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园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多元竞合模式
——基于合作竞争理论
2016-02-17曹叔亮
□曹叔亮
高职教育园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多元竞合模式
——基于合作竞争理论
□曹叔亮
摘要:在高职教育园区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合作与竞争的参与者通过不同的合作竞争关系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目标主要与以下要素密切相关:创新贡献度、关系亲密度与创新愿景等。根据协同创新参与者之间不同的合作竞争关系,多元竞合模式主要分为合作模式、竞争模式与交叉模式等。高职教育园区应在理念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继续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园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多元竞合模式;合作竞争;发展策略
自2012年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来,产学研协同创新已成为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的优选途径,产学研协同创新对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受到各级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的重视。作为区域科教发展的主要载体,高职教育园区是近年来我国科技与教育领域新生的教育网络组织,承载着科教兴国战略所赋予的体制机制改革任务,担负着培养创新人才、发展高新科技、高效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高职教育园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促进产学研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高职教育园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发展路径关系到高职教育园区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体制机制改革的预期效果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本文基于合作竞争理论,分析高职教育园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阐释高职教育园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多元竞合模式,并探索高职教育园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策略。
一、合作竞争理论与高职教育园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
合作竞争理论(Cooperation-Competition Theory)源于对竞争对抗性本身固有缺陷的认识和适应复杂的发展环境,该理论最早见于耶鲁大学拜瑞·内勒巴夫(Barry J. Nalebuff)教授和哈佛大学亚当·布兰登勃格(Adam M. Brandenburger)教授合著出版的《合作竞争》(1996年)。该理论认为,企业经营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博弈,是一种可以实现双赢的非零和博弈。合作竞争理论是对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如何创造价值和获取价值的新思维,强调合作的重要性,有效克服了传统企业战略过分强调竞争的弊端,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注入了崭新的思想。[1]该理论产生于企业管理领域,现已应用于公共管理及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在高职教育园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园区内部成员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竞争关系,在资源有限、利益争夺的情况下尤其如此;但是,单纯的竞争关系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内耗,长期来看,不利于成员个体与园区整体的发展。因此,高职教育园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要求园区内部成员之间必须树立合作创新的理念,在合作的基础上开展良性竞争。由于创新目的、利益诉求、绩效评价及关系处理方式等方面的不同,高职教育园区内部成员之间和内部成员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不同的合作竞争关系,如合作关系(内部合作与对外合作)、竞争关系(内部竞争与对外竞争)、交叉关系(内部合作—对外竞争、内部竞争—对外合作、内部合作—对外合作、内部竞争—对外竞争)。
合作竞争是一种高层次的竞争,合作竞争并不意味着消灭竞争,而是将竞争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从组织自身发展和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出发,促使组织间的关系发生新的调整,从单纯的对抗式竞争走向合作式竞争。著名管理学家尼尔·瑞克曼(Neil Rackham)曾提出合作竞争成功的三大要素:贡献(Impact)、亲密(Intimacy)和愿景(Vision)[2]。在高职教育园区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合作与竞争的参与者通过不同的合作竞争关系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目标主要与以下几个要素密切相关:
第一,创新贡献度。创新贡献度是指高职教育园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参与者在建立合作竞争关系后能够创造的具体有效的创新成果质量与数量,也就是能够增加的实际价值。创新贡献度是决定合作竞争是否成功的根本要素,是成功的合作竞争关系赖以维持的主要原因。创新贡献度主要源于创新成本的减少与避免资源浪费、彼此核心创新能力的聚集、创新机会的产生。
第二,关系亲密度。良好的合作竞争关系超越了普通的交易伙伴关系,具有较高程度的关系亲密度,为创新成果的产生奠定人际关系基础。建立合作竞争的亲密关系,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参与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建立相互信任关系,这是良好合作竞争关系的核心因素;二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促进信息流动与交换,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与不完全性;三是建立有效的合作团队,联合产出创新成果。
