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风骨
——史学家章学诚的闪光之源
2016-02-15叶建华
叶建华
(中国化工博物馆,北京 100089)
文人风骨
——史学家章学诚的闪光之源
叶建华
(中国化工博物馆,北京 100089)
以典型案例和生动故事的阐述,对我国著名史学家章学诚的情操与文人风骨进行深入剖析,提炼出了其独立人格、淡泊名利、以诚待人、挫而不折、呕心沥血等优秀品德。章学诚的情操与文人风骨为现代知识分子提供了精神滋养,值得弘扬光大。
章学诚;独立人格;淡泊名利;以诚待人;挫而不折;呕心沥血
卒读王作光(又名张中子)先生走访21个省市区,历时3年写成的,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32万字的传记《章学诚》一书,心灵受到极大震撼。一个生活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逝去200多年的文人章学诚跃然纸上,笔者不禁为他的风骨而景仰,为他的苦难而落泪,为他的欢乐而高兴,为他的成就而鼓掌。章学诚在坊间的知名度虽不及纪晓岚、刘庸、顾炎武、王夫之、蒲松龄、曹雪芹、龚自珍等名人,但他在史学尤其在方志领域却树立了一座丰碑。他犹如上苍特意安排的史志人才而来到这个世间。他出生在书香门第,还未足月就急着要迈出人生的脚步,先天不足导致的病痛与他伴随,长相丑陋常遭他人耻笑。为了战胜病痛,弥补外在不足,他努力开发潜能,提升内在素质,一生勤奋努力,收获硕果累累。先后主持修订了《麻城县志》《和州志》《常德府志》《荆州府志》《天门县志》等志书。他的代表作品《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学术价值甚高,可与唐代刘知几齐名。他提出的“六经皆史”“道不离器”的学术观点如同春雷,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大凡真理都需要经受时间的考验。章学诚的学术思想和成就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而且穿越时空,国内外学术界好评如潮。梁启超先生说:“清代唯一的思想大师是章学诚,只有他配得上说是中国史学集大成的人,他永垂不朽的志学理论使他成了中国的方志之祖。”[1]359章炳麟先生在章学诚的墓前说:“他,不学八股文,不写时令文,不留国子监,不当知县令,不入四库全书馆,他的五不精神,就是一个大写的中国人。”[1]359冯友兰先生说:“章学诚是中国哲学史的大见识。我在章学诚这里学到了中国哲学史的洞见。”[1]359德国几位哲学史学家读了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后说:“若问世界上最早讲历史哲学的人,恐怕就算章学诚了。”[1]360法国汉学家保尔·戴密微称:“章学诚是第一流的史学天才,可以和阿拉伯史学家伊本·卡尔顿或欧洲最伟大的史学家并驾齐驱。用其天才的思想火花,照亮了那个特别黑暗的世界。”[1]360美国、法国、俄罗斯、英国、日本、韩国等几十个国家都有学者对章学诚的学术思想进行专门研究,章学诚的著作和研究论著已经出版了一千多部,发表论文一万多篇,多次召开章学诚国际学术研讨会。章学诚已经跻身于国际文化名人、世界史学家之林。他的学术思想已经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可贵的精神财富,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无限荣光。
章学诚可谓奇人,创造了耀古烁今之伟业。他如同漫漫长夜一颗启明星,他的闪光之源何在?他的思想对当下有何价值,值得我们深思。
一、独立人格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文人,文人不能没有人格和思想。如果文人没有人格和思想,这个国家就没有前途。经济的盛衰可以在短时期内发生改变,而思想与文化的形成与转变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文人的存在价值不仅在于文采,而且在于人格和思想。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延绵悠长,在很大程度上是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及传承文化的文人。一个时代的文人代表一个国家的良心。
章学诚就是一个时代文人的突出代表。他一生特立独行、不落俗套。任何时候都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他不仅“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且在艰难困苦甚至危及生命的情况下也不随波逐流、趋炎附势。他的风骨、人格为有志有识之士敬佩景仰。
