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驱动视域下孝道文化的传承、建设与发展——以常州高校为例

2016-02-15

职教通讯 2016年5期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创新驱动常州市

吴 琦



创新驱动视域下孝道文化的传承、建设与发展——以常州高校为例

吴琦

摘要:孝道文化是中国社会传统文化中的最基本的特色文化单元。在常州市创新式发展视域下,面对并正视老龄化问题,以传承常州孝文化特色品牌为基础,聚焦于孝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顺应信息化的传播方式做好孝道美德的宣传、孝道文化的研究,依托孝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提升孝道传承的教育力度,同时,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弘扬孝行的主旋律,建构多渠道养老服务体系,丰富并拓展社会公益事业,促进孝道美德与常州地方文化的有机结合,推动富强、和谐、幸福常州的建设进程。

关键词:高校;孝道文化;传承与发展;创新驱动;常州市

作为吴文化、齐梁文化的发源地,位于长三角地区地理中心的“龙城”常州具有7 000多年的农耕文明史,3 2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2 500多年建邑史,是江南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生态城市。常州作为一座新兴的国家创新型试点现代化工业城市,在全球知名财经媒体《福布斯》2013年发布的报告中,位列中国大陆创新能力最强城市第9名;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年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将常州列为全国宜居城市第4名。然而,常州市人口结构数据显示,常州老龄化程度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已趋向“深度老龄化”。因此,创新发展中的常州市正视老龄化现象,高度重视常州市“孝”文化的传承、建设与发展,才能为建设强富美高的新常州揭开新的篇章。而在这“孝”文化的传承建设与发展中,常州高校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常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问题

常州正在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常州创新品牌,然而发展中的常州还必须正视发展中的客观问题。据常州市统计局统计,截至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69.6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22.6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8.7%。全市户籍总人口达368.6万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78.0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为21.2%。而根据201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的《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市域人口规模2015年达522万人,至2020年达570万人。截至2013年末,常州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为74.6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0.4%,表明常州老龄化程度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已趋向“深度老龄化”。

由于过去国家长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等原因,催生了大量的4-2-1家庭结构,但现实中家庭规模却日益小型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开始削弱,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己满足不了老年人口的供养和照料需要。养老逐渐从家庭内部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转化。习总书记把尊老爱幼作为学伦理、传美德的重要内容。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要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首先应从孝敬老人开始。“百善孝为先,天道孝为先。”尊老就是指孝道,“孝”在所有社会行为中的占据最突出的地位,成为衡量人类社会活动的主要道德标准。

《诗经·小雅·蓼莪》中“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是最早的讴歌父母养育之恩的诗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孟子所描述的理想社会的场景。这与孔子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老有所养的大同世界的描述一脉相承。这也是中华民族长期一贯的以孝道为基础的传统博爱思想。

中国梦的实现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富,更应建立在精神层面的升华,必须依托文明的继承与发展,依托文化的弘扬和繁荣。[1]省委省政府提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和道德风尚建设高地“两个高地”,是将“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必然选择和明确定位。

二、传承中的常州本土“孝”文化品牌

(一)时代相传的人文典故

据史料记载,自隋朝至清末,常州府共出现过15名状元、2 920名进士。到明清之际,更孕育出常州学派、阳湖文派、常州画派、常州词派、孟河医派、东林学派等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流派。在常州地方文化中,同样蕴含着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内涵之一——孝道,拥有传承孝道文化的独特优势。著名诗人孟郊很重孝,他在溧阳任职时留下脍炙人口的名作《游子吟》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诵。民间神话《天仙配》源于金坛区的直溪镇董永村,始于汉代的孝子董永“卖身葬父”的事迹,在《金坛县志》中早有记载,并在元代被编入《二十四孝》。武进区的雪堰镇有相传以晋孝子王裒得名的全国唯一的孝子祠,赵朴初为之题字——蓼莪禅寺。王裒对母亲行其孝道,名声甚佳,被推誉为“孝廉”。王裒“闻雷泣墓”的事迹也被载入《二十四孝》。

(二)孝道在常州地方文化中的当代语境

在诞生了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刘国钧、赵元任、刘海粟、华罗庚、周有光等名人和学者的大常州这片热土上,“孝”文化也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不断传承、发展着。近年来,常州地方文化进一步继承发扬了“孝道”的传统美德,涌现出一大批中国传统孝道的典范。自2008年常州首次开展十大孝星评比活动,评出刘庆荣、徐秀金、周雪妹等一批孝星以来,龙城尊老敬老的动人事迹不断涌现。最近,中宣部、全国妇联授予常州轻工学院教师余美芳家庭荣列10户全国孝老爱亲“最美家庭”。一个个敬业、真诚、善良的故事通过多种形式流传开来,感染、激励着一群又一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而这传播的过程就是铸就城市文明的过程。

