角度来说,要充分发挥好微媒介和思政课两个载体的作用,在如何丰富和优化微媒介的宣传内容上做好文章。首先,微媒介的宣传内容要紧扣社会实际,紧贴高校学生精神需求。要注意避免将空洞无物的理论教条作为宣传内容,引起学生的排斥感,降低学生的关注度。比如可以将学校学习、现实生活、同学情感、课余娱乐、时事热点等不同板块内容作为宣传专题,这些都是十分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话题。其次,要加大微媒介中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讨论、留言等思想碰撞,一方面可以了解高校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或焦点问题的看法和思想倾向,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在互动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提高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奉献度,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要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不断充实和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最大合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齐心协力,协调好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两个环节
在“微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这支队伍的整体状况,也取决于高校所有管理者能否形成整体合力。从课堂教学来说,首先,要转变理念,主动适应“微时代”新要求,形成利用新载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动研究“微时代”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特点,主动把微博微信传播载体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关于微技术、微文化、微活动等的合作交流,促进微技术教学的规范化、平台化、系统化,并最终形成强有力的思政教育载体,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其次,要主动学习“微时代”环境下的新技术和新语言,自觉深入“微时代”网络应用实践,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开辟各类“微专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微活动”,服务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从学校管理来说,要创新“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高校党委、行政部门、院系、辅导员、班主任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平台对学生思想动态进行收集和研究,实时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引导,占领思政教育主阵地,掌握好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主动权和思政教育工作的主攻方向,不断助力高校思政教育新常态的形成。再次,要加强“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构建适合“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新的阵地如果不主动占领,势必会被非主流思想形态等占领。要认真打造校园微群、社团微群、班级微群等文化资源,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具有的信息量大、传播群体广、速度更新快、公众参与度高的优势开展高校思政教育,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用正确健康的信息占领微博微信阵地。
[1]郑永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性课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3(21):15-16.
[2]李岩.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本性基本内涵的深度解读[J].求实,2013(3):68-72.
[3]董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7):37-38.
[4]张园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效运用的困境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1):8-11.
[5]李艳艳.如何看待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形势[J].红旗文稿,2015(14):9-12.
责任编辑肖称萍
雷结斌(1974-),男,江西余干人,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南昌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成员,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郭优(1993-),女,江西吉安人,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
江西省高等学校省级教改课题“‘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研究”(编号:JXJG-14-1-47),主持人:雷结斌;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中国意义”(编号:MKS1429),主持人:雷结斌;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专项课题“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关系研究”(编号:15ZT12),主持人:雷结斌。
G712
A
1001-7518(2016)20-0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