一个文人如果没有人格,也很难在学术上有大的成就。随波逐流的文人,要么会为名利而违背良心,要么会屈服权势而成为御用。纵观历朝历代,昧着良心的御用文人比比皆是。
章学诚认为: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类必要扩充,道必抵于全量,性情喻于愤乐,理势达于穷变通久。他在书院讲学时推崇“文以载道”的学术精神,“尽人达天”的教育理论。他认为:不能把学生当成学奴,要让学生发挥特长,依着天然秉性激活潜力。我们今天倡导的素质教育理论,其实章学诚在200多年前就已经倡导和践行。多所学院,无论多么调皮捣蛋的学生,经他启发开导因材施教都会成为好学生。章学诚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来说可谓是标新立异、超凡脱俗。
章学诚一生刻苦学习、专心学业、不畏权势、敢于直言、阐述真见。章学诚生活的年代,属于清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政治腐败、学术黑暗、道德滑坡侵蚀着大清王朝。就像一个缺碘的地方,人们普遍患上了大脖子病,大家对大脖子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一旦见到一个脖子不大的人,大家反而以为这个人不正常甚至认为他有病。章学诚就是这样一个被一些因循守旧的文人视为异端的奇人。有些人常常对他嫉妒、造谣、中伤、陷害,甚至几次将黑状告到了乾隆皇帝案头,险些被杀头问罪。有一次,章学诚通过核实方志材料,了解到有一位孝子被逼为匪。章学诚深入匪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导50多个拦路抢劫的土匪弃恶从良。本应是有功于国家和社会的善事,却被别有用心者诬陷为进士入匪,以致惊动了乾隆皇帝,使他差点丢了性命,幸亏正义之士为其去污平反。
章学诚遵循“不欺古人,不欺历史”[1]164的修志理念。提出了“经世致用”“六经皆史”“六经皆器”“做史贵知其意”和“史德”等著名论断,建立了自己的史学理论体系;同时还在总结前人修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志属信史”“三书”“四体”“方志辨体”和建议州县“特立志科”等重要主张,建立了方志理论体系,创立了方志学,从而奠定了其在国际史学上的重要地位。
二、淡泊名利
一次宋高宗赵构问岳飞元帅:“天下如何才能太平?”岳飞回答说:“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天下太平矣。” 文官是掌握国家权力的重要岗位,掌握着国家的人事、钱财等稀缺资源。因此,淡泊名利、廉洁奉公、效忠国家、服务百姓是文官的责任所在。如果文官利用权力破坏制度、谋取私利,就会滋生腐败、引起民怨,天下就不得太平。对于武官来说,其岗位责任就是保卫国家、维护稳定。当国家面临危难、遭受侵略之时,就应该冲锋陷阵、舍生取义、视死如归,否则,如果武官贪生怕死、临阵脱逃,那么国家就会灭亡。
章学诚几乎一生都在穷困潦倒中度过,经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最为悲伤的是他有4个子孙(三女儿、小儿子、长孙、长孙女)因饥饿致病而丧生。可想而知,作为这个家庭的家长是何等的悲伤和自责,是何等的悲痛与心酸啊!其实,凭章学诚的学识与才能,他如果钻营名利,完全可以过上体面富贵的生活。而他却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章学诚在向朋友阐述推辞知县的理由时说:“我若做了知县,肯定会忙得焦头烂额,方志事业就会前功尽弃,因此,经过反复权衡利害得失,决定选择史志事业,放弃知县仕途。”难能可贵的是,妻妾子孙永远是他的坚定支持者,即使丧失生命也毫无怨言,而是含笑九泉。每每读到这些文字,不能不令人对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家人产生敬意。不禁使我们发问,是什么魔力能使他们全家同欲,上下同心呢?答案只能是章学诚的道义、信仰和人格。道义、信仰、人格是任何时代、任何人都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和健康基因。
他不想因为名利而影响他的高尚人格与史志事业。他为史志而生,为史志而死,一生酷爱史志,把史志视作生命,被人称为“方志痴人”。他的执着、他的实践、他的开拓、他的创新成就他的伟业。
人总是有所失有所得的,章学诚由于淡泊名利,执着史志,确实失去了很多,甚至亲生骨肉,但也收获了许多,筑就了一座学术高峰,惠泽后世万代,历史会永远铭记。
三、以诚待人
