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素养结构模型的思考

2016-02-15王志军

职教通讯 2016年25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发展

王志军

教师素养结构模型的思考

王志军

教师素养是保证国家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时代在发展,对教师的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尝试通过重新定义教师素养的概念,为教师素养模型的建构提供更明确的方向,并具体勾勒教师素养结构模型,以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中小学教师;素养;结构模型;关系;交叉重合

中小学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人的一生的发展,乃至影响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因此,办好基础教育,成了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其关键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自教育事业兴起以来,人们对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从未停止过讨论,建设符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始终是各国教育事业改革的必然举措。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时代对中小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小学教师过去所具备的素质已然不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的现状迫切要求中小学教师继往开来,顺应时代的发展,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由此,教师应该提高哪些方面的素质,也就成了中小学教师追问的一个话题。本文尝试通过建立“三维一体”的素养结构模型来回答这一问题。

一、教师素养的概念

中小学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线工作者,他们的素养也就是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对于教师素养的确切定义,众多学者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教育大辞典》把教师素养的定义为:“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应具备的心理和行为品质的基本条件”。[1]此外,也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素质是指教师在从职业向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形成和不断增长起来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出色完成的知识、技能、品德、观念、行为和个性等方面的综合特征”[2]“教师专业素质是指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并在长期的教师实践中逐渐发展而成的具有专门性、指向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素质”[3],这些概念都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教师地位的特殊性和专业性,但含义和层次未免比较单一,不能体现出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活跃性进而体现出教师素养的高规格要求。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已经超越了以前的认识,对教育理解的深度和广度都进一步深化,由此带来对教师和学生的理解也应发生改变。教师不再是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应该是促人健康成长的“灵魂工程师”,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潜在发展主体,而不是只会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不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权威,而是互为教师,教师可能是学生,学生也可能是老师,总之,教师所应具备的素养绝不仅仅是能完成教学任务那么简单,他具有多重的角色。我们认为,教师素养是教师能正确处理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以及正确认识自己、超越自我的品质。通过明晰教师素养的概念,有利于清晰准确地塑造教师素养的目标,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

二、教师素养结构探析

对教师素养的探究,国内外众多学者都有过论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教师素养包括三个维度。

(一)生存发展维度

生存发展能力是个人作为一名社会个体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要在社会上生存下去而且使个人发展越来越好,就必须具备生存发展的素质。教师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因为其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生存发展的素质,主要包括身心健康、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和主动实践四个方面的素质。

1.身心健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身心不健康就不能成为一名教师。身心健康包括两方面:(1)身体健康。每当新教师入职时都要进行严格的全面体检,体检不合格者被禁止录用,这是因为:一方面,教师经常与学生与同事联系密切,教师的身体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周围其他人的状况,进而可能影响到全校师生的健康状况;另一方面,教师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要应付学校的各种检查和考核以及与家长联络,众多的事情给了教师巨大的负担和压力,如果教师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就很容易被压力击垮,累倒甚至病倒,正常的教学秩序就无法维持。(2)心理健康。心理的外在表现是语言和行为,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不会有正确的语言和良好的行为,学生若长期受不良行为的影响和不正当言论的引导,就不可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保持健康的心理,严重者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身心健康还包括保持身心健康的意识,表现为平时注重锻炼身体,劳逸结合,拒绝不良行为习惯。

2.自我管理能力是指教师能坚守岗位,保持教师的尊严,抵制外界诱惑的能力。教师是一个神圣和高尚的职业,它不求功名和利禄,只求学生能茁壮成长,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输送有用之才,名和利不能体现它的价值,学生的辉煌和国家的昌盛才是他们的骄傲。如果教师不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名和利诱惑面前就会低下高贵的头,渐渐偏离育人价值观的轨道,最终丧失高尚的灵魂。如有些老师占着学校的编制却请代课老师替自己上课,自己在外面搞副业。

