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发展视角下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16-02-17杨扬

职教论坛 2016年20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体系院校

□杨扬

全面发展视角下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杨扬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迅猛发展,高职教育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日益凸显,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不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文章以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对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全面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目前我国最重要的高等教育类型之一,在向社会各行业输送人才、建立人力资源强国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加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研究对培养社会化人才至关重要。

一、建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迫切的追求

(一)知识经济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变革

建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符合知识经济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变革需求。近年来,知识经济日益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不断发展的重要经济类型,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对社会人才尤其是高职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建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成为高职院校改革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知识经济是一个充满创新、不断更新换代的新型经济形态,创新能力的强弱以及创新的程度直接关系到知识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高职院校想要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就务必要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新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学生原有的创新能力基础上,强化后天锻炼、培养,满足知识经济背景下人才的实际需求。

(二)学习型社会中终身可持续学习的学力要求

建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学习型社会中终身可持续学习的学力要求。学习型社会不同于传统学习社会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再将学习这一活动简单的定义为人生某一或者某几个阶段的系统的学习任务,而是将其看做一个贯穿于一生的一个持续的、永不停止的学习过程和实践活动。学习型社会是一个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学习时代,因此,人人都应该掌握自主学习、随时学习的方法和特点,随时随地进入学习状态。而通识教育为人们进行可持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不断提升人们的思考、学习、以及获取知识的技能。与一般的课程体系不同,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借助系统权威的知识结构,在学习基本的知识理论的同时,也会逐渐掌握自动获取知识、不断思考的学习技能,这种在大量知识理论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思维体系和学习技能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型社会中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国际化背景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变革趋势

建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顺应国际化背景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变革趋势。如果仔细研究二战后的国际职业教育模式的发展变革情况就不难发现,在知识与能力这两大教育目标的对决中,国际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先后经历了知识本位、能力本位、能力本位倾斜于知识本位以及最终的能力本位与知识本位相结合的素质本位四大发展阶段。纵观这一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越来越注重知识和能力相结合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今国际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目标。这种新型的素质教育向传统的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强调课程价值个人与社会的双重统一性、课程内容从理论教育转向综合教育、课程实施从校内教育转向校企联合。因此,面对不断变革的国际教育潮流,我国的高职院校应审时度势,积极与世界接轨,不断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新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出高技能的复合型职业人才。

二、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合理

现阶段,国内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1.高职院校在安排制定教学课程和教学任务时,往往会出现专业知识理论与通识教育课程不统一的状况,大多数院校的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将两者完全融合,大大降低了课程设置的有用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1]。

2.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理论、实践课程失衡,理论知识比重偏大。虽然我国的高职教育已经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高等院校的影响,再加上资金、教学理念等因素,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程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等问题。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授课照本宣科,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和实用性,没有相关的具体案例加以支撑论证,也没有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和交流,整个授课过程单一死板,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践课程不规范,这主要体现在实践考核上,受到自身发展状况的限制,众多高职院校在实践内容考核审查过程中,并不能完全达到检测目的。

3.经费问题。高职院校本身在发展过程中的经费比较有限,再加上资金利用不合理和分配偏差,最终分拨到实训内容上的资金少之又少,无法及时到位的资金问题导致一些陈旧的设备无法及时更新,降低了实训的效果。个别院校没有与校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缺乏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即使实现了校企合作,由于缺乏专业导师的监督管理,实训内容分散,实习学生没有组织观念,实训课程形同虚设。

(二)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活动体系不够丰富

这里的活动主要指的是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开发创造力等具体实践实现学以致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形式。高职院校的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专业技能大赛、志愿服务活动、企业实践训练等等。这不仅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还可以提高学生知识转换的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技能,对激发学生学习乐趣,提高综合素质有关键的作用。

但是从当前各院校实行的活动情况看,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活动体系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尽管大多院校的社团活动多种多样,吸引了许多学生参加,但是总的来看这些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掘出学生的创造力,再加上校方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院校活动停留在表面,没有实际意义。并且参与积极性仅局限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的参与度较低,究其原因,也是因为活动缺乏实际意义,对学生的吸引度不够。还有一部分院校将通识教育活动重心倾向于专业实践技能,对人文素养、综合教育等相关文化活动过于轻视,导致整个活动体系不均衡,这是值得高职院校在认识当前通识教育活动体系深思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

要想提高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整体水平,就必须有一批职业化、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保证每位任职教师都具有极高的教学能力和责任心,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程,对学生负责,通过系统全面的面对面知识传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

