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共同学习的生命价值

2016-02-17项秉健汪国新

职教论坛 2016年15期
关键词:生命价值学习

□项秉健 汪国新



社区共同学习的生命价值

□项秉健汪国新

摘要:人的生命成长过程、潜能实现过程即学习的过程,本真的学习体现了学习的生命价值。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扭曲了学习的价值取向,强化了学习的工具理性。对于学习的激发和引导的努力,似乎只是在为竞争烈火烹油;并未能直接提高人的幸福指数。幸福不必一样,而是各得其所。让每个人学习发展并实现由个性、兴趣、特长和内心感受组成的“内目标”。尽管关于传统学校教育的回忆,对于不少人是痛苦的,但是当他们成年以后,却毫不犹豫地参加了社区学习共同体。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真正魅力,就在于共同学习。实现“内目标”和获得“归属感”诠释了幸福的内涵。

关键词:学习;生命价值;幸福内涵

人的生命成长过程、潜能实现过程即学习的过程,本真的学习排除了学习的工具理性、体现了学习的生命价值。但是,在市场竞争作用下,学习也可能沦为商业组织实现利益的工具,或使个人陷于自身名缰利锁的奴役之下。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的学习,才是一种牵引着人的幸福内涵的学习、同时也必然是一种让学习者拥有归属感的共同学习。

一、马斯洛“Z”理论的风险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广为人知。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马斯洛早期提出的五层次需求,分别为: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受尊重、自我实现。马斯洛在他去世前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Z理论》(Theory Z),他在文中重新反省他多年来发展出来的需求理论,并增加了第六个需求层次,即自我超越的需求。

管理学家麦格雷戈根据马斯洛早期的需要五层次理论,将管理理论区分为X理论和Y理论。X理论是专制主义的管理理论,这种理论假设人们工作是受生理和安全需要的驱使,工作只是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手段,人在本性上是厌恶工作的,因此管理者对工人必须采取指导、控制、逼迫,甚至惩罚的方式。麦格雷戈反对这种理论,提出了他的Y理论,作为Y理论基础的是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一开始很赞赏麦格雷戈的理论,但随着超越自我实现的思想的形成,他就感到这种理论的不足,从而提出了Z理论。Z理论是在X理论和Y理论的基础上,强调超越性需要。基于这种需要的管理就要考虑到超个人的价值、存在价值或宇宙价值的激励作用,假设人具有为比自我更大的目标而献身的需要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可惜的是,马斯洛自认为的超人本心理学的Z理论,已一不小心被功利主义的管理学所绑架,沦为企业管理的工具。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表示:“反观这些年里我所观察到的最有成就的管理者,他们都是把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融会贯通到工作环境当中。他们都非常认同打造学习型组织必须从自我超越起步。人们只有在深刻地领悟到在自己的生命当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自己的愿景是什么之后,我们才可能在这个基础上去确立组织的共同愿景。当我们真正开始确立组织的共同愿景,人们就会对自己想要贡献些什么,自己做些什么事情能够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产生一种明确的意识。人们为了这一共同愿景去创新和承担风险,如果成功了,组织的财务目标也就实现了,也就是说,财务目标只是一个副产品。人们都是希望能够做出自己的贡献的,为了做出贡献,企业需要能够赚钱赢利,赢利还是重要的,但是赢利本身不是目的。如果赢利成为目的,那么这个组织就没有战略和共同愿景可言。”①其实企业的目的只是企业掌控者的心理活动,是不可测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通过满足有购买力的需求来营利。这是一种行为结果。结果才是可测的。这个世界已有太多的历史事实证明,普通民众或员工在被激励的状态中自我超越成为商业组织或其它组织实现功利的工具,甚至成为美丽谎言的牺牲品。尽管也有鼓吹者自信是真诚的。因此笔者不无担忧地认为,对普通民众和员工而言,Z理论的积极影响和被利用的风险并存。

二、生存、生活、生命

我们以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学说是可借鉴的。但每一个人并非只能处于生存、生活、生命这三种状态之一种,生存状态即生理和安全得以满足或基本满足的状态;生活状态即有爱与归属感的、受尊重的状态;生命状态即实现自我潜能与生命价值的状态。这三种状态是平面的三个圆,是可以重叠而又不需要以某种状态为前提的,否则我们就难以解释“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和生前到处流浪到处乞讨的《荷马史诗》的作者荷马,在食不果腹或几无存身之地的情况下是如何实现其生命价值的。