第三,创新愿景。创新愿景是建立良好合作竞争关系的导向系统,描绘产学研协同创新参与者的长期共同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可以激发创新参与者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参与者追求卓越的动力源泉。创新愿景的实现必须以合作竞争参与者的创新潜能、资源优势、伙伴关系、组织文化、创新目标的可行性为前提。
合作竞争是产学研协同创新参与者的长期发展战略,必须从组织发展的长远视角,通过自身优势资源、核心竞争力及组织间合作与学习,开展人才、科技、管理、服务等全方面的协同创新,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合作竞争有别于传统的零和博弈或负和博弈,而是以实现合作竞争各方的共同利益为目标。因此,在高职教育园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兼顾各方参与者的利益诉求与创新目标,妥善处理复杂的合作竞争关系,寻求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创新方式,实现参与者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二、高职教育园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多元竞合模式
高职教育园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多元竞合模式主要是指高职教育园区内部成员之间、内部成员与外部相关主体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协同开展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一系列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论体系。[3]根据产学研协同创新参与者之间不同的合作竞争关系,多元竞合模式主要分为合作模式(内部合作模式与对外合作模式)、竞争模式(内部竞争模式与对外竞争模式)、交叉模式(内部合作—对外竞争模式、内部竞争—对外合作模式、内部合作—对外合作模式、内部竞争—对外竞争模式)。
(一)合作模式
根据合作主体的范围不同,合作模式分为内部合作模式与对外合作模式。
1.内部合作模式。内部合作模式是指高职教育园区内部成员之间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多样化的合作形式协同攻关、取得创新成果的模式。根据发展的需要,内部合作可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管理改革等方面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内部合作模式可以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园区的人才集聚、地理集中、政策优惠等天然优势,在提高内部个体成员创新能力的同时,提高园区的整体协同创新能力。因此,高职教育园区必须在战略上重视内部合作的地位,从区域经济与科技发展的角度优化专业结构,走内生型的发展道路,提升园区的整体创新能力;通过优势资源的结构优化与互补,参与外部市场的竞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创新发展目标;加强内部交流与学习,互相促进,增强园区的内部认同感与组织向心力。加强内部合作,必须转变零和博弈或负和博弈的传统竞争观,树立合作竞争的新型竞争观;把合作作为竞争的前提和基础,在合作发展中提高个体创新竞争力与整体综合竞争力。
2.对外合作模式。对外合作模式是指高职教育园区内部成员与外部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充分利用各方优势资源开展合作创新的模式。对外合作的形式多样化,例如,与相关行业企业的合作、与相同类型学校的合作、混合类型机构的合作等。园区内的行业特色高校与行业企业可以在行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开展合作,利用共同的行业优势科研资源,联合攻关行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园区内部与外部相同类型的高校之间往往容易形成合作关系,共同研究同一类型高校发展中面临的人才培养问题、科研管理问题与战略发展问题等;有些领域的重大问题需要多家机构共同参与完成,如新兴研究领域的学科前沿课题需要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或企业、拥有优势学科的高校共同参与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或协同创新中心等。对外合作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要求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实现战略协同、人才协同、资源协同等,建立集中、开放、有效的发展格局,理顺产学研协同创新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共同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促进创新要素的有效流动与合作共享。针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开展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成果产业化的链式发展体系,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一体化发展路径。[4]
(二)竞争模式
根据竞争主体的范围不同,竞争模式分为内部竞争模式与对外竞争模式。
1.内部竞争模式。内部竞争模式是指高职教育园区内部成员之间以竞争为手段、以创新为目的,以竞争推动创新从而实现共同创新的模式。根据竞争目的与内容的不同,内部竞争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竞争、科技研发竞争、招生就业竞争等形式。高水平人才是园区内部成员高效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内部成员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时时刻刻处于竞争状态,有时甚至是敌对状态。科研水平是衡量园区内部成员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园区内部成员往往在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科研奖项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由于招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园区内部高校之间在招生计划、培养方案、实习实训、就业岗位等方面存在不可避免的竞争。高职教育园区内部成员之间的竞争可以带来鲶鱼效应,有效促进内部成员的发展活力,带动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可以提高内部成员的发展动力,激发创新思想与创新精神,加速创新成果的产生。由于内部竞争关系到园区成员的根本利益,甚至生死存亡,因此,园区管理部门必须协调内部成员遵循竞争规则,避免内部成员之间的恶性竞争,产生不必要的内耗。