近年来,高职院校为了谋求大规模发展,不断扩招,给教师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在校生数量居高不下,导致院校师资力量不足,无法满足众多学生的课程需求;又由于缺乏严格的教师入职考察,院校聘任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队伍薄弱,大大削弱了整个院校的师资力量;双师型教师入职较少,整体比重偏低,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教师授课方法传统老套,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等等[2];各大院校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大批教师没有全面深刻的了解通识教育的优势,从而错误地认为通识教育仅仅是一种基础性教育手段,不会产生实质性的教学效果,最终使通识教育的作用大打折扣;高职院校所设置的学术奖励制度变相地引导教师通常只对热门的教育领域下大力钻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通识教育的研究热情。

(四)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

经研究统计,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对通识教育的系统研究,遵循的依旧是传统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即使在遵循旧的人才培养目标时,高职院校并没有结合自身发展优势凸显专业特征,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千篇一律。因此,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既拥有高质量的专业技能水平、又具有健全人格和文化素养的综合型人才应成为我国高职院校新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高职教育通识课程的建构原则与特征

(一)通识教育课程建构的一般原则与特征

1.通识教育课程地位的基础性原则。通识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打破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不平衡关系,建立健全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综合性、高技能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各院校务必要认识到通识教育课程的基础性作用,使通识教育课程成为连接专业学科和基础学科的大平台,提升学生基本的社会人文知识,为以后更好的发挥专业技能提供宽厚基础。

2.通识教育课程价值的导向性原则。在构建通识教育课程时,除了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还必须要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社会需求、学生思想教育等方面坚持课程价值的导向性原则。当前企业对应聘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已不仅仅局限在良好的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其本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合作意识、心理素质能力也日益受到重视,这就要求通识课程必须坚持导向性原则,加强学生人文素养、人品道德等方面的培育,帮助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形成完善的品格素质。

3.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基本性原则。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从不同层次上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责任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基本性原则就是要加强专业课程与基本教育课程之间的联系,在进行科学教育时合理渗入通程教育课程的理念,用基本教学课程的逻辑思维和结构来分析理解专业课程的疑点难点,实现两者深层次的融合。

(二)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建构的原则与特征

1.综合性原则。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建构中的综合性原则应以培育高技能的社会实践人才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学生职业能力教育。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综合发展,强调学生的社会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在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自我价值,实现自我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2.体系性原则。与一般性高等院校不同,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因此,在高职通识课程体系设置中,必须要协调好学生核心能力培育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建设高职课程教育核心能力体系,实现学生职业技能全面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包括职业行为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

3.针对性原则。科学客观,建立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通识课程体系。构建科学高效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其一,高等性。高等职业教育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其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知识体系,因此应设计符合现代高等职业素质的内容,从而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人才。其二,职业性。任何一门通识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方向都必须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导向,帮助学生达到课程要求的职业技术水平,成为适应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其三,能力性。要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提升职业综合能力素养。

四、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建构

(一)课程理念与目标体系

没有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教育就是一种无目的失败行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理念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出发点,在充分发掘学生自主精神的基础上,加强其职业技能培训和人文素养的塑造,为社会提供高技术、高水平的社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坚持课程适应、互动合作性以及现代课程教学理念,以学生为出发点,坚持适应性、认识性、价值性等教学目标,形成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3]。

(二)课程群落建设与内容选择

在高职院校中,课程群落建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教学特色、密切学科之间的联系为目的,在课程群落建设过程中应当根据不同学科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进行整合,删除相互重叠和过时的内容,形成新的课程体系,从整体上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课程建设的规模效应,从而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

在课程群落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夸大课程群的效果,要保证从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降低课程划分的粗略性。另外,在同一专业课程群组合时,要区分专业课、操作课、基础理论课之间的差异,在认真研究和科学考察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具体需求进行合理的课程组合,避免课程群组合的随意性给高职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三)课程实施策略设计

绝大数高职院校中,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一般分为核心课程、自由选修、分步必修等实施模式。根据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目标,高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不仅要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还要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丰富学生对历史、人文、社科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兼顾学生多方面的知识需求,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人才高标准性特点,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4]。北京某管理职业学院在课程设计时充分满足学生需求,建立了学生课堂学习、课外实践、校企技能培训等多方面的课程教学体系,不仅兼顾了核心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有助于学生提高实践技能水平。此外,学校还与时俱进,采取微课的教学手段和网上视频教学的学习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学习能力迅速提升。

