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三位一体”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2016-02-15熊威

职教通讯 2016年25期
关键词:质量标准三位一体评估

熊威

高职院校“三位一体”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熊威

专业质量保障体系是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增强办学能力的重要保障制度之一。国内外的教育质量保障实践证明,建立科学的专业质量保障体系是提升高职专业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为此,可以构建由专业质量标准系统、专业质量评估系统和专业质量文化系统组成的高职院校专业质量保障体系。

高职院校;专业质量;质量保障;专业评估;质量文化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的核心工作,它的质量决定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涉及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管理、课程与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条件、工作绩效等核心要素,每一个要素都能影响到专业建设质量的高低。因此,保证高职专业质量,实质上就是要保证所有核心要素的质量。美国专业认证制度的成功经验和国内建筑类专业评估的实践经验都证明了建立系统化的高职专业质量保障体系是保证所有专业核心要素质量的必由之路。高职专业质量保障体系是借鉴、运用企业质量管理理论和技术构建的高职院校内部自我控制、自我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它由专业质量标准系统、专业评估系统和专业质量文化系统等三部分构成。专业质量标准系统是专业建设的指南,为专业建设提供“建设方向与依据”;专业质量评估系统是专业建设的诊断机制,帮助专业建设者明晰优势与特色,发现问题与不足,并不断改进以提高质量;专业质量文化系统是专业质量的“动力机器”,为专业建设提供内生动力。这三大系统相辅相成,协同保障高职专业质量的提升。

一、高职院校专业质量标准系统的构建

专业质量标准是为保证专业建设的质量,对专业建设的过程提出的规范性意见、对结果提出的目标性要求。[1]高职院校专业质量标准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之中,它是衡量高职专业建设质量和水平的依据,为专业诊断与改进、重点专业评审、绩效考核提供判断的“尺度”;作为高职专业建设的指南,它告诉高职专业建设者“建什么”“怎么建”“建到何种程度”,为高职专业建设指明方向、提供规范,确保专业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高职专业质量标准由六个一级指标组成,分别为专业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条件建设、课程与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建设绩效。

(一)专业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条件建设的质量标准

专业建设的管理要素包括专业设置与调整、专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与评审、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机制,其质量标准可以界定为:(1)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设置符合区域产业结构和发展需求;(2)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中长期专业发展规划,且将发展任务融入到年度工作计划中;(3)每年的工作有计划与总结,并建立对其进行诊断与改进的机制;(4)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准确,课程体系结构合理,课程之间有序衔接、相互支持,并注重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培养;(4)建立了运行顺畅的校企合作机制,行业企业深入参与专业建设过程。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包括队伍的素质与结构,其质量标准可以界定为:(1)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持续优化;(2)专任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不断提升;(3)建立并落实教师专业化发展机制;(4)专任教师具有较高的工程实践能力,每年承担一定数量的技术服务项目。实践条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学术性教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它的质量标准可以界定为:(1)校内实训基地设施设备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2)校内实训基地管理规范,融入了行业企业的文化;(3)具有充足的校外实训基地;(4)校外实训基地的依托企业管理严谨、流程规范;(5)校外实训基地的指导教师、企业师傅权责利明确并有效落实。

(二)课程与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专业建设绩效的质量标准

课程与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是落实教学计划的载体,它的核心要素包括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学业评价。课程与教学的质量标准可以界定为:(1)课程定位准确、目标合理、进程有序;(2)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体现了职业标准的要求,且符合时代要求和知识发展规律;(3)教学方法符合课程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且遵循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理念;(4)学业评价符合课程规律、学习规律,能有效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科研与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根据科研工作与社会服务工作的要素,可以将科研与社会服务的质量标准界定为:(1)每名专任教师每年承担1项以上科研项目(含纵向与横向),每年在公开期刊上发表1篇以上学术论文;(2)建有1个以上科研团队和科研平台;(3)科研与社会服务制度健全并运转有效。建设绩效是专业建设活动的效益,是整个专业建设的最终结果,也是衡量专业建设投入产出比的依据。专业建设绩效主要通过学生满意度、教师发展结果、学生发展结果、用人单位满意度和质量工程来体现,它的质量标准可以界定为:(1)学生对教师教学、学生管理、学习条件、就业、职业发展都感到满意;(2)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得到提升;(3)学生学习态度改进,掌握了相应知识和技能,综合素质得到提升;(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感到满意;(5)取得一定专业建设成果,包括各级各类品牌专业、精品教材、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资源库等显性成果。

二、高职院校专业评估系统的构建

专业评估是以专业为对象,依据一定的评估理论与技术,参照一定评估标准,对专业建设过程及绩效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按照评估主体来分,专业评估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外部专业评估是依据国家教育目标确定的高教评估目的,对被评价对象按照拟定的专业评估内容和指标体系标准,采取既定的程序方法进行对照测量,并对评价结果甲乙分析利用,作出综合价值判断用以改进专业办学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2]内部专业评估是高等学校自身依据设定的标准对校内某一专业的建设过程和绩效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是高职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是保障专业质量的重要手段,它具有三大功能:(1)诊断作用。一方面,为学校管理部门制订政策和学校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有助于被评专业找准自身定位,发现发展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进,以不断提高专业质量。(2)促进作用。主要帮助被评专业明确优势与不足,改进工作,争创特色,提高专业质量。(3)导向作用。主要引导被评专业按照评估标准有的放矢地进行专业建设,减少高职专业建设的盲目性和零散性。