2.对外竞争模式。对外竞争模式是指高职教育园区内部成员单独或联合,集中优势资源,共同提高创新能力,与外部成员开展创新竞争的模式。根据参与竞争的园区内部成员数量的不同,可以分为单独竞争与集体竞争。单独竞争是高职教育园区内部个体成员与外部成员开展创新竞争,从而在某一方面实现竞争目标的行为;当个体成员的竞争实力不足,无法满足对外竞争的需要时,园区内部成员可以联合起来,增强整体竞争能力,开展集体竞争,从而获得更大范围的竞争优势,实现更高的创新竞争目标。根据地理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区域竞争、全国竞争、国际竞争等。实力较弱的新建高职教育园区主要在区域范围内开展竞争创新,适当扩大竞争范围;在区域范围内具有竞争影响力的高职教育园区可以立足区域竞争,努力获得国内领先的竞争地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职教育园区应该在国内竞争的基础上,参与全球化竞争,为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贡献力量。高职教育园区的对外竞争,不仅有利于园区内部成员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有利于创新型国家的早日建成。
(三)交叉模式
根据合作竞争主体范围与合作竞争关系的不同,交叉模式分为内部合作—对外竞争模式、内部竞争—对外合作模式、内部合作—对外合作模式、内部竞争—对外竞争模式等几种,此处重点探讨内部合作—对外竞争模式、内部竞争—对外合作模式。
1.内部合作—对外竞争模式。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园区内部成员之间以合作为主;园区内部成员与外部成员之间以竞争为主;合作与竞争关系交叉并存;合作关系与竞争关系互为条件。首先,园区内部成员必须联合起来,以集体的优势资源,以整体的竞争实力,开展对外竞争;其次,对外竞争必须有利于园区整体以及每一个参与集体竞争的成员,否则,竞争联盟很容易被击垮,失去竞争的优势;再次,合作关系是竞争关系的前提与基础,竞争关系是合作关系的目标和宗旨,二者不可或缺,相辅相成。例如,高职教育园区内的高校开展联合教学、学分互认、教学资源共享,既可以节省每个高校的教学成本,又可以提高每个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以合作创新为主的教学联盟可以获得对外竞争的人才培养优势,在办学过程中占领人才高地,同时可以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加入进来。在科研方面,园区内部成员可以集中优势学科资源,集体竞争新兴产业领域的重大科技项目,面向行业前沿建设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创新中心。
2.内部竞争—对外合作模式。该模式与内部合作—对外竞争模式在合作竞争的主体与关系方面恰好相反,具有以下特点:园区内部成员之间以竞争为主;园区内部成员与外部成员之间以合作为主;合作关系与竞争关系同样交叉并存,互为条件。首先,园区内部成员之间为了自身利益开展全方位竞争,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获得有利于自身长远发展的竞争优势;其次,园区内部成员联合外部成员,增强内部竞争的实力,抢占内部竞争中的优先位置;再次,内部竞争必须是良性竞争,对外合作不能损害其他内部成员的利益,否则会被其他内部成员视为潜伏者或敌对者。高职教育园区内部成员可以与外部相关行业企业、相同类型高校或相关领域的研究机构开展合作,通过合作创新获取必需的创新资源,提高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产学研合作是开展协同创新所广泛采用的模式,不仅可以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可以促进园区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加速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与成果转化。
三、高职教育园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策略
高职教育园区拥有无可比拟的地理集中优势、区域经济优势、创新资源优势、科技政策优势、人才集聚优势等[5];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践模式方面有利于形成多元竞合的完整格局,合作模式、竞争模式与交叉模式都有相关的实践案例可以佐证;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机制方面有利于建立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打破原有体制机制的束缚,充分释放创新要素的活力;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路径方面,通过内部合作、内部竞争、对外合作与对外竞争等各种形式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高职教育园区应在理念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继续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的深入发展。
(一)转变创新理念,引领产学研协同创新
高职教育园区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必须打破原有的单兵作战思维模式,树立合作创新、协同发展的新理念,高校、科研机构与高新企业必须紧密合作,组成一个强大的创新集团,向国际科学前沿、高新技术前沿迈进。总的发展理念可概括为:以人才、项目、基地为载体,全面深化校企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以产业技术研究组织为依托,不断开拓校地区域协同创新;以学科交叉和创新资源共享为纽带,大力加强校校、校院协同创新;积极吸引国际一流的创新力量和创新资源,构建国际教学与科研合作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二)完善组织结构,保障产学研协同创新
