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持坚守白 人砚合一
——试论小说《即墨侯》中的人物塑造

2016-02-15陈艳玲

肇庆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制砚端砚肇庆

陈艳玲

(肇庆学院 文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持坚守白 人砚合一
——试论小说《即墨侯》中的人物塑造

陈艳玲

(肇庆学院 文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小说《即墨侯》以近百年来的肇庆端州历史为背景,塑造了众多不同历史时期的砚乡民众,有像“天下为公砚”般一心为公的革命者,有像“百鸟归巢砚”般技艺高超的砚师,也有如众多普通的无名砚般平凡却不普通的砚村人。小说表现了人物的各有持守,他们似端砚般“持坚守白,不磷不缁”,努力追求生命的意义,从而使其具有人砚合一的艺术效果,充分展示出端砚题材小说的独特魅力。

《即墨侯》;持守;端砚;人砚合一

《即墨侯》是肇庆籍作家钟道宇先生最新出版的端砚题材长篇小说,这是他继《紫云》《砚痴》等端砚题材小说后的又一力作。小说分上下两部,叙述了肇庆端州自清末民初开始近一个世纪内,砚村“即墨侯”家族的兴衰,展现了历史洪流中端砚技艺传人的命运浮沉。“即墨侯”既是端砚的别称,又是对技