要想有效地开展高职专业评估活动,必须制订一个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案。所谓评估方案是评估活动的先行组织者,它是依据一定的评估目的,根据教育活动和评估活动的一般规律,对评估的内容、范围、方法、手段和程序等方面加以规范的基本文件。[3]评估方案一般包括评估项目、评估标准、评估方法、评估主体和评估结果。评估项目是评估前拟定的指标要素系统,包括专业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条件建设、课程与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建设绩效等六个一级指标。评估标准是各个评估指标的价值标准,是对专业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的尺度。评估项目是评估标准的方向,评估标准是评估项目的内涵及诊断依据,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高职专业质量标准系统。

(一)高职专业评估的主体

评估主体是评估活动的实施者,是决定评估目标是否实现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高职院校专业评估作为一种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一样,都具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色彩。比较切实可行的评估实施机制应该是校长办公会决策、教学指导委员会论证、评估办公室组织、专家组和二级学院实施。在这个实施机制中,校长办公会的主要职责如下:决定专业评估的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提供专业评估所需资金、政策和制度保障;审定专业评估制度、标准及实施方案;决定专业评估专家组成员;决定专业评估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听取评估办公室关于专业评估过程及结果的汇报,并做出最终决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发挥咨询、论证作用,其职责为:论证专业评估的标准及实施方案;论证被评专业提供的自评报告和专家组提供的评估报告书;协调专业评估过程中出现的争议问题。评估办公室是专业评估的实际操作者,主要发挥组织、协调、管理、归档等作用,其职责如下:全程管理专业评估过程,负责专家组的遴选、评估活动的实施以及评估资料的搜集与归档;向校长办公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汇报专业评估进程及结果;协调各职能部门参与专业评估;牵头建立并监管专业评估网络平台;组织专家组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评估方案进行评估。专家组作为专业评估的“权威力量”,主要发挥诊断、建议的作用,其职责为:在深入分析专业评估网络平台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深度访谈、实地考察、现场观摩等途径,诊断出专业建设中的优势与不足,会同被评专业探求问题的根源,提供解决的思路与建议;评估被评专业提供的自评报告。

(二)高职专业评估的方法与程序

评估方法是指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方法、数据处理的方法以及综合价值判断的方法等,它是影响专业评估信度和效度的主要因素之一。高职专业评估分为网络评估与现场评估、过程评估与绩效评估,每一种评估都有具体的操作方法。现场评估主要通过专家组来实施,专家组进驻二级学院后,按照程序进行深度访谈、听课评教、观摩实验实训室、专业剖析、查阅资料、听取汇报,然后结合网络数据平台中的数据分析结果,形成专业评估意见书。网络评估是信息科学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一种评估模式。在专业评估网络平台里,集成了被评专业的所有数据,且这些数据都在不断更新,评估专家组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在线诊断被评专业的发展现状,被评专业可以根据专家组的分析意见及时进行整改。这种在线评估的模式带来了便捷和高效,使得高职专业评估不再局限于固定时间和固定场所,实现了定期评估与随机评估的有机融合。过程评估主要是根据每个指标的时间特征,采取半年度评估、年度评估以及多年度评估等评估方式。绩效评估作为一种以量化为主的评估方法,主要围绕专业评估中的建设绩效指标展开,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数据分析等方式对整个专业的建设绩效进行评价。

高职专业评估的流程与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类似,都需要经过七个阶段:(1)申请阶段。被评专业向评估办公室提交书面申请报告,经校长办公会审定后进入下一阶段。(2)自评阶段,被评专业进行自我评估,形成自评报告,专家组在审阅自评报告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要求被评专业进行修改与补充。(3)公示阶段。被评专业的自评报告完善后要在网上公示,接受同行评议和社会监督。(4)现场评估阶段。专家组根据事先制订的评估方案深入到被评专业的教学、科研、管理一线,充分掌握专业发展现状,结合网络平台数据分析结果及自评报告,对被评专业进行全面诊断,指出优势与特色、问题与不足,并形成专业评估意见书提交给教学指导委员会。(5)审定阶段。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评估意见书进行论证后提交校长办公会决策,校长办公会依据评估办公室提供的被评专业评估工作报告和专家组提交的评估意见书,对被评专业作出最终的评估结论,并将结论反馈给被评专业。(6)整改提升阶段。被评专业依据学校下达的评估意见书,逐条进行整改,通过制订、实施整改方案,巩固优势,改进不足,争创特色。(7)复审阶段。专家组对被评专业落实整改意见书的情况进行复审,评估办公室对落实到位的专业进行嘉奖,对没有落实到位的专业进行督促。

