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禅学文化对培养中医学生中医思维的启示※

2016-02-15郭凤鹏樊尊峰崔利宏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禅学传统文化

郭凤鹏 樊尊峰 崔利宏

(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郑州 450008)



传统禅学文化对培养中医学生中医思维的启示※

郭凤鹏1樊尊峰1崔利宏*

(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郑州450008)

摘要:中医理论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中医的思维方式也来源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医院校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从传统禅学文化的角度,探讨禅学对培养学生中医思维的启示。

关键词:禅学;中医思维;传统文化

中医学理论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中医学中的取类比象、司外揣内、直觉顿悟等思维方式无不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今中医院校重视学生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已经在学界达成共识。然而在如何培养中医院校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方面,业界同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多数中医院校多采取重视中医四大经典课程,并且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本文试从中国传统禅学文化的角度,探讨其对培养学生中医思维的启示。

1什么是禅

禅学文化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又称“禅那”,由梵文音译而来,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禅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禅学文化在南北朝时期由达摩传入中国,后来经过中国知识分子的吸收和改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禅学中国化的标志是六祖慧能大师《坛经》的问世。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解释何为禅?他说“离相为禅,不乱为定”[1]。说明禅是一种训练人们不要被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到事情的本质的修持方法。近代禅宗大师净慧和尚也指出“禅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禅“直指人心”,是一种让人们认识自心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活的,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变化。禅宗讲“不以死法与人”,就是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禅学文化在中国流传了近两千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唐代,禅学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唐代诗人王维号称诗佛,他“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句流传千古。宋明理学也深受禅学的影响,从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中我们也可窥见一斑。

2禅学对培养学生中医思维的启示

禅学文化虽然源自印度,但是禅学文化传入我国后,被我国的知识分子加以改造,最终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禅学具有“离相”、“内省”、“顿悟”、“意会”、“灵活”等特点,这与强调司外揣内、取类比象、天人相应的中医学有着很多相通之处。本文仅从以下几点论述禅学文化同中医理论的相似处,以论证开展传统禅学文化教育不仅对于丰富学生的哲学思维有诸多帮助,对于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中医思维也具有提高作用。

2.1禅学强调意会禅学强调意会据佛教典籍记载,有一次释迦摩尼,拈花微笑,徒众不知何意,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于是佛祖便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佛祖为何将禅宗传给迦叶,因为迦叶领会了她拈花微笑的本意和用心。因此禅宗又被称为佛心宗。释迦摩尼在传出禅宗一脉时,没有讲什么,而迦叶却能破颜微笑,说明两者之间心有灵犀,这种心心相映的状态,语言文字已经成为多余。或者说语言文字不能够表达释迦摩尼想要说的内容,只能靠徒弟们去意会。中医学理论中也有一些只可意会,很难言表的内容。例如在《黄帝内经》中黄帝问:“何谓神?”岐伯回答说:“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2]中医非常重视神,根据是否守神,将医生分为上工和下工。并且还讲“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至于神到底是什么,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我们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意会的方法,让学生多多体会,自我观察,让我们看、说、听的那个东西在哪里?如果学生懂的,自然知道何为神了。

2.2禅学主张离相禅学主张离相《坛经》中记载“离相为禅”。《金刚经》中记载“诸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3]。可见,禅的思维方式要求透过事物外在的表象,探求藏在表象之后的本质。这一思维方式对提高学生辨治疾病的水平有重要帮助。因为同一疾病可以表现为很多症状,同一症状在不同疾病过程中均可出现。因此要求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不被疾病的外在症状所干扰,四诊合参,透过症状,发现疾病的本质,也就是疾病的病机。例如寒热往来是常见的一种症状,多见于外感伤寒少阳病,临床使用柴胡类方治疗。但是寒热往来这一症状还可见于脾脏疾病以及元气欲脱之时。如果我们不能透过寒热往来的症状看到疾病的本质,一概使用柴胡类方,临床效果可想而知。可见禅学离相的思维方式对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有重大帮助。

