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
——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6-02-17朱有明张薛梅

职教论坛 2016年11期
关键词:无锡内涵院校

□朱有明 张薛梅



论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
——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朱有明张薛梅

摘要: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责和职业教育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在深化内涵建设过程中需要统筹学校文化、地方文化、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不断强化其内涵建设。文化内涵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高职院校巩固内涵建设成效的有力保障,而众多高职院校在推进学校文化内涵建设方面都面临着“建什么”和“怎么建”的问题。文章基于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视角,从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及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究两者有效融合应遵循的原则与路径,以期为提高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水平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学校文化;地方文化;融合途径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业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唯有强化内涵建设,营造良好的高职教育环境,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素质较高技能过硬的人才。在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过程中,文化内涵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而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是有效保障其内涵建设成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相关概念

(一)内涵建设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主要指高职院校的各项制度及管理建设,包括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以及文化建设等内容,与传统的高职院校硬件设施建设相比,内涵建设抽象性更强,衡量其内涵建设水平的指标主要是高职院校的管理建设状况。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逐步由制度、管理建设向文化建设深化,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实施途径之一就放在了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区域文化的结合上[1]。

(二)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一般是指文化的载体所反映出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内容。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体现。无论何种文化,其本质性的、深刻的内涵是哲学,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生存思想与方法的各方面体现。优秀的文化是需要人们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与弘扬的,尤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等,如果不能很好地与现实生产生活紧密融合,造成文化的历史缺位,就谈不上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三)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或称校园文化,指的是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形成的,可以反映出学校的办学宗旨及师生价值观念的一种精神和倾向。学校文化具备了文化属性,其不以强制性作为建设手段,而侧重通过学校管理者及教学者营造相应的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学校文化,并对其思想行为加以引导。学校文化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不同学校具有不同的学校文化,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关联较为密切。

(四)地方文化

地方文化也称为地域文化、区域文化,主要是指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各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基于文化背景的特定文化,这种文化与地理空间存在较强的匹配性。在地方文化的形态和构成上,既可以完全按照地理空间及区位来划分,如城市文化、乡镇文化、农村文化等;又可以将文化空间作为划分依据,形成诸如沿海文化、齐鲁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等;还可以按照地方工商业特色分为徽商文化、浙商文化、苏商文化、晋商文化、粤商文化等,甚至于更小地域的特色工商文化,如江苏省无锡市的锡商文化等。现阶段所倡导的地方文化,其外延更广,涉及到区域人们工作生活所形成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都可以视为地方文化内容。

二、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加以融合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本科高校相比,高职院校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学习,又要侧重专业技能训练,学生的后续就业也具有高度的区域指向性,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以内涵建设及教学质量为中心点,在文化内涵建设中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加以融合,为学生投身区域经济建设做好铺垫。此外,高职教育在学生就业上也带有一定的指向性,通过将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加以融合,能够增强学生的区域文化归属感,便于优化及稳定区域人才结构,对区域经济及文化的发展大有裨益。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客观需要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主要是对学校的制度、管理及文化等软性层面进行建设及规范,而制度及管理的建设又离不开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参与及指导。纵观我国高职院校建设,一方面经历了高职生源扩招及规模化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也凸显了高职内涵建设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在此背景下,众多高职院校纷纷注重在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创建等层面加以提升,并将教学、管理、服务的质量在学校文化中予以体现,借助学校文化来提升学校的内涵和价值,同时学校文化又是对地方文化的提取和淬炼。

(三)高职院校提升学生素质能力的保障

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依托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能够提高内涵建设的实效性,在将地方文化中与学校教育及专业学习紧密相关的地方特色文化和企业文化引入到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能够使高职学生深入及时地感受地方和企业对人才素质能力的需求,从而促使其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其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其毕业与就业的无缝衔接创造条件。此外,高职院校的教学具有较强的程式化,涵盖了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实践操作及定岗实习等环节,高职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主要局限在学校及实习企业中,无法全面接触到社会的各类信息,而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能够使学生从校园中获取必要的文化信息,有助于保障其素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四)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般而言,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其主要的参考依据是社会行业人才需求,以此为基准来开展人才教育及培养,使其具备相应的技术操作能力及职业素养[2]。但在这一过程的具体实施上,在开设相关的理论及实践教学课程时,以人才市场需求为依据的教育模式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及时掌握社会行业发展动态和人才岗位需求上的更新变化。此时借助于地方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融合,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对地方区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及时丰富高职课程内容,提高高职教学的前瞻性,也能够带动高职学校文化建设,进而为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三、基于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视角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相结合的内涵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

