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切题三法
2016-02-15赵世昌
赵世昌
话题作文切题三法
赵世昌
话题作文是目前深受老师和学生喜爱的一种作文训练方式,我想就自己对话题作文的切题形式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话题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话题作文是作文训练中深受师生欢迎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也是时下普遍采用的一种训练形式。这种形式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取消了命题作文中的种种桎梏。命题作文有一些限制,学生作文时往往无话可说,即使勉强写完,也无非是套话和空话。相反,话题作文只是给了学生一个写作的诱因,调动起了学生丰富的经验积累,激活了学生无尽的想象空间,诱导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很乐意把自己的生活积累表达出来,把情感体现宣泄出来,彻底消除了无话可说的窘境,真正体现了“我手写我心,我心诉我情”的创作原则。但是在几年的写作教学中,笔者也看到了话题作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远离话题,不着边际,这是不善于切题的毛病。
目前,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是话题作文如何切题。什么是切题?就是拿到一个话题后,怎样入手才不致偏离话题,而又合乎情理地写出一篇作文。我曾让学生做过两篇作文,一篇是以“和谐”为话题的作文,一篇是以“水”为话题的作文。这两篇作文写得都很失败。失败的根由,我分析了一下有一个共同的毛病,那就是学生不会切题。拿“和谐”为话题的那次训练来说,大家只是把“和谐”当成了抽象的概念对待,所写内容都是从广播、电视、报刊得来的笼统的提法,阔大而空洞。都把视点放到了 “构建和谐家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内容。这样的内容范围太大了,我们没有那样的能力写好它。再拿“水”为话题的作文来说,我原本以为会写得好一点,因为这是我们学完“临水骋怀”那个单元后的一次作文训练。该单元的文章都是关于水的,好几篇是山水游记,还有一篇《水之歌,水之思》是对水与人类生活的思考。但训练结果大出我所料,同学们受了环境与生态这样的老生常谈的定势思维的影响,全都写成了水资源遭到破坏的生态问题作文。写生态问题并不错,错就错在了完全套用地理课本的知识,千篇一律,没有个人的独特的认识和情感体验。这两次作文训练的失败,引起了我对话题作文的思考,把几年来话题作文的状况作了一些分析研究,我认为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学生在话题作文的写作中不善于切题。
二、话题作文切题三法
如何引导学生准确切入话题呢?笔者总结出了三个方法。
话题作文的切题方法之一:大题小作。
所谓大题小作,就是把一个宽泛的话题切分,切分成一个个我们可以把握的小事件来写。这个方法适合于一些以抽象意义为话题的作文。我们仍以“和谐”话题的作文为例来讲解这种方法的运用。
1.从话题所涉及的范围上分析。和谐可以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甚至国际。从这几个方面,我们将怎样构思这篇作文的?可以引导学生从家庭和睦、同学之间友好相处、社会上的和气表现、国际环境中的战争和恐怖等现象入手。
2.从和谐产生的因素上来分析。友爱可以产生和谐,信任可以产生和谐等。引导同学们还可想想,其他的哪些因素同样可以产生和谐呢?这样一分析,我们就可以写一件友爱催生和谐的事件。
3.从和谐导致的结果来分析。我们想想,和谐可以引来什么结结果呢?
4.从和谐的对象说,有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家和万事兴,和气能生财,和谐促发展。我们就可围绕这些意义去选择材料,写出具体可感的事例来。
话题作文的切题方法之二:小题大作。
所谓小题大做,就是把一个以具体事物为话题的作文题目,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将写作范围扩大化。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小题大作需要的关键的思维方式是发散思维,没有发散思维就没有小题大作。我们还是以“水”为例来讲解这种切题方法。
“水”是一种具体的事物,在文学创作中的事物就是文学形象。这个形象太具体化了,我们不好下手。那么,就来个小题大作吧。
1.由水联想到一些水的故事。我们周围都发生过哪些关于水的故事呢?
比如争水风波、农村改水、邻里借水、珍惜用水、抗洪救灾等。这些事中都有很多感人的事迹可歌可写。
2.关于水的思考。水是强大的,我们赞美水;水是温柔的,我们爱她的温柔;水是生命的源泉,是文明的摇篮;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这样一分析,学生对水这个具象就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认识,创作的思路一下被打开。
话题作文的切题方法之三:避实就虚。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讲过虚实结合。实是实在的事件和景物,虚是想象的事物或象征性的意义。拿到一个话题,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再作构思,能否从象征的角度去构想,寄托一个象征的意义于习见的事物。我们还是以“水”为例来讲。
1.从水想到了水的无所不包,可以赞美包容一切、宽容一切的美德。
2.从水想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由此写珍惜时间、珍爱生命的主题。
3.从水的蜿蜒向前,我们想到人的顽强不屈,百折不挠。
这三个构想都是赋予水象征意义,可以写成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散文。用避实就虚的方法,可以在平淡中见出新奇,在琐屑中看出哲理。
★作者单位:甘肃民乐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