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单位的合法权益何以能得到保障?
2016-02-17冉云芳
□冉云芳
实习单位的合法权益何以能得到保障?
□冉云芳
今年4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教职成[2016]3号)充分显示了政府对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问题的高度重视。《规定》在明确实习的教学属性、实习的三个阶段等方面有较大突破。然而,《规定》在保障企业相关合法权益方面却存在着较大不足。一方面,对企业方的合法权益保障明显少于学校和学生两方。另一方面,对企业更多的是“不得有”“应该”等限制性规定,企业应有的合法利益几乎没有提及。具体而言,《规定》在三个阶段实习期间的成本分摊,最低实习工资,顶岗实习时间,不得加班、排夜班等问题上或许还有值得商榷的空间。
第一,《规定》指出:学生实习分为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三个阶段,且每个阶段都要求企业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和指导。但并未涉及到三个阶段实习所产生的相关成本分摊问题。对企业来讲,三个阶段的实习无疑会加大企业的负担,尤其是认识实习和跟岗实习两个阶段,学生不能为企业带来任何利益,企业需要净投入。这笔净投入如果由企业自身来分摊的话,可以想象,在顶岗实习阶段时,企业可能会让学生从事更多的生产性任务,为企业带来生产价值,以抵消前期的净投入。这样一来,学生顶岗实习阶段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每个实习阶段,政府是否应该考虑与企业进行成本分摊?
第二,《规定》指出: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实习单位,原则上应给予学生不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试用期工资标准的80%。笔者认为,学生实习工资不应进行最低限额规定。对于一些面临劳动力短缺的企业,为了吸引实习学生毕业后能留任下来,企业会给予学生与正常员工相当的工资,甚至比正常员工工资还要高。但是,对于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重型加工制造类企业,学生为企业来带的利润非常低,通常1年实习期结束后,其生产率只能达到正常员工的20%左右。对于这样的企业,规定其给予学生最低实习工资,无疑是增加了企业的人力成本。因此,到底应该给予实习学生多少工资?或许应该进行重新审视,且不可一概而论要求企业给予最低实习工资标准。
第三,《规定》指出: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实习时间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顶岗实习一般为6个月。实际上,不同行业之间,同一行业内部的不同职业岗位之间,其技能形成周期都会不一样。从企业的角度来讲,随着学生实习时间的延长,学生从事顶岗实习的生产效率越高,为企业带来的生产价值也就越高。但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时间如果过长,学生的顶岗实习就变成了简单的重复劳动力,这样会影响学生的技能习得效率,同时影响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从笔者的调查结果来看,许多企业并不欢迎顶岗实习半年的学生,尤其是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行业及职业岗位。因为半年之内学生基本还处于学习状态,企业也处于净损失状态。但是,一些技术含量不太高的行业及职业岗位,企业可能在第二个月或第三个月就有净收益。因此,相关政策或许不应设定统一的学生实习期限,而应根据不同行业和实习岗位的具体技能养成所需时间的长短进行灵活安排,并尽可能考虑到企业和学生的双方利益。
第四,《规定》指出:学生跟岗和顶岗实习期间,实习单位不得安排学生在法定节假日实习,不得安排学生加班和夜班。实际上,不同行业或具体的职业岗位,技能人才培养的特征不一样,时间周期也不一样。如一些制造类企业具有很强的季节性,酒店服务业类企业在国家法定节假日会特别繁忙,也存在值夜班的状况。规定实习学生不能加班和值夜班,一方面的确保护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给企业带来了员工管理上的麻烦。许多企业领导认为:实习学生这样的特殊化要求,增加了企业的员工管理难度。同时,他们认为,实习学生虽是顶岗实习,但理应以一名正式员工的身份要求自己,这样的特殊化规定只会让学生更任性,更加不好管理。笔者认为,单从学生角度来讲,不得安排实习学生加班和值夜班的规定的确对学生有保护作用,但这些规定对学生可能真的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不利于学生对真实职业岗位上的工作环境的全面认识,学生感受不到真实职业岗位上的艰辛,不利于养成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也不利于学生职业奉献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养成。而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养成正是需要在真正的职业岗位中,在企业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作者系杭州市职成教研究室教研员)
责任编辑秦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