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桦林中飘荡的琴音与歌声

2016-02-17陈志音

歌剧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丽达黎明歌剧

陈志音

中国普通百姓对苏俄文学艺术,有着无法替代的族群情结与无法磨灭的集体记忆。著名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1969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通过讲述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名准尉和五名美丽青春的女兵满怀对美好爱情幸福生活向往,最终在战场上牺牲的故事,将“战争对人性与美的毁灭”这一人类悲剧命题作出深刻阐释。

1972年,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在苏联上映并荣获多项大奖,同时还赢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1980年代曾风靡中国大江南北。苏联著名作曲家基里尔·莫尔恰诺夫谱写的电影音乐及主题歌,脍炙人口深入人心。莫尔恰诺夫1922年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音乐家庭,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安纳托利·亚历山大洛夫。他是吴祖强、杜鸣心、郑小瑛、郭淑珍等中国音乐家早年留苏的学长校友,曾任苏联作曲家协会秘书长和莫斯科大剧院院长,一生创作大量的歌剧、音乐剧、芭蕾舞剧及声乐作品,还为多部苏联电影配乐。

莫尔恰诺夫担任编剧与词曲创作的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73年于莫斯科大剧院首演。在作曲家1982年病逝后,这部“苏联歌剧”像梨花飞舞般在中国的歌剧舞台绽放,总政歌剧团女高音歌唱家王静、潘淑珍领衔主演,使之成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的重头戏,是1985年中国文化艺术界高度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成为相当数量中国观众现场聆赏“苏联歌剧”的最初体验。2015年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音乐厅,再次以音乐会歌剧的形式。演出了莫尔恰诺夫歌剧经典《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无独有偶天赐机缘,在2015年11月5日至8日的深秋之夜,国家大剧院的原创同名中文歌剧重新点燃了中国观众对苏俄文化的高涨热情。全部中国制造的俄罗斯战争题材的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由唐建平作曲、万方编剧,导演王晓鹰、舞美设计刘科栋、灯光设计刘建中、服装设计赵艳、化妆设计申淼、多媒体设计胡天骥、形体设计贾菲,合唱指挥焦淼,张国勇指挥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刘嵩虎/张扬饰演准尉瓦斯科夫(男中音),徐晓英/宋元明饰演丽达(女高音),王宏尧/刘颖饰演冉卡(女中音),张心/宋倩饰演丽莎,张卓/郝苗饰演索妮娅(女中音),刘恋/赵丽丽饰演嘉丽娅(女高音):王翀、张帆涛/张龙、于浩磊和陈冠馥分饰奥夏宁、连斯基和上校鲁申:巴扬演奏阮明园:芭蕾独舞邱思婷。

11月5日,笔者满怀朝圣与好奇的心情,走进这座艺术殿堂,接受崇高至美的心灵洗礼。

相遇在凝固的时空

在当今这个时代,一部新戏尚未开锣上演,幕后信息早已公之于众。

在尊重小说原著的基础上,万方的文本通过强化美好与残酷的对照,表达了鲜活生命的毁灭带给人们的悲伤和警示,“我希望我能传达出这部作品曾经给予我的另一种力量——憎恶战争。”用小说原著里描述准尉瓦斯科夫的一句话概括非常准确,“他现在真想破口大骂一通,真想把这场战争永世打入十八层地狱”,这句话点明了全书的主题:严酷的现实性与深浓的人情味。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171火车站一带”,那片繁密的白桦林和林间清幽的溪流、安谧的湖畔……在歌剧舞台重现之后,这一切仍旧带给我们视觉的冲击、心灵的震撼。

全剧分为上下两部,舞台背景皆以白桦林为主体。看来刘科栋的创作深受俄罗斯文化艺术的影响与熏陶,舞美设计基本立足于俄罗斯油画的审美格调。高大挺拔的白桦树,穿透迷蒙的晨雾、夜色的日光、月华,将繁茂的枝叶影影绰绰斑斑点点洒落在苔藓密布岩页皱褶的地面。白桦林在这里是“黎明”中人物生活的环境、故事发生的地方,也是俄罗斯文化意象的一个标志符号。

在剧情推进中,我们发现,舞台的空间架构来自两个层面。现实与回忆,或知觉与幻觉,重合叠置转换交错。仿真的场景写实,虚拟的幻象写意,开合与隐藏的单元,奇异而瑰丽。真实场景与虚幻意境的构成,既有确定性的形态,又有假定性的意味。舞台两侧的镜面折射与舞台后方的影像变化,形成无限扩张延伸的空间。门打开了,回忆与憧憬,在凝固的时空中相遇:丽达思念的爱人和亲人——奥夏宁和慈母、爱子:冉卡别离的情人上校军官鲁申:索妮娅梦中的恋人连斯基:嘉丽娅幻想的童话城堡……门关闭了,幸福的回忆、爱情的幻想、女性的美好,随之也消失了……

