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供给侧改革思路提高高职教育吸引力
2016-02-17许红菊
□许红菊 韩 冰
以供给侧改革思路提高高职教育吸引力
□许红菊韩冰
摘要:以供给侧改革的思路提高高职教育的吸引力就是要以构建公平的体制机制为前提,充分保障高职教育的机会公平;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立足点,打造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积极创新发展,开拓高职教育发展的空间,最终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吸引力;供给侧改革
吸引力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能引导人们沿着一定方向前进的力量。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一方面是指其作为提供“教育培训”这种“商品”的机构对潜在受教育者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是指其作为劳动力输出机构对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吸引力。本文主要探讨高等职业院校对潜在受教育者的吸引力。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上个世纪末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潮而得以发展壮大的,初期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想要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但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人们对高等教育要求的提高以及选择的多样化,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偏低的问题开始变得明显,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生源数量急剧减少,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面临巨大的压力。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进一步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制造业的职位迅猛增长,企业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据麦肯锡的相关报告,到2020年,中国将需要1.42亿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如果就业者的技能水平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届时中国将存在2400万高技能人才的缺口。反之,如果这一缺口得到成功填补,那么中国的经济可望增长2500亿美元[1]。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已成为当局的共识。本文尝试借用经济学领域的概念,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就如何提高高职教育的吸引力提出新的思路和建议。
一、供给侧改革思路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
何谓 “供给侧改革”?该概念是习近平主席于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的,随后官方在多个场合一再提到“供给侧改革”。在2016年全国两会的召开过程中,“供给侧改革”更是成为经济领域讨论最多的热门词汇。“供给侧”是针对“需求侧”而言的,它们分属于经济活动的两端。生产产品、提供产品的一端即为“供给侧”,其主体通常为企业、公司等;购买产品、消费产品的一端即为“需求侧”,其主体通常为顾客、消费者。“供给侧改革”就是针对产品生产、供应一端的改革,其主要体现调整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充分发挥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等要素的作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需求侧改革”就是针对购买、消费一端的改革,其主要体现为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扩大出口,刺激消费。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正从过去一直推行的 “需求侧改革”主导模式转向“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兼顾,以“供给侧改革”推动“需求侧改革”的模式。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与经济领域有相似之处。为了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近些年来政府部门和高职院校也一直尝试着多方面的改革,主要措施有:不断增加投入,扩大学校规模,招收更多学生,聘任更多教师;扩大学科门类,迎合学生偏好设置热门专业;降低招生门槛,实行注册入学制;建立职业教育学生资助体系,降低学生的消费成本。如果按经济学中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思路来划分,这些措施大多属于需求侧方面的改革。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缓解了高职教育的生源危机,但是却难以持续,教育质量难以提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高职教育吸引力偏低的问题。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也需要转变思路,着力从供给侧进行改革,即加强高等职业院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结构的调整,注重体制机制的构建,着力于教育质量的提升,有效调节各项资源的配置,加强创新要素的作用。
二、以供给侧改革思路提高高职教育吸引力的具体措施
(一)供给侧改革凸显的是体制机制的调整与变革
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对高职教育的歧视很大程度上是由现有的体制机制设计不合理造成的。虽然国家层面和教育系统内部一直在强调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是两种层次的教育,而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但在具体实施时却是按照两种层次的教育操作的。要提高高职教育的吸引力,首要的是将其与普通高等教育放在一个公平的位置上,因此必须对现有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以保障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机会公平。如果将整个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视作一个教育产品供给系统,那么我们可以从入口、接口和出口三个方面进行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
1.在入口方面,要改革选拔方式和录取方式。要提高高职教育的吸引力,首先从入口方面,就要建立公平的选拔方式和录取方式。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其要选拔的是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创新型、操作性人才。而现行的高等院校选拔方式,即我们通常所称的高考,主要是为选拔学术型人才设计的。其弊端非常明显,它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阻碍了学生的特色化发展和全面性发展。选拔标准的单一性也造成了社会对人才评判标准的单一化,在高考中考得高分的学生就被认为是人才,没考得高分的学生就是失败者,而高等职业教育则成为了人才筛选的 “失败者集中营”。因此,当前的高考方式迫切需要改革,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有自己的选拔考试。实行分类高考是当前高考改革的方向,即将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前者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后者则以文化知识为主,从而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由考生自由选择。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尊重了考生个体差异,让学生在最适合的领域发展个性潜能;二是有利于高校的分类发展和长远发展,使高校在各自的领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三是有利于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减少由于高校之间的同质化竞争造成的资源浪费;四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差异化的人才。近些年多个省市对高职院校的分类考试已有相应的实践探索,例如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单考单招测试、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采用的 “笔试+面试+实践操作”考试、北京的“高考+会考”招生、有条件注册入学等,都是基于职业分类和高职院校专业分类的考试形式。但这些都是小面积的探索,尚未形成主流。可喜的是,国家高层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2014年出台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并明确规定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到2015年要占到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到2017年则要成为主要的渠道。