2.3禅学不以死法与人禅学是一种方法通过这一方法,可以认识自己的内心,但是这种方法是活的,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变化。古代禅门的徒弟问师傅同一个问题,师傅会根据不同人给出不同的回答。例如徒弟问师傅“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傅会给出“庭前柏树子”等多种回答。禅学这一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没有病人会按照教科书上的标准、类型去生病。即使是同一种疾病,也会因为病人的体质、性别、地域、患病时间等因素而有一些差异。因此要培养学生灵活的处理疾病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教授学生大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治疗手段、使用多大的药物剂量只能是学生根据实际的情况去灵活应对,就像古人所言“能与人规矩,不能与人巧”[4]。

2.4禅学重视当下的直觉禅学的教育方法,重视当下直觉的把握。唐代有著名的赵州禅师,他在教授徒弟的时候多是让他们“吃茶去”。在吃茶的过程中,安安静静,体会“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与我并生”的心境。这对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脉学是中医诊断中重要的诊断方法,但是历来对于脉学,古人讲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很难学习和把握。比如脉象中的涩脉,中医理论认为涩脉为如刀刮竹,不流畅,不流利。有的人也将涩脉描述为忽大忽小,忽快忽慢。但是对于没有在临床经验的学生而言这一点很难体会。这时可以借鉴禅学重视直觉的特点。让学生亲自摸到涩脉,用心感受,直接告诉他这就是涩脉。多次经历之后学生肯定能够知道什么样的脉是涩脉了。

2.5禅学主张慈悲喜舍慈悲喜舍,是禅宗在修证过程中反复倡导的精神。将慈、悲、喜、舍的扩大、深化,可称为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名“四无量心”。慈意为以深刻、亲切之友情待人,慈悯众人,深心愿给予众人快乐、幸福。悲为能感同身受地体察他人的痛苦,深切同情、怜悯,愿为其拔除痛苦。佛典解释说:“慈名予乐,悲名拔苦”。喜或作“随喜”,对众生所在善事随喜功德以促成,劝进行者。舍意为舍弃、施舍,主要指舍弃怨亲等分别和自己的财物身命。也包括舍弃烦恼及过分的慈悲喜乐等,保持平静空寂的心境。舍相当于六度中的布施。中医中也十分重视对医生个人品德的要求,历来人们将中医称为仁术。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讲学医可以“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由此可见医家的仁术济世和禅宗的“慈悲喜舍利乐有情”是相通的。

2.6禅宗主张黄花即为般若“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是禅宗中重要的命题。翠竹和黄花原是具体的事物,法身般若是佛法大意。具体事物和佛法大意中有着什么样的关系?禅宗认为翠竹即法身,黄花即般若。世间一切变化皆为法身般若的体现。《楞严经》云:“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是菩提妙明元心。”禅宗这种对生命的认知方式和中医对人体和生命的认识方法很相似。中医认为生命现象不仅和身体器官有关系,生命还和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天地四时日月的种种变化都会对我们的生命和气血运行产生巨大的影响:“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卫气沉。”[5]中医将人放在天地之间的大环境中进行考察,进而提出天人同律、天人同构等命题。可见二者是相通的。

由上可知,禅学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学文化和中医理论有颇多相似相通之处。因此,在中医院校开展禅学文化的教学,对于培养提高学生的中医思维水平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先伟.六祖坛经[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129.

[2]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5.

[3]宋先伟.金刚经[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14.

[4]俞震.古今医案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

[5]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3.

Enlightenments of the Traditional Zen Culture on Training TCM Thoughts of TCM Student

GUO Fengpeng, FAN Zunfeng, CUI Lihong
(Basic Medical School,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450008, China)

Abstract:TCM theory is rooted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TCM thought is also derived from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our country.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thinking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is paper tried to discuss the enlightenments of the traditional Zen culture on training TCM student's thoughts

Keywords:traditional Zen culture; TCM thoughts; traditional culture

收稿日期:(本文编辑:杨杰本文校对:赵东丽2015-11-24)

基金项目:※河南中医学院博士基金(No:BSJJ2010- 42);河南中医学院博士基金(No:BSJJ2010- 38);河南中医学院博士基金(No:BSJJ2010- 39)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6.07.002

文章编号:1672-2779(2016)-07-0004-03

猜你喜欢

禅学传统文化
王阳明在精神层面上对禅学超越境界的融会
论朱耷绘画风格对现代艺术的启示
浅谈禅学与文人画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禅学救了ipod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