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航空经济发展与省内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互动分析
2016-02-15周慧霞
周慧霞
(1.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2.航空经济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 郑州 450046)
河南航空经济发展与省内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互动分析
周慧霞1,2
(1.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46;2.航空经济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郑州450046)
以语言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从语言与经济关系的角度,分析了河南航空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探索和总结了河南航空经济发展与省内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模式:合理调整语种设置,培养开放型通用外语人才和专业外语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河南省内高校及相关机构应积极搭建平台,以多元化人力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更好地培养外语能力突出的开放型通用人才,充分体现和获得外语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推动河南经济的快速、和谐发展。
航空经济;开放型通用外语人才;语言经济学;河南省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外语教育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竞争中的实力和地位,也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等。近些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语言政策、语言规划和课程改革纲领。我国在这些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存在外语教育政策和整体规划缺失、高水平外语人才培养规划缺失以及语种设置粗放等诸多问题[1](P163)。另外,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当前外语教育政策很难适应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河南高校如何培养服务于河南经济建设的高素质外语人才,值得令人深思。本文以语言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探索河南航空经济协调发展与省内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模式,提升高校服务地区经济的能力,从而推动河南航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语言经济学视角下语言和经济的关系分析
语言经济学以人力资本学和教育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语言变量,考察语言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以及语言和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是涉及语言学、经济学、统计学等的新兴边缘交叉学科。[2](P71)美国Jacob Marschak教授于1965年首次提出此概念。他认为语言本身是人力资本和有价值的智力投资,外语学习可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语言使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经济的快速发展期往往也是语言发展的繁荣时期,语言的使用体现经济价值。语言的经济价值有高低之分;语言的经济效用取决于诸多因素。语言与经济的“最佳化”有密切的“成本—收益”关系,并在当代经济活动中发挥巨大的作用。[3](P135)
1.语言具有经济价值
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本身并不具有价值,但作为人力资本,具有市场和经济价值。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使用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其经济价值的高低取决于该语言在各种任务、各种职业和各部门活动中的使用程度,而其使用程度又受到对该语言的供求法则的支配。只要使用该语言能满足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多种层次的需求,便可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这也是语言使用者先前基于该语言的预期价值而进行投资的结果。[4](P109)
2.经济发展决定语言需求
我国经济在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涉外企业面临开发和占有海外新市场、进行技术创新、减少国际贸易摩擦等诸多挑战,因而客观上需要大量既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专业人才。在人才市场中,对一种语言的需求是由用人单位在市场中使用何种语言和他们进行技术投入时使用何种语言决定的。[5](P50)为进一步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人们就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文化环境,不断地学习外语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二、河南航空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对外语人才的需求
1.河南航空经济发展的现状
河南航空经济以航空枢纽为依托,以航空运输为纽带,以综合交通体系为支撑,以高时效、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生产和参与国际市场分工为标志,吸引航空运输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一定空间内集聚发展。随着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航空经济跨越式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也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有效地利用、开发外语的经济价值和培养高素质的外语人才,对促进河南航空经济健康发展以及与国际接轨具有深远意义。
2.河南航空经济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
近几年来,河南省加大对外合作和交流的力度,这为省内高校外语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传统的纯外语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用人市场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更无法适应河南航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存在高端外语人才短缺、掌握专业知识和外语的“双料” 人才匮乏和小语种人才难求等问题[6](P179-180)。这就需要高校的培养模式必须从“单一型”向“复合型、国际型”多元化方向转变,以便为社会培养出多元化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国际型外语人才。
三、河南省高校外语人才培养与河南航空经济发展的互动效应
目前,河南外语人才主要由外语专业毕业生、外语水平较高的非外语专业毕业生和留学归国人员组成。其中,外语专业毕业生占95%以上[7](P97)。外语专业主要培养模式是“外语+第二外语”,其他相关专业知识欠缺;非外语专业学生则是“专业+英语”,英语听说能力较弱。现有的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河南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河南高校需积极调整和采取有效的外语人才培养策略,以适应河南航空经济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
1. 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合理调整语种设置
河南高校外语语种规划和布局与河南航空经济发展需求差距很大。笔者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设有英语相关专业,但小语种特别少。河南大学开设的小语种最多,共有英、俄、日、德、法五个语种。其次是郑州大学,设有英、俄、日、德四个语种。其他院校很少开设小语种。外语规划需根据区域特点,发挥地域优势,服务国家整体利益和地方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形成合理的外语语种和人才规划与布局。[8](P426)调查还发现,英语专业近年来就业率持续下滑。近年来河南对欧盟、韩国、日本等国贸易一直占主导地位,因而需要大量掌握这些国家语言的人才,特别是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一方面是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下降,另一方面是对外语人才需求量的增加,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借助语言经济学理论,对河南外语人才需求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摸清所需外语人才的语种、规模、层次等,以便进行有效的规划,提高高校对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效率。
2.转变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开放型通用外语人才
