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浅谈
2016-02-16田汀
田汀
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浅谈
田汀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新课标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一节课犹如一次旅行,沿途的风光很美,教师一路上带领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感受,去体悟。
一、饱蘸情感,用心体验
课堂教学气氛,主要指班集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它是在课堂教学情境的作用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状态,其中包括了师生的心境、精神体验和情绪波动,以及师生彼此间的关系,它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集体之间的关系。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教学的反馈信息,从而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真正的语文课堂,应是教师感情,文章蕴含的感情和学生感情的高度契合。比如《项脊轩志》是被称为“明文第一人”的归有光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真是读罢泪涔涔!挚情犹在,人已隔世。在分析作者与家人感情笃深,想说的话又何止千言万语,而他只记这极平常的一句时,我提问学生:平平常常的一两句话,简简单单的一两个动作,就把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情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大家说说学了课文有什么收获呢?有一位同学说到自己来自南部山区,家里孩子又多,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地为她们操劳时泪如雨下,其他的同学都被她感染了,大家都觉得很心酸。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写作表达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并且跟其他同学在感情上进行了充分地交流和分享。
二、创设情境,营造气氛
语文学习是以感知形象为主要内容的,学习主体必须对文本感同身受,产生属于自己的个人体验,才能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把握文章旨趣,虽与作者隔着时空对话,但仍能体味那种“与我心有戚戚焉”的美妙感觉。这就要让我们插上想像的翅膀,联系亲历的生活,靠自己的切身体验将原有的文本物象融会其中。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像,只有他们参与进去了,对文本的理解才会形象和深刻。在授课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放段音乐或录音材料,比如雷雨过后各种动物的叫声或是直升机飞过大峡谷的声音,让人仿佛置身其中。这时我们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耳朵来聆听,用自己的想像力来把自己看到想到的写出来,相信我们的学生会带给我们意外而新的惊喜!
在课堂上,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我们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助手,以为引路人,与学生共建一种平等、互教互学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进入平等的对话氛围,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
在对话的过程中,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问题学生常常有不同的理解,此时需要我们教师及时抓住理解上的不同,静心聆听并做出精当评价,而不必强求学生必须接受一个标准答案,我们在教学时也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记得学生在学《窦娥冤》时,我让同学们对窦娥以生命来反抗命运的不公这种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很多同学都结合现实说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很赞同窦娥的反抗方式,认为这是最激烈、最彻底的指天斥地、反封建精神,但有位同学却认为“好死不如赖活着”,连生命都没有了,还有什么意义?我肯定了这位同学能独辟蹊径,从结合如今的社会现实以及尊重生命的角度来解读文本,能大胆地陈述自己的见解,并让其他学生即兴发言展开对话,同时引导大家指出对文学作品进行点评赏析时,要用辨证的观点,可以对课文理解多元化,让学生在平等的精神氛围中共同成长。
课堂教学中的问答,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问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中的问答,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是教师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而现在有人认为老师先设计好了问题是挖好了坑让学生去跳,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继而展开讨论去自己解决问题。其实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完全由学生自己来问,其结果是学生对文本的把握不够透彻,容易偏离重难点。如果长期都是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去展开讨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惰性和依赖性,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就得不到培养。在这个应该处处体现人性化的课堂上,教师尽量将问题问的形象且具体,才能形成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和交流场景,让学生体会到文学作品中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让他们的心灵得到休憩,有所皈依。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