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低碳素养在城市低碳交通建设中的作用
2016-02-17刘怀庆
刘怀庆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郑州 450007)
试论低碳素养在城市低碳交通建设中的作用
刘怀庆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郑州 450007)
我国的快速城镇化必然带来城市人口、交通和能源使用集约化等诸多问题,迫切呼唤低碳交通。对低碳交通生活方式的价值取向和美德伦理的研究,有助于实现经济人向道德人的转化。本文分析了城市交通低碳素养的内涵和形成、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低碳交通的内在联系、城市实现低碳交通的迫切性,重点分析了低碳素养在城市低碳交通建设中的具体作用。
低碳素养;城市低碳交通;低碳价值
在低碳文明视野下,城市交通高碳化现象成为制约人们生活和生存质量提升的突出问题。城市低碳交通是我国低碳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实现城市交通低碳化的嬗变。因此,对实现城市低碳交通相关要素的研究,其迫切性就尤为凸显。
1 城市交通低碳素养的内涵和形成
城市低碳交通是指以适应低碳经济模式为根本前提,以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以降低交通运输工具温室气体排放为直接目标的交通运输模式[1]。其基本特征是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高能效。其基本实现路径涵盖制度、技术和人文3个层面。低碳素养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低碳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低碳知识和实现低碳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评价能力、选择能力和实践能力[2],是推进实现城市低碳交通不可回避的重要人文要素。
低碳素养的形成是社会大环境方方面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总的来说,低碳素养的内涵具有如下特征:首先,低碳素养的发展以社会环境的发展为前提。社会环境的发展对低碳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增加,人们在追求更高经济利益的情况下,加紧了对自然环境“侵略”的步伐,环境污染所引发的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现如今全球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急需改善的紧迫性,到公众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的现实性,使得人们对生态恶化带来的制约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亦使低碳素养的培育显得愈发迫切。其次,低碳素养的形成依赖个人的价值取向。个人是践行低碳交通的行为主体。个人的价值选择对低碳素养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低碳素养的形成受职业、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收入水平的影响较大,加之现有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不够健全,不能给居民提供良好的出行体验,因而践行低碳交通需要克服现有的困难以完成个人的价值选择。再次,舆论宣传是提高低碳素养社会认知度的有效工具。舆论宣传是人们接触低碳交通相关信息的主要渠道。公共媒介可以有效地整合现有的信息,及时地在大范围完成信息扩散,可以多层次、多视角地帮助公众认知个人低碳交通行为选择的社会意义。舆论宣传既是践行低碳交通的带动者,也是有力的监督者。社会各界需要利用好舆论宣传,适时推进低碳社会建设。
2 城市实现低碳交通的必要性
我国快速城镇化必然带来城市人口、交通和能源使用集约化等诸多问题,迫切呼唤低碳交通。
2.1 发展城市低碳交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城市低碳交通,从小处讲就是居民多坐公共交通工具、少开车多骑车、开车注意节油、网约拼车,等等,为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做贡献;从大处讲就是要转变传统交通出行方式,发展低能耗的交通运输,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新交通发展模式。它“是一种以培育低碳伦理素养为基础,以低碳制度建设和低碳技术创新为工具,以保护资源和环境、降低碳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应对气候变化、维持城市低碳系统平衡、构建现代化低碳交通体系为核心内容的新型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低排放、低能耗、高能效、低污染”[2]。
城镇化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产物。伴随着城镇数量的增多和各城市内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对城市交通的需求量和需求层次越来越高。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正在进入关键时期,急需告别过去经济型、形象型、GDP挂帅型的城镇化路径,主动采用人本型、低碳型、社会公正型的新型城镇化模式。为此,既不能通过抑制城市交通正常需求而控制城市交通碳排放,又不能无视碳排放而牺牲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城市低碳交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要求,很多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政策亦相继出台。河南省委九届六次全会通过了《河南省委关于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意见》,河南省政府印发并推进实施《河南低碳省建设规划纲要》,等等。到2030年,我国将全面完成低碳中国规划建设任务,成为“民富国强、低碳文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美丽中国。
