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校企一体化”的思考

2016-02-15权盼盼曹振新

职教通讯 2016年7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

权盼盼,曹振新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校企一体化”的思考

权盼盼,曹振新

摘要:耗散结构理论是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基于耗散结构的自组织理论,通过校企一体化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探究系统开放程度、平衡状态、各个组分的非线性关系及涨落条件,从而促使校企一体化系统实现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

关键词:校企一体化;影响因素;转化路径;耗散结构理论

“自组织”系统的演化,在一般意义上要优于“他组织”系统的演化。校企一体化是职业教育的存在方式,这种方式不是外源性的,而是内生性的,该系统内各要素在外力及内部发展动力的作用下,在利益驱使下自由组合而成的,这种组合不是盲目而随意的拼凑和线性的加合,真正的校企一体化的实现不是由人为构建的,它的生成与发展应是自组织的。校企一体化内部各个要素可以在局部有某种不规则的独立运动,但在要素之间却存在着因一定的关联而形成的协同运动,正是这些为着系统总目标而进行的协同运动贡献的总和,使系统在整体上能够呈现出各个要素所不具有的新的功能。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整体性悖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耗散结构理论是一种关于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校企一体化的内外部影响因素,构建一种校企一体化的自组织系统,可促使这一自组织系统实现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从而破解校企合作的难题,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耗散结构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一)耗散结构的定义

“耗散”一词起源于拉丁文,原意为消散,在这里强调与外界有能量和物质交流这一特性。一个包含着多种要素和多种层次的开放系统,其演化到达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时,一旦系统的某个参量变化到一定的阈值,通过涨落,系统变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这时系统就有原来无序的状态变成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新的状态。其有序状态需要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或信息交换才能维持。获得新的有序结构的系统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在相当时期内不至于因外界的微小扰动而消失。这种在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就叫做耗散结构。[1]

(二)耗散结构的基本特征

1969年,比利时物理化学家普里戈金在《结构、耗散和生命》一文中提出,一个系统由混沌向有序转化形成耗散结构,至少需要以下4个条件:必须是开放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涨落导致有序。

1.开放性。系统首先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动态开放是系统整体存在和继续存在的条件,即系统与环境相互关系、相互开放、相互交换的条件。

2.非平衡性。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所有力量的总和为零,生命远离平衡就充满了张力。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没有绝对静止的运动,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所以,系统内的平衡状态皆是相对的,非平衡态才是绝对的,平衡态只是非平衡态的一种相对稳定态。而理想中的线性系统,只可能是处于稳定状态和不稳定状态其中的一种状态,二者不能同时存在。

3.非线性。非线性是和线性相对的一个概念。在自然环境下,系统自组织往往是由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决定的,而线性的相互作用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普里戈金指出:“对于形成耗散结构必须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在系统的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存在着一种非线性的机制”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使各个要素(子系统)之间产生协同作用和相干效应,使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

4.涨落性。在自组织理论中,涨落就是系统由环境干扰或是某一行为(系统内部不规则运动等)相对于系统特定状态平均值的偏离,它是实际存在的一切系统的固有特征。对于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态系统,随机的小涨落有可能迅速放大,使系统由不稳定状态跃迁到一个新的有序状态,从而形成耗散结构。系统通过涨落能达到有序,即通过涨落能形成新的结构。

二、校企一体化自组织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

校企一体化作为职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新的生境,它的出现使原先互不相干或相关程度不高的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要素间产生了意义的联系。在一个充分自组织的校企一体化系统中,每个成员的身份地位平等,交往自由,并尊重个体间的差异性,有差异才会有思想的激荡,才会推动共同体发展。换句话说,校企一体化的发展是学校和企业间在交往交流过程中,凭借着不断磨合产生的默契,彼此合作从而走向共同体的自组织过程,它的发展是内部各要素间的自组织,而非是需要通过外部干预的他组织。但鉴于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各种环境和条件都不成熟,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不能到达那个高度,想要无所作为地就能自觉生成和发展校企共同体是难以实现的。

(一)“校企一体化”系统的生态环境分析

1.“一体化”系统的内环境。内因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对校企一体化系统的内部环境进行分析,有利于把握其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内部环境由学校教育环境和企业生产环境构成,学校和企业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和运行机制。“一体化”内部产生的正熵主要来自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沟通不力、管理混乱等造成的组织内耗,所以,要减少系统内部的熵增、提高合作的有序度,必然要求能够合理有效地组合和利用系统内部的资源与能力。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需要从传统的“校企共建”走向“校企融合”模式,并达到三个目标:(1)管理一体化,建立统一的教学和生产组织机构,实现企业在合作办学中的主导地位;(2)功能一体化,将双方合作产物建设为将教学和生产融为一体的实体机构;(3)方式一体化,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双方的优势,构建新型技术型人才培养方式。[2]