三、高职院校专业质量文化系统的构建

质量文化是指一个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质量意识、质量观念、质量价值观、质量规范和质量行为等因素的总和。专业质量文化则是一个专业的全体成员在长期的专业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专业特色的质量意识、质量观念、质量价值观、质量规范和质量行为等软性资源的总和。专业质量文化是高职专业质量保障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专业建设活动的内生动力。“一个真正有效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必须从质量文化做起,技术也好,标准也好,制度也好,只有在好的质量文化中,才可能是有效的;只有从观念入手,通过思想与态度的转变,最终形成把质量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文化,质量管理才能帮助一所大学成为卓越的大学。”[4]优秀的专业质量文化不会自发或盲目的形成,它需要优秀的专业质量观为其提供思想和观念引导,需要共同的质量愿景为其提供目标和方向,也需要优秀的质量行为为其提供建设动力,需要完善的质量制度为其提供基本保障,更需要积极向上的质量氛围为其提供环境支持。

(一)塑造共同质量愿景,激励专业成员追求质量

共同愿景是专业成员发自内心的共同希望,它所体现的是专业发展的目标、策略和使命,对于专业建设具有引导、激励价值。彼得·圣吉说:“当一群人执著于一种心中的愿景时,便会产生一种力量,做出许多原本做不到的事情。”“共同愿景是一个方向舵,能够遭遇混乱或阻力时,继续循正确的路径前进。”[5]由于共同质量愿景被全体专业成员所认同和接受,因而能够把大家的心凝聚到一起,激励专业成员勇于追求工作质量。共同质量愿景不是画饼充饥,它必须有坚实的基础,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二级学院和专业教研室在塑造专业质量愿景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共同质量愿景应符合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能脱离实际,同时也要超出现状,具有一定的远见;(2)共同质量愿景要经过充分论证,不成熟或不科学的愿景不能作为专业的共同质量愿景;(3)共同质量愿景不能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应弥散到专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等工作之中,应落实到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中。

(二)健全专业质量制度,保障专业质量文化的生成

制度是组织运行的基本保障,也是组织质量文化的载体。任何缺乏制度的组织,其运行必然选入无序和混乱。专业质量制度为专业建设质量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它是专业质量文化生成的根基。因此,在推进专业质量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当其冲地是要建立科学、系统的专业质量制度体系。首先,要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ISO9000质量管理思想的指导下,以专业发展规律和质量建设规律为依据,结合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建立专业质量标准,并将标准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教学文件之中,明确专业建设的要素、标准,使全体专业成员的工作有方向可循、有据可考。其次,要借鉴成功的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经验,建立内部专业自评制度,定期对专业建设过程进行诊断,随时通过网络平台监控专业建设质量,一旦发现问题,立即整改,促进专业建设形成“即知即改、边知边改”的机制。最后,要结合学校和二级学院的奖励制度,建立先进的专业建设奖惩制度,通过奖励高质量的专业行为、惩罚低水平、低标准的专业行为,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育健康向上的质量情感。

(三)开展专业质量文化教育,营造浓郁的质量氛围

任何先进质量文化的形成都离不开组织成员对质量的认知和理解,优秀专业质量文化的形成同样需要专业教师、管理人员深入理解、认同专业质量价值观。开展系统化的质量文化教育是提升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质量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质量文化培育过程中,人的因素起决定作用。因此,应该对教职员工进行深入、广泛的质量道德、质量意识、质量规章制度、质量管理知识以及与质量有关的教育理论、质量责任、质量技能等教育,使全体教职员工形成自觉提高质量的行为。[6](1)加大专业质量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网络、微信、微博、橱窗、校园广播、质量文化手册等平台宣传本专业的质量方针,使之逐步内化为专业教师的质量行为准则;(2)开展品牌化的专业质量文化活动,通过“质量文化月”“我为专业质量献良策”“专业质量伴我行”等定期活动,引导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参与专业质量文化建设;(3)定期组织开展教学能手、科研标兵、先进教师等质量表彰活动,激励教师参与专业质量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对本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将专业质量意识、质量规范、质量价值观、质量标准等质量管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他们,引导其认识、理解甚至认同专业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宣传、组织活动、培训等途径,使本专业教师从“达标”的质量观向“追求更高质量”的质量观转变,营造一种“人人关心质量、人人追求质量”的良好氛围。

[1]陈寿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内容与方法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11):10-13..

[2]张志英.高等教育专业评估理论及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41.

[3]陈玉琨.教育评估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1.

[4]王建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新趋势及我国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8(8):21-25.

[5]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郭进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238.

[6]唐大光.高校质量文化及其培育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5):23-27.

[责任编辑 金莲顺]

熊威,男,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教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G718

A

1674-7747(2016)25-0051-04

猜你喜欢

质量标准三位一体评估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功劳木质量标准的改进
石见穿质量标准的研究
抗骨增生丸质量标准的改进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评估依据
消肿止痛膏质量标准研究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