在这里,人的生命价值和人的社会价值不应混淆,人的生命价值是基于人的本质意志②的,而人的社会价值则是选择意志③的产物。社会的价值取向必定是多元的,因为不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客观存在,不同利益的阶级、阶层客观存在,不同利益的政治集团、经济集团客观存在。尽管人的生命价值在一个有着多元立场和多元利益的社会存在形态的世界里,无不会打上种种社会存在的烙印;但人的本质意志还是不容抹杀的。马克思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人的个性使然),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则是一样的,即人与人之间的互为前提和相互包容性;如同未经破坏的生态,拥有天然的生物链和植物链。万物得各遂其生,人人得各展其能。这就是基于人的植物生命、动物生命的与人的心灵互动形成的人的本质意志的伸张,体现着最原始也是最高境界的人的生命价值。

人的自我实现是一个潜能实现的过程,但凡体现人的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一定是基于人的本质意志的。长跑也许是最古老的运动,但在社会化程度如此之高的今天,参加马拉松赛的人数却与年俱增。2014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的参加者达到空前的3万余人,而伦敦、纽约的国际马拉松赛参加者早已超过了30万人。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会如此自觉地热衷于参加这样一种毫无功利目的(除个别可能获得名次的专业选手外)、简单到从A跑到B的比赛呢?因为这是一种实现人的潜能的运动,体现着基于人的本质意志的生命价值。一位参加2014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的市民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只有跑起来的人才能体验其中的快乐”。

人的潜能实现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每一个人都具有与众不同的潜能,问题是需要发现自我,在某种程度上,一个人发现自我比他的努力程度更重要。乔布斯说:“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在重复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条所局限,盲从教条就是活在别人思考的结果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你的心声。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气听从你直觉和心灵的指示。”“我没预期过学这些东西能在我生活中起些什么实际作用”。“我跟着直觉和好奇心走,遇到很多东西,此后被证明是无价之宝。”[2]发现自我就是发现自己真正的个性、兴趣、特长,就是发现自己内在的潜能。我们不能像乔布斯那样改变世界,但每个人都能改变自己的现状,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

爱因斯坦说过,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这句话被励志学利用,误导了不少人。什么是天才?是每个人都有的天生之才,当然天分(在这里使用“天分”是为了避免混淆于世俗意义的天才)人皆有之更易被接受,天分只有向度和大小之分。但天分不会自然而然实现,必得通过学习来实现。所谓汗水就是学习的汗水。愈是实现大天分付出的汗水愈多。在乐界有人做过统计,凡获得柏林奖的小提琴演奏家练琴时间均在1万小时以上。这一记录远远超过了未获奖的小提琴手。看来一个人的学习努力程度是与其潜能大小相关的,合适的学习目标应是自身潜能的实现,在实现过程中人的内在潜能与学习行为是相互刺激相互拉动的。否则,便难以解释为什么柏林奖获得者的练琴时间会大大超过一般的小提琴手。话说回来,人的内在潜能与学习行为又相互制约,内在潜能不通过相应的努力学习无法实现,而努力学习的结果同样无法超越内在的潜能。马斯洛所指自我超越层次的高峰体验,即两者良性互动的冲顶阶段,依然可归为自我实现层次,是自我实现的峰值。回到关于天才的话题,我们认为:所谓天才,一半靠潜能,一半靠学习。

三、内目标牵引幸福的内涵

“内目标”指的是每一个个体独特的内生涯目标,由个性、兴趣、特长、内心感受等组成,相对于薪水、福利、工作环境、社会地位等外生涯目标而言。“内目标”无高低之分,合适就好。它是安顿身心之所在。“外目标”是共同的,也是单一的,人人都能描述出来;而“内目标”却是个性的,也是多样的,人与人各不相同。高度趋同的价值目标势必造成过度竞争,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除了温饱是相同的之外,应能满足更多样化的个性发展。这就是“各得其所”。