3.自主学习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渠道,它体现在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表现在,教师能够根据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发展的需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通过学习行为来提高自己。随着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和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教师如果没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不通过自主学习来更新自己的知识就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注定会被社会淘汰。教师要想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得通过课外的自主学习来扩充自己的知识量。但光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并不能增加教师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学习,怎样获取学习的信息资源。信息化社会让知识不再是学校的专利,它可通过网络渠道传遍世界各地,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懂得操作电脑和各种电子信息设备,通过多元的途径来获取学习的资源。

4.主动实践是让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必备素质,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反思,再不断实践,再反思的循环反复的过程,实践让教师的理论知识得到了检验和强化,同时,能让教师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经过总结反思后在下一轮的实践中就能得到改进,如此不断的循环,教师的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二)智能结构维度

智能是指教师教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它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要求掌握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以及能够把知识传输给学生的能力,而是要求教师能够在掌握学科和教育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多门学科的知识,会融会贯通,并且,具备能把知识活化,把学习主体激活,把课堂教学艺术化的能力。

1.所教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这是教师作为专门职业人员的基础条件,是区别于其他职位人员的显著标志。时代的发展已经不满足教师只是做到了“专”的程度,而应该做到“精”、“尖”的境界。一方面,教师要在掌握学科基础性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要做到深入了解该学科的历史发展过程,能够把握该学科的动态发展趋势,并能了解该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以及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价值,只有这样,他才能激发学生对该学科探索的好奇心,才能唤起学生内心对该学科的热爱。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全面把握学科内各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要做到各知识能熟练运用,各知识体系之间的运用能灵活多变,融会贯通,这样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就不会只传授单一的方法。通过多元的方法交叉运用,能充分把该学科的生命力和活力展现出来,让学生体味到其独有的魅力和乐趣。

2.教育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是让教师认识教学规律和教学主体,理解教学活动的本质内涵的指南针,只有掌握了教学的方法和规律,教师的教学活动才有据可依,有序可循,才能收到积极的效果。由此,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要养成每天记教学日志的好习惯,通过自己的研究和观察形成理论的总结,再把理论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去检验,如此循环反复,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这些工作都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自己多花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别人无法代替。教师掌握了教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的教学,使教学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更好地结合起来,在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学科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与教育的知识和能力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教师个体之中,它们是经常融合在一起的,这就形成了学科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它解决的是教师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如何能让课堂氛围活跃以及教学目标如何全面达成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掌握相关的教学模式,清楚知道各种教学模式的利与弊以及个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博取众模式之长来安排自己的教学。另外,教师还要掌握教学的艺术,比如提问的艺术、表扬的技巧和肢体语言的运用等,具备这些艺术能让教师的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学习更有积极性。再者,如何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性事件,以及怎样整合教学所需的资源和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等也是掌握学科教育技能的重要内容,这直接关系到课堂能否顺利进行,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否全面、客观。总之,学科教育的知识和能力是催生优质课堂的兴奋剂。

4.普通文化知识。包括自然、科技、哲学、信息、审美等方面的知识,它是让教师的课堂内容变得丰富多彩的必要元素。普通文化知识更多是凸显教学工作的“人文性”特征,学习普通文化知识可以内化成教师的人格特质,因此掌握普通文化知识的对少能反映教师文化修养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和精神追求。信息和知识的更新加快,要求教师不再局限于某一方面的知识,而是要求全方位的掌握立体的知识,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对多方面知识的需求和好奇心。另外,教师拥有丰富的普通文化知识,能让教师在学生和家长面前树立知识“渊博”的形象,增强教师在学生和家长面前的地位,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教师辅助自己理解教育学科知识,增强理解能力。

(三)社会交往维度

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其职业与社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扮演好教师在社会中的角色,促进个人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是论述教师素养必须考虑的方向。我们认为,教师素养在社会交往的角度主要包括沟通与合作、社会担当、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和教育情怀五个方面。

1.沟通与合作是新时代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能力。新课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2]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教学就是与学生沟通与合作。此外,教师的专业发展也离不开同事、家人、社区工作人员等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因此,教师必须学会如何与他们交往,如何获取他们的信任,进而在某些方面开展有效的合作。教师只有学会沟通、学会合作,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才能尽可能多地获取学习的资源,扩展学习的途径,实现自己的成长。

