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心理预警视角下高职新生心理约谈模式的构建
2016-02-17程勤华周丽玉
□程勤华 周丽玉
浅论心理预警视角下高职新生心理约谈模式的构建
□程勤华 周丽玉
心理约谈是高职新生心理普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工作,其在心理测评的基础上得以开展。近年来心理约谈虽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大规模开展,但其科学性、实效性仍受到不少诟病。文章从心理预警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高职新生心理约谈的概念、作用及其必要性,并重点研究心理约谈的五个阶段,即主动邀约、开场接待、主体谈话、收尾与补询、后续处理等每个阶段的目标、操作方式和关注重点,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新生心理约谈模式。
心理预警;心理普查;心理约谈
在一项针对高职新生的实际调研中发现,一些高职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文化基础弱、环境适应较差、政治思想素质较低、道德品质较差、人生目标模糊、个性强、易冲动、法纪观念淡薄、心理素质较低、心理问题凸现等一系列的特点。因此,针对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 (试行)》,明确将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作为高职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指明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普查是利用科学的标准化心理测验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试,了解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筛选出重点关注的对象,以便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过程。心理健康普查可以分为心理测评和心理约谈两部分。心理约谈是建立在心理测试之后,筛选重点关注对象、建立心理档案的重要环节,与心理测试具有同等重要性。
一、心理约谈概述
心理约谈不同于心理咨询,也不同于心理诊断,是高职院校中发生在特殊情境下的一项心理工作。高职院校心理工作者主动邀约心理测评中发现的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语言交流,观言察行,评估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判定是否需要及如何进行心理干预。这样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能为之提供更高效的心理健康服务,是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前置环节。某种程度上心理约谈类似于心理科医生问诊,一般在20-30分钟内完成,达成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之目标。参与心理约谈的工作人员起码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要具备基本的心理素养,他们需要接受一定课时的专门培训,学会心理约谈的各项问话技术,可以熟练地初步判断学生的心理正常与否状态,熟悉心理咨询的转介程序,清楚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可以独立地开展心理约谈工作。
从目前实际状况来看,各高职院校例行开展的心理普查工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难有效地达到筛查出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危机者的目的[1]。从近年来的操作实践看,心理测评数据的科学性及有效性受到了不少学者的质疑,原因在于各种施测量表的不一致,或施测过程质量难以把控,数据统计缺乏专业有效分析等等。[2][3]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心理约谈的质量如何,是否规范化操作,对于提升心理普查工作的有效性、科学性而言弥足珍贵。因此,为达到心理预警之目的,建立一套相对科学有效的心理约谈模式能一定程度上弥补心理测试的不足,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关于高职新生心理约谈模式的建构
在高职新生心理测评数据结果出来之后,新生心理普查就进入心理约谈环节。从笔者自身操作经验来看,心理约谈主要分为主动邀约、开场接待、主体谈话、收尾与补询、后续处理五个阶段,从心理预警的视角下来看,每个环节都需要加以重视。
(一)第一阶段:主动邀约
心理约谈是一项主动性的工作,由学校心理工作者发起。心理测评为我们提供了相对而言快速发现可疑心理疾病或问题学生的途径,但也仅仅是提供了参考意见,我们还需要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的相关标准筛选出相关人员范围及确定预约对象,之后再考虑选择恰当的预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心理约谈的主动意愿。常见的几种预约方式有:
1.间接电话预约:由心理约谈工作人员以其他角色身份(一般高职院校内心理咨询师都兼有思政工作人员的双重身份)亲自电话邀约学生,说明预约谈话是了解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适应情况,是学校统一的一项调查活动,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生活及心理帮助,并征求其对学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与处罚、奖励等没有联系,由此打消学生的思想包袱及顾虑。学生接到预约后,一般会愉快地接受邀约。
2.直接电话预约:由心理约谈工作人员以心理咨询师的身份亲自电话邀约学生,不避讳预约的真实目的,告知学生根据其心理测评结果,有必要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参加心理约谈,以便更进一步了解情况,提供相关帮助,这种邀约方式最重要的是要强调保密原则,打消学生的顾虑。
3.信函或短信预约:根据预约范围,以信函或手机短信的方式广泛地发出邀请,信中说明根据心理测试的结果,学校希望获得对学生心理状况的更多了解,邀请其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前来参加心理约谈,并申明保密原则。