四书之一的《中庸》,若以一字阐释之,则为“诚”也。《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诚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滋养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学诚”这个名字寄托着长辈的期待、宏愿。章学诚以一生的言行诠释这个“诚”字并将“诚”践行到了极致,也因为他对这个世界以诚相待,才使他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得以善终。
章学诚即使在家里揭不开锅的时候,也会将身上仅有的几两银子救急难民。为报章允功之恩,章学诚毅然将自己的三儿子华绶过继他家延续香火。
当滦州知州蔡薰遭到诬陷打入死牢准备问斩,别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时候,章学诚则不顾自身安危动用多方人脉关系游走于牢房之间倾力相救。终于在10位知县联名具保和大学士梁国治出面奏请乾隆皇帝的御赐批下,使蔡薰由死刑改为5年轻判。章学诚的急公好义一时成为美谈。
章学诚与学术大亨戴震尽管在学术观点上存在分歧,曾发生过激烈争执,但当得知戴震逝世的消息时,立即赶往戴震家中吊唁,表达哀思,并为戴震打抱不平,以一片真诚之心感动戴震家属及文化界同仁。
章学诚与两妾的姻缘都与他的真诚与善良相关。一位是在汜水县,章学诚看到恶狗撕咬老人和姑娘,在路人袖手旁观之时,他奋不顾身抓起锄头打死恶狗,救下了老人和姑娘。姑娘为了感谢其救命之恩,决意嫁给他做妾。还有一次,章学诚在北京锣鼓巷胡同看见一位插草自卖、饿得命悬一线的乞丐小子,他立即脱下长衫卖了相救,让掌柜的给了乞丐一碗粥和十个包子。后来才知道这个乞丐小子原本是一位女扮男妆尝尽人间苦难的标致姑娘,后来这位名叫蔡娇儿的安徽姑娘甘当小妾与章学诚成就了一段传奇姻缘。
在家庭的熏陶下,儿孙后代传承了章学诚的美德。一年冬天,他的儿孙在打雪仗时,发现雪下覆盖着一位饿昏了的老年灾民,孩子们毫不犹豫地将老人背回家中全力施救,孙女还以体温温暖老人,挽救了老人的生命。对于章学诚家庭来说,见义勇为、救死扶伤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章学诚及家人的义举,着实令今天还在讨论跌倒的老人该不该扶以及怎样扶的现代人汗颜。
章学诚尽管不入时流,屡遭志学监官陆宗楷、湖北巡抚惠玲、河南学政海度以及恩将仇报的陈曾等人的排挤打击、嫉妒陷害,但因为他的真诚,他的学识,也得到章允功、章守一、章文钦、章汝南等族亲的关照,得到陈执无、周震荣、张维祺、陈诗、曾慎、甄松年、洪亮吉、冯廷丞、邵二云、吴胥石等文坛诤友的慷慨资助,还得到河南总督毕沅、大学士朱筠、提督学政欧阳瑾、户部尚书梁国治等高官的提携重用。这些人有的敬佩他的学识,有的崇拜他的人格,有的羡慕他的真诚,当章学诚有难之时或推荐职位,或慷慨解囊,或仗义执言,给予章学诚温暖和信心,帮助他度过一次又一次难关。这些人际美德是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任何时候都值得弘扬的优秀文化。
四、挫而不折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常常与我们同行。对待挫折不同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挫折对于消极者来说是一堵墙,会阻止他们前进的步伐;而对于积极者来说是一块垫脚石,他们会将它踩在脚下。”[2]邹韬奋先生说:“我认为挫折、磨难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歌德说:“斗争是掌握本领的学校,挫折是通向真理的桥梁。”奥斯特洛夫斯基则富有诗意地告诉人们:“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名人大师们对章学诚的人生做出诠释,仿佛上述格言警句是为章学诚定制。章学诚一生挫折不断、坎坷相连,然而,挫折和坎坷不仅没有击倒这个先天不足、长相丑陋的绍兴汉子,而且其挫而不折、越挫越勇,以致死神都多次望而却步、逃遁溜边。
章学诚少年时期就钟情史志并立下大愿要成就伟业,他用《左传》《史记》《春秋内外传》改编了一部纪传体《东周书》,并请学友帮助抄写,足足干了3年,后来竟然在先生的督促下,被时任县令的父亲化为一炬。《东周书》被毁使章学诚极为悲惜,但再猛的火焰也无法毁灭他的史志梦想,他时刻都在积蓄力量,随时扬起风帆驶向胜利的彼岸。
章学诚经过认真准备,在志在必得的乡试时,却因与陆宗楷考官观点相左,仅中副榜。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发奋努力,终于以真才实学通过会试中进士。他在往河南求职时,受到旧识河南学政海度挖苦讽刺。得好友救助五百两银子后,又在夜店遇盗,致使银两、书稿以及衣服被洗劫一空。他只得狼狈地穿条短裤,打着赤脚行走了80里才得到朋友救助。