高职教育园区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必须强化校企资源整合与基层合作组织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效的充分显现,既需要校企之间面上的广泛合作,更需要承接实施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各方资源汇聚的着力点,以常规合作为基础,通过充分协商与科学选择,以资产组合为纽带,共建共享若干个联通政府产业管理部门、区域行业同类企业、高等院校同类专业(群),集产、学、研等功能为一体的紧密型协同创新基地,是加快高职教育园区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入发展、推进高职教育园区综合实力快速提高的重要途径。应尽快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适切的组织载体与创新平台。
(三)健全政策制度,护航产学研协同创新
高职教育园区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与创新。在地方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集群化发展已成为高职教育园区未来改革与发展的第一要务,应出台区域层面的相关宏观引导政策,结合产学研合作的实际情况,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制度,加强高职教育园区的主体地位,加大相应的政策支持力度,实施必要的优惠措施,以便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促进高职教育园区的战略发展。高职教育园区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有广泛的沟通交流与民主协商,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实时传递的信息交流平台及综合性媒体,以促进相互沟通交流,加强日常管理与监督评价,保障产学研合作规模拓展与层次提升。同时,应建立健全高职教育园区全体成员参加的理事会制度,完善园区章程,加快内部考核、奖励、成员淘汰等制度建设,推进民主决策、内部运行管理,以保障全体成员单位的共同利益和产学研合作积极性。
(四)创新实践模式,示范产学研协同创新
高职教育园区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必须继续完善多元竞合模式组合,包括四种单一模式(内部合作模式、内部竞争模式、对外合作模式、对外竞争模式)与四种复合模式(内部合作—对外合作模式、内部合作—对外竞争模式、内部竞争—对外合作模式、内部竞争—对外竞争模式)。高职教育园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必须加强内部紧密合作,实现创新资源共享;促进内部协同竞争,通过创新引领发展;积极开展对外合作,构建多元合作创新平台;创新驱动对外竞争,增强园区社会服务能力;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提高高职教育园区创新能力。[6]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索新的产学研合作与创新模式,在政校合作方面,探索建立政府服务外包、学校参与政策咨询的地校合作模式;在校企合作方面,探索建立企业培训基地、学校提供“三技”服务的产教融合模式;在政企合作方面,探索建立政府指导、企业参与创新计划的政产互助模式等,为国内高职教育园区发展提供良好示范。
(五)优化体制机制,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高职教育园区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必须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引领,突破现有体制机制的壁垒,促进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7],其中,决策机制、分工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民主监督机制等是机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完善园区内部治理结构,深化决策体系改革,构建重大问题决策的支撑体系,使决策建立在更加科学、民主、规范的基础上。建立责、权、利对等的分工机制,发挥园区内各类组织与群体的独特作用,为园区组织定位、权责分工、利益划分等奠定基础。园区内部治理的科学分工,需要建立起一套健全合理的机制,形成责权利清晰、运行高效的内部治理模式。和谐、顺畅的沟通协调机制有利于园区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完善,有利于园区内部治理结构的顺利调整,有利于园区使命的高效完成。利益分配机制改革必须兼顾既得利益者与未得利益者的利益诉求,客观、公正、多元化的绩效评价机制与科学、合理、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园区运行机制的根本保障。园区应努力构建高校、科研机构与高新企业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相互监督的运行机制,避免出现抵触和排斥情绪,从而更好地理顺产学研合作关系,优化园区内部治理结构,为建设现代化的高职教育园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卢苏.高合争者的群际社会比较效应[D].北京大学,2009.
[2][美]尼尔·瑞克曼,等.合作竞争大未来[M].苏怡仲,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3.
[3][5]曹叔亮.高职教育园区协同创新:优势分析、模式比较与发展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14(2): 54-60.
[4]潘怡蒙,张鸯.协同创新:相互作用中的共振和放大[N].中国教育报,2012-10-31.
[6]曹叔亮.高职教育园区协同创新的模式组合与机制改革——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4(6):38-43.
[7]马德秀.新时期高等教育以协同创新为契机[N].光明日报,2012-12-10.
责任编辑韩云鹏
作者简介:曹叔亮(1978-),男,内蒙古察右后旗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经济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科教园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编号:2014SJB489),主持人:曹叔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基于三螺旋理论的科教园区产教融合机制研究”(编号:D/2015/01/38),主持人:李萌、曹叔亮;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院校科研基金重点项目“基于三螺旋理论的科教园区产教融合与协同发展机制研究”(编号:K2014209),主持人:李冬梅、曹叔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3-0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