以上三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前两者比较适合预约可能存在较高心理健康风险的学生个体,通过一对一的预约,成功率较高,但存在工作量大的问题。信函或短信预约方式方便快捷,工作量小,但成功率未必高,也容易引起对心理工作不太了解的新生的恐慌心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即使采用多种预约方式,也不能保证全部新生接受前来心理约谈。因此,在日常心理工作中,通过防范而又到位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保健意识,减少对“心理工作”的误解,是真正提高心理约谈成功率的关键。
(二)第二阶段:开场接待
学生接受邀约后按照约定的时间、地点前来参加约谈,“开场接待”环节就开始了。这个阶段时间大约为3-5分钟,操作上要温暖真诚与简单明了。目的在于和学生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打消学生顾虑。在此,心理约谈工作人员要秉持真诚、温暖的接待态度,起身迎接学生的到来及引导入座,向受约的学生解释约请他的理由,并且明确地告知约请的目的,以及约谈所需要的时间和基本内容,并要慎重的告知保密原则及例外情况。在这里,笔者认为真诚地告知来访学生此次访谈的目的与依据是短时间建立信任关系的最佳方式:即作为老师,了解了你的问卷情况,想就某些问题跟你作一些核实,以便更准确地了解你的心理现状,如今后遇到心理方面的问题或困难,可找本人或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行求助。
(三)第三阶段:主体谈话
这是心理约谈中的主要阶段,用时最多,一般为15-20分钟左右。“主体谈话”阶段也是最考验心理约谈工作人员专业素养、随机应变能力的时候,一般以“问答”的方式进行,心理约谈工作人员需要多加训练和练习才能胜任。包括以下两块内容:
1.谈话内容。可以通过日常关怀(拉家常)的方式从家庭、人际关系、学习、生活等方面入手,进而关注学生个性变化、情绪特点、有无自杀意念或行为等等。特别要注意的是,心理约谈工作人员要时刻关注到心理约谈的目的性,不要陷入具体事件或问题的陈述中,否则会花费大量时间,同时也影响了心理约谈安排。比如当学生说到他人际关系不好时,约谈工作人员不要深入地问发生了什么?但可以问,你觉得和自己相关,还是和别人有关?从归因上来判断是否该生具有恰当的自知力,从而解读该生是否有精神病性症状。在谈话中也要时刻观察学生的言行表现,发挥心理咨询师的敏锐性。比如在谈到某一点时学生眼睛红了,神情激动,可能在这一点上学生有比较深的情结,心理约谈工作人员就要迅速地把握住这一点适当深入下去。心理约谈工作人员结合心理测评结果来找谈话切入点,需要心理约谈工作人员在工作上更细致,事先可以对受约学生的心理测评结果加以研读,对该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倾向有初步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心理约谈中有的放矢,个别深入。
2.谈话关键点。在心理约谈过程中,心理约谈工作人员要有意识地关注以下要点:
(1)个性变化:可以问,你的性格是什么样的?如果学生说某些年龄阶段个性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个性内向的变成很外向,但又没有发生很重大的外部事件,则受询学生可能存在个性不稳定的问题。
(2)情绪特点:谈个性的时候一般都会谈出情绪来,要注意是否有抑郁、过度兴奋(躁狂)或情感淡漠等,如果这样的情绪存在有一段时间,且伴随生理上、思维上的一些表现,也可能有情绪障碍问题。因抑郁、躁狂或双向情感障碍等都属于精神疾病,要加以重视。此外,任何心理问题都伴随着情绪现象,这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约谈很好的切入点。
(3)自杀风险:当学生说有情绪低落的时候,心理约谈工作人员可以问:当心情不好很难受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要自杀。如果有,可以接着问:这样的想法多不多,有没有尝试过?什么情况下,你可能会扛不住?家里人是否曾经有过自杀倾向?对可能有自杀风险的学生一定要做自杀风险评估,要从自杀自伤计划、既有相关自杀自伤经历、目前现实压力、目前支持资源和临床症状等方面着手评估,风险较高者要立刻进行关注。这部分内容可以参考“自杀风险评估列表”[5]对是否存在自杀风险及其轻重程度进行评估。初做心理约谈的辅导员们常会害怕去谈论自杀,担心是否会诱使他人去自杀,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自杀只是在没有其他解决办法情况下的一种解决方式,通过认真探讨自杀问题,也许会带给来访者新的机会去寻找她视野之外的解决方法。
(4)妄想、幻觉、幻听等:这些都是精神分裂的典型症状。心理约谈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询问“生活中有没有奇怪的事情发生?”来加以了解。
(5)如果一直问不出什么,或者感觉学生掩饰或防御性很强,不讲具体内容,总是说“还可以、不错啊”之类的,可以询问“前段时间我们开始了心理普查的测试,我去查看了你的测试结果,感觉情绪状态不是很好,你是怎么看待的?”通过让学生来具体面对心理测评的数据结果,找到契机去探讨学生个人心理困惑。
寻找关键点的原则是,考虑到普查结果其实还是有些倾向性,在有限的时间里有针对性地询问学生相对薄弱的心理环节,做到尽量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保障心理档案的有效性,同时排除学生随意答题带来的数据的虚假性。在此基础上再分类梳理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四)第四阶段:收尾与补询
心理约谈工作人员务必把握好时间节奏,因为心理约谈工作一般像医生门诊一样,安排比较紧密。如果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很强,一直滔滔不绝,心理约谈工作人员可以适时打断,可以跟学生讲因时间关系不得不终止谈话,如果需要心理咨询可以提前预约。在结束前五分钟,心理约谈工作人员可以这样问学生问题:“谈话时间快结束了,一般情况下你比较少有需要求助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所以这也许是我和你之间唯一一次谈话,那你现在有没有什么困惑要问我的?”有些一直在犹豫的学生此刻可能会开口讲述一些重要的信息。依据笔者多年心理约谈工作经验,还会在结束前最后再重申一下保密原则,让学生放心离开咨询室。当然,如果在心理约谈的过程中发现该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风险,需要得到及时的心理援助,心理约谈工作人员可以向他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为学生提供那些心理援助服务,一些紧急状态下的联系方式等等。