整个景观如诗如画,深沉宏大而富于质感。如电影镜头般推拉腾挪的白桦林,女兵宿舍的“原木”建筑,丽达母亲和儿子栖居之所的光温和暖意,梦幻城堡黄色镶边猩红色丝绒的幕帘,血色红纱铺天盖地,视觉的巨大反差,裹挟着俄罗斯油画的艺术冲击力。生命与死亡、丰美与惨烈的时空间离,形成鲜明的对抗与冲突,精到地诠释着“黎明”舞台化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这次,借助俄罗斯的深厚文化底蕴,来表达我们自己在纪念战争胜利的同时,应有的一份生命观照和人文情怀。”这段文字传递了导演的心声。在舞台上,王晓鹰将歌队同样做了写实与写意的两极处理。因为,“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下,能保持完整无缺的,如今只剩下十二户人家”,身着普通村民各色服装的只是一小群男女,而在光影变幻中挺立着高度拟人化的“白桦树”歌队,犹如纵横排列的天然屏障坚强卫兵。无论从视觉还是听觉,这些活态的“白桦树”无疑都在发挥着强化俄罗斯文化象征符号的效应与功能。混声合唱《俄罗斯,我的故乡》堪称全剧的点睛之笔,亲切的俄罗斯民间曲风与雄健的卫国战争精神,表达出俄罗斯民族保家卫国的意志与决心。

全剧上部基本落笔在五个女兵的身世背景、性格差异:下部重点着墨于五个女兵的参战过程、英勇牺牲。有几段群戏相当好看:五个女兵,全剧的主体,音乐的核心。她们的共同身份是高射机枪手,清一色的军装下跳动着青春似火的心。“看呐,看那个新来的女兵。”美丽的冉卡,引起众人的围观、议论,而她与众不同的美,鲜活而生动地呈现在村妇和女兵的赞叹声里。曾经一度引发高度关注的“裸浴”,在歌剧舞台上则展示得如此含蓄。声乐演员的青春之躯与芭蕾演员的曼妙舞姿,交织叠化相映成趣。

有几个画面令人过目难忘,长久地定格在脑海里。如,一场激战与恶战前夕,五个女兵酣然入睡的群像:一身素白衬裙的冉卡,为迷惑敌人独自放声高歌《喀秋莎》;还有,丽莎在执行准尉命令时孤身折返深陷沼泽,在泥淖中奋力挣扎,从阴森与污浊中,伸出的那一只手,一只女性的雪白的纤手,那是多么触目惊心惨不忍睹!丽莎之死,可能是五个美女士兵牺牲时,最具听觉与视觉双重复合的审美冲击力与心理刺激感的华彩篇章。

相识在神秘的林地

从听说唐建平接受国家大剧院委约,要谱写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开始,我就感到特别好奇,一个中国作曲家,怎么写俄罗斯题材的音乐?一首歌曲,简单;一部歌剧,繁难。如果写得纯粹俄式风,或纯粹中式味,肯定都不对。如果写得非驴非马不伦不类,那是一定会挨骂的。因为,在普通中国人心中,俄罗斯音乐早已深深植根并开花结果,那段集体记忆无法磨灭。

满怀一腔好奇心,满目一片白桦林。从林中巴扬奏出的第一个乐句起,心便在瞬间被触及到深藏于此的最为敏感的那个共鸣点,开始追随飘飘荡荡的旋律线起伏跌宕。哦,绝对的俄罗斯味道。那么亲切动人,令人浮想联翩。但它又是那么奇特鲜活、非同凡响。音乐,非常符合我们对同名小说原著和影视作品的所有感知。真是一次全新的艺术审美体验,好似穿游在俄罗斯深广的黑土地上、神秘的白桦林中……

全剧音乐的风格与气质,非常“俄罗斯”,又相当“中国化”。瓦斯科夫(男中音)、丽达(女高音)、冉卡(女中音)、丽莎(女高音)、索妮娅(女中音)、嘉丽娅(女高音),一男五女,如何做到歌剧声部的齐整与平衡?编剧巧妙地在舞台上设置了另外三个“活态”的男性角色,一个是丽达已牺牲的爱人奥夏宁(男低音),他形神兼备地“活”在妻子心里:一个是索妮娅梦幻中的恋人连斯基,他栩栩如生地“走”进姑娘心里:一个是冉卡难忘的情人鲁申,他神气活现地“常驻”姑娘心里。如此这般,四男五女基本可谓和谐相称。

