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方传统文化的优秀人才孕育的探析
——《左传》教育价值的新发现

2016-02-16周吉元

职教通讯 2016年35期
关键词:杰出人才鲁国左传

周吉元

基于地方传统文化的优秀人才孕育的探析
——《左传》教育价值的新发现

周吉元

优秀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地方传统文化孕育,《左传》揭示了杰出人才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需求、地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密切相关,它对指导职业学校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成才观,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职业院校;优秀人才孕育;地方传统文化;《左传》

一、问题的提出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1],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是自古以来所公认的,因此,不需要作详尽的分析。毋庸置疑,学习《左传》的篇章,对于学习古代文化,增强文言底子,借鉴写作方法等语文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而且,我们还发现,面对我国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有效引导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古文的同时,深刻理解杰出人才的产生都是与国家的发展需求密切一致,并不断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果,这对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这就是本文所《左传》教育价值的新追求。

二、不同版本《左传》的教育价值

不同的《左传》译注版本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并反映出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一)译注式《左传》的教育价值

在众多的《左传》版本中,译注式出版物大约占90%。译注式《左传》,指的是出版物内容不打破编年史的排列顺序,对全文或者选编篇目进行编辑,内容大致包含事件背景介绍、原文和译文、字词注释、事件评点。尽管各个译注版本编者、选编篇目、呈现方式等方面不尽相同,读者对象也不一样,但这些读物的编写目标主要指向中小学生学习古代历史和文化、增强文言基础、学习写作知识,等等。其教育价值也显而易见。

(二)国别史式《左传》的教育价值

在现有的文献中,清代马骕编撰的《左传事纬》就是“取《左传》事类,分为百有八篇,篇加论断”。而朱东润编写的《左传选》“在选材的时候,基本上依靠《左传事纬》”,内容正如《左传选》前言所说:“是偏重国家大事的叙述的,因为从这里可以看到春秋时代的整个轮廓。”朱先生以时间顺序,以春秋时代处于霸主地位的国家大事为主线,按照“郑庄小霸”“楚武始强”“齐桓霸业”……“越勾践灭吴”,分成十三个章节,每个章节都以文选、译文、注解、评点,帮助读者感悟该阶段的社会发展动向、列国兴亡盛衰的缘由。

三、《左传》教育中的价值发现

(一)寻求《左传》教育价值的新视角

在现在通行的版本中可以看到,《左传》有选择地继承了《春秋》的编年体形式,按照线性时间展开叙述,外在线索一目了然,无须进一步探究。但是,左传的结构,“从原来的《左氏春秋》,进而为刘歆的割裂窜乱,是公认的事实;再进而为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中间经过两次的转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尝试,而每次尝试的结果,都不可能是完美的”。[2]可见,我们的先辈一直在研究《左传》结构的调整问题,并根据自己对《左传》的认识做过尝试性调整。

鉴于《左传》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我国古代就有关于《左传》的加工改编,而司马迁的《史记》——其中的“世家”“列传”,将其做了进一步整理、加工,使之事件完整、脉络清晰,尤其是他的“太史公曰”,更是深刻揭示出列国的兴亡之由。但是,汉代以后,无论是历朝治国理政理念的建设者,还是唐、宋古文运动的实践探索者,后世中国对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都提出向先秦文学学习,都认为《左传》具有《史记》等后世巨著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价值。而且,研究者还公认,《左传》并不只是孤立地记录每年发生的重要事件,“而是创制了上年和下年相互勾连的锁链式情节结构,并辅以多维度叙事增强事件的丰富性和立体感……不但在据实而录的基础上洋溢着强烈的文学气息,而且能借坦荡的君子之言实现明确的教化功能。”[3]那么,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左传》对当今职业教育具有哪些现实意义和价值,值得研究。

(二)《左传》在职业教育的价值新探

列国杰出人才的诞生春秋既是一个国家众多,各国的彼此关系十分复杂。我们按照国别发展史为线索对《左传》的结构进行调整,并以国家杰出人才与该国文化传承为视角,可以发现,列国传承的不同文化孕育了不同人才。

比如,鲁国自武王分封建国,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历时800年左右。因为首任国君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之子伯禽,且始终以“礼”治国的典范,所以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是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对天子,从《左传》始篇鲁国就敢于评判天子没有以礼行事:“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赠死不及尸,吊生不及哀,豫凶事,非礼也”在国内,鲁隐公、鲁桓公两代国君都先后因为稍微逾越了礼而受到臧僖伯、臧哀伯父子的劝诫(臧僖伯谏观鱼、臧哀伯谏纳鼎),并且最后都虚心接纳意见,连乡人曹刿听说“公如齐观社”,都会前往提意见说:“不可。夫礼,所以整民也……非是,君不举矣。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外交上,面对“齐师侵我西鄙”,展禽以成功“礼”规劝齐侯罢兵回家。为此,《史记》在《鲁世家》中以“至其揖让之礼则从矣,而行事何其戾也”为鲁国作结,而以礼相传的文化传统,诞生了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就显然就不是偶然。

儒家代表孔子出自尊礼的鲁国。同样,军事家孙子出自军师姜太公建立的齐国,“古之遗直”叔向出自内部纷争激烈而臣僚之间又十分团结的晋国,“古之遗爱”政治家子产出自善于外交的郑国……那么,这些事实是否都在印证伟人的诞生,与其所处国家的大环境和文化传统有着紧密联系?列国人才诞生背后隐含着哪些教育价值?

