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亦述亦作 导难为易
——中学古文教学一得

2016-02-15王双林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秕谷古文教学

王双林

(涿鹿县赵家蓬中学,河北张家口 075000)

亦述亦作 导难为易
——中学古文教学一得

王双林

(涿鹿县赵家蓬中学,河北张家口 075000)

常见的古文教学,只就古文解析古文,古文给学生的感觉是:远、难、涩、隔。作者尝试自己动笔写古文,用古代汉语表达现在的、当下的事物,抒发今人的感情。由此拉近古汉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唤起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文教学;下水文;导学

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是与当时中国广大民众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这一事实相应的。然而,我国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却是赖文言文得以传承的。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古文包括古诗仍然占有重要比例,就是对于我国固有文化的肯定。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针对学生对于古文学习的畏难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尝试与昔人“共舞”,亦述亦作,下水写古文,以为垂范,引起并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热爱古代文化的兴趣。

一、欲人学泳自善游

拿一个游泳教练来说,如果自己不会游泳,只是向学员讲述游泳的要领,那效果势必不好。既能讲明白要领,又能下水亲炙水面,或仰或蛙地畅游一番,学员就会得到直观启发,而且可能还会心向往之,激发出成为游泳健将的志向来。理有近似,古文教学也是相似的。本人平时爱读古籍,前四史,唐宋八家,常置案头,寓目会心,似于昔人为友。每有感想思致,也往往形诸笔端。

比如教学周敦颐的《爱莲说》,我写了《爱榆说》:

爱榆说

榆之为树也,在在遍有。

大可为梁,中可为檩。当春众花始发,楡已结实,如铜钱累累,粲美一若花开。然则榆钱非花,实乃楡之果也。

飘然洒落,化为千芽万苗,郁郁乎成树成林,丘山平土,子孙千亿矣。

榆钱可食,楡叶亦可食,楡皮亦复可食。

一身有益于人,而不与物类有纤毫之害,孰能出楡之右耶?

陶子云:榆柳荫后檐。诗又云:青青者楡疗我饥。悦雅士,饱贫人,孰复出楡之右耶?

不择瘠沃,随遇而安,着土即活,沐日即长,不娇不媚,踏实从容,其树之德欤,人之德欤?

多美集在,宜乎获爱矣。

文章着墨不多,却写出了榆树尽管平凡,却一身是宝有益于人的特点。

又如有人请我给小孩起名,孩子的父亲姓安,母亲姓路,希望名字能把父母两姓都加以体现关照。我给这个孩子起名安正路。并写了一篇小文章《是正说》来阐说名字来由:

是正说

唯正为是。

斜攲之树,摧于大风;倾仄之岩,坍于地动;邪僻之人,毁于众怨。正,固不可稍减也。

林有内弟,得子,喜就余求名。余名之曰:安正路。履于正路则安,安其步可以当车矣。余固于此婴有良愿焉,然则世人孰不曾婴,孰非永婴。勿离于正,勿履于偏颇,勿蹈于邪僻,则祥福至矣。

念哉。

文章是对孩子名字的解说,也是对孩子人生的祝福和希望,可以说是存着温厚的善意的。

又如,本人在一次清晨散步时,拾得一件旧碗底,奇特的是该碗底上写有一个大大的颇具书法美的“润”字,考察该物形制,当为半世纪以至上百年前旧物,物主为防止与邻居彼此将东西弄错丢失,特意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当然姓氏是省写了。我由这个“润”字联系人生社会联想了很多,写成了《润说》:

润说

涞溪先生晨起闲游,于河东河温泉西左得一“润”字,盖曩昔农家碗底也。详视之,此润之为字,楷而有行意,局量开阔,气象浑厚,实属悦目。乃欣然携归。而有思焉:夫润之为字也,从水,杜子美诗云: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亢阳土龟,得雨露则禾生苗育而有年矣。雨润为功之大,虽崇祀龙庙,百戏娱神,民不惮厌矣。

得润则丰饱,罹旱必歉饥。食为民天,润与不润,所关大矣。吾故知往氏名润,其所祈甚明,其所欲甚迩,其心迹之可寻,虽百载以远,殊未为远也。

然则得润固不唯土雨之间也,贪思廉,富思仁,达思兼济,不达思不渝素操,罔不为润也。穷思变,病思健,健思永,非为不润也。处卑不馁,处贫思奋,悦日月之光华,乐万类之蓬勃,聆羽类之声,观草树之荣,而乐其乐,则与有润焉。闭门开卷,目耕往古,友于前修,陶冶性灵,非为不润。饮水而甘,肆力而酣,花树园圃,不为不润。循循善诱,教育子弟,庠栅无闷,不为不润。顾念伦彝,老老幼幼,润矣。排摒虚妄,履践正途,润矣。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润矣。

则何往而不润耶?!乃为之说云。

又如,有一次,我看到花盆里生长出了一棵小谷苗,小谷苗上还结出了一个小小的谷穗。这小小的谷子,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虽在花儿的间隙中,虽在非常小的空间,而且不能得到充足的光照,犹且坚强的成长,并且结出了果实,是多么可敬,他的精神是多么高大,值得我们学习。我写了《逸谷记》来歌颂她。