重点是音乐如何让全剧的戏眼亮起来。丽达,既精明干练又端庄持重:冉卡,既美艳骄傲又聪慧果敢:丽莎,既温柔善良又单纯朴实:索妮娅,既知性沉静又浪漫敏感:嘉丽娅,既天真活泼又胆小怯懦。音乐赋予角色以鲜明的人文色彩与个性特征,作曲家为五个女兵谱写的长长短短咏叹调、宣叙调和谣唱曲、浪漫曲,非常符合角色化的抒情与叙事的需求。某些章节段落,写得特别走心,美得令人落泪。

《你们可听到我的呼唤》,瓦斯科夫的第一首咏叹调,如此表达深情厚意:《黎明就要来了》,丽达的这一首咏叹调,这般抒发温情爱意。“在校园里,我有五个追求者……”花腔女高音演唱的这首嘉丽娅的《爱情幻想曲》,有很强的技巧性与表现力:“明早黎明的曙光发白……”抒情男高音演唱的连斯基的《爱情安魂曲》,悠悠诗意与缕缕忧伤,优美动听。前者一如古诺歌剧《浮士德》里著名的玛格丽特咏叹调“珠宝之歌”:后者仿若柴可夫斯基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里著名的连斯基咏叹调“青春啊,你在哪里”。两首并非一号人物的重点唱段,写得精彩、唱得出色,美!将来很有可能成为独立于歌剧之外、而在舞台或赛场深受欢迎的“流行歌曲”。

丽莎在生命走向终点的过程中。音乐同时激发了演员的内心激情,在最富于抒情性与戏剧性交织的歌唱中,将深深的恐惧与坚韧、切切的爱恋与不甘,表现得淋漓尽致。《我要对你说,我爱你》这首咏叹调,一波三折一咏三叹,感人肺腑引人入胜。

自2009年歌剧《青春之歌》诞生之后,在短短六年间,唐建平基本以平均一年一部的数量,谱写了六部歌剧和音乐剧。我个人认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真正使作曲家的功力与才华获得了自由舒展的创作空间。“20世纪以来,歌剧中的‘歌,因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人们的欣赏需求,而蔓延持续成为影响歌剧发展的世界性问题。也许这正是中国作曲家能够有所作为,并值得努力做出成绩的方面。”(摘自节目单《作曲家的话》)从音乐中,我们可以听出唐建平自觉能动的艺术追求,他将一位中国作曲家的审美理想与人文情怀贯穿始终。这部歌剧中的“歌”,在有效表达戏剧内容的同时,大多优美流丽悦耳动听:这部歌剧中的“剧”,在准确刻画人物形象的同时,一路起伏跌宕顺达天成。

“中国人脑海中的俄罗斯歌剧”,这是唐建平的创作理念与音乐方向。他力求将欧洲传统歌剧的质感、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美感和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情感熔为一体。他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有益于这部歌剧为中国观众所理解接受。作曲家不仅给每位角色写下角色化、个性化的独唱与重唱,还适时调集无词歌、无伴奏合唱,表现戏剧冲突。大多数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喀秋莎》《小路》等俄罗斯经典歌曲,通过他出神入化新翻杨柳,在歌剧中焕发出奇异神采和独特魅力。

所以,《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可能是目前最能代表唐建平真实水准的歌剧作品。

相思在寂静的墓园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五个献出青春、爱情和生命的美丽女兵,在唐建平的音乐里,形象突出个性鲜明。徐晓英、王宏尧、张心、张卓、刘恋,五个演员都很年轻。相比之下,在艺术资历和舞台阅历上,刘嵩虎这个带头大哥、“洪常青”,更具年龄感与成熟度。

有些观众可能会为廖昌永的“缺席”而略感遗憾。但如果现场聆赏了刘嵩虎饰演的瓦斯科夫,一定会为他塑造的准尉喝彩。实际上,开初我对刘嵩虎饰演俄罗斯军人也有点持怀疑态度,感觉他应该还是那种优雅斯文的绅士范儿更对路。虽然《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中的塔代奥,已展露其骨子里的喜剧表演天分,绝对让人刮目相看,但总感觉他还是偏阴柔而欠阳刚。初见刘嵩虎的瓦斯科夫定妆照,嗯,有模有样,还行、挺像,基本符合我们对小说人物的想象。果然,舞台上的准尉唱出了角色,演活了人物。重点是,刘嵩虎再次给人带来欣喜,在抒情男中音的基础上,更加强化了人物的戏剧性表演成分。《我诅咒,诅咒这可恶的战争!》五条娇艳如花的生命,接二连三在眼前瞬间凋零、消失,瓦斯科夫怀抱丽达的遗体,歌声充满着爆发性的张力,震撼人心。