中国城镇化率2015年已达到56.1%,目前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此过程中,城市能源消耗的压力将会急剧增加。中国城市的代谢量统计显示:城市消耗了全国能源的80%,排放了90%的二氧化碳、98%的二氧化硫、85%的化学需氧量。目前,全世界大约1/3的能源消耗和1/4的碳排放由交通领域产生,而这个比例到21世纪中叶将会再度翻番[3]。交通领域能源消耗及其碳排放的剧增,使得交通碳减排成为世界性焦点话题,城市低碳交通作为交通碳减排的有效途径逐渐成为共识。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实现城市交通低碳化。
2.2 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城市低碳交通建设更加迫切
在前工业文明时代,资本逻辑把包含人格在内的一切东西都异化为追求利润的手段。人们无偿接受环境、土地、大气、水、矿产,肆虐地排放污染物,毫不关心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资本逻辑发展为消费符号,人们热衷于追逐物质占有、感官刺激、商品象征地位身份的炫耀,受欲望、冲动支配的偏执性生产和畸形消费加速了资源环境破坏和低碳危机。消费主义的逻辑必然会蔓延到城市交通建设中,通过交通技术的发展,无限制地透支城市的土地、能源、环境,大规模地扩大城市交通,刺激人们出行的过度高消费,从而拉动了城市经济GDP的增长。科学技术在消费主义的驱使下,使经济发展和消费需求失去本真意义,使外在物质占领了人们内在的精神。
城市交通状况受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人们的低碳素养等制约。目前,公交、地铁、轻轨、自行车等是城市中主要的低碳交通方式。但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往往会选择更高效、更便捷的出行方式,而忽略对于成本和节能的考虑。相比于自行车、步行出行,人们往往会选择舒适度更高,安全系数更高、更方便的出行方式。对于多数人而言,小汽车当仁不让地成了短途交通的首选,而汽车排放的废气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富裕居民的增多必然增加城市车辆的保有量和居民开车的出行量,进而增加城市交通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所以,在日常出行中,人们需要克服消费主义者的诱导,自觉参与城市交通低碳工程建设,更多地选择公交、地铁、轻轨、自行车等低碳交通方式。这已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
3 低碳素养在城市低碳交通建设中的作用
城市低碳交通建设在技术方面、政策层面、管理方面受城市的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城市人口规模和居民出行理念等因素的影响,能够在短期内取得成效。而低碳伦理素养则是实现城市低碳交通的基础,是保障城市低碳交通长期运行的根本因素。
3.1 低碳素养是实现城市低碳交通的基础
低碳伦理素养等人文要素对市民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通常很难在短期的城市低碳建设中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城市低碳交通建设应以低碳伦理为基础,从制度和技术层面逐步深入到文化和价值层面,全面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对城市交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价值等人文领域进行根本性变革。
行为学研究成果表明,低碳素养的优劣与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呈鲜明的正相关关系。深化低碳素养培育,需要抓早、抓深、抓广、抓实,需要将低碳素养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使人们从小养成低碳意识,早日完成个人的低碳素养建设,延长个人践行低碳交通的时间,形成社会文明风尚,从我做起,从小做起,尽可能地减少出行能耗,为城市低碳交通建设贡献出每一个人的应有力量。
3.2 低碳素养是克服交通出行高消费的有效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的低碳价值优先于人的自我价值。消费主义的经济至上论、消费无度论和技术万能论共振,引起了人的本真价值的失落、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人是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的,应该深刻反省违背自然规律而遭受的惩罚,真正践行人们行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科学调查表明,相比于自行车、步行出行,人们往往会选择舒适度更高、安全系数更高、更方便的出行方式。对于多数人而言,小汽车出行尽管成本大大增加,但是依然成为人们短途交通的首选。汽车的废气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富裕居民的增多必然增加城市车辆的保有量和居民开车的次数,又必然增加城市交通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因此,要破除交通消费主义的伦理隐忧,解决城市环境破坏问题,实现低碳交通,就必须倡导低碳伦理,克服和矫正资本的异化力量。低碳伦理有助于将人们从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从符号统治的虚假需求中复归生活本真。作为低碳伦理道德主体的政府(主导)、企业(关键)和公民(主力),必须秉承强烈的低碳责任感,大力倡导全社会低碳文明观念,全方位推进低碳伦理建设,根本性变革消费主义的思维方式、发展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使自身活动符合低碳的取向和生活需要,保持城市低碳交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3.3 低碳素养是践行城市低碳交通的内在要求