2012年,在常州市市委、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全国首个以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之一的“孝”为主题文化的大型山水文化景区——中华孝道园在武进区正式开园。总占地面积860余亩的中华孝道园是融寻根祭祖、朝山礼佛、旅游观光和觉悟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景区。园区以距今1 600多年历史的古迹、中国唯一的千年孝子寺——蓼莪禅寺为依托,依山傍水,采天地灵韵,文化独特,意义深远。园中中华孝道博物馆分为展览馆、青少年教育馆、孝道研究院等,为研究孝道文化,传播孝道文化提供了良好平台。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常州地区有悖孝道的例子仍屡见不鲜。其根由虽千差万别,孝文化观念的缺失导致孝行的不当表现却是其中的共有特征。因此,有必要充分利用常州孝道文化已有的客观优势,继承发扬“孝道”传统美德并将其落实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三、孝文化的创新建设与发展举措

(一)顺应信息化的传播方式,加强孝道美德的宣传

在传统的孝道观念下,居家养老成为我国普遍认同的养老模式。近年来,由于过分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了社会道德建设与人文精神培养,传统的孝道观念也开始淡化。[2]因此,加强孝道美德的宣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广播电台、新闻报纸、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要将以孝敬父母为核心的孝道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使其形成主体主流的舆论共识。街道、社区、农村、企事业单位等要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孝道,形成弘扬孝道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20世纪80年代初,荣获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的电影《喜盈门》立足于改革开放之初农村新型家庭关系与伦理道德碰撞,将“孝”作为重要主题,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演绎使人记忆深刻,深受教育,至今仍不失其经典光环。现在,以孝道为主题的电影电视节目越来越多,但是需要主流媒体将其设计在黄金频道上,发挥更好的教育启示作用。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应积极探索受众群体的信息可接受性特点,将孝道主题的宣教内容进行创新,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扩大宣传的作用与影响。例如,以“办道德讲堂、建文明城市”为主题,将道德大讲堂开在互联网上,利用常州文明网、常州青年网等进行线上线下的同时传播。[3]充分运用微信、微博、博客等新公众媒体平台,考虑年轻人的思维模式,开办形式多样、内涵更加丰富的网上道德讲堂,增进沟通与理解、弘扬真善美。利用好现有的孝道文化设施,充分发挥宣教作用。溧阳市兴建的《游子吟》大型雕塑、武进区的中华孝道园、金坛区的孝子董永庙等都是以孝道为主题的人文景观。凭借这些建设设施,组织多种形式的纪念、缅怀活动,将他们的功德修养发扬光大。这也是孝道文化代代相袭、辈辈相传的特色与内涵,是永恒的孝道和仁爱的体现。

(二)重视孝道文化研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的孝道文化,是一份足弥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动力,在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应该居于重要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千年传承生生不息,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是简单地复古,而是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为传统文化注入新能量。2014年,常州大学、常州市孔子研究会、江苏太湖蓼莪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常州大学中华孝道文化研究院”,为学习与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有利于培养青年师生的家国情怀、提升人格修养和社会关爱精神。同样,孝道文化可以作为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2003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提议设立以孟子的母亲仉氏为形象代表的中华母亲节,并将节日定在孟子的诞生日即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二。2006年,中华母亲节促进会宣告成立。事件本身就值得组织相关学者和爱好者进行孝道文化的专题研究。

(三)依托孝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提升孝道传承的教育力度

传承孝道文化要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大力提倡亲情教育、感恩教育。《孝经》《弟子规》《礼记》等是孝文化的经典书籍。作为孝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加强德育教育,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孝与感恩的教育活动,使未成年人懂得孝敬和感恩父母。学校应重视自身的教育主阵地地位,积极建构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参与的孝文化教育教学环境,有序开展孝与感恩文化建设。通过齐抓共管,形成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营建的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良好环境。

学校重视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并赋予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能加深青少年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理解,使之内化于心,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生根,做到自觉行孝。同时,对于当前社会常常掀起轩然大波的背离社会公德良知的现象和行为,学校、教师也应该从正面进行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学生具有客观的认识与反思能力。[4]教师应主动研究传统文化,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好地传播正能量。最近,常州轻工学院教师李飞的作品《中华传统美德之孝》分别荣获首届全国机械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微课设计比赛一等奖和2015年江苏省高职院校微课大赛一等奖。这是在全社会重视德育、重视孝文化的大环境下,对教师积极探索研究信息化平台创新课堂教学内容的肯定和褒奖。调查反馈表明,当前,常州市很多中学正在积极开展以孝心教育为主的传统美德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孝心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校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围绕“孝”字做文章,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但增加了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的动手能力,还弘扬了中华美德,实现了以德育人。[5]高等教育在孝文化教育方面也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常州有各类大学(含高职学校)33所,仅常州科教城就有近8万学生,在高校继续开展孝文化建设,将为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带来更强劲的动力。[6]