另外,五个女角中的三个女高音,声音造型各具特征。从2009年听徐晓英在这个舞台上领衔主演《西施》,更早还听过她的普契尼歌剧《修女安杰丽卡》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空白,这次听她唱“黎明”中的丽达,感觉到她的成熟与自信。这个严肃冷峻不苟言笑的下士,心里藏着太多的隐痛和秘密。作曲家为这个人物谱写的段落,相对量更大、难度也较高:“那个坏蛋,那双眼睛……”仇恨与惊悸,真实可信:“我的宝贝,我是你的妈妈”,慈爱的柔情,令人动容:“哦,黎明就要来临!”温暖与欣慰,发自内心。徐晓英的演唱富于层次感、完整性,角色塑造令人满意。

如果说丽达的歌声充满力度,那么丽莎的嗓音便是散射着热度,而嘉丽娅的演唱则闪烁着亮度。张心的丽莎给人印象最深的自然是那段在沼泽地里的咏叹调,她将一个纯善的村姑、一名忠诚的卫士,刻画得相当感人。相信观众对刘恋饰演的嘉丽娅印象深刻,她的花腔技巧运用熟练,音准也特别好,而且演唱全部都在角色里。她将嘉丽娜这个孤儿院出来的苦孩子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其有限的唱段里,刘恋极大地发挥了自身的优势。

冉卡和索妮娅,两位女中音同样色彩鲜明。一个炫丽多姿,一个温润醇厚。

“我的名字叫冉卡,金头发的冉卡。美人儿冉卡!”多有个性,多么任性。她的歌声里有对情人如火的热情,有对亲人如水的温情。王宏尧本来就长得美貌颜值高,再辅以美人的气度,确实魅力难挡。“……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阳光。”这首老歌唱出了新意,让观众听得格外热耳酸心,因为,美人此刻胸口“距离德寇的枪口只有十米”!最后,冉卡英勇抗击直至牺牲,如火似血的白桦林仿佛正在燃烧……她才19岁。就这么死去,“这是多么不近情理,又是多么令人难以置信!”那一刻,我们懂了,什么是真正的美和美被毁灭的悲剧!

“相信吧,我的害羞,您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索妮娅在吟诵着普希金的诗篇,塔吉雅娜写信的章节,她已倒背如流,而连斯基却是她心仪的对象。通过眼神的迷蒙,嘴角的浅笑,张卓将犹太少女的心思由表及里地传递出来了。这个人物与同一声部的冉卡形成反差,索妮娅是知性而文静的姑娘,她对爱情的幻想,浪漫而含蓄。她的唱段虽然不算多,但其音色与韵味十分独特,有一种深沉丰富的质感。许多宣叙调式的对话、插白,索妮娅的语感、语调竟也令人过耳不忘。

如果不单从技术角度评判,这部原创歌剧还是留有些许遗憾。如,索妮娅,五个女兵中唯一的“文青”“高知”,这个人物,相比各色战友,她的内心世界应该更加丰富细腻。她幻象中的“他”都有一段美妙的咏叹,而她却少了一首有温度、深度且有一定宽度、厚度的独立唱段,有点遗憾。

张国勇一向被誉为国内演绎苏俄音乐经典的权威指挥家。面对唐建平的新创歌剧作品,他的确是得心应手驾轻就熟。他的音乐,既散发着浓郁的俄罗斯风情,又挥洒着新鲜的中国化气韵。舞台上时隐时现的巴扬独奏者,自然自为地入戏,很好地完成了角色化的音乐与音乐化的角色。

真心喜欢,听“白桦林”歌队声声吟哦:“浓雾弥漫在林间,四下坟墓般沉寂。淡淡的月光就要消失,黎明正悄悄走近……”这歌声一直唱进人心。心儿随着歌声颤栗……“黎明”,引动我和朋友内心的共鸣。在这个年代,看到、听到能够让我们感动的艺术作品,珍贵且珍惜。

猜你喜欢

丽达黎明歌剧
黎明之光
黎明之子
美若黎明
走进歌剧厅
洛克的彩票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黎明
漫画乐园
世界首例博客骚扰案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