春秋时代是社会关系裂变的时代,又是诸子百家不断涌现,对后世文化发展影响十分巨大的时代。春秋时代杰出人才“井喷式”涌现,从教育的角度看,当时的杰出人才也是社会和家庭环境(含教育)的产物。为此,笔者发现,如果把列国在情节结构上具有相互勾连的重要事件单列出来,就形成了一个十分值得讨论的问题:列国在不同的背景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什么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与杰出人才的产生有着什么关系?

伴随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学生一定可以获得相关的启示:杰出人才的诞生往往与此人所在国家的环境与文化都有着紧密的关系。个人成长和发展,必须结合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学习、继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这无论对于每个建立适合自身发展中国梦的有志青年,还是对《左传》学习,都是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

(三)在校本课程编写中落实《左传》的教育价值

1.多线贯穿。《左传》以鲁国年号为序的大事记,有着编年史公认的优点,也同时带来列国发展历史记载的不够完整、不便于学生快速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缺点。为此,自汉朝以来,自司马迁参阅《左传》等重要著作撰写的《史记》列国“世家”,至清朝的《左传事纬》,直至当今朱东润的《左传选》,人们都试图形成以国别史排列的《左传》,以更好地揭示东周列国的兴亡历史。在前人的基础上,我们在校本课程的编制中选择《左传》前面大半部分,按照历史时段分成“周室衰微—郑庄小霸—齐桓称霸—宋襄图霸—晋文霸业—穆公霸西戎—楚庄争霸”几个小部分,每个小部分都把是否国家重要历史事件,是否反映该国的主流文化,是否与该国杰出人才的诞生密切相关,作为选择篇章的依据,形成了以国别为经线、以文化为纬线、以人才孕育为终结的新版本。

2.以话包文。“文包诗”“话包文”是我国近年来为了普及古代文化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文体样式。“以话包文”的“话”,是指白话,“文”,是指原文的文言。要使课程得以顺利实施,就必须解决当今职校生学习这部历史巨著存在文言基础不够、阅读时间和能力都不足的诸多问题,为此,我们参阅了《春秋左传今读(人间一度春秋)》等几部以话包文专著的样式[4],采用以话包文的办法。比如,鲁国羽父弑君一段,实际编写成以下这个样式。

鲁隐公一直以摄政王的身份出现在群臣身旁,处处低调,以礼行事,尤其是对羽父,更是能让步就让步。要是在别国,谁敢像羽父那样私自出兵?但即便这样,鲁隐公还是隐忍?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在前文中找到多处证据:不仅让他继续掌着鲁国的军事大权,而且每逢大事都会招他商量。再说羽父,官都做到副相了,但他不满足啊,还想再晋升半级,在退休前搞个“太宰”风光一下。且看他是怎么跑官的?他“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什么意思?他对隐公说:我希望杀了你弟弟,以此来换个太宰。隐公怎么说呢?

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tú qiú,古邑名),吾将老焉。”

意思是:之前所以代为摄政,是“由于他年轻的缘故,现在我打算把国君的位子交还给他。我已经派人在菟裘建筑退休后住的房屋,已经打算养老了。”营,就是建造,营菟裘,就是在菟裘建筑房屋。你看,隐公英明一世,但又糊涂一时,他就不想想是在和谁说话——羽父是个大奸臣啊,他非但没有被隐公的谦让感动,并由此打消自己的邪恶念头,反而进一步想到隐公一旦把自己的话告诉他弟弟(也就是后来被称为桓公的人),那自己不就倒了大霉了?于是,羽父惧,反谮(zèn),诬陷,中伤公于桓公而请弑之。

“羽父害怕了,反而在鲁桓公那里诬陷鲁隐公而请求桓公杀死隐公。”鲁隐公因为出身低微,处处低调谨慎行事,但因未及时节制公子翚的军权,终于遭到他的暗算致死。公子翚虽然手段毒辣,但触犯了人臣的底线。

因为编写采用现代通俗、有趣味的语言,并始终以故事为主线,所以,可读性得到加强,读者阅读的兴趣也更容易被不断激发。其次,列国发展进程的叙述、当时社会环境和文化知识的解释说明、适度的展开议论分析穿插于文言之中,读懂词句的难度便随时得到缓解,自读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强了。

当然,具体穿插篇幅的多少,可以是一词一句,也可以是短小的篇幅,这些都根据事件的完整性、句子难易程度而定。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编制了《左传》校本课程,课程的结构分成四个部分:背景链接—故事讲演—话题讨论—自由作业。该课程也可用于学校社团活动,活动可以这样设计:学生会或团委先组织收听网上很有趣味的《左传》百集故事广播剧,或阅读林汉达编写的《东周列国故事》,再参加师生讲演的集体活动,独立阅读有关课程,然后进行话题讨论和综合实践活动。

由此,职业院校学生通过文言文《左传》的学习,不仅能铭记历史,能增强阅读文言的基础,而且能从中领悟其思想,并为学生建立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1]王红霞.《左传》称名略说[EB/OL].[2009-04-27].http://ssjdd.snnu.edu.cn/show.aspx?cid=39&id=682.

[2]朱东润.左传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7.

[3]高方.《左传》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14.

[4]张惠民.春秋左传今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2013.

[责任编辑 晓 潭]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度课题“职业教育中文言文教学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6YD069)

周吉元,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学前教育分院/常州幼儿师范学校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G711

A

1674-7747(2016)35-0029-03

猜你喜欢

杰出人才鲁国左传
对我国杰出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戏曲表演杰出人才培养若干问题思考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王妙、周影影入选陕西省高校第三批“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
柳季与岑鼎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探寻杰出人才的成长足迹——记北京师大附中钱学森纪念馆
孙武何以不见名于《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