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弗兰尼茨基对马克思实践理论的解读——基于人与实践关系的角度

2016-02-17姜瑛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哈尔滨150018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姜瑛(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哈尔滨 150018)



弗兰尼茨基对马克思实践理论的解读——基于人与实践关系的角度

姜瑛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哈尔滨150018)

〔摘要〕弗兰尼茨基认为,马克思强调人同其他存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性的存在,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活动。实践作为普遍的、自由的、创造性的和自我创造的活动,是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作为哲学人本主义,要获得关于人的本质更深刻更具体的认识,就要进一步分析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构和内容。实践活动的本性决定了它要不断地扬弃自然性和给定性,不断地指向未来。在此意义上,人作为实践的存在,就具有永恒的不完善特征。

〔关键词〕实践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

弗兰尼茨基(1922-)是南斯拉夫著名哲学家、“实践派”中比较温和的代表人物。他通过对马克思的实践、异化、辩证法等范畴的阐发,对马克思的思想作出了新的阐释,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一种人道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并认为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主线,人道主义是共产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质就在于解放人,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弗兰尼茨基从实践出发理解辩证法,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道主义的辩证法。他通过“实践”概念和“异化”概念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实质,强调只有从实践这个角度来规定人,才能抓住人的本质;而为了实现人道主义的理想,就必须探讨妨碍这种理想实现的种种异化形式及其克服异化的途径。

一、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在于没有把实践理解为人的存在方式,“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1〕,因而也就“只是从客体的形式”而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这种对实践含义的理解使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主体性在唯物主义中缺失。由于不了解现实的实践活动及其意义,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肯定了主体意识的能动性,进而认为人是通过自身的性质和状况在认识活动中把握外部对象的。

马克思看到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所存在的缺陷,从而使他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探寻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马克思认为,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改造自然存在,而且也能够使人类自身融入自然存在之中,并赋予自然以社会性;实践使自然与社会之间能够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渗透。通过实践活动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内在的统一,实践成为现实世界的本体。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不仅是现有世界的本体,而且还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而人只有作为自己本身的产物和结果才成为前提”〔2〕。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也成为了社会存在物。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获得了统一。在实践活动中,人以物的方式去活动并同自然发生关系,然而得到的却是自然或物以人的方式而存在,人成为历史进程的主体,自然沦为客体。正如马克思所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3〕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改造、创造着现存世界,使人与自然、社会获得统一。

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物质实践是人类生活的前提,物质实践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又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前提。所谓的社会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4〕,所谓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历史的本质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上的展开,因而能够从物质实践这一现实基础出发去理解社会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消除了物质的自然与精神的历史的对立,使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实践中实现了统一。

在哲学史上,马克思是把实践提升为哲学根本原则的第一人,他转换了哲学的思维方式,把实践、辩证法、历史等范畴统一在唯物主义的视域中。后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之为实践哲学、实践唯物主义,凸显了其哲学和理论中所内含的实践维度的首要性和基本性。

二、弗兰尼茨基对马克思“实践”含义的阐释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之第一和根本的观点,但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实践的观点一直被当作一个认识论的概念而非本体论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实践范畴的核心地位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彰显。弗兰尼茨基认为,“实践派”在理论上的一个突出贡献就在于明确把实践(praxis)同实践(practice)的纯认识范畴区分开来,这就使把作为认识论范畴的实践(practice)扩大到或上升到了作为本体论范畴的实践(praxis)。这种理论旨趣的升华表明,实践不只是一个与客体、对象发生这样或者那样关系的存在,同时还表明,人在本质上是一个实践的存在。弗兰尼茨基认为,“实践派”对实践的这种理解更接近于马克思的原意,也更符合社会生活和人本身的实际。

在谈到马克思的根本哲学立场问题时,弗兰尼茨基认为,人是实践的生物,实践是说明人和历史的基本范畴。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就已经从对任何历史的分析中,从对社会和思想关系的分析中,从对各种异化形式的分析中,认识到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创立了自己的新的、与众不同的关于世界和人的唯物主义的观念,这个观念的中心点就是把实践理解为哲学的范畴和人的本质”〔5〕53。弗兰尼茨基认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者对人及其思想过程作了抽象的理解。只有马克思才了解到,“事物、人周围的自然界,事实上是人的自然界和人所创造的事物”,“历史的自然不能离开人而存在,正如人不能离开历史的自然而存在一样”,“主体不再是消极反映的主体,而现实也不再是被反映的对象”,“现实(我们所说的自然是与人有关的现实,而不是那种脱离人并且为人所不能理解的现实)实际上被主体化了(被人格化了),正如人被自然化了(这是由于被改变了的自然和社会对他的作用所致)一样”〔5〕54。

弗兰尼茨基认为,实践体现的是人的自由、创造、革命性等内涵。他认为,实践活动对于理解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至关重要。换言之,人是实践的存在。他认为,马克思强调人同其他存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性的存在。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活动。实践作为普遍的、自由的、创造性的和自我创造的活动,是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实践从存在方式和结构方面把人与其他动物根本地区别开来。