在入口方面,只是建立公平的选拔机制还不够,还要建立公平的录取方式。现行的录取方式将高等院校分出不同的批次,而高职院校永远在最后批次。一本录完了再录二本,二本录完了录三本,三本录完了才是高职院校。不合理的批次划分,催生了社会的名校情结和高校身份歧视。在这种制度下,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之间是不平等竞争关系。普通本科院校无论办学质量怎样,都不愁招不到学生;而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再好,也无法招到优质生源。因此,必须取消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之间这种录取批次的划分,给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公平竞争的机会,同时也增加了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自主权。在平等的竞争环境之下,相信那些投入精力认真办学的高职院校终会获得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日前一些省市已经宣布取消本科院校的录取批次,如四川省2015年就宣布融合二本、三本,变为本一、本二两个本科批次,而上海和浙江也分别决定从2016年和2017年合并一本、二本招生批次。什么时候本科和高职院校录取批次的划分取消,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2.在接口方面,要搭建普职融合的立交桥。高职教育吸引力偏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前的高职教育体系内部各层次之间以及与其他教育系统之间都存在着接口不通畅的问题,彼此之间没有有效的衔接和沟通,由此导致受教育者的转换与上升通道不通畅,这必然会影响到潜在受教育者选择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要提高高职教育的吸引力,一方面要完善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相比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断头的体系,只有专科层次。学生想要进一步学习只能转入普通高等教育系列,“专升本”这种说法本身就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层次化了,既然是不同性质的教育类型,如何从一种领域“升”另外一个领域?因此,要设置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下跟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上跟专业硕士乃至专业博士教育贯通。具体途径可以通过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也可以让具备条件的高职院校举办。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与贯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要协调发展,彼此之间能够自由进出,让受教育者有多次自由选择的机会。
3.在出口方面,要建立公平的就业准入机制和劳动保障体系。在出口方面,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虽然不愁就业,但总体而言,还处于就业链的低端。要提高高职教育的吸引力,不能只是简单地追求就业率,而是要提高就业质量。但目前很多优质岗位人为地设置了文凭限制,本科成了基本门槛,高职毕业生连进去的资格都没有;而且普通院校本科毕业生可以畅通进入技能人才市场,他们与高职毕业生处于同一岗位时,还能凭借社会的“学历偏好”获得比高职毕业生更高的报酬。国家层面虽早已推出职业资格认定和就业准入制度,要求“先培训,后就业”“持证上岗”,但在许多地方和部门却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没有职业资格证的人同样能上岗,这样普通教育就对职业教育形成“挤兑”效应。这种情况极大地挫伤了职业教育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一方面要拓宽优质的就业渠道,消除为高职毕业生设置的就业门槛,给职业院校学生和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同样公平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要强化管理,加强监督,严格执行劳动预备和就业准入制度。同时,还要改变当前社会保障的二元体系。工资待遇由市场说了算,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则由政府主导,如果技能型人才的社会保障机制一直不健全,技能型工作的吸引力将无法提升上来,这样必然导致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也无法得到提高。
只要建立了合理的体制机制,相信市场最终会给高职受教育者一个公平的回报,这种回报传导给潜在的受教育者,自然会大大促进高职教育吸引力的提高。
(二)供给侧改革必然重视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
供给侧改革必然重视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当前高职教育吸引力偏低与其自身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缺乏竞争力直接相关,因此必须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高职人才培养特色。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凸显高职人才培养特色。当前普通本科生最为社会诟病的就是实践能力差,而这点正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高职院校应强化实践技能能力的培养,深化校企合作,突出高职人才培养特色。
目前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一般都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训。实训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由于目前校企间没有建立紧密联系,校企之间的合作流于表面,学生要么在学校中僵化学习,要么成为企业“不给钱的劳动力”,最终到人才市场后相比于普通本科生的优势不明显。而高职院校在理论课程的教授上则又大多是遵循普通本科的方法,忽视了高职学生本身理论学习能力弱的特点,由此必然导致学生们对理论课程缺乏热情,教学效果不好。
基于以上问题,首先,要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产学合作机制,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校企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主要负责理论课程教学、学生日常管理等工作,合作企业主要负责选派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组织实习实训;校企共同建立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共同进行过程管理;校企共同实施考核评价,将学徒岗位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考核范围;校企联合保障学生权益、保证合理报酬,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学生责任保险和工伤保险。其次,要改革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底下听的格局,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多利用微课、慕课等互联网资源,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理实一体化。与此同时,还要加强高职教材的改革和研究,开发出真正适合高职教育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专业化和标准化的教材,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技能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而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水平不高。相比之下,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还是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其对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技能水平都有较严格的要求,规定教师必须始终保持“当前性”的技术水平。而在我国,受相关人事制度的制约,高职院校很难将企业的“能工巧匠”招进来。现在的高职院校师资主要是由学术教育体系培养的,这些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一两年就成了“双师型”教师,而实际上其职业能力、专业技能水平都处于较低的水平,职业经验更是匮乏。教师缺乏技术实践,自然难以教出一流学生。这样的师资队伍教出的学生很难跟企业那些真正的“师傅”教出的“徒弟”相比。
基于此,一方面政府要给学校更多自主权,让高职院校能够从企业引进高技能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要加强对现有师资的技能培训,鼓励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和技能水平,使他们定期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掌握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保证所教技术的前沿性。
