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临床实习面对的问题及对策
2016-02-15李香玉韩爱萍
李香玉韩爱萍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长春 130000)
中医儿科临床实习面对的问题及对策
李香玉韩爱萍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长春130000)
摘要:在当前复杂的医疗环境下,如何培养优秀的中医儿科临床实习医生是摆在带教老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因小儿是比较特殊人群,存在查体及治疗不配合、加之受家长干扰等诸多问题。目前我国儿科医生急缺,所以作为培养中医儿科医生的临床带教单位,我们应在临床带教工作中不断提出新的教学改革方案,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中医儿科人才。
关键词:中医儿科;教学法;临床实习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小儿在生理、病理上与成人有很大区别,所以儿科疾病在诊断及治疗上与成人不同,不能把小儿看成是成人的缩影。《景岳全书·小儿》云:“小儿之病,古人谓之哑科”,据调查在全国200多万执业医师中,每四位医生中才有一名儿科医生,然而全国13亿多人口中,每四个人里就有一个是儿童。相对于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儿科医生可谓珍稀。所以作为大学教学临床医院的带教老师我们首先完成临床实习教学任务,还要让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对儿科感兴趣,并且毕业后励志要当一名优秀的儿科医师。这就需要带教老师首先在各方面制定好具有儿科特色实习计划,应从自身充实业务及人文内涵而提高带教效果。
1 实习医师在儿科临床中存在困难的原因
1.1儿科患者的不配合及家长的干扰影响实习质量儿科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提高小儿身心健康水平和疾病防治质的医学科学[1]。儿科临床中面对的主要对象是不能表达或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病情、并且不能顺利进行查体的婴幼儿,加之现在的患儿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医护人员的要求相对要高。因小儿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所以看病时家长的心态处于焦虑的状态。因实习医师临床经验少,所以家长认为实习医师的诊察对患儿的病情无帮助,并且查体过程中患儿很容易哭闹,易遭到家长的排斥及反感。这要求带教老师和实习医师查房时共同与患儿家长进行交流沟通,与家长建立良好的的关系以求合作。要求实习医师做到勤查房、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让患儿家长意识到实习医师查看对患儿病情的诊治及治疗确实有帮助。与家长多交流病情,从疾病发生的原因、护理、喂药方法及疾病的愈后反复讲解,使家长认识到实习医师不仅是学生,也是上级医师的助手。
1.2部分学生对儿科学习缺乏热情及主动性大多数实习医生认为儿科是哑科,临床诊断及治疗有难度。儿科属于临床科室中付出多、风险高、但收入相对要低的科室,这种环境因素导致部分学生对儿科产生了畏惧及不重视儿科实习的倾向。针对这种情况,临床带教时可以选病情较轻、活泼可爱的儿童作为实习对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和喜欢儿童,逐渐喜欢儿科,并把儿科作为将来就业的首选科室。《景岳全书·小儿则》提出:“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者之比”。说明小儿因生机蓬勃、修复能力极强,病情好转要比成人快,在临床通过辨证准确可取得立竿见影的疗效。看到病情重的患儿经过有效治疗后,在短暂的时间内病情很快恢复,让实习医师感受到作为儿科医生的成就感,并且要立志当一名好的儿科医生。
2 如何提高儿科临床实习效率
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医患关系,让患儿及其家属接受实习医师,给他们提供实践机会,这对学生在儿科实习能否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医患沟通已被看作是艺术,是医生的品德、修养、知识、技术、能力、经验等各种积累高度浓缩的结果[2]。通过临床实习不仅可以加深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巩固理论知识,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基本的临床技能。
2.1提高带教老师的业务及人文素质带教老师在给学生讲授临床知识的同时对待病人的问诊技巧及态度和方法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若要顺利开展临床实习教学,首先取得患者及家属对带教老师的临床业务及医德水平的认可。医生是医院形象主体,良好的医德医风是每位从医者的必备基础[3]。带教老师若是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家长也会积极配合临床实习工作,所以老师应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充实自己。不但要提高业务水平,而且应对医疗法规及心理学也应有深入研究,做一名让患儿家长及带教学生尊重和崇拜的医生及老师。
2.2利用多媒体及先进教学设备为临床实习预热
2.1.1入科前理论复习学生从入科开始应有循序渐进讲授理论课,其中主要讲述儿科生理特点及病理特点,如小儿“肺、脾、肾、阴不足,心、肝、阳有余”的特点,以及此理论在临床中的意义。强调四诊中应注意的问题,如望诊中面部五部望诊、察苗窍、望指纹、切诊中的小儿基本六种脉象、按囟门都是讲课中的重点。小儿体重、身高、血压计算公式及测量血压时用特殊袖带也需要反复复习并牢记在心。小儿特点是服药难、打针困难,外治法在儿科里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入科前复习小儿常用于外治法的穴位及外治用药的用法及起到的作用。小儿推拿对治疗小儿脾胃病疗效好,无副作用,所以入科前同学之间可以互相练习推拿手法。
