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模式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6-02-15郅赞裘国永
◆郅赞 裘国永
PBL模式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郅赞 裘国永
阐述PBL及其理论基础,分析该模式的基本环节,并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展现其教学过程,提出PBL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希望对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PBL;教学模式;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信息素养
10.3969 /j.issn.1671-489X.2016.02.096
1 引言
如今素质教育不断加深,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发生很大变化。对于中学生而言,社会要求他们学会学习,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只重视知识讲授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信息技术的教学。为了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师应该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终生学习能力。PBL就是这样一种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
2 PBL简介
PBL教学模式PBL是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缩写,即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它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先创立的[1]。随后,这一模式在医学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在该模式下,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围绕某一实际专题或病例进行问题的提出、讨论、学习等活动。近年来,这一模式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其实质就是将学习置于现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PBL的理论基础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产生,都是遵循一定理论依据的。PBL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的,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引导者[2]。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应该明白学习是一个情境活动、思维活动的过程,而不是讲包装好的、现成的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3]。
3 PBL的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实施的效果。笔者将PBL的教学环节分为图1所示5个环节。
图1 PBL的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程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创设的情境形式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一个小童话故事开始,可以是听一首歌曲,等等。
分析问题,小组合作在这一阶段,教师要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启发学生针对问题该如何进行分析。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更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积极思维的环节中,通常将他们分为学习小组,小组交流探讨,寻求解决思路。
自我探究,解决问题在小组确定解决思路后,各成员按照分工查找资料、自主学习、完成任务。这一时期要保证学生有意愿去自主探索完成任务,这样才能确保对知识的意义构建。同时,教师也应该在适当的情况下给予必要的指导。
成果展示,讨论交流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让他们进行成果展示交流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学习他人的优点,也可以锻炼学生自我表达的能力。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使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
评价总结,回顾反思评价总结环节,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有效的回顾反思,同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以为以后的学习总结出借鉴经验。回顾反思主要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包括哪部分已很好掌握,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而哪些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提高。
4 实践案例
本节展示实习过程中的一个教学实践实例,以此来说明PBL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学习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能力,经过前期的学习也初步掌握了信息获取的方法。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上形成一定的自我意愿,因而教学时应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
教材分析“信息的获取与加工”是粤教版高一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中的内容,其目标是使学生对信息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掌握信息的获取、处理、整理的方法技能。针对教学内容与学习者特征,学习活动拟定为设计制订假期旅行计划,吸引学生注意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根据确定的主题明确需要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能够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掌握利用网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对信息技术的积极态度。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对于即将而来的暑假,同学们都是充满期待的,这个暑假你们打算如何度过呢?是在家看看书,上上网呢,还是期待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呢?如果去旅行,应该提前考虑哪些问题呢?”设计意图:旅行是学生假期向往的,也是大多数学生的假期活动,利用制订旅行计划来开展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教学效果。
2)分析问题,小组合作。教师:“暑假旅行,哪些地方会比较好呢?还有哪些方面我们要考虑呢?大家进行组内交流,讨论要注意的各个方面(衣食住行)。”学生活动: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确定主题,并划分个人要完成的模块。
3)自我探究,解决问题。学生活动:在经过小组讨论后,各成员明确自己要完成的任务,获取信息;在各自完成任务后,大家将各方面资源进行共享,然后每个学生对综合信息进行处理加工,个人完成一份旅行计划。
4)成果展示,讨论交流。学生活动: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旅行计划,进行介绍说明,相互交流。设计意图:既可以让学生学习他人的优点,也可以锻炼学生自我表达的能力;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使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
5)评价总结,回顾反思。教师活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说明。学生活动:对自己的设计做进一步的审思,提出需要完善改进的部分并完成自我鉴定表。
课后反思这节课是笔者在实习过程中首次利用PBL模式进行教学,虽然课前认真制作了教学设计,但课堂中既表现出好的方面,也出现一些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课堂活动的关键,对学习活动的高效顺利进行至关重要。本节课利用制订旅行计划情境完成对信息获取与加工探索学习,巧妙地将课程要求的学习目标蕴含于旅行时要注意的问题之中。但在教学时如何把握师生间的关系这一点还是做得不够好。评价环节中,只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了评价,评价活动的效果也不是很明显。
5 PBL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基于问题的教学的核心,问题的提出是课堂活动的关键。
1)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有意义、可探究的。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共鸣,置身其中去探索解决问题。如“图文混排”这一课,创设制作贺卡情境,启发学生提出如何利用Word制作贺卡这一问题。
2)提出的问题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等。
师生之间的关系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提倡一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1)教师的角色。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者,而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是一味给学生讲,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或者解决方法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任务是启发、促进学生探索学习,对知识意义进行建构。
2)学生的角色。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习内容的意义构建者。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单方面地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而新型教学模式下,要求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来解决问题,从而掌握隐含于其中的知识。
学习评价学习评价是学习活动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审视。
1)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的,但对于学习成果的评价,不能仅仅根据解决问题的程度和水平来进行。如在Flash制作学习中,不能只是关注学生最后的作品是否达到要求,也要注重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发展。
2)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学习评价不仅仅是对学习结果的判定,也是学习的关键环节。学生通过听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评价以及对他人进行评价,可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合理运用多种评价工具。如可以利用学习文件夹,将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时,学生会完成一些任务或制作作品,将这些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录,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回顾,从中发现问题,得到提高。
6 总结
信息素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重要能力,而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是培养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PBL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笔者阐述了PBL的涵义,归纳了PBL的教学环节,并运用教学实例展现了该模式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最后提出运用PBL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希望对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帮助,也希望有更多的学者来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研究,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提供帮助。
[1]Kaufman D M. Problem-based learning--time to step back?[J].Medical Education,2000,34(7):510-511.
[2]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张炳立,常淑枫,李玲玲,等.试论PBL教学法的理论基础[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156-158.
G633.67
B
1671-489X(2016)02-0096-03
作者:郅赞,陕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裘国永,陕西师范大学(7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