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贵有路 遵路识斯真
——高考探究题解题指津
2016-02-16楼茜屏
楼茜屏
解题贵有路 遵路识斯真
——高考探究题解题指津
楼茜屏
从2009年开始,在往年五个语文能力层级的基础上,新课程标准非常明确地增加了一个探究能力的要求。所谓探究能力,即指探讨疑难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更高能力层级。
探究型题目,一是题型比较陌生,二则能力要求高,三则普遍比较“活”。不少学生感到答题不得要领,近几年考试中,学生的得分率都不高。笔者认为:“解题贵有路,遵路识斯真”,对于解答探究型题目,不能乞灵于机械训练的题海战术,而是应该认真研究题型特点,然后探究应对解答的可操作技法。
一、精心研究高考经典题例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总共是9份,这9份试卷中有6份试卷涉及探究型题目:
(1)全国卷二文学类文本《战争》第11题(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2)全国卷三诗歌鉴赏《内宴奉诏作》第8题:诗的颈联“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3)北京卷文言文第14题: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5分)
(4)山东卷第22题:文中为什么要写到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
(5)江苏卷第16题: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
(6)天津卷第14题: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5分)
分析2016年的高考试题,可以发现,探究题型涵盖了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设题特点:分值比重大,强调个性化解读,需要学生有文本意识,从一个方面深入探讨等。从历年命题情况看探究题往往有以下题型:
(1)概括分析型:2013年全国卷《一个不能忘记的人》为什么卢作孚被誉为“不能忘记”的人,请结合情节和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2)观点揭示型:2013年全国卷《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你如何理解“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这句话?它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感受。(8分)
(3)观点选择型:2015年全国卷《朱东润自传》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分)
(4)话题选择型:2011年黑龙江卷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成为朋友,而且认为彼此的友谊“将更加长久”,请你就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二、积极寻找答题规范
1.明观点
回答探究型的题目往往有字数的限定,绝对不能写太多的闲话。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答题的第一句话学会用“我赞同”“我反对”“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或 “我认为……”“我觉得……”等句式来表述。一般有观点无陈述理由不给分,无观点就陈述理由扣1分。
2.扣文本
任何个性阅读都不能够脱离文本,观点来自文本,论据同样不能离开文本,在论证时,学生只是让有个性的观点在文本中找到依据罢了。因此答题中要学会“述评结合”的方法。
如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要答出“我”对“父亲”的态度,必须先在文章中找出父亲不顾母亲的反对买来船后对“我”的言行举止的描写。文章是这样描述的“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他的身体怎样?不停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我常常这样问自己。”“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通过对上述文字的分析,可以组织这样的答案:“我”对“父亲”的人生追求并不理解,因此对“父亲”坚定执著的非世俗行为持复杂的矛盾态度。最初,“我”对“父亲”的行为感到“无畏和兴奋”;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对他变为关心和同情。当全家人走后,“我”在漫长的守侯中,既渴望拯救“父亲”,又深感惘然和恐惧。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紧紧扣住文题的要求,立足文本,下笔前在文本中寻找依据,又要联系文章主旨,理解文句的深层含义。
3.重积累
回答探究型题目,特别注重调动平时的书本知识和生活知识的积累。如回答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否具有现实性这一类问题,就要知道现实性是就什么而言的。
再如2015年湖北卷第19题:与现实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6分)要回答好这样的一些探究性题目,就要求学生做学习、生活的主人,勤看多思勤记,以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之功。特别要注意自己的分析应该建立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不能脱离文本解读,同时又要联系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建立文本与生活的联系,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总而言之,解答探究型题目务必先亮自己的观点,然后阐述,阐述要结合文本做到有理有据,语言通顺,层次清晰。
★作者单位:浙江东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