他在被友人聘为清漳、莲池、敬山、文正等书院主讲或山长时,因材施教,课程讲得别开生面、风生水起,深受学生欢迎和家长好评,后因遭到同事眼红和山长嫉妒排挤而屡丢饭碗,一次又一次使家庭陷入危机。章学诚一生四次被盗,每次都与书有关。他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撰写的书稿多次被盗,令他痛彻心扉。但没有使他灰心丧志,饭碗丢了再找,书稿丢了重写。他笑迎苦难、乐观未来。挫折和苦难没有折断他飞翔的翅膀,没有扑灭奋斗的梦想。
反观时下,一些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遇到一点小挫折就跳楼上吊,可见情商何其低下。顺风之下飞机难以起飞,经不起挫折的人也难以担当大任。章学诚无疑为我们后人树立了榜样。
生下来就一贫如洗的林肯,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败,八次竞选八次落败,两次经商失败,甚至还精神崩溃过一次。好多次,他本可以放弃,但他并没有如此,也正因为他没有放弃,才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任何失败都不能打垮一个善良正直、富有理想的人。越挫越勇是章学诚性格最大的特点。他不管别人怎么评价对待他,他认准的事情,哪怕困难再多、风险再大,他都要坚持下去,任何阻力都无法阻挡他前行的脚步。章学诚的伟大也是从挫折中来的,如果没有如此多的挫折磨难,也许成就不了他的辉煌伟业。
五、呕心沥血
只有付出超越常人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超乎寻常的成就。章学诚的一生对这个论段做出了诠释。以呕心沥血来形容他对史志事业的追求与付出恰如其分。
冥冥之中,事有巧合。按照绍兴风俗,小孩子百日之时要举行“百日宴”仪式,大人们会在桌上摆上官帽、金戒、银锭、女红、志书等物件,示意孩子抓取一样东西,以观孩子未来志向。谁知章学诚推开其他物件,小手抓起了土里土气的志书,连试三次,都是如此。因此说,章学诚为史志而生,一生酷爱史志,一生都与辛苦为伴。
为生活所迫,章学诚承接了修订《乐典》的任务。对于外行的他来说要在限期内完成修订任务难如上青天。这部书要续上宋、元、清三朝乐典资料。章学诚勇于挑战自己的智慧极限,夜以继日地一边学习乐典、乐谱、乐理知识,一边撰写修订,终于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了任务,时人无不为之钦佩,誉他为文坛奇才。又有多少人知道,获得称赞的代价是生命的透支,身体的损害。
章学诚以严肃的态度对待每一本志书,每一个文字。他在修订《石首县志》时,几易其稿,在刊印前,又认真校订了一遍。他看到志书中将著名的华容道改成了关公道,他懂得这是民间对关公大义的敬重,但章学诚认为这种修改不妥,坚持改为华容道。他的理由是:华容道规范、中性,容易被后人接受,如果一旦后人头脑发热批判起关公来,又怎么改名,地理名称不可人云亦云,随意更改。刊刻者觉得章学诚讲得有理,最终改成了华容道[1]323。
章学诚在疾病缠身的情况下仍然夜以继日、笔耕不辍。他应邀为《姑苏志》《吴郡志》《武功县志》《朝邑县志》《滦志》《灵寿县志》等方志撰写后记。他不畏权威名流,点评志书得失,把千百年来史志领域的恶滥流弊批得体无完肤,为后世奉献了方志经典范本。
他终因用眼过度而完全失明。眼睛失明后,他仍未停止所追求的事业。他通过口述,儿子抄录,相继完成了《悼邵二云》《邵二云别传》《浙东学术》等文章。他还忧国忧民,大胆建言,议成了《上执政论时务书》等6篇文章上报朝廷。提出了社会“三大主要问题”,即民众动乱、国库亏空、政治腐败。同时提出了惩治腐败、改革吏治的“四点意见”,即惩治腐败不得不严、当权者应率先恭俭廉洁、完善举报制度、理财必以政为先[1]351。章学诚200年前的建言,不仅光耀了历史,而且与我们今天的“八项规定”深化改革、强化吏治、反腐倡廉一脉相承,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使章学诚的思想光彩夺目。
章学诚如一盏油灯,经过62年的燃烧,终于油干灯灭、化作辉煌。他带着长长的思念和未竟的事业,辞别了这个世界,最后与妻妾合葬于祖坟山。他的思想、风骨、人格、学术也名垂青史,发扬光大。
[1]王作光.章学诚[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
[2]叶建华.人生幸福来源于自我和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69.
2016-04-02;
2016-05-04
叶建华(1957-),男,江西永修人,高级经济师,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高级研究员,曾任《信息早报》总编辑,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
K825.8
A
1671-9476(2016)06-0044-04
10.13450/j.cnki.jzknu.2016.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