作为两种文化形式,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在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带有其各自的独立性,一方面其具备了互相融合的基础和可能,另一方面在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长期发展中又受限于各种因素而较难真正交汇。在此背景下,有些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上,往往将两者加以割裂,主抓教学质量及科学研究,在文化建设上也偏于一隅而无暇顾及与地方文化的有效互动,由此导致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完整度不高,无法实现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有效互补。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覆盖面不广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也带有长期性和系统性,既需要持之以恒的实践,又需要在内涵建设的各个环节加以贯穿[3]。纵观我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多数高职院校仅是通过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寻求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一方面并未彻底调动起学生参与此类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难以使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覆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方方方面,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结合尚需进一步完善。

(三)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规划性不强

从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来看,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高职院校通常是由中专院校合并升格演变而来,其不具备先天的文化底蕴,由此也使其教学、实践及管理活动表现出较浓厚的中专院校色彩。在高职院校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基础并不牢固,需要围绕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进行科学设计规划,以使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互相哺育,尽快提升高职院校的文化内涵及教育实力。但从实际情况看,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中普遍存在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规划性不强、融合过程随意性过大等现象,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流于形式。

(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在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机制上亟需完善

以上三方面的问题,归根结底,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机制匮乏所致,受此影响,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在融合过程中实效性和稳定度不强。首先,从法律层面上看,现阶段尚未制定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有效融合的法律法规,两者融合的规范性无法保障。其次,作为社会企业来讲,其一方面能有效接纳产教结合及校企合作的理念和模式,另一方面又缺乏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注和有效涉入,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看似与社会及行业企业间的关系得以加深,实则其融合度尚有所欠缺。第三,高职院校自身也没有成立负责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的专门机构,无法针对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给予有效指导。第四,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隶属于省管,与地级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缺乏深度有效联系,更谈不上与地方文化建设主管部门与行业组织的合作,缺乏沟通衔接的工作机制,得不到地方政府的支持与指导。

四、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有效融合应遵循的原则与路径

(一)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应遵循的原则

1.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应注重凸显院校的办学特征。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以院校的个性及办学特色为主要标志,在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地方文化,特别是特色文化和企业文化加以分析研究,然后将之灌输到学校文化中,增添院校文化底蕴。与此同时,作为高职院校而言,其在培育办学特色的过程中,要对地方文化进行提炼,提高地方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匹配性,建设独具特色的高职教学环境[4]。

按照上述原则,作为一所以商科为主的高职院校,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中主张天道酬勤、商道酬信,形成了浓郁的商科办学氛围。无锡的“锡商文化”源远流长,如民族工商业创业精神楷模的荣氏家族企业,缫丝业首屈一指的薛氏集团,面粉、棉纺实业家唐保谦、唐星海父子,以及现在的海澜集团、阳光集团、红豆集团等,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开放、灵动、务实、创新的精神,是一种公平细腻、正心诚意、勤俭自持、践约守信、谦让包容、勇往直前、审时度势的文化[5]。借助这些文化,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既充分利用了地方区域文化的精髓,强化了学校内涵建设,又促进了学生的价值观念深化和升华,是地方文化服务于高职学校文化内涵建设的典型。

2.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应强调地方文化的具体要求。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尤其是与地方文化中所涉及到的企业文化如何有效衔接,是开展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时应着重探讨的问题。在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加以融合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的特色及优势,丰富补充学校文化;另一方面要针对地方文化中所涉及到的职业素养要求等内容,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通过完善学校培训设施、管理制度等途径,来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合作意识、诚信观念、创新能力等加以着重培养,从而使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既凸显办学特色,又彰显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为学生的后期就业做好铺垫。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所处的地理区位较为优越,是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较为快速的区域,无锡的发展主要依托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精细加工等制造业和物流、旅游等服务业,地方企业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也形成了相应的企业文化。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内涵建设时,在对地方文化加以调研的基础上,按照“会经营、懂管理、善沟通、重诚信”的商科人才特质,以经营教育、管理教育、沟通教育、诚信教育“四育并举”的教育内容体系和科学多样的方法和手段,以政、行、企、校“四方联动”为机制[6],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和企业文化要求,注重对学生的岗位素养及职业技能进行双向培训,为当地企事业提供了职业精神、文化素养、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俱佳的高职人才。

此外,无锡历来就是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无锡的民营企业众多,曾经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苏南模式”的代表,具有浓厚的创业氛围与环境;地方政府也一直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了各种优惠和扶持政策。作为高职院校,要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就要紧跟地方发展脉搏。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早在2004年就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率先开展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渗透到教学环节中,注重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与创业能力,形成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工作全方位开展、对象全面覆盖的创业教育格局和“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为内容的“三位一体”创业教育体系[7]。多年来,学校创业教育成效显著,涌现出一大批自主创业、团队创业和岗位创业的先进典型,利用地方浓厚的创业氛围将创业教育打造成为学校文化特色。