小康之后,我们就多多少少有条件去做自己爱做的事情了。真说起来,倒不是小康本身让人幸福,而是小康能给我们自身实现内目标的自由,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自由地做符合自己内心感受的事情。因为小康之后,物质条件对幸福的边际效益就迅速下降,温饱之后,幸福主要来自实现自我发展的学习和寻找心灵归属的诗意栖居方面,不在于吃、穿的讲究和住、行的排场,那是选择意志导向的山外青山楼外楼式的攀比式的幸福,与别人比较做给别人看的社会化的幸福。

我们往往忙于应付沿路的各种问题,却忘了为什么要走这条路。人们一直以来都认为发展经济是为给人类创造更多幸福,无奈事实却出现了与人们愿望完全相反的情况。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生活越富裕却越不幸福的现象。这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幸福递减率”。西方经济学中称之为“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即人们从获得物品中产生的满足感达到一定程度时,幸福感会随着所获得的物品增多而减少。墨西哥蒙特雷大学经济学家妮科尔·富恩特斯的调查发现,对于墨西哥一个四口之家来说年收入4000美元是一条线,超出部分并不能带来额外的幸福[3]。笔者不知道中国有没有人发现这条年收入线,想必也不会太高。

我们的一个不幸的发现是,据中新网2013年12月20日报道:“财经日报市场咨询公司IPSOS最近对20个国家的一项调查,71%的受访中国人表示,会根据自己拥有的财产值衡量个人成功。对这一问题的全球平均值是34%。另一个问题:我对于成功和赚钱有很大压力。中国人认同者比例同样最高,占68%,而全球平均值为46%。”调查的重要提醒在于,我们能不能稍微放松一下来自选择意志的压力,给自己一些自由和从容。在这里,我想重温易卜生说过的一段话:“金钱可以是许多东西的外壳,却不是里面的果实。它能带来食物,却带不来胃口;能带来药品,却带不来健康;能带来相识,却带不来友谊;能带来仆人,却带不来他们的忠心;能带来享受,却带不来幸福和宁静。”因为幸福从来是非卖品。

教育改变命运,曾使多少人豪情万丈;但倘若教育因此而沦为博取名利的工具,那就不只是教育的悲哀!一个社会,如果流行这样的理念,人的基本快乐和基本生活必须靠“出人头地”来保障,那其实是构造一种由“人上人”和“人下人”组成的社会。这种理念不仅摧残普通人的生活乐趣和生命意义,而且为这种剥夺制造社会解释。国人高度认同“行行出状元”,但现实往往是冷酷的,状元的桂冠只属于少数人;于是向好的情怀迟早会遭遇困境。现代励志学和古代科举制一样,会延续大多数人的痛苦。幸福不必一样,而是让柴米油盐酱醋茶和琴棋书画诗酒花各得其所。让每个人都能实现由个性、兴趣、特长和内心感受组成的“内目标”,而不必去苦苦追求由薪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组成的“外目标”。唯有“内目标”才真正体现生命的价值,牵引着幸福的内涵。“内目标”足以使普通人获得怡然自乐的生活,获得生活意义。

四、学习改变生命状态

过去我们一直以为,好的学习是一种能够改变人的思维的学习;但这样的理解,失之于宽泛,也难以评价。这一观念首先受到了终身教育思想的挑战。在终身教育被提出之初,还仅仅是为了满足受教育者不断接受人的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出现的新生事物的需要。从那时起,好的学习应是能够改变人的行为的学习的观念,被愈来愈多的人接受。这符合人的选择意志,因为学习不是目的,学以致用才是目的。不过,人终将成为学习的主人。好的学习是基于人的本质意志的学习,学习是根本、是过程、是目的、是生命价值的实现,也就是进入一种内在的积极向上的生命状态。

学习为什么会沦为手段?因为我们已深陷功利主义的泥淖。人的选择意志的逻辑:学习是遭罪,名利才是目的。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有史书记载,宋徽宗赵佶驾游金山寺,见长江舟船如织,便问主持黄柏大师:“江上有多少只船?”大师答曰:“只有两只船,一是寻名的、一是逐利的。人生无他物,名利两只船。”其实也未必尽然,苏东坡有词:“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东坡那只“寄余生”之船,就是一只回归自我之船。