逸谷记

有秕谷逃于瓢漉,入我花盆中。得土润而成苗而结实矣。此谷禾生于山葡萄与枸杞之隙,秧无以壮,穗不能硕。然则楚楚然谷禾也,异于花卉亦异于杂草。

设若此秕谷不秕,则久已去皮成米而为釜中粥矣。设若林勤于鉏耨,则此秕谷虽发而为秧苗,或久已为芟夷矣。

林居砼屋而性喜自然,每多植花草于盆瓦。得花固喜,无花有叶亦喜。尝于桑干河畔得玉米一抔,归而播诸花盆。则苗出郁郁然,茂若竹丛,葱碧可喜。花草无语而实具生命之灵性。

噫,秕谷之遇林也,其幸乎?秕谷之成禾结实也,以其不自鄙自贱乎?虽一草之微,亦有以教我矣。

复如,一次见到一只类似蜂儿的小飞虫,捕捉一只小蜘蛛,它还没有来得及享受捕获物的美味,却被一只鸟儿将其与蜘蛛一股脑儿啣走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对于当今时代太多的贪婪和侵夺,不失为一种讽刺和规箴。

蜂啣蛛

余于大河南村友人院庭,莳茄、芹、葱、瓜,或植秧苗或播种仁。偶见一虫类蜂者啣一蜘蛛,自墙基倒行而上,孜孜然无稍怠。方将至墙顶,猝然坠于地,前功尽捐矣。然殊不自馁,复啣其蛛循墙而上,其孜孜之勤甚于前,其惕惕之谨优于曩,历经艰难,遂复臻于墙顶。

蜂释其重,以触角东探西探,盖欲谋下一步骤也。余亦为之庆,以为是虫且得其享矣。方其蜂啣虫在口,忽一雀倏忽而至电闪而逝,曾不能辨其为何鸟。则蜂与蜘蛛俱无矣。

噫,天地间之事亦奇矣。举世之人莫不孜孜于途,熙熙于路,视此或知鉴矣。

而在一次参观踏访一座古庙之后写了《谒木瓜寺》一诗:

谒木瓜寺

谢家堡板铺村西北五里有寺,寺名木瓜,久已颓圮。今年春,携酒独往谒之,大有趣味,而有句焉:?

久栅庠围欲一游,暂刻木瓜冀忘愁。

岩畔苍柏翠欲醉,瓦上旅杏新我眸。

青青者榆绿残壁,瑟瑟枯草院中稠。

野蜂殷勤鸣我侧,黄蝶翩翩诉庄周。

小饮何须赖兼味,大乐乾坤自悠悠。

释祖一念悟慈忍,遂令圣教到神州。

他年淡视名与利,定臻此境觅清幽。

二、不信今古有隔阂

本人常将自己写的这类“古文”与学生交流探讨。学生们觉得亲切有味。这拉近了古人和今人之间的距离,冲淡了古今代沟,减低了古文难度,增进了学生学习古文、学好古文的兴趣和信心。

没有白费的努力。在本人教过的班级中,语文成绩高的同学有很多。班平均成绩高出平行班的情况更属常见。特别是,早年教过的学生,许多人早已经成家立业,成为了不同行业上的行家里手,成为了企业事业单位的中坚力量,他们上过大学接受过高等教育,可是一说到自己曾经的语文学习,总是以本人上过的课为最不能忘怀。最近,一位也当了人民教师的我的二十二年前的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我当时给他们上课的情境。连我给予他的和别的同学的习作的讲评都记得清清楚楚。我在惊讶之余,同时也觉得很欣慰。

由于时代的进步变迁,今人写古文,似乎已经是不合时宜的了,而且由于今古语言习惯的显著差异,要写出纯正的合乎规范的古文,别说普通教师,就是硕学如梁启超的文章,都遭到时人的挑剔。然而,这不排除今人特别是古文教学人员尝试写古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比如,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只会照搬照讲汉人唐人的文章,与自己也动手写文章,对于青年学生的影响大小,感召力强弱那是不言自明的。

On the Teaching Method of Ancient Chinese in Middle Schools

WANG Shuang-lin

(Zhaojiapeng Middle School, Zhuolu County, Zhangjiakou, Hebei 075000)

The common way of teaching ancient Chinese is to analyze and explain the meaning of the writing, but the students still find them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 author tries to write essays in ancient Chinese to describe things of today and express his own feelings. In this way, the psychological distance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the ancient Chinese can be shortened and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ancient Chinese can be aroused as well.

ancient Chinese teaching; essays written by teachers for students to learn; guided learning

2016-04-10

王双林(1964-),男,河北涿鹿人,张家口市涿鹿县赵家蓬中学中教一级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G633.3

A

1008-8156(2016)02-0075-03

修回日期:2016-05-21

猜你喜欢

秕谷古文教学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秕谷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我们的水稻
一粒秕谷识人性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秕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