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题组”为抓手,促进学生审题能力的提升
2016-02-16孔忠伟
□孔忠伟
以“题组”为抓手,促进学生审题能力的提升
□孔忠伟
题组设计强调把一些相似或有关联的习题整合在一起,整体或分步呈现,让学生分析与练习。“题组”可以成为学生审题能力提升的有效抓手,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得以体现:题组整合,增强审题的意识;题组联系,清晰审题的内容;题组分析,熟练审题的技巧。有效的题组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数学审题的能力,最终还能在促进学生解题能力与数学思维水平发展方面发挥效应。
题组设计 审题教学 审题能力
审题是学生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具有良好的审题习惯与方法,对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有非常大的帮助。但现行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薄弱的现象还是非常明显。分析学生的错题,总能发现其中有很多现象是由于学生审题不仔细造成的;分析这些错题,总能够发现其实并不是学生不懂,而是因为没有仔细审题或缺少一些有效审题的方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开展审题教学研究非常有必要。
题组设计指的是把一些相似或有关联的习题整合在一起,整体或分步呈现,让学生分析与练习的一种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题组的形式展开练习还是较多的,而且以题组的形式展开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与比较习题之间的结构与联系,同时通过有效题组的设计,在思考与对比中关注习题本身的变化,在变式中启发学生对于习题本身的理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审题的效率。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尝试了一些想法,并也开始了一些实践研究,最终提出了以下策略。
一、题组整合,增强审题意识
题组整合主要是指借助题组来整合一些零散的练习,挖掘习题中的共性特征,让学生经历比较与思考的过程,激发审题的兴趣,感受审题的价值,主要分为三点来阐述。
(一)整合习题内容,感受价值
整合习题内容主要是指把一些相近的习题内容以题组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整体来分析与思考,寻找它们之间的共性,感受审题的价值。比如,我们可以把一些学生经常出错的习题按一定的标准整合呈现,帮助学生整体比较与发现,让学生感受到审题的重要性。
比如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练习:
这些习题均是该单元学生的真实错题,通过让学生找一找习题之间的共性,其实均是因为缺乏有效审题而造成的。这样的比较与讨论,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今后审题的方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于审题重要性的认识。
(二)整合叙述方式,激发兴趣
整合叙述方式主要是指以题组的形式,把一些不同叙述方式的习题整合起来,以整体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的题组练习就比较丰富,因为它可能是图形与文字或文字与声音等不同形式的有效整合,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审题的兴趣。
例如四年级上册速度时间路程情境图:
课件出示情境图后,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了什么?谁跑得最快?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学生自然会更加仔细审题。同时,只要学生仔细观察会发现,只要角度不同,评比的方法也会不同。
又如六年级上册“分数应用题”:
某班有男生20人,女生28人。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几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几分之几?
这样的题组问题,把分数应用题的六种不同情况都呈现出来,虽然均是以问题的方式叙述,但问题包含的内容很全,把整个单元的内容都综合起来,这样的题组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审题的难度,同时由于整体的呈现,也给了学生更好的比较空间,反而有利于学生理解题意,提高审题能力。
(三)整合练习方式,感受乐趣
整合练习方式主要是指以题组来改变单一的习题练习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练习,比如游戏、选择、连线等,从而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有效审题的兴趣,提高学生审题的意识。
例如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
从括号里选出合适的条件,补充成完整的应用题,再解答。
(杏树比桃树多20棵;枣树比桃树多40棵;梨树100棵)
果园里有杏树70棵,( ),桃树有多少棵?
果园里有桃树50棵,( ),枣树有多少棵?
果园里杏树比梨树少30棵,( ),杏树有多少棵?