3.加强素质教育和通用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未接受高等教育者相比,高职受教育者除了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不仅包括学生通用技能的培养,如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等等,还包括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人文素养、职业精神、审美情趣、创新意识等等。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片面地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大幅缩减通用技能课和文化素质课的学时,这跟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实际上,相比于专业技能,学生的通用技能和综合素养对其职业生涯的发展更具有关键意义,它决定一个人最终所能上升的高度。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年代,人们的职业转换越来越频繁,我们不可能让学生在学校学完所有的专业技能,学生的专业技能大多是到岗位上才锻炼起来的,但是像通用技能、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这些是无论在哪里都一直需要的,而这些也正是当前企业和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这也是为什么普通本科生虽然一直被外界诟病缺乏实践能力,但是从长期职业生涯来看,他们都发展得很好。
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大力加强素质教育和通用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与专业教育体系相互融合、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与教育教学全程融合。通过课程、讲座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多元化形式,突出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育。
(三)供给侧改革的要义是坚持创新发展
面对当前生源整体缩减的趋势以及在竞争环境中的劣势地位,高职院校如果一味地保守办学,必然制约自身的发展。供给侧改革的要义就是坚持创新发展,这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与其跟普通本科院校去抢一个越来越小的“蛋糕”,不如努力将这块蛋糕做大,积极创新发展,开拓高职教育发展的空间。
1.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能。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以公办为主。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里办大教育,仅仅依靠政府有限的投入是不够的,必须对现有的办学模式大胆革新,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鼓励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办学,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能。
可探索职教集团化办学模式。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龙头企业、行业部门等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形成整体综合实力,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还应该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等方式,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具体形式可以与企业合作举办适用公办学校政策、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也可以吸收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股份合作制工作室,还可以成立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联盟。
2.发展层次多样的办学制度,扩大受教育者的范围。高等职业教育潜在的“消费人群”不应局限于高中毕业生,而应是整个社会中想要改善职业现状、提高职业技能的人群。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改善自己的职业生活,很多劳动者都有强烈的进一步通过职业培训来提高自己技能的愿望。高职院校应抓住契机,挖掘潜能,积极抢占职业培训市场,担当起社会职业培训的重任。
在全日制学历教育之外,高职院校要多发展短期培训项目,开辟职前培训和在岗培训等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高职院校可采用单独考试招生的办法从企业员工中招收符合本地高考报名条件的学生,或对企业新职工进行短期的上岗培训以及对在职职工进行转岗培训。高职院校还可以探索为农民工群体服务,培养他们的文化素质,提高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总之,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层次多样的办学制度,扩大受教育者的范围,这样既满足了社会上不同年龄、不同阶段、不同身份的劳动者渴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需求,又为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3.加快教育国际化步伐,增强高职教育对海外学生的吸引力。高等教育在很多欧美国家名副其实已经成为了一种“产业”,他们通过招收大量的海外留学生,收取高昂的学费实现自身的发展。在我国,高职教育离这样的目标虽然还很远,但是增强高职教育对海外学生的吸引力本身也是提升高职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方面。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高职教育国际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应借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快教育国际化步伐,利用学校品牌和专业优势吸引境外学生来华学习,并不断扩大规模,实现高职教育生源、办学层次和校园文化的多元化。
高职院校要努力扩大中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职业院校的对话,积极援助发展中国家,扩大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话语权,增强国家软实力。高职院校要积极与跨国企业、境外教育机构等开展合作,探索国(境)外办学路径与模式,开展接收海外学生实习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暑期夏令营、中国文化赏析等短期来华游学和交流项目;申办聘请外国专家(文教类)许可、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同时还要完善奖学金体系,设置留学基金(奖学金)等等。
总之,以供给侧改革思路提高高职教育吸引力就是要从完善自身的角度出发,以构建公平的机制体制为前提,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立足点,开拓创新,使有限资源得到更加高效、合理的配置,提高高职教育对当前社会各种层次多样化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高职教育的影响力,从而最终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也惟有如此,我国的制造强国之梦才有实现的一天,创新型国家也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Li-Kai Chen.中国需要把握高技能人才需求[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3(8).
[2]姜朝晖.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6(1).
[3]张旭,郭菊娥,郝凯冰.高等教育“供给侧”综合改革推动创新创业发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4]霍小芳.论职业教育提升吸引力的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5(7).
[5]孟景舟.劳动力市场与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关系[J].学术论坛,2010(5).
[6]黄尧.对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几点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9).
[7]汤生玲.职业教育如何增强对农村学生与家长的吸引力[J].职业技术教育,2009(34).
责任编辑韩云鹏
作者简介:许红菊(1985-),女,湖北荆州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无锡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对外汉语教学;韩冰(1971-),女,山东商河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无锡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技术学科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编号:D/ 2013/03/119),主持人:许红菊;2015年无锡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专项研究课题“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对策研究”(编号:2015-01),主持人:韩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6-0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