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实践是人的各种活动和各个方面的总体和统一体。弗兰尼茨基认为,把人界定为实践存在,把实践理解为普遍的、自由的和创造性的和革命的活动,这只是对实践最基本特征的一般认识。因此,作为哲学范畴,人本主义要获得关于人的本质更深刻更具体的认识,就要进一步分析人的实践活动结构和内容。也只有从实践活动出发,才能展示人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与活动形式。实践活动的本性决定了它要不断地扬弃自然性和给定性,不断地指向未来。这样人作为实践的存在,就具有永恒的不完善特征。

弗兰尼茨基还认为,不应在认识论中去谈论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而应把认识确定为总体实践的形式或内在环节。人的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是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而确立的,而不是给定的。通过实践活动,人不断地生产自身和自己的世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体和客体都在这种实践活动中统一起来。

弗兰尼茨基对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实践内涵进行了人本主义和本体论的阐述,一方面从逻辑上对实践的规定性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实践所具有的自由、创造性、社会性等内涵;另一方面则揭示了这些基本规定性在历史中的具体展开,人的历史性、超越性、不完善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在实践活动中得以把握。

弗兰尼茨基不仅阐释了实践和理论的逻辑关系,而且指出了马克思把人的实践理解为总体的人的历史存在,因此整个所谓思想的、理论的、意识形态的领域,不仅是这个总体性的结构因素,而且离开了它就不能完全理解与把握。这里揭示出了实践范畴的人本学内涵。

三、弗兰尼茨基实践观的现实观照

弗兰尼茨基强调,在理解实践对人的自由与创造性作用的同时,应注重实践的历史规定性。因为人是历史性的存在,哲学家应对人的存在的历史困境给予极大的关切。从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看,人正在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全面地发展,但是有时也表现为人的自由的丧失、贫乏和异化。弗兰尼茨基认为,对实践活动的理想状态的设定和对人的存在困境的揭示,在本质上是同一个任务和问题,应关注人的命运和未来,扬弃异化,实现人类解放,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在弗兰尼茨基看来,在现实具体的社会生活中消除异化不仅仅要实现人的经济解放,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政治领域里实现人的自由、平等、民主,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和实现自治。在弗兰尼茨基看来,克服物质贫困与创造一种真正的参与民主是革命所必需的。没有这样的革命,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平等和自由。

弗兰尼茨基强调,“实践”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这两个概念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范畴。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理论(人道主义的共产主义)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而且在于改变世界(实践);解决人的自由这个根本的人类学问题,是这种理论的根本改变,把人的实践当作历史中的主要决定性因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被称为实践哲学,主要是因为实践哲学作为行动主义哲学既要扬弃各种枯燥的、思辨考量的抽象性,又要实现人之真正的、基本的需要(即协同性和社会正义的需要),这种哲学面对社会现实就是要废除所有那些压迫性体制和结构,使人从扭曲和物化(异化)的形式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成为独立、创造性的个人,使其参与社会组织的新体制和新形式,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发展。以此为理论基点,弗兰尼茨基对苏联某些做法的批判,就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人道主义的展开。他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持批判态度,认为人的创造性本质应随着社会主义的到来而得到表现。可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却否定了基本人权和创造自由,从而阻挠了人的实践。在马克思那里,实践或自由人的活动,是人的解放的手段和源泉,人们通过自己的外化而界定自身,这种外化的产生没有压迫、严格的监督,或集权主义“强制的协调”。劳动成为一种艺术,它能表现出人的意图、想象和价值。弗兰尼茨基看到,苏联的意识形态专家们为急于使从布尔什维克经验中产生出来的特殊的国家社会主义合法化,往往忽视了实践。不仅公民的基本人权受到特别极权的苏联式所谓“无产阶级专政”的统治的干涉,而且马克思所设想的人们进行自我创造的、实践的基本可能性也被只关心工业效率和社会监督而不关心人的解放的社会主义的技术官僚和政治家所否定。

可以说,弗兰尼茨基是在人本学和本体论视域中理解实践范畴的地位,这无疑继承了马克思人学思想中的人道主义理论。但其不是一般地接受马克思关于人的问题的一些结论,而是对马克思实践哲学和异化理论等思想进行了独特的、深刻的阐述,实质上就是要恢复马克思人学思想中的人道主义。我们知道,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是在批判继承以前人道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种批判继承,从思考方式上主要是从对人的重新理解开始的〔6〕。从此意义上来看,弗兰尼茨基的这种认识对我们全面把握马克思的实践理论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4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2.

〔5〕普·弗兰尼茨基.马克思主义史:上册〔M〕.胡文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6〕韩庆祥.从人道主义到马克思人学〔J〕.学习与探索,2005 (6):135-142.

责任编辑周荣

〔作者简介〕姜瑛(1982-),女,黑龙江绥化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研究。

〔收稿日期〕2015-员1-21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6)01-0011-03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对旧唯物主义之“旧”与新唯物主义之“新”的再思考
2010年以来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研究述评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策略解析
马克思主义专业学生应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弄清楚的三个为什么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探索
五大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