相对于城市低碳交通建设中的技术路径和制度路径,以低碳伦理为核心的人文路径更为内在、更为深远,更易于促进人们德行和个体幸福度的普遍提升。重塑新价值观、培育环境美德和变革消费主义的生活态度和社会风尚是城市低碳交通的人文路径的内在要求。技术路径和制度路径的实施会直接影响城市中能源使用总量和结构,而要真正实现低碳城市的理想目标,则需要从技术和制度层面逐渐深入到文化、价值层面。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建设模式,建立在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和消费观上的城市文化必然优越于以消费主义文化为特征的现代城市文化。从更深层次上来说,低碳城市交通建设的路径是人类城市文明的一次重建历程,实现居民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低碳变革,回归城市发展的本原,不仅使城市交通建设低碳,而且使人们生活更美好[4]。
积极培育和提升公众、企业管理者、公务员低碳伦理素养是践行低碳交通人文路径的内在要求。低碳素养强调人的内心和自然的互动以及低碳系统的相互依存[5]。居民已有的一些低碳意识大多只是凭经验和直觉获得,大多认为保护城市和环境这样的大事必须依靠专家和政府。作为环境行为最大主体的居民没有承担起属于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而是更多地把解决城市低碳问题的希望寄于专家和政府。低碳伦理素养理论强调个体低碳知识、低碳意识及低碳行为在低碳保护中的重要性,使个体从低碳自发转向低碳自觉,使个体获得一种由思想向行动转化的内在动力。通过低碳知识、情感及低碳伦理观和低碳哲学世界观的建立,掌握环境技能、改善环境状况以形成自觉自愿有利于城市环境的生活习惯[6]。政府和社会各界应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途径来促进城市居民形成保护环境的知识、情感、行为习惯和环境伦理,并努力使这些环境意识和行为成为其日常修养和准则。
[1] 黄少卿. 低碳交通模式及其在现代都市的普及——以上海为例[J]. 上海城市管理,2010(4):63-65.
[2] 虎业勤,朱贤俊. 论城市低碳交通的生态伦理基础[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21-23.
[3] IEA. Transport Energy and CO2: Moving Toward Sustainability[M].Paris: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2009:20-23.
[4] 秦红岭. 环境伦理视野下低碳城市建设的路径探析[J]. 伦理学研究,2011(6):93-97.
[5] 虎业勤.河南城市居民低碳交通素养的调查分析[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5,26(2):65-69.
[6] 完芳. 培育生态素养 建设生态文明[J].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4):185-186,198.
(责任编辑:陆俊杰)The Role of Low Carbon Literac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Low Carbon Transportation
LIU Huai-qing
(College of Infornation & Business,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7, China)
Rapid Chinese urbanization process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great pressure with respect to urban population, transportation and energy overuse, etc. The research on those issues are helpful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economic man to the moral agent. This paper, which focuses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virtue ethics of the low carbon transportation means, explores not only the connotation of city traffic low carbon literacy and the formation of internal connections, but also the role and urgency of low carbon transportation literacy in city construction.
low carbon literacy; urban low carbon transportation; low carbon value
2015-12-13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42400410814)
刘怀庆(1964-),男,河南商城人,高级政工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伦理学。
1671-6906(2016)05-0096-03
F512
A
10.3969/j.issn.1671-6906.2016.0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