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大激发人们对知识和技能的渴求。“一张文凭,几种证书”已经成为获取高薪职位的必要条件。在终身教育领域,成人教育培训的发展,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使教育与职业世界的联系变得日益密切,进一步强化了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观。然而,教育的这一切努力,似乎只是在为竞争烈火烹油;并未能在提高人的幸福指数上起到直接有效的作用。

值得引起思考的问题是,没有考试、没有证书的学习,是否意味着学习者会失去学习的原始动力?关于这个问题,古人早就做了回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本真的学习是基于人的本质意志的学习。人是天生的学习者,对学习充满原始的兴趣。你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可能来源于一些简单的事情上,比如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遇见的事物,尤其是那些符合自己天赋、特长的所在,你能全身心地投入而乐此不疲的事物。这种状态就是心理学家奇克森特米哈伊所描述的“心流”。在这种状态下,你会觉得非常自由、享受、满足且充满活力,会觉得时间过得非常快。如果你能确定哪些活动能给你这样的感觉,而且可以使之成为你生活的重心,这就无疑变成了你的目标和动力。

本真的学习是基于人的本质意志的学习。学习能使你有审美的眼睛,更能拓展你的视野、丰富你的阅历。学习是一种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收获的出行,风景永远在路上,过程就是目的。学习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学习仿佛是对一群孩童的引领,让我们永远保持好奇的童心。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写道:“没有一艘战舰会像一本书,带领我们前往遥远的大陆”。学习就是进入更广大生活的护照,也即进入自由地带的护照。人的天然的对自由和空间的向往,就是天然的对学习的向往。对于人最大的惩罚,莫过于失去自由和空间。

本真的学习是基于人的本质意志的学习。学习是对蒙昧的放逐。启蒙并仅仅是人的童年的功课,人生的九个基本角色都需要角色启蒙。学习是为了摆脱事务主义的桎梏,让我们的一生心灵都有光。钱穆先生的“格心”概念非常重要。“格物”可致知,“格心”则可以导致生命的丰富精彩。“格心”就是对心灵有高度的敏感,并去感悟心灵、创造心灵。不仅要去拥抱真、善、美,而且要去创造真、善、美,活出“真、善、美、能”的自我。遵循内目标的生活是真;保持和发扬“同理”“利他”的人性是善;符合自然律动是美;学习以实现自我潜能是能。无真将失去自我,无善将失去情感,无美将失去艺术,无能将失去实现真、善、美的能量的条件。

学习的根本目的是生命成长,热爱学习就是热爱生命。主动学习、热爱学习的人,越学习其内在精神状态越好,同时能让大脑保持机敏活跃。研究发现,旧的大脑神经细胞经根,在新的刺激下能够萌发出新的神经。专家用超声波测量不同人的大脑,发现勤于思考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状态,脑神经从而得到良好保养,大脑不会早衰。据对上海60岁至70岁老人调查,参加老年教育的老人,比不参加者患病就医率低22.2%。可见学习老人更健康、更身心愉悦[4]。

如此描述学习是否过于理想化,而在现实世界中难以寻觅呢?真正的学习往往发生在非正规教育与学习活动中,请看事实吧。瑞典“学习圈”(英文翻译成“studycirle”瑞典文为“studiecirkel”)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受到民众的普遍欢迎,知晓度和参与度都很高。瑞典总人口900多万,时至今日,平均每年有近300万人次参加学习圈和民众高中。在人口仅550万的丹麦,全国共有90所民众学校,每年有70万丹麦人会去参加这些学校提供的非学历教育课程;还有在丹麦你随时都可以加入丰富多彩的各类俱乐部——有制作火车模型的、有冬泳的、有“兔子跳”的(是一种训练兔子跨栏跳跃的运动)。在日本,公民馆比中学还多,平均每万人就有一所。在中国几乎每个乡镇都设有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杭州、上海、北京、南京、成都等城市的社区教育办学网络密布居民小区。社区教育和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兴起,正是反映了民众基于本质意志的共同学习的需要。