通过让学生以选择、连线、补充条件等形式,改变以往直接计算的方式,让学生填一填非常简单,学生也乐于操作。
二、题组联系,清晰审题内容
题组联系主要是指以题组沟通不同信息之间的联系,如问题与算式等,把一些相近的习题以题组的形式沟通起来,发现其中的内涵。从而让学生知道我们在审题时主要是审什么内容,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一)相同题组中找不同
通过题组把一些有着相同情境或者相同算式的习题整合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整体的比较与思考,让学生发现看似相同的问题,其实有着不同的地方,从而要求学生更加仔细、细心地审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审题的能力。
例如三年级上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
用同样的算式解决了不同的问题,但看似相同的算式,在不同情境中的意义均不同,主要原因就是其数量关系不同。
为什么同样的算式,它们的单位都不同呢?通过教师的追问,就可以自然地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到数量关系上。从而通过算式与图形,我们可以发现:第一种情况是总数÷份数=每份数;第二种情况是总数÷每份数=份数;第三种情况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二)不同题组中找相同
当然,在不同的习题中我们也可以去找习题的相同点,通过比较与归纳,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原来它们似曾相识,同时也是对一种结构思想的培养。通过这样的不断练习,既提高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也促进了学生审同一类问题的能力。
例如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
篮球每个49元,现在要买同样的篮球24个,一共需要多少钱?
王阿姨买了5千克苹果,每千克苹果是23元,一共需要多少钱?
一本数学练习本的价格是5元,现在要买这样的练习本50本,一共需要多少钱?
49×24=1176元 → 单价×数量=总价
5×23=115元 → 单价×数量=总价
50×5=250元 → 单价×数量=总价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通过教师的追问,学生发现原来虽然它们的算式都不同,但表示的意义却是相同的,均是单价×数量=总价。从而把这个数量关系进行了放大,即在不同的情境中均可以运用它来解决问题。
三、题组分析,熟练审题技巧
题组分析主要是指借助题组来分析习题,通过借助不同形式的题组,采用不同方式的题组分析,帮助学生感受不同的分析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有效学习审题的各种技巧。
(一)引导式题组分析
引导式题组主要是借助题组来对比习题的条件与问题,引导学生发现习题中的一些关键信息与问题,从而进行有效分析与思考。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分析方法之间的区别。比如,我们经常采用的比较关键词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通过从关键词入手来分析问题,从而有效解决问题。
例如四年级上册“速度时间与路程”题组:
一辆汽车从甲城到乙城,去时以66千米/时速度行驶了4小时,返回时少用1小时,返回时速度是多少?
一辆汽车从甲城到乙城,去时以66千米/时速度行驶了4小时,返回时用1小时,返回时速度是多少?
学生会发现题组中的区别是条件中多了“少”,而这个词却是非常的关键,因此引导学生从这个词入手,对不同习题进行分析比较,帮助学生感受利用关键词来分析问题的价值,掌握分析方法。
同样,除了可以利用关键词来引导学生审题,设计有效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审题也是非常重要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其实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审题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分析问题方法的展现,帮助学生有效的解决问题。
比如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教学:
小红去爬山,已知山路长3.2千米,她上山一共用了1.5小时,然后按原路返回下山,共用了0.8小时。那么她上山的速度比下山慢多少?
我们可以通过下图引导学生分析。
通过这些引导式的问题,以图式的方法呈现出来,学生就可以进行模仿与运用,从而有效理解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审题的能力。
(二)内化式题组——自主运用方法
内化式题组主要是指通过创设不同类型的题组,对新颖的变式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与运用分析方法,以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提高审题能力。通过学生自主的比较方法,学生在不觉中自主运用分析法、综合法等来解决问题,提高了审题能力。
比如选择题组:
一段路全长1200米,甲每分钟行70米,乙每分钟行60米,在以上的三个条件中,选择两个条件解决下列问题,看谁选得准?
☆甲每分钟比乙多走多少米?
☆甲行完这段路需要多少分钟?
☆如果甲、乙从两地相向而行,一分钟共行多少米?
通过这样的选择题组,其实就是让学生从不同的问题出发,即我们要求什么,先要知道什么信息,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去分析信息,从而根据信息来求解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这种综合法的价值,提高学生审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审题教学的研究,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来说非常重要,不仅仅是现在,如果能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掌握较好的数学审题分析的方法,这对于学生后续的发展将会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这项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与思考,争取在这条审题的路上走得更远。
[1]唐萍仙.对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剖析[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5).
[2]张善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快乐阅读,2013(10).
(浙江省杭州市滨文小学 31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