(二)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有效融合的路径探究

1.提高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对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重要性的认识。作为高职院校管理者来说,其应科学认知作为一所高校所肩负的服务社会、人才培养、教育科研及文化传承等职能,在此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在院校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加以重视,自觉将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与高职院校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加以结合,以提高院校的综合办学能力和社会声誉。在开展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时,要强化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力度,一方面在教学及管理中将地方文化融入到教学课程建设、教学课堂实施、实践活动及岗位实习中;另一方面地方行业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将企业文化等地方文化内容在高职院校中全面铺展开,为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创设平台。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内涵建设时,学校管理者基于无锡围绕物联网技术、机械制造、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布局形势,在进行院校内涵建设的过程中,对所在区域的地方文化及人才需求进行了跟踪,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学校文化,将地方产业发展动态融入到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中,开辟了物联网技术、景区开发与管理、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等专业群,有效满足了无锡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型人才的大批量要求。

2.扩展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覆盖面。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应覆盖到高职院校教学及管理的各个方面,以此增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成效。在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覆盖面的扩展上,应主要通过建立高职院校、社会企业、区域社区共同参与的产学研人才培养体系来实现[8]。首先,高职院校、社会企业、区域社区等要加强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及制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策略,增进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衔接。其次,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社会企业人士入校开展企业文化讲座及报告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本行业的先进技术及发展趋势,通过三方联动,使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具备相对明确的方向,避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沦为“假大空”。第三,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基地,建立校外文化教育基地,定期开展见习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地方文化教育与熏陶。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专业建设和文化内涵建设时,紧密围绕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与无锡市文广新局合作设立了“无锡传统文化设计人才培养基地”和“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设计研发中心”,重点就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政策、机制、规划和文化创意产业优化升级以及无锡地域文化产品开发等主题,结合无锡传统文化人才培养进行专项研究。学校还在艺术设计学院相关专业中成立了“非遗班”,由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系统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相关课程,通过“非遗文化”的学习,为师生的艺术设计增加文化内涵[9]。

3.提高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的规划性。首先,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有机融合应以学校文化作为着力点,通过校园文化来带动学生的学习及科研,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水平。在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上,高职院校应注重对其融合的途径和方式进行规划,通过与其他高职院校加强交流,借鉴其内涵建设中在学校文化创建中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然后结合自身的文化优势和特色,根植本地区域文化,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其次,作为政府部门来讲,其在进行本区域的高校布局设计时,应注重分析高职院校的独特属性,在各类基础服务设施上进行合理规划配置,使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能够与地方文化有效互动。

4.完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的机制。高职院校要强化内涵建设,还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针对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尽快制定相应的促进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的法律法规,对高职院校、社会企业、相关区域组织的职责加以划分,从而使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有章可循。社会企业应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在开展校企合作及顶岗实习时,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要求加以明确,为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补充完善提供参考。高职院校自身应针对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工作设置专门的机构,着重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素质能力加以强化,做好相应的指导及培训工作,对其理论及专业操作技能加以强化的基础上,增强其认知及领会地方文化的能力,使其能够在高职院校教学实践中自觉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加以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桑江.基于文化管理视角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探析[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57-59.

[2]邓志革,雷久相.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服务区域经济良性互动探析——以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汽车特色院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17): 39-43.

[3]肖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要素构成与路径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3(20):77,79.

[4]彭齐林,彭桂香.新时期高职内涵建设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1(32):6-8.

[5]王立人.在传承中丰富发展无锡工商文化[J].江南论坛,2008(6):8-11.

[6]朱璋龙.高职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江苏社会科学,2010(S1):94-97.

[7]李刚,朱璋龙.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整体性模式的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8(8):57-60.

[8]杨英芸,等.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途径探析[J].文教资料,2009(15):153-154.

[9]景蕾蕾.设计类教学对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与创新实践——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为例[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2):99-101.

责任编辑韩云鹏

作者简介:朱有明(1980-),男,江苏盱眙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张薛梅(1976-),女,江苏盱眙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房地产经济。

基金项目: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编号:14YJA880084),主持人:杨建新;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度一般课题“回归与创新、突破与深化:后示范时期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路径研究”(编号:SYKJ15B10),主持人:朱有明;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度一般课题“锡商文化与商科高职校园文化的融合研究——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编号:SYKJ15B19),主持人:张薛梅。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1-0031-05

猜你喜欢

无锡内涵院校
无锡一棉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挖掘习题的内涵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