五、幸福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对人生的终极关怀,是人们接近或达到人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时的心灵状态。幸福不等于宝马轿车和花园别墅。除非身处贫困线之下,否则更好的物质条件并不一定会让你变得更幸福。真正的幸福,不是自己努力便可以争取回来,它很多时候是从你以外的环境和关系中给予你的。在欧洲的一项研究中,实验对象被绑上一台掌上电脑,它会不时地震一下,让他们汇报此时的情绪。结果发现,实验对象在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候心态最积极,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次之,而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心态最差[5]165。似乎是那种“家的感觉”,为人们带来了额外的那部分幸福。在一些幸福指数高的国家,“家庭”这个词的含义不仅包含了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也包含了朋友和邻居。这种独特的扩大化的互助体系让人们获得了更多的关怀、鼓舞,以及更持久的幸福感。

关于福祉和幸福决定因素的研究表明,幸福的生活50%取决于个人成长和遗传的质量,40%取决于家人、朋友以及同事之间关系的密切度和质量,只有10%取决于收入和教育。2010年在对加拿大最幸福人群的一项调查中,研究者发现影响幸福的最重要因素是归属感,即归属于当地团体的感觉[6]。

丹·比特纳在其畅销书 《去最幸福的四国找幸福》总结性篇章中给出的关于幸福的秘诀式建议是,挖掘一下自身的兴趣和特长,然后加入一个相关的社团或俱乐部。这个建议的重要之处在于,一旦你加入了某个俱乐部或社团,你就要定期参加活动——不管是基于俱乐部的章程也好,还是基于同伴的压力也好,反正你相当于有了一种承诺。根据一项调查,加入一个社团,即使一个月只参加一次活动,获得的幸福感也不亚于薪水翻倍。不少人觉得加入某个俱乐部或某个社会组织就是幸福,最起码在丹麦有90%的人是这么想的。根据丹·比特纳调查发现,创建一个由一群志趣相投、彼此忠诚的朋友组成的小组——冲绳人管这种小组叫“摩埃”,冲绳人是世界上最长寿的人群,他们一生中都至少会有5个好友相伴。他们定期聚会,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艾伯特利亚市(美国明尼苏达州南部一城市)的人口有18000,像这样的“摩埃”就有80个,每组平均6个人,总共480个人。他们经常在晚间举行集会。每一组“摩埃”成员都有相近的爱好(或者是一群刚生了宝宝的妈妈,或者是一帮喜欢做志愿活动的人,或者是一些热爱运动的人)开始的时候,他们会约定每周出来一起走走、聊聊,这样过了10周之后,组内就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联系。一年之后,艾伯特利亚市一半以上的“摩埃”小组仍然稳定地存在着[5]246-247。根据丹·比特纳的描述,“摩埃”小组非常接近于中国杭州的社区学习共同体。据杭州市成人教育研究室2015年底统计,该市目前已有文化与艺术、生活与休闲、健康与娱乐、公民与公益等类型的社区学习共同体4500个,每个月有9.7万人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7]。

丹·比特纳在墨西哥叫做桑塔卡塔里娜的社区一所房子前看到三个女人坐在水泥墩上,聊得正欢。他设法加入她们的聊天,从艾达丽亚口中得知,三个女人每天吃完午饭都会见一次面。她们的丈夫收入都很一般,大约每个月500美元(这个地区的大多数男人都是这样),但却要养一个7到12个人的多口之家。就在他们说话的时候,艾达丽亚那6个还在上学年龄的孙子正在街上踢着一只半瘪的足球,兴高采烈地尖叫着。当丹·比特纳问这些女人是否感到幸福的时候,她们耸耸肩,然后互相看看。“是的,我们很幸福。”艾达丽亚打破了沉默,“我们也能多花点儿钱,但是我们已经拥有所需要的东西……”“如果你有更多的钱,你会做什么?”“很可能会买个大点儿的房子,”克里斯蒂娜说,“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很可能不会像现在一样每个下午都能见面了。所以,可能不会去买房子了。”原来幸福如此简单,一段令人恋恋不舍的快乐时光(甚至比大房子还重要)所需要的一切东西就是三只水泥墩和一只瘪了的足球。

在英文里,社区(Cmunity)即是共同体。也有人提出,社区实际是一种人文生态。因此,社区建设的本职就是使人类这种本性的东西更好地发挥出来。对于社区的每一个成员来说,你从来就不是生活在一个现成的世界中,而是生活出一个世界。