2.1.2充分利用模拟人充分利用好先进教学设备,如我们在进行正式临床实习前在模拟人身上反复训练,如量头围、量囟门、肺部听诊等简单操作,学生操作时老师必须在一旁随时纠正操作上的不当,并且告诉学生在每一项操作中应掌握的要领及如何操作才能减少患者的痛苦,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因模拟人身体结构不同于真人,它只能让学生机械地掌握操作流程,而缺乏与患者的交流,所以操作规范化后应再去面对病人[4]。这种实习模式之所以能提高实习效率、缓解与患儿家长之间的矛盾是因为通过反复在模拟人身上训练后接触临床患儿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要领、增强自信心、减少出错。2.1.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带教老师在临诊时若遇到典型病例,经取得家长同意后,可以利用照相机、摄像机等手段收集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原始素材,制作符合临床实际情况的多媒体课件,在学生正式进入儿科门诊及病房实习前给予讲解,并且让学生反复看,这样学生遇到实际情况时并不觉得陌生,可按老师问诊及查体顺序进行查体,避免出现漏项、错误。
2.1.4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实习医师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先从简单项目入手积极开展实践工作,从测体温、称体重、量头围、量囟门、量血压、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开始进行。病历书写也是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临床医生对诊疗工作的一份全面记录和总结[3]。所以带教老师在学生书写病历之前要强调写好病历的重要性,并且详细讲述写病历的要点及注意问题。
3 结语
面对中医儿科临床实习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对所在教学管理部门、实习科室、带教老师应进行严格的三级管理制度,调动广大教师及学生的积极性,结合儿科患儿的特点做好医患两方面的工作。学生应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为主角,更加积极主动投入临床工作中,认真履行作为医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体会作为医生的快乐。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不断提出新的教学改革方案,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中医儿科人才。
参考文献
[1]邓芳,鹿玲.复杂医疗形势下如何做好儿科实习医师的带教工作[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1062-1063.
[2]阚延静.关于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探讨[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12):26.
[3]谢丽莉,金华.医德医风漫谈[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1): 51.
[4]唐维兵,楼跃.模拟人在儿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2,12(9):343-344.
[5]黎凯燕,黎世明.中医儿科临床带教的管理与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5): 341-342.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Pediatric Clinical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 Xiangyu, HAN Aiping
(Department of Practices,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chun 130000, China)
Abstract:In the current complex medical conditions, how to cultivate excellent pediatric clinical practice of TCM doctors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front of teaching the teacher. In the process of clinical practice, children are a special crowd, where exist many problems of incoordination and interference from parents. At present, pediatrician is rare in our country. So as to cultivate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teaching of pediatricians, we should put forward continuously in the clinical teaching work of the new teaching reform, and effort to cultivate qualified TCM pediatrics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Keywords:pediatr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eaching method; clinical practice
收稿日期:(本文编辑:杨杰本文校对:原晓风2016-01-08)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6.08.017
文章编号:1672-2779(2016)-08-00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