(四)将孝行纳入评审范畴,奏响孝道的主旋律

孝敬父母、孝敬老人要落实在行动上。行孝既包括物质供养、生活照顾,也要有情感慰藉。将孝行纳入各种评选与考核内容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各阶层形成对孝文化的共识。2012年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中新增一条“常回家看看”,引起了社会巨大关注和争论。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向前迈进,孝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出台,鼓励整个社会以孝为先,形成良好健康的对祖国对人民心怀知恩、感恩、报恩的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环境。在文明单位、五好家庭、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各种评选中,应将个人和家庭的孝行列为评比的内容,甚至可作为首要的条件,对不孝的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制。开展十佳孝星、孝道模范、孝道社区、孝道单位等评比活动并长期坚持,树立孝行的学习榜样,促进孝道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例如,常州市开展了连续四届的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在市民和社会中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该活动使孝与感恩的道德规范扩展为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常州市新市民行为准则。企事业单位要结合职工年度考核、优秀或先进评比,融入并创新职业道德考核模式,把“孝道精神”纳入单位或企业文化。司法行政部门、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和个人,要不断提供相关的法律咨询服务活动,给予在赡养纠纷中受到权益侵害的老人及时的法律援助和道义声援,以制约或减少违背孝道的言行发生、预防或降低相关纠纷与案件的发生。

(五)建构多渠道养老服务体系,扩展孝道社会公益事业

弘扬孝道,政府有责,社会有责。应建立并完善养老服务网络,多元化发展养老服务模式。常州市出台《常州市“十二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全面提升了养老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救济制度逐步完善。目前,城市“三无”老人受到集中供养、农村“五保”老人得到集中或分散供养,老年优惠待遇也得到了切实落实,初步构筑了城乡统筹的计划生育家庭养老帮扶利益导向制度构架。在地方政府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进行孝道文化传承发展的同时,应鼓励有识之士和慈善家参加这一功德无量的活动之中。应鼓励社会力量资助创办养老院、福利院和孝道主题公园、孝行超市。“众筹”融资模式成功运作了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笔者认为,这种模式同样也适用于养老机构的创立,社会有识之士应进一步进行探索、研究。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到养老机构设施建设中。还可以设立孝心基金、孝子奖励基金,奖励具有孝行的社会团体或个人,成立孝道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各种爱老活动。[7]以社区为基础,建设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机构及服务网络,提供社区养老服务;建设老年心理关爱服务网络,提高精神关爱成效;重视机构养老质量,建成多级多层次由政府主导的社会福利中心;搭建养老产业集群平台,加快形成基本养老、高端养老的公益性产业链。调查表明,常州市金东方颐养中心、常州鼎武养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通过提供特色创新服务,已经生成了一定的品牌形象,而且这种良好的运作模式已经产生了“蝴蝶效应”,促进了类似的爱心养老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另外,还应采取政府出资、高校(机构)培训的办法,强化孝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常州纺织服装学院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开设了老年护理专业,并大力推进孝行特色课程建设,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综上所述,“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率先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高度文明社会的重要时期。常州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城市发展科学定位,创新式发展孝道文化,提高民众的基本道德素质,在加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揭开了新的篇章。事亲行孝,人之根本。常州高校在孝道文化的继承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孝道是形成现代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渊源,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8]让中国传统的孝道美德与常州地方文化实现有机结合,强劲渗透、扎根于龙城大地,是文化研究者与传播者功存千秋的重要任务与伟大事业,是常州地区文化繁荣的重要基础,更是建设强富美高文明新常州的不可或缺的稳固基石。

参考文献:

[1]张琛华.中华孝文化在实现“中国梦”中的价值[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11):41-44.

[2]黄建中.关于中国孝道文化的思辨[J].文学教育(下),2013(10):118-120.

[3]张兰.弘扬孝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切入点[J].皖西学院学报,2015(4):38-41.

[4]孟彦乔.弘扬孝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J].大学教育,2013(24):126-127.

[5]宁国安.孝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8):88-89.

[6]魏娜,薛继红.论高职院校在传承创新地方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常州科教城高职院校为例[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3(10):74-76.

[7]黄丽娟.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体系研究——以常州市为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8]牛磊.传统孝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J].齐鲁学刊,2014(6):28-32.

[责任编辑李漪]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05-0071-04

作者简介:吴琦,女,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与文化、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传承与发展创新驱动常州市
教师作品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