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与农业现代化劳动力需求的非均衡性分析

2016-02-15温菊萍

职教通讯 2016年25期
关键词:江苏农民职业

温菊萍

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与农业现代化劳动力需求的非均衡性分析

温菊萍

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依靠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对江苏职业农民调研和实证分析表明,现阶段江苏职业农民呈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技术需求单一等特征,而农业现代化需要生产型、服务型、经营型人才以及适应现代经济的农业新型人才。探寻职业农民供给与农业现代化对劳动力需求非均衡特征,进而提出相应的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职业农民的变革举措。

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劳动力需求;非均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得到飞速提升,当前已进入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阶段。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涵盖农业产业现代化、职业农民现代化、农村社会现代化三个方面。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农业发展需壮大多元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在江苏省2016年一号文件中,三农问题依旧是关注的重点,且从2016年开始,将实施新型职业农民整省推进培育工程。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出路依靠科技支撑,关键在人才培养,最基础的就是要培育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较高、获得社会认同与尊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具备经营能力的职业农民。

一、江苏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供给现状分析

职业农民是一种新兴职业群体,是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与社会学意义上的传统农民相比,伴随着市场化和现代化发展出现的职业农民在素质条件、流动程度、经营方式和规模化经营程度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时代的进步需要以农业生产作为专门职业的职业农民。江苏是农业大省,虽然耕地面种仅占全国的3.91%,但有限的耕地粮食产量排全国前列。江苏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转型阶段,农民的职业化、知识化、技能化是重要特征。2010年以来,江苏针对农民素质较低的现状,实施了大量职业农民的培训,2013年又在此基础上增设农业专项技术培训,2014年江苏省对市县转移支付农业实用技术和农民创新培训达1.18亿元,参与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约10万人,创业培训约2万人,家庭农场专题培训达2 500人左右。从2015年起,江苏全面扩大试点,探索构建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体系,培养认定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每年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职业农民20万人,到2020年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达到50%。[1]目前江苏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主要由政府部门、专业协会、职业院校等共同承担,为进一步分析职业农民培育状况,我们对江苏分区域进行关于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问卷调查。调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形式,以太仓、江阴、武进、溧水四县市代表苏南地区,苏中选择宝应、姜堰、如皋,苏北地区则以东台、宿迁、淮安、东海为代表发放回收了768份有效问卷,取得了符合研究分析要求的689个样本。

1.参训农民年龄结构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江苏职业农民目前集中在40-60岁这一年龄阶段,占比达71.55%,而40岁以下仅占15.24%。这组数据反映出江苏农业生产人员的主要构成主体为接受传统农业为生产教育,为农业生产经验所决定的生产方式为主的农民所承担。从业人员依靠传统经验组织生产占有优势,同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年轻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相关工作,变为市民的意愿非常强烈,在农业经营条件尚未发达情况下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更少,农业生产老龄化导致参加培训农民的高龄化,农村社会结构中年龄层次已呈现失衡,这些都反映了职业农民培育的紧迫性。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作为发展基础面临着“谁来种地”、“未来谁来种地”等严峻问题,迫切需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2.参训农民性别结构分析。受调查职业农民构成中占比达66.91%的为男性,从社会学视角可以理解根深蒂固的男耕女织小农思想影响农民职业选择,保持传统的社会性别分工。而从生理学视角理解,江苏农业生产依然主要依靠体力劳动,男性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占据优势。但也应注意到,由于农村培训是以户为单位,女性作为家庭代表参加培训积极性较高,在培训中已占据一定比例。但农村妇女群体较不稳定,因照顾家庭、老人等留在农村,但随着江苏经济条件显著改善,她们又会选择离开农村。

3.参训农民学历结构分析。江苏职业农民的学历结构呈现出以初中、高中(含中专)为主,调查显示这部分农民比例达78.66%,初中以下及本科以上学历占比都较小。这说明现阶段江苏农民整体文化水平提升空间较大,农业生产和经营依据传统经验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调查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有80人,占比为11.61%且集中在苏南地区,从侧面反映出苏南农业发展走在江苏前列,同时,学历较高的受访者多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民或有志于在农村或农业领域创业的居民。舒尔茨早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指出,“各种历史资料都表明,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与耕作的生产率之间存在着有力的正相关关系”。这些农民的共同特征表现为学历水平较高,具备资金和技术优势,是职业农民未来发展趋势。

4.参训农民培训需求分析。农业技术最终需由农户采用和落实,农民是吸收和接纳农业科技的主体。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之一正是农民对科技的需求。调查显示,总体上半数以上农民采用过新技术(65.74%)。由于农业工业化迅速发展,农业效益提高,整体上农民具有较强的培训需求意愿(58.06%)。在培训需求社会调查方面,职业农民迫切需求的农业科技依次是良种、防病防疫、高效化肥、特种养殖,反映出江苏部分农村地区农业的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业现代化中集生产、经营、生态、休闲于一体的农业产业链尚未形成,农民注重的仍然是良种、防病防疫和高效化肥这些最基础的能提高产量的科技。另外,提高增产技术是职业农民参加培训的首要因素。调查结果表明,提高农产品产量仍是农民的第一技术需求目标,其次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这说明当前职业农民传统生产模式色彩浓厚,依靠增产增收是提高收入的主要途径。

二、农业现代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分析

江苏经济发展相对其他省份具有比较优势,农业发展已率先向现代化迈进。江苏农业基本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生产力解放阶段、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入世对农业推动发展阶段和农业经济组织高速发展阶段。农业经济组织是农民合作经济的典型特征,农民合作经济又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从农民合作经济视角,现代农业需要的专项人才大致可分为生产型、服务型和经营型人才和适应现代经济的农业新型人才。