如果说幸福不是一个人的事,关于幸福的评价,当事人才是真正的专家的话;那么学习也是如此。尽管关于传统学校教育的回忆,对于不少人是痛苦的,但是当他们成年以后,却毫不犹豫地参加了社区学习共同体。

此学习非彼学习。传统学校教育看似集体听课,但每个学生都是单独的个体,只为自己的学业负责,因成绩好坏,在经历了一场升学考后各奔东西。不同的是,社区学习共同体是由为其共同负责的成员组成的,他们之间会产生令人愉快的协作关系,更重要的是,真正的团队学习,不仅团队整体获得出色成绩,个人的进步速度也比其他学习方式为快。人们曾开展对妇女学习烹饪这一过程的研究。实验是这样进行的。教育有关营养的知识。使妇女免用某些食物而使用另一些食物。第一种由教师在大组中进行教学;第二种是由小组指导讨论。学习同样内容,用同样时间,提供最优教学。考试结果大致相同。几个月后再考。这次不考知识而是要求汇报实践中的变化。结果是小组妇女的成绩远远超过大组。因为“我们的小组”成员之间很快建立联系,她们觉得对他人有一种责任,对学过的东西应加以运用[8]。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真正魅力,就在于共同学习。在这里,实现“内目标”和获得“归属感”共同诠释了幸福的内涵。

日本学者佐藤学从苏格拉底的对话思想出发,认为学习是相遇与对话,是与客观世界对话(文化性实践)、与他人对话(社会性实践)、与自我对话(反思性实践)。这样的对话是一种亲身的实践,而非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进行的。彼得·圣吉说:“这一代年轻人非常善于与彼此保持联系。他们熟稔于社交网络科技,所以至少从潜力上来说,他们有更强的能力在组织里建立有效的社会网络,数字沟通是不是一种更好的方式,我们还不是太清楚。因为目前来看,数字沟通的内容大多数是信息交流,发表意见,而不是接受他人的观点。但是,对话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信息交流和保持联络。从根本上看,对话的意义在于发动参与对话的人共同思考。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真正愿意去对自己的想法加以反思,保持开放的态度和心态,接受自己在他人影响下改变立场的可能性。面对面交流往往会激发一些思想和情感的火花,这是非常重要的东西。”[4]无论移动互联网如何如影随形,它是永远无法替代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的。

注释:

①④摘自彼得·圣吉《可持续发展与组织变革》演讲稿,系作者在《必要的革命》中文版发行之时,应中信出版社邀请访华所作的演讲。

②意志是一种愿望类型,在人的本质意志这种类型的愿望里,思维和行为的在成长中才学会了的形式和内容与由身体状况所制约的和从祖先继承下来的经历、思维和行为的方式,构成为统一体。(滕尼斯)。

③选择意志是思维本身的产物,选择意志先于它所涉及的活动,而活动同它的关系则是作为它的实现(滕尼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2]乔布斯.我只说三个故事——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N].东方教育时报,2011-10-13.

[3]丹·比特纳.去最幸福的四国去找幸福[M].韩亮,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64.

[4]课题组.关于建立终身教育体制、提高市民素质调研及对策[J].上海成人教育,1996(12).

[5]丹·比特纳.去最幸福的四国去找幸福[M].韩亮,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6]马克·安尼尔斯基.建立福祉经济学[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3(1):5-13.

[7]汪国新.学习共同体中的生命成长[N].中国教育报,2015-12-31(10).

[8]罗比·基德.成人怎样学习[M].蔺延梓,译.上海第二教育学院编印,1985:141-142.

责任编辑王国光

作者简介:项秉健(1953-),男,上海市人,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编审,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成人教育期刊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研究方向为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汪国新(1963-),男,湖北黄梅人,杭州市成人教育研究室主任,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社区学习共同体生命价值与成长机构研究”(编号:BKA140033),主持人:汪国新。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5-0070-06

猜你喜欢

生命价值学习
从“人生任务”看农民的生命价值
大学生生命教育及其应对策略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策略研究
小学生学习与生活分离的社工干预行动项目设计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生命教育与中小学生的徳智均衡发展
加强国学修养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思想和树立正确生命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