2.“一体化”系统的外环境。系统是一种趋于稳定的倾向,然而环境的开放,各种非线性因素的作用,决定系统不能停留于一个安稳的状态,个体会对自身的要素和外环境中的资源加以创造性的自组织。在现实研究中,“任何系统只有把自己保持在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状态下,才能具有保持自身动态稳定性的能力”。[3]当然,校企一体化主体的认识活动不是简单地、零散地、被动地接受和记录外部刺激的过程,而是一个有选择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高效运行、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有效干预,搞好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同样也需要政府强力主导。在校企一体化过程中,政府作为外环境最重要的负熵流之一,其作用是提供丰富的资源,作为手段,其作用就是催化。

(二)校企一体化组分的异质性分析

“系统”这个词在希腊语中即为部分组成整体的意思,在拉丁语表示群体、集合等的抽象名词。撇开各种具体系统的形态和性质,可以发现一个系统必须具备这样一些条件和性质:(1)要有两个以上的要素(组分),表现出多元性或多组分性,单个要素不能构成系统;(2)各要素之间具有某种关联,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作用,表现出相关性和整体性;(3)系统赖以存在的环境,表现出开放性。由此我们可知,多组分是系统存在的前提和物质基础,多个组分相互关联才能形成系统,系统作为一个统一体与其他事物发生关系,它对外环境体现为“一”。校企一体化正是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企业和学校是校企一体化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校企一体化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受到初始条件的限制,企业和学校作为不同利益相关者,是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个体。在自组织理论中,这种所谓的差异(即涨落)的出现,会使共同体由原来的平衡态转向不平衡态,最终趋于暂时的新平衡,即达到一个更高的共识。因而差异是校企一体化自组织发生发展的促进因素,但差异即异质性资源的积累也是有一个度的,适度的异质元素可以促进校企共同体的自组织。但是双方的差异过大也将导致合作中“一边冷,一边热”、“两张皮”的尴尬局面,这样的状态长久以往就会使得校企一体化发展受到阻塞而停滞不前。

三、校企一体化系统由“无序到有序”的转化路径

校企一体化是一个复杂开放的自组织系统,这个系统有多个相互关联的组分,体现了系统的多元性和层次性。校企一体化系统只有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同时向系统内部输入负熵流,才能使校企一体化改变“混沌”的状态,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演变。

(一)引入负熵流,增加开放性

校企一体化主体的认识活动不是简单地、零散地、被动地接受和记录外部刺激的过程,而是一个有选择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在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形成合理有效的对话机制。校企一体化是企业和学校“联姻”的过程,政府可以扮演“媒婆”的角色,政府行为在校企合作中作用重大。在校企一体化合作的进程中,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追求的目标存在着矛盾或者不一致,因此需要政府出面充当推动、沟通、协调等角色。

(二)构建合作竞争机制,远离平衡态

普里戈金说:“物质在平衡态是迟钝的。离平衡态越远,物质就越有智慧。”[4]校企一体化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由许多平行发生作用的“作用者”组成。每个作用者都会发现自己处于一个由自己和其他作用者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系统环境中,每个作用者不断在根据其他作用者的动向采取行动和改变行动。校企一体化主体间需要建立合作机制,职业院校只有对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才会反过来滋养它。如果学校和企业不能团结协作,这两种异质性资源在系统内部不能合理地整合和适应,而是互相扯皮,即使有政府、科研机构等负熵流的介入,也不可能消化吸收,形成有序结构。

(三)形成各方利益交汇点,促成非线性局面

校企一体化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只有当这些相互作用产生协同效应,才能推动校企合作向有序化发展。合作行为的产生是利益驱动的结果,合作方利益结合点越多,重叠程度越高,合作关系就越趋于稳固。[5]学校和企业是两个追求不同效益的实体,学校追求的是办学的社会效益,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合作的目标是共同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实用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的前提是“双赢”,只有“双赢”才能实现合作的真正目的,才能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市场需求及其蕴藏的经济利益的大小、方向决定了合作动力的强度和方向,可能获得的经济利益越大,对校企共同体的形成、稳定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也越大。[6]

(四)尊重差异性,实现涨落导致有序

处在一个混沌序中,需要一个微小的扰动以造成涨落,“扰动引起涨落”,使系统脱离平衡态,产生向着有序的进化。在校企一体化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学校和企业互为存在的条件。校企一体化过程中并不能混淆或抹去他们各自的边界,在尊重其独立自主的发展机制和利益诉求的同时相互渗透、互相补充,相互适应,适应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群体在其环境中的一个成熟过程。

校企一体化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依据耗散结构理论所构建的校企一体化自组织系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破解校企合作难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冯国瑞.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18-119.

[2]王佞.校企一体化办学: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J].经营管理者,2013(9):253.

[3]魏宏森.复杂性系统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探索[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372.

[4]弗里德里希·克拉默.混沌与秩序:生物系统的复杂结构[M].柯志阳,吴彤,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135.

[5]何万一.高职校企一体化办学的产生条件与运行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13(29):68-71.

[6]叶鉴铭,梁宁森.高职“校企一体化”动力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09(19):16-21.

[责任编辑金莲顺]

作者简介:权盼盼,女,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曹振新,男,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07-0074-03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