(五)第五阶段:后续处理
心理约谈后的结果需要经过汇总分门别类进行妥善处理,心理普查后发现的可能有心理疾病或自杀风险的学生要立刻纳入学校重点关注的学生预警库进行管理。首先对一些情况比较严重的心理约谈对象,则需要立刻启动高职院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开展心理危机的关注、跟踪和监控,联系家长或及时送往专业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治疗,维护危机学生的生命安全以及校园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防范危机的发生或激化。其次,经过心理约谈后初步评估认为有较大心理困扰的学生,或者约谈对象自己认为自己有一定的心理问题需要接受心理咨询,则转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日常心理咨询工作。第三,对于约谈后心理约谈工作人员感觉信息比较复杂,或可以据此判断的信息量极少而无法做出心理健康状况评估的学生,可以再次采用其他心理测评工作进行复筛,或者邀请更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来开展评估工作。
三、总结与思考
通过建立较为完整的心理约谈操作模式,并对心理约谈工作人员进行充分理论培训和实践训练之后,心理约谈的工作实效性会比较明显。在笔者的工作实践中,每年都能通过这样的心理约谈模式发现不少需要及时关注的疑似心理疾病者和其他心理健康高危者,帮助他们得到及时关注、有效治疗,同样也为顺利地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提供了便利。当然,心理约谈工作得以高质量开展,取决于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第一是心理约谈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这是首要因素,心理约谈是一项利用“人”作为工作媒介来开展的人际工作。一般来讲心理约谈操作人员在经过充分培训和实践训练之后都能胜任心理约谈工作。但毕竟受致于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师或辅导员多重身份角色的限制,有时候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能做到轻松自如与平等,谈话质量也有所欠缺,因此,加强心理约谈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形成自我角色平衡与转换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是受限于约谈学生的自我心理健康维护意识。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受约谈学生是否愿意自动前来。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发现尽管多次邀约,并不是全部学生都愿意接受心理约谈,学生会用各种借口来加以逃避;二是在心理约谈中也会存在回避、掩饰的现象,对心理约谈工作人员不信任,不愿意对自己可能存在的心理困扰开展真诚的探讨。这更让我们认识到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来普及学生心理健康维护意识的必要性;以“发展的视角”来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才是上乘之策,这能够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自我修复功能。
第三是正向资源的充分挖掘。心理约谈一般情况下仅仅持续20-30分钟的时间,且以筛查有心理疾病或有心理危机的学生为目的,故不能像一般心理咨询例如以心理动力学为主的心理咨询那样做到“抱持”的心理环境,可以给予更多时间及安全的环境来建立很深层次的咨访关系。因此,如何不要让这样的心理约谈成为某些有较深心理问题学生的“再次创伤”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此,在“问答”过程中不断去寻找约谈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源非常重要。这里可以采用焦点解决短程技术中的“例外”技术、“刻度化”技术等来挖掘问题背后的资源,当然,正向资源能否得到挖掘,主要取决于心理约谈工作人员是否有“正向建构”约谈学生问题的视角和能力。
此外,本文中是在心理预警这一框架下来谈论如何做好心理约谈工作的,这也是由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工作的现实状况所决定的。但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发展,心理普查(包括心理测评和心理约谈)的功能将不再仅仅局限于发现疑似心理疾病和心理危机的“问题学生”,而要为学生的发展性功能服务,包括帮助高职学生了解个性特点、行为方式、情绪特点、心理健康状况、职业倾向等等,心理普查将服务于全体高职学生而不是部分高职学生,将服务于高职学生的自我认识、潜能开发、心理发展。
[1]马建青,王东莉.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建档工作的理性思考[J].应用心理学,2009(1):78-83.
[2]徐平.大学生心理普查中的测验误差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3):84-85.
[3]胡燕.SCL-90用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的局限性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2(4):444-447.
[4]王建中,吴瑞林.高校心理健康测评的现状与发展趋势[A].高等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
[5][美]萨默斯-弗拉纳根.心理咨询面谈技术[M].陈祉妍,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肖称萍
程勤华(1976-),男,浙江海宁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政及心理健康教育;周丽玉(1979-),女,浙江诸暨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高职院校‘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编号:13YJC710002),主持人:程勤华。
G715
A
1001-7518(2016)14-0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