2.社会担当是教师教育工作的本质体现,教师育人就是要让学生长大后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担当,首先必须自己敢于担当,这要求教师一切要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条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时刻想着自己的行为不当就可能存在逃避责任的嫌疑,因此,教师在工作中要善于检讨,善于从自己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给学生树立一个敢于担当的积极的形象。

3.国家认同是指教师对国家所倡导各项规章制度、政策法规、价值理念的认同和遵循,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守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能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不与国家信念背道而驰,搞破坏社会团结,毒害人心的事情,比如参与、煽动反党反政府的活动,搞黄、赌、毒活动等;(2)遵循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言行举止符合教学规范,符合教师礼仪,比如上课不迟到、不早退,批改作业认真仔细等;(3)作风正派,不搞不正之风,不搞小团伙、小集团;以身作则,注重身教,成为学生的表率,自觉维护自身的良好形象。

4.国际理解指教师能把“博爱”的胸怀扩展到全球的的每个角落,关爱到每一个需要接受教育的人,把教书育人,启迪人的心智看作是一项人类共同的事业,并能为这份共同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不管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人,只要他们需要就愿意对他们施予援手,比如能加入国际公益组织,与他们一道去支援各国的贫困人口和难民群体。

5.教育情怀是指教师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能把教育当作自己终身追求的事业,把教学当作一种享受。(1)教师要能够从心里接纳和肯定自己的职业,认识到自己为祖国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和价值,并有甘当人梯的坚定信念,在工作上不心猿意马,不得过且过混沌度日。(2)教师有“博爱”之心,爱一切人,包括自己的亲朋好友、同事还有学生。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在教师眼里他们都是自己的孩子,都有被爱的权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就像春天的甘霖洒进禾田,能滋润到每一棵禾苗。

三、交叉重合:教师素养各维度的关系

教师素养各维度存在于教师个体中,它们并不是相互孤立,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共同构成教师素养结构。各维度的交叉碰撞,又对教师的素养产生了新的要求,生存发展维和社会交往维相互交叉重合要求教师要端正为人处世的态度,社会交往维和智能结构维相互交叉重合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智能结构维与生存发展维交叉重叠要求教师要具备探索创新的精神。

处世态度是教师获得幸福感的重要方式,只有端正态度,教师对待工作才不会应付了事,才能把教育之路越铺越长。这要求教师在对待他人时能谦逊有礼、和蔼可亲、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不争强好胜与同事勾心斗角,也不与领导唱反调,总之,能与他人愉快相处,为学生树立好榜样,把爱的种子播种到每一个人的心田。在对待工作时,教师能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怨天尤人,投机取巧,钻规章制度的空子。当自身利益与他人或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教师要能够舍己为人,舍小家为大家。职业道德是教师“为人师表”的基本规范。它体现在教师能够以学生发展为工作的重心,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自觉维护学校利益,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能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坚持廉洁从教,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比如收取家长红包、在校外做有偿家教等。探索创新是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缺乏创新精神,就难以在国际社会中保持地位,就会没有话语权。这要求当代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去更新自己的知识理念,把新的知识、概念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具有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同时,要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当然,教师要做到这一切需要以纯洁的动机做引领,也就是说教师素养的核心是纯洁的动机,没有纯洁的动机,教师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就会偏失发展的方向。这个动机就是,以学生发展为目的,不断追求、超越自我。

[1]顾明远,等.教育大辞典(卷2)[M].上海: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16.

[2]孟万金.教师的专业素质及其立体架构:校长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4(6):57-62.

[3]李建辉,王晶晶.教师专业素质结构探析[J].当代教师教育,2010(1):11-14.

[责任编辑 金莲顺]

王志军,男,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基本理论。

G720

A

1674-7747(2016)25-0069-04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发展
【学科新书导览】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超学科”来啦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