1.农业生产型人才。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以机械运作代替人工劳动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在农业生产中广泛采用机械化生产,将工业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实现单一农业向农业+工业的转型升级。农业生产型人才主要包括种养殖能力、农机能手和农产品加工能手,技术化生产要求农业生以粗放型扩大再生产转向以内涵型再生产。在农业生产用地资源稀缺情况下,走集约化、标准化、内涵型再生产是农业发展必由之路。现代农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其实质是用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新生产工具的发明、改进和使用依靠具有专门知识和专项技术的农业人才。

2.农业服务型人才。与传统农业只注重生产环节不同的现代农业,一个主要标志是从产业链视角更关注农业领域的经营方式、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微笑曲线”由底部向两端延伸,即将农业从产前组织开始,到生产过程直至营销服务有效组织起来,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农业产业链稳定运转需要掌握一定知识技能的职业农民专门为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服务,有利于农民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如农机工程技术人员、水利员、农民植保员等。

3.农业经营型人才。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都是低水平经验式的传统生产模式。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需要采用现代工业管理组织的方式进行,有效拉长农业产业链,使农产品由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转向以深加工农产品为主,有效提高农业附加值,提升农业的整体效益,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生产除面临自然风险,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着市场经营风险,尤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职业农民的培养需在国际视域内形成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国际化的生产经营意识。

4.农业新型人才。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使得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呈现透明化。绿色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成为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大数据运用可以实现精准农业,这为涉农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那些掌握现代生产技术、具备市场经营管理知识的复合型、应用型农学专业人才。

三、职业农民培育与现代农业劳动力的供求非均衡特征

1.人才素质的综合性需求与单项性的矛盾。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多学科交叉、多知识融合以及多技术集成。这一特征决定劳动力需提高综合素质,个人在适应社会需求的过程中不断拓展知识面,调整知识结构。农业现代化需要高素质的职业农民,既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又具备过硬的职业素质,其中职业素质包含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由传统单一的农民转变为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而当前职业农民对生产技能掌握提升较快,专项从事农业生产,对文化知识和管理技能学习稍有欠缺,与复合型人才需求不相匹配。

2.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且素质欠佳的矛盾。产业结构理论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减少,第二、三产业增加。[2]江苏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4年末,江苏省共有农业技术人员2.63万人,仅占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0.3%,且在全部的农业技术人员中,高级农级人员占比较少。随着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职业农民数量不足将增加农村社会成本及短期行为效应。留守农村的劳动力文化水平低、年龄偏大、学习能力弱,导致现代生产技术和手段无法顺利推广,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程度高阻碍了职业农民整体素质提升。与此同时,涉农的职业教育逐渐萎缩,影响了职业农民数量增加和质量的提高。

3.传统性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需求的矛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我国农村生产主要以家庭生产经营为主,单个农户面临较大风险,由于可抵押财产较少,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难度大,生产过程无法投入大规模资金,阻碍了农业技术创新物化到农业机械和设备中,农业经营中职业农民的生产力水平表现为低技术含量、以手工劳动为主。现代农业是建立在高技术基础上,需要从业农民具备关于高科技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方面的知识,还要普及生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集约化生产等方面的知识。从培训需求可知,目前职业农民欠缺现代生产和管理技术,传统的经验式传承与现代生产新知识的获取存在矛盾。

四、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职业农民的路径

1.转变传统务农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职业农民需要各参训主体重视职业农民培训。对于各级政府,作为培训的组织者,需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现代农业,强化科技知识和文化教育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确保农民在使用新工艺、新方法后能实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收入的目标。对于学校和培训机构,作为培训的实施者,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根据社会差异化需求,培育大量现代农业发展的懂理论、有技能、会经营的职业农民。对于农民,作为培训的接受者,需树立农业致富新观念,提升主体意识,变革传统思维方式,培养开放精神。

2.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农业生产中传统要素驱动已至瓶颈,创新成为重要驱动力。同时,粗放式生产导致环境问题日益受关注,农业企业依靠人才和技术驱动,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职业农民的培育也需要创新的发展观和教育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分层次进行。因此,教育培训机构应从职业农民培训需求出发,结合市场需求,改变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就是技术培训的思维模式,沿着“基础层—提高层—重点层—关键层—最高层”路径逐层明确每个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培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培训方式的多元化满足职业农民多元化的诉求。

3.创新优化培养模式。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育适应需求的职业农民需要办活农村教育,突破传统思维,将课堂搬到田地、面对面传授技艺。目前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按培训主体不同主要有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以及政企合作型等培养模式,不同模式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以及农业和农民生产实际开展职业农民培训。江苏地处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走在全国前列,农业发展中涌现出许多新模式,农业企业化程度较高,因此,江苏地区职业农民培育可采取以当地主导产业为中心,由合作社或农业企业主导,开展职业农民生产和经营管理经验方面的培训,有针对性的提高培训绩效。

4.有效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最有效途径是教育,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技术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需要高技能高素质的劳动者,同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开展职业农民培育有利于拓宽职业院校发展空间,因此,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供给方需进行供给侧改革,以科技成果的高转化率为导向,深入基层,基于市场需求着力加强技能培训、学历提升等分层式职业农民培育。以职业教育促进职业农民优质就业,以优质就业带动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1]江苏省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Z].(苏政办发[2015]83号,[2015-09-11].

[2]郭亚梅.吉林省粮食主产区农民分化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06:3.

[责任编辑 金莲顺]

基础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江苏职业农民教育模式与培训机制研究”(项目编号:B-b/2013/03/046)

温菊萍,女,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分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职业教育。

G720

A

1674-7747(2016)25-0043-03

猜你喜欢

江苏农民职业
数读江苏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