目前,国内各高校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概念仍众说纷纭,其中探讨最多的是“复合型”“创新型” “开放型”和“ 应用型”外语人才,而复合型人才培养是众多学者讨论的重中之重。但具体怎样复合,复合到什么程度,目前未见统一的标准。笔者认为,具有复合性、创新性、应用性、国际性特征的多元化开放型通用外语人才更符合河南航空经济的发展要求。其培养模式具体表现为:“外语+其他学科专业知识(如经贸、法律、物流等)”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知识+外语”的非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
(1)外语专业人才培养
据调查,大多数河南省内高校外语专业培养目标为应用型复合外语人才,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仍以纯外语语言文学为主,忽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语言基础理论课所占比例较大,实践应用课程及课外实践活动较少。这种传统外语课程体系下培养的人才已不能适应河南省航空经济发展的需要。
各高校应结合自身专业发展状况、生源、师资队伍等,从河南各地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富有包容性和弹性的多元化外语人才培养机制,确立本校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对外语课程进行科学的优化组合,形成以外语为工具、特色明显、专业性强、体系合理的多元化课程体系,积极把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强化外语语言基本功、外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打破学科界限,允许和鼓励学生根据就业市场需要和自己的学科兴趣,跨学科选择专业课程。
二是教学内容方面。各高校可围绕河南省农业、文化、旅游、陆空交通枢纽等特点,结合自身优势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依靠多学科交叉渗透,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如开设体现中原文化特色的通识课,中原传统文化、中医文化、茶文化等;开设与河南经济发展联系密切的外语实践课,物流英语、中医英语、农副产品加工类英语等。
三是社会实践方面。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增加外语社会实践实训基地,强化实践教学,涉外业务相关的教学活动尽可能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情境下进行,使学生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
(2) 非外语专业外语人才培养
非外语专业学生是国家科技发展急需的高水平专业外语人才的潜在人群,重点是培养他们利用英文材料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的能力。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普遍采用“读写+听说”的课程设置模式,但大多数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仍以培养学生语言基础为中心[9](P115)。河南高校也不例外,在大一、大二开设大学英语基础课,后两年开设专业双语课程,但专业双语教师授课的主要形式是英汉对照。如何将大学英语课程、专业双语课程和ESP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将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河南省内各高校应根据河南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深入调查研究河南省涉外企业对专业英语人才的要求,以多元化市场为导向,结合本校特色,根据不同的专业及其对应岗位的要求,自主确立专业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校、教师、学生三方成本—收益最大化。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第一学年尽可能完成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学习;第二学年主要开设英语类文化素质课和语言应用技能课;第三、四学年主要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开设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如与郑州航空港区的电子信息、高新技术和生物医药等产业相关的英语课程。
第二,在教学内容上,基础课程学习阶段主要是打好英语基础,从第二学年开始,应根据专业的不同特色及其未来对应的岗位需求,侧重从实际工作和职业岗位需求的角度选择英语教学内容,设置相对应的课程模块,如现代物流、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专业课程模块等供学生选修。
第三,在社会实践方面,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和产学合作,寻找专业对口的涉外企业进行合作,优化教育资源和区域资源的配置,选聘企业的专业外语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与学校教师一起指导学生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能尽快熟悉和适应未来工作,服务地区经济发展。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优秀的高素质开放型通用外语人才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外语实力过硬、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据调查,外语教师师资队伍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等方面不尽合理,特别是专业结构分为语言学、翻译、文学,对邻近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储备明显不足。具有物流、金融、科技等专业知识的非外语专业双语教师,大多不能熟练地使用外语授课。而外语教师大都缺乏实际管理经验和实践工作能力,这样的师资状况难以满足河南经济发展的需求。
为满足河南经济发展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高校当务之急是提高对构建高水平外语师资队伍的认识,积极搭建开放型通用外语人才培养的平台,尽快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既懂外语知识又懂得其他专业知识的开放型外语师资队伍。外语教师也要积极主动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充实自身知识与技能,同时,相关部门应大力支持高校多渠道加强师资对外交流。一是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国内外院校进修,开阔视野;二是安排教师到涉外企业、机构等挂职锻炼,参与其经营、管理和运营,了解用人单位和专业所需; 三是为改善外语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鼓励他们到其他院系选修跨学科专业课,如法学、金融学、工商管理等;四是各院系实现资源共享。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外语人才的培养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高校培养的高素质外语人才不仅能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且其本身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河南高校作为河南外语人才的培养基地,应以语言经济学为基础,依据人力资本论、语言教育经济学等理论对外语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客观分析,以人才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合理配置教学和社会资源,培养更多的外语能力突出的开放型通用专业人才,从而推动河南航空经济的和谐发展。
[1]胡文仲.新中国六十年外语教育的成就与缺失[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3):163-169.
[2]杨依山.语言经济学理论框架初探[J].山东社会科学,2007,(10):70-73.
[3]Jacob Marschak. Economics of Language[J].Behavioral Science, 1965,(10):135-140.
[4]雷小兰.语言的经济价值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07-110.
[5]袁俏玲.再议语言经济学[J].外语教学2010,(5):50-52.
[6]葛丽萍.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下构建合理外语人才结构对策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2013,(3):179-181.
[7]董爱华.跨国公司本土化需求下中原经济区开放型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2,(3):96-98.
[8]束定芳.关于我国外语教育规划与布局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3):426-435.
[9]唐庆华.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若干问题探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4):114-118.
责任编校:田旭,马军英
2016-05-10
2015年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52400410593);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项目
周慧霞,女,副教授,航空经济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英美文学。
F562.8
A
1007-9734(2016)04-0135-04
DOI:10.19327/j.cnki.zuaxb.1007-9734.2016.04.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