(四)课程评价规范

高职院校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规范有利于为各科教师的教学行为提供规范标准,增强教学效果[5]。长沙某职业技术学院,对教师课程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关于学生的教学考核。这方面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及涉及学生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又包括课堂上学生纪律情况;既可以根据书面试卷的形式检验逻辑分析能力,也可以以口试的形式考察语言表达能力;既要有学生创新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隐形考察,还要涉及专业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显性考察。另一方面则是针对教师的评价。学校可以采取听课、试讲、公开课等形式进行教师教学比赛,对各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进行评估,还可以根据期末考试中班级学生的成绩排名衡量教师的教学成果。

五、高职院校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与保障

(一)学校通识教育意识与理念的培育

正确的教育意识可以有效地引导教育工作的前进方向,教学理念是否正确直接关系着高职院校进行通识教育实践的成败。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对通识教育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对高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依旧存在着认识误区。认为通识教育仅仅是一项基础性的高职教育模式,没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教学手段研究,也不会对当前的高职教育模式产生深远的颠覆性影响,过度强调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上的教育功能,忽略了其对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塑造。

高职教育首先是一种高等教育,它是一种全面塑造人才的教育实践活动,而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技术能力的培养。因此,务必纠正人们对通识教育的错误认知,树立通识教育的办学理念,为通识课程的设置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和生态环境[6]。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学生大会、教职工大会等重要会议上大力宣传通识教育的优势和作用,还可以聘请相关教育专家来校进行通识教育专题讲座,提升对通识教育的认知和重视。此外,高职院校还应该适当改革奖惩制度鼓励教师加大对通识教育的研究力度,帮助大家理清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联系,为构建高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建立健全符合通识教育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不断完善通识教育的教学管理制度有利于从制度上保证通识教育理念的落实,从而为进行教学理念改革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形成一套符合自身实际的通识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保障全校师生以良好的状态进行通识教育改革实践。以某高职财经院校改革为例,在建立通识教育管理制度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要重新对该院校的财经类教学课程进行归类整合,将其中相互重合、冲突的课程进行整编、撤除,建立新的课程教学内容;针对课程解构失衡的状况,要加大基础性课程的比例,增加学生选课自由度,强化各学科之间的深层次连接。

其二,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和体系。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鼓励发展灵活多样的形式考核学生的实际水平。如高职银行会计课程的考核标准可以从学生的基础技能考核、综合实践能力考核、通用能力考核等方面进行成绩评估,保证考核内容的全面性、差异性,准确的衡量出学生的真实能力。

其三,建立健全学分制管理制度。以选课为前提,根据学生的学分和绩点来衡量学生的最终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例如,学生上课迟到或者早退超过5次者按旷课一学时计算,最终期末成绩相应的扣除1分;学生进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如到银行部门实习等按照实习时间原则上每周1分等等。

(三)加强高职院校通识课专任教师的师资建设

打造一支高水平的通识课程教师队伍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教学环节中的组成部分,教师的专业程度、思想观念、人文素养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直接关系着学生知识水平和人格塑造,从而决定了整个院校发展潜力和发展质量。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水平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鼓励教师发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教育精神,身体力行,用自身的言谈举止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学习教师的道德素养和高尚品格,不断完善自己的品格。同时,良好的职业素养还有利于获得教师对学生的好感,赢得学生的钦佩和喜爱,这对于实施积极高效、欢快活跃的课堂实践有积极作用。

2.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的激励制度。根据发展需求,不断建立健全教职员工的奖惩制度,对教学成果卓越的教师要适度提高薪资水平,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职位变动等奖励,同时也要在精神上要充分调动教师进行积极性,在工作量等方面实行弹性原则,对表现优秀者可以减轻一定的工作量等等。

3.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质量。高职院校要从各个方面加强教师的专业技能,在聘任教师时,要注重其实践能力的考察,严格把控入职教师的专业水平;定期对各学院的教师进行知识培训,保证教师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积极深入一线,主动学习实践操作技能,提升自身的实力。

综上所述,我国在高职教育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和漏洞,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立足于院校实际,不断加强学校通识教育意识与理念的培育,建立健全符合通识教育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高职院校通识课专任教师的师资建设,才能不断发挥出高职教育的自身特色,为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高质量人才。

[1]刘泽江.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问题分析及路径选择[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5(2):37-40.

[2]卢云峰.关于高职院校通识课程设置的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556-558.

[3]刘喻,白欢.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与出路[J].现代教育科学,2015(.):58-60.

[4]陈向平.开发适合高职学生身心发展与人格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13(27): 64-67.

[5]陈连锦.高职院校实施高职特色通识教育的价值和路径[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24-28.

[6]李阳琇,张志和.论知识经济环境下我国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7-10.

责任编辑王国光

杨扬(1982-),男,浙江金华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学生全面发展视角下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编号:jg2015306),主持人:杨扬。

G712

A

1001-7518(2016)20-0053-05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体系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