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

2016-02-16王坤

职教通讯 2016年23期
关键词:职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王坤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

王坤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面临诸多困境,学生学习意愿不强,教师教学缺少教学动力,导致会计专业教学效率低下,造成了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低效甚至浪费。结合会计行业以及会计市场的实际情况,对现行高职院校课程体系通过进行会计人才供给侧改革、考证与教学结合、保障教师的教学利益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可以较好解决上述问题。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抑扬顿挫授课,学生在讲台下无精打采听讲的现象,双方在学校制度的制约下维持着非常低效的教学活动。诚然,这与会计专业比较枯燥的自身特点有关,但除此之外,还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一、高职校会计专业教学困境分析

(一)教学目标有偏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衔接不够

会计行业、岗位、工作非常讲究职责明确,其分工甚至在法律上都有明确的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明确规定:“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的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这在其他行业是不多见的。此外,不同的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是有很大差别的,但目前高职校的会计专业教学仍然普遍存在“重知识、轻实践”“重系统、轻分工”的现象,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之间裂缝较大。走上工作岗位,毕业生就面临很大的困惑,不知道或者不确定某个工作岗位应该如何运作、如何将所学转化为所用。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以及运作流程就好似一台机器,在学校所学知识就好似零配件,一个没有经验的工程师是不可能装配出一台合格的机器的,会计教学就存在这样的困境。[1]

(二)学生意识有偏差,学习意愿不强

目前,中国各大名校学生旷课率高、上课玩手机等报道不断见诸报端,甚至出现只有一名学生或是没有学生来上课的极端现象。名校尚且如此,高职校的状况就可想而知了。为什么当今的学生学习意愿不强,不能简单的归结为学生娇气、懒惰等原因,相反,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如今的大学生比前一代大学生具有更高的视野、更多的想法、更为独立。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大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或知晓了如今人才市场的供需脱节以及“拼爹”现象,此类现象的报道,使得他们认为课堂所学用处不大,对于没用的东西,他们当然没有学习意愿。

(三)教学过程单板、无趣,学习兴奋点匮乏

会计专业的自身特点以及多年来会计教师的教学惯性,导致了会计教学过程中严谨有余、趣味不足的现象。这种现象与学校教师的激励机制有很大关系,高校排名、评比,教师职称晋升、奖金都和科研直接挂钩,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师的精力全部用在科学研究上,对教学关注不够,也谈不上改善教学过程,只是延续之前的“教师讲、学生听”,一张PPT走遍天下的传统模式,这对于娱乐化泛滥环境下的大学生而言太无趣了。

二、高职校会计专业教学困境摆脱路径

(一)基于岗位重构教学课程体系,进行会计人才供给侧改革

结合会计工作岗位分工明确、职责到人的特点,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打破按课程教学的旧模式,实行按岗位开展教学的新模式。通过广泛调研,将被调研单位划分为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三类,将每类企业的会计岗位进行梳理,把普遍存在的会计岗位概括出来,以此为开展教学的蓝本。根据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进行课程、知识的重构,如出纳岗,大体来讲,其工作内容包括假币的识别、各类票据的填制和进账、银行日记账和库存现金日记账的登记、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等,其工作要求是准确、及时、安全。那么,根据出纳岗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就可以将原来基础会计、经济法、出纳实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的知识整合为一门出纳岗教程。基于这个思路,高职校会计专业的教学积极进行会计人才供给侧改革,强化学校培养与市场需要的对接,无疑会有力的弥合当前人才供需双方的裂缝。[2]

(二)结合证书考试,激发学生学习意愿

很多高职校学生抱着,上学就是为了混一张文凭,有的甚至是为了应付家长而被迫来学校上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就成为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针对目前社会以及就业市场上日趋火爆的会计类证书,高职校的会计教学可以将考证和教学结合起来。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按资格级别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当然,考取这样的证书前,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这些证书在会计行业都是受到广泛认可的证书,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最终能够获得在全国范围内都认可的书面证书,将比较抽象的学习目标具体化,无疑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十分有利。

(三)改革教师激励机制,做到教学、科研并重

科研成果在高校各类排名和评估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而教学则在很大程度上被边缘化,在这种背景下,学校管理者往往也就比较重视科研工作而忽视教学工作,进而体现在教职工的激励政策上。教职工的奖金发放、职称晋升都与其科研成果量息息相关,很多教师由于缺少科研成果而被调离教学岗位的报道多次见诸报端。科研和教学当然可以相互促进,但是不并代表搞不好或不搞科研就一定教不好,很好的例子就是广大学生公认好教师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中屡屡碰壁。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将更多地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中,引导教师重视教学必然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就要摈弃或者调整现有的激励机制,重视对教学的投入,培养教师改善教学、优化教学的积极性。

三、高职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难点

(一)课程设置依据的岗位与市场需求不完全不匹配

基于岗位设置进行会计课程体系重构时,前提是必须对目前会计行业岗位设置的情况进行调研、汇总、整理,最终厘清当前会计行业的岗位设置情况,但是,因为会计行业自身的复杂性,最终厘定的会计岗位肯定会有与毕业生就业单位设置的岗位有所偏差。

(二)对会计课程的重新整合存在困难

基于会计岗位和证书考试内容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是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前提,这项工作却存在着很大的困难。(1)不同会计岗位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分布在不同的课程中,如出纳岗,要具备会计基础知识、经济法的相关知识、会计电算化的相关知识等,在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这些知识散布在基础会计、经济法、会计电算化等课程中,要完成课程的重整无疑工作量是巨大的;(2)不同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存在重叠,如出纳岗和成本会计岗都要学习基础会计课程,如何在分岗位教学的过程中处理这些重叠的内容还需进一步探讨。

(三)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改革承受诸多压力

促使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改革的动力很大一部分要来源于高校管理者以及教授,但这部分人要么不从事教学,要么精力在学术研究上,他们对教学的关注必然大打折扣,也就缺少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改革的动力,甚至还会阻碍改革。高校资源有限,侧重教学激励的同时,必然导致科研和其他方面激励的弱化,所以,教师激励向教学方面转变还任重而道远。另外,教学成果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健全,这又给高校教学激励机制改革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技术压力。

[1]吴大山,高山,孙文刚.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改革:挑战与应对[J].财务与会计,2015(2):44-46.

[2]易玄,刘冬荣.环境变迁、需求变化以及大学会计教育改革——来自我国大学的实证[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56-161.

[责任编辑李漪]

2014年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资助项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分岗位高素能视角”(项目编号:KJ201411)

王坤,女,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会计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

G712

A

1674-7747(2016)23-0036-02

猜你喜欢

职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全国一流本科会计专业建设研讨会成功召开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高职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ESP理论的应用研究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思考
体验教育在职校生专业选择中的运用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