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戏剧冲突多样性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意义
——以《雷雨》的戏剧冲突分析为例
2016-02-16莫梦华
莫梦华
分析戏剧冲突多样性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意义
——以《雷雨》的戏剧冲突分析为例
莫梦华
一、教参关于《雷雨》中戏剧冲突的解说
在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中对于这部戏剧的戏剧冲突这样解释“课文一共有两场矛盾冲突,第一场是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冲突,第二场主要是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对于这两种冲突的实质,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和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另一种认为冲突的实质是大家庭内部的罪恶。”
对于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教师用书也定位为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一个冷酷、虚伪、残忍、奸诈的人。鲁侍萍则被归纳为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旧中国劳动妇女,是一个善良、正直、备受屈辱,又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强与自尊的人。而鲁大海则被解说成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进步工人。学生手中的资料书也秉持这种说法,它们把戏剧的矛盾冲突归结于阶级斗争,他们的语言、动作行为都是由于所处的阶级立场不同而造成的。因此把这部戏剧的主旨解说成是一部反映反动资产阶级的腐朽糜烂的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自私虚伪的本性,抨击旧中国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展示出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一部经久不衰,具有极高艺术魅力的话剧被肢解为一部反映阶级斗争、宣扬政治意图、为政治服务的话剧。剧中的人物也带上了政治色彩,成为政治斗争的典型形象。这种剔除文学艺术审美的教学方法,不仅使这部话剧失去了它原有的文学性,还使学生感受不到剧中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更品味不到剧本的艺术美和艺术感染力。这不仅违背了语文新课标中对于戏剧阅读与鉴赏的有关要求,同时也违背了曹禺先生创作的初衷。
二﹑引导学生深入发掘《雷雨》的戏剧冲突
1950年10月,曹禺在《文艺报》上发表文章《我对今后创作的初步认识》说:“我的作品对群众有好的影响吗?真能引起若干进步作用么?这是不尽然的。《雷雨》据说有些反封建作用,老实讲,我对反封建的意义实在不甚了解。”“这里没有阶级观点,看不见当时新兴的革命力量,一个很差的道理支持全剧的思想,《雷雨》的宿命论观点,它模糊了周朴园所代表的阶级的必然灭亡。”
这就说明在创作《雷雨》之时,作者并没有阶级观点,作者要反映的也不是政治斗争,剧中人物的形象所表现出来的戏剧冲突也不是在为政治目的张本。他所要表达的只是“一个很差的道理”。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应该只看到《雷雨》戏剧冲突的政治性而忽视它的文学性。对于它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也不应只从政治角度去解读,还应从文学审美的角度去对文本进行解读。把作品回归作者的创作初衷,回归文学的本质。这不仅是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更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健全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只有运用审美的眼光重新解读作品的戏剧冲突,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人性这一角度出发,从剧中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阴暗面看到人性的复杂,体会到剧中所展示的人与人的冲突,从而获得对美的认识和感受。如对于周朴园这一形象,教参上把他概括为冷酷、虚伪、残忍与奸诈的封建大家长和资本家。在此,教师可以设问:难道只有封建大家长和资本家才具有这样的性格特征,别人就没有吗?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然后教师再做从旁引导,说明周朴园所具有的身份——封建大家长和资本家,这都是建立在他作为一个人的基础上的。只有当他具有人这一身份时,他才能具有人类社会的身份和地位,所以他的冷酷、虚伪、残忍、奸诈是他人性的体现,他展现的是人的劣根性和阴暗面。
对于剧中的另一主要人物鲁侍萍的分析也采取这样的方式,教参上把她概括为一个善良、正直、刚强、自尊,而又受侮辱、被损害的旧中国劳动妇女。在这里,教师也设问:难道只有受侮辱、被损害的旧中国劳动妇女才具有这样的品质?以此引起学生的反思,当学生思考无果时,教师再从旁点拨。教师应点明人具有人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而在这双重属性中人性是第一位的,只有人具有人的属性时他才称之为人,才是社会中的人。因此,鲁侍萍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品质是她作为人所具有的特性,而不是因为她是受侮辱、被损害的旧中国劳动妇女才具有这样的特性,她身上体现的是人性的正面,是善的代表,是美的彰显。
通过教师这样的点拨,学生认识到了剧中主人公所体现的种种性格特征是他们的人性使然,而社会环境只是催化剂和舞台,它加快了人性或善或恶的变化速度,为人性的展示提供了场所。最后,教师再引入关于戏剧冲突的定义,让学生明确隐藏在阶级冲突之下的是人性冲突,它才是剧本所要展现的真正的冲突,它才是作者所说的“一个很差的道理支持全剧的思想”。借助这样的分析和引导,就能调动出学生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对剧中人物及戏剧冲突进行美丑判断,从而获取美的感受,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打下基础。
三﹑发掘《雷雨》的戏剧冲突对学生审美情趣培养的意义
教师借助这样设问——思考——点拨——总结的方式就可以引起学生对《雷雨》的戏剧冲突重新思考,引起学生对人性善恶的思考,从而激发起他们隐藏在脑海中的审美判断力,对戏剧的冲突做出审美的判断,并最终得到美的感受,受到美的教育。进而达到打开学生的审美视野,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正如波瓦洛说的 “有些作家在许多世纪中都一直获得赞赏……如果你看不出他作品的美,你不能因此就断定他们不美,应该说你瞎了眼,没有鉴赏力。”而学生对《雷雨》的戏剧冲突的认识流于表面,也不能说学生没有对美的鉴赏力,而是学生没有意识到他们对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的批判,对鲁侍萍遭遇的同情本身就是审美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能力。这时就需要老师对其进行引导,让他们意识到这就是审美。
戏剧的鉴赏需要鉴赏主体—学生的精神投入、情感的活跃,需要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对美的判断力去评判作品,发现作品的美。这就为学生审美能力的训练提供了一个平台,因为人们在精神上、感情上和智力上越是发达,审美经验越是丰富,他们所感知的自然现象的美越是能够在他们意识中唤起各种联想,从而他们的审美认识就会更丰富和更深刻,而他们的审美感也会更精细。而经过这样审美训练之后,不但能使学生已有的审美力得到巩固,还可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成为一个具有一定人文素养的人。
★作者单位:广西河池市天峨县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