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人班创新性地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6-02-15刘吉余闫百泉朱焕来范广娟
刘吉余,闫百泉,朱焕来,范广娟,张 雷
东北石油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培养模式
铁人班创新性地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刘吉余,闫百泉,朱焕来,范广娟,张 雷
东北石油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东北石油大学资源勘查专业铁人班立足于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较强的科学创新能力、知识面广的高层次的地学理科人才,即培养未来的地学杰出人才。学校把资源勘查专业铁人班的建设置于优先发展的特殊地位,建立了各种管理组织,全面落实基地班建设的各项措施,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对创新型地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资源勘查工程;铁人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resource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ironman class;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东北石油大学的骨干专业,同时也是东北石油大学最早的专业之一。东北石油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始建于1961年,已经为我国石油工业培养本科生6000余人,专科生100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00余人,在全国各大石油公司和石油管理局已有数百名本专业的毕业生成为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名列前茅。
优势与特色是一所学校以及一个专业发展与生存的关键,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在本科生培养方面突出“强基础、精石油、宽口径、重能力”的培养特色,制定出适应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和国际石油勘探开发需要的新教学计划,并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依据现代化教育的理论,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地质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较强的探索科学知识及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1]。
一、明确定位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紧密围绕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和石油石化企业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学校决定2013年选拔优秀学生组建铁人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简称“铁人班”)。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选拔培养创新型人才。铁人班的培养理念就是“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以优势学科专业为对象,以铁人班为载体,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其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各个学科、各个院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这一定位在招生简章上已经明确说明,不仅对考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显著提高了生源质量,而且学校有关资源勘查工程专业铁人班建设的各项工作都围绕这个中心目标开展。
二、铁人班学生的选拔
在铁人班学生的选拔方面我们严格遵循“公平、公开、公正”选拔原则。学生来源全部为全国统招本科一批理工科新生。铁人班学生选拔采取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方式进行。学生高考成绩高于考生所在省份录取分数线20分以上(含20分),且高考成绩排名列考生所在省份考生前5%(少于10人的省份按1个名额计算)的学生可自愿申请进入铁人班。同时,选拔学生还需要通过综合考核,考核内容为数学、英语和心理测试。
三、铁人班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的改革主要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3个方面进行探索。铁人班学生的选拔工作在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内完成,随即展开教学[2]。
1.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改革主要立足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地质学科创新型人才,围绕加强基础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领域,体现学科前缘,提高发展潜力进行[2]。铁人班采取学分制管理模式,探索“大类培养+专业分流”的学分设计原则,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前三学期为基础教育阶段,从第四学期开始进入专业教育阶段。在基础教育阶段期间,学校为铁人班同学单独制定基础教育阶段培养方案,强化数理、外语等基础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基础教育阶段结束过后,进入专业教育阶段。学生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导师,与各自所选导师组成学习小组,在导师的帮助下,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方向,选择修读课程。可以让学生“如愿所学”,不但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增加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同时,也方便老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帮助。
2.教学方法
以提高学习兴趣、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激发创新热情为目标,在实行开放式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措施主要包括:
(1)积极开展学术活动,除了严格的课堂教学之外,在铁人班开展开放式教学。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系里会不定期聘请教学名师、知名教授、知名学者及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组成专家组,为铁人班学生提供学业指导,并开设讲座等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开拓思路。经过几年的认真积累,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系列适用于本科生层次的学术报告会。
(2)建立独立的教学大纲,为了保证培养质量,系里安排了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教学组进行教学活动。我们对于铁人班的教学大纲和教学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使之区别于以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体系,更能够有效地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3)重视实践环节,在各个教学环节上全面加大实践教学的强度。不仅在课堂上开展研讨式教学、探究性学习、自学小组、科研小组和工作室等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3],还因材施教,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在专业课课程教学上,尽量增加野外实习、室内实习和课堂讨论的比重。比如一年级在秦皇岛柳江盆地进行的普通地质实习,二年级在秦皇岛柳江盆地进行的构造地质实习,三年级在大庆油田采油厂进行的油田生产实习,增强了学生把知识用于实际的能力。
(4)学习与科学研究密切结合,科学研究始终贯彻在铁人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铁人班采取导师制教学,学生在本科期间即可进入自己导师的科研团队参与实际科研活动[4]。在实际科研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本领,不断完善自己实践能力,不仅会学习而且会“干活”。
3.管理模式
相比之下,我校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铁人班起步较晚。我们在铁人班建设和管理方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只能根据我们自身的特点,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强化管理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目的[2,4-5]。
(1) 高度重视:学校对铁人班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铁人班领导小组、铁人班工作小组和铁人班导师小组,对各小组的职责任务都有明确的规定,从组织上保证基地班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行。铁人班导师小组组长由知识渊博、富有热情和责任心的老教授担任,成员由年富力强、学有专长的各个学科的带头人组成,每人负责指导一部分学生。铁人班导师小组定期与铁人班同学座谈、交流、沟通,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和专业思想等问题;与铁人班学生定期组织铁人班学术活动,以铁人班学术活动为龙头带动全校学生的学术活动;组织铁人班参与各类科学研究和科研竞赛活动;根据同学的兴趣和爱好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学精神。
(2)大力扶持:学校对地质学理科基地班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长期坚持在人、财、物上的大力支持,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改善铁人班的教学、实验和实习条件。为铁人班学生配备优秀的任课教师和毕业实习指导教师。铁人班的基础课教师基本上是教研室主任或骨干教师,专业课教员都是相关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专门设立铁人班专项建设经费共计70万分别分配到四个年级铁人班的建设当中,其中一年级17万,二年级17万,三年级20万,四年级16万。学校设立了“铁人班学生奖学金”,对铁人班学生进行双重奖励机制,铁人班学生既可享受普通班级学生奖学金还可享受铁人班学生奖学金。按照“少而精”的原则,在铁人班学生的管理方面我们也采取了不同于以往学生管理的新方法。铁人班学生单独编班管理,选聘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专职辅导员,负责日常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了大胆创新,在本科生教育期间就实行目前主要用于研究生教育中的导师制,每1~2名学生会有一位导师全程负责。导师对学生在课程选择、学习内容及方法、研究方向和科研活动等方面进行指导,使得学生可以尽早地进入课题组参与项目[6-7]。
(3)规范管理:建立了一整套铁人班管理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包括《东北石油大学铁人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管理规定(试行)》、《资源勘查工程铁人班导师制实施办法》、《铁人班实施细则》、《资源勘查工程铁人创新班分工及职责》、《资源勘查工程铁人基地班预算》等。这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立,使铁人班管理和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使铁人班建设有章可循,管理逐步规范化。
四、实践成果
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东北石油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铁人班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铁人班班风正,团结友爱,各项工作都走在前列。
在班风建设方面,主要是开展了各类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了班级同学的思想文化素养。班级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于2013年12月开展了“我的大学我做主”晚会,获得了广泛赞扬,开创了团队活动的新形势。2014年5月,组织参观了大庆铁人纪念馆、1202钻井队、油田科技馆。同学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纷纷表示愿意传承铁人精神,努力奋斗,投身石油一线,做合格的铁人接班人。2014-2015年度第1学期,配合学校有关“强化个人素质,用于承担责任,共筑东油梦”的相关要求,班级将时代背景和铁人精神相结合,开展了“强素质,勇承担,铁人精神,筑梦东油”主题团队活动,全班30位同学均积极地参加到了每一个环节之中。除此之外,班级的团支部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围绕当今时事政治的主题讨论会,2013年以及2014年十月份分别开展了以“共享十八大成果”和“中国梦, 复兴梦”为题的讨论会,全员出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学们对于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有了更加成熟和理性的看法,并能够积极地投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政治生活之中。
(2)铁人班学风好,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
坚持教育引导,积极营造氛围,努力探索学风建设新机制,推进学风建设。每学年期末考试前,班级都会召开学风、考风建设动员大会,学习有关学风、考风的校规校纪,积极营造学风建设的良好氛围。一年多的学习生活中,班级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通过率为100%,六级考试第一次的通过率即超过了40%,考试通过率高居学院榜首。同时,在大二学年第一学期,专业课程繁重的情况下,更达到了班级全体成员所有科目初次考试通过率100%的好成绩。此外,部分同学还积极参与到了老师的科研项目中,积累了大量经验。
目前,支部共产生黑龙江省三好学生1人、校优秀学生干部1人、校三好学生2人,并有11位同学获得校优秀新生奖学金、3人获得国家励志学金、1人获得辽河油田奖学金、2人获得校建晟奖学金、1人获得校红烛奖学金,28人获得校内奖学金、11人获得国家助学金。在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下,还获得了2013-2014年度先进班级等荣誉称号。
(3)铁人班的影响越来越大,吸引力越来越强,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纷纷要求进入铁人班学习。
2013年东北石油大学为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品德优良、本领素质过硬的专业新型人才,特在高考成绩名列考生所在省份前5%的学生当中进行层层选拔,最后,30位佼佼者组成了资源勘查工程铁人班131班。班级组建后,每位同学都以饱满的态度投身学习,努力奋斗,时刻以铁人精神鞭策自己。由于铁人班同学在德、智、体等方面的优异表现,使得铁人班影响力越来越大,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品学兼优的学生纷纷申请进入铁人班的学习。为此在2014年,学校根据需要,在经过了层层选拔之后,组建了资源勘查工程铁人班141班。目前两个铁人班的学生正都以饱满的热情在大学校园里学习着、奋斗着、进步着。
五、铁人班今后的改进建议
铁人班已经开展了两个年头,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我们总结了许多需要更加完善的地方。
(1)在教学过程中,铁人班的教师要继续改革教学方法,要真正地做到教学方法因课程而异。还要继续进行学习模式的改革,做到老师少讲,多给学生一些上讲台发言的机会。
(2)要注重理论跟实践相结合教学,课程里所涉及的实践教学不但要上,还要好好地上。建议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就要根据理论课的课时来安排与之相对等的实践课教学,做到学为所用。
(3)要进一步完善改革考评制度,大幅度提升平时学习表现在成绩考核中的地位,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培养学生独立钻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以往所采用的期末笔试考试考核办法,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导致学生们通常是趋于记住而不是主动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其结果是学生毕业之后不知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4)是要完善奖惩制度,增强学生的忧患竞争意识。学期结束后,要对所有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测评,那些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同学要给予奖励,然而在学习上吃力,甚至不能适应铁人班学习节奏的同学,要给予警告,严重者要考虑是否使其脱离铁人班的学习,分流到普通班。
我们正处在一个地球科学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地学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2]。我国要在国际地学人才培养的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在地学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等方面尽可能与国际接轨,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培养地学人才,重点是培养创新型和竞争型地学人才。东北石油大学资源勘查专业铁人班这两年的发展是非常成功的,取得的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这与我们最初的设想是基本一致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东北石油大学资源勘查专业的老师以及铁人班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铁人班以后的发展建设会更加的美好。
[1] 董雪玲,张泽朋.地质学理科基地班有机化学教学方法的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04(3):23-25.
[2] 王训练,岑况,胡玲,等.创新型地学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4(4):29-33.
[3] 张传恒,王根厚,王训练.地质学理科基地班课程设置的改革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5(1):49-52.
[4] 肖敏.“基地班”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探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29(4):100-102.
[5] 王肖.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4.
[6] 李静.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构建[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5):86-87.
[7] 胡庆武,艾明耀,王少华. 地理国情监测专业开放式创新教学体系研究[J].测绘科学,2016(10):1-6.
G642
A
1006-9372(2016)04-0021-04
2016-07-08;
2016-09-09。
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资助(教高函[2013]2 号);同济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建设项目。
刘吉余,男,教授,主要从事石油地质学及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的教学及研究工作。
投稿网址: www.chinageoeducation.net.cn 联系邮箱:bjb3162@cugb.edu.cn
刘吉余,闫百泉,朱焕来,等.铁人班创新性地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6,25(4):21-24.
Titl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Innovative Geoscientific Talents Training Mode in Ironman Class
Author(s): LIU Ji-yu, YAN Bai-quan, ZHU Huan-lai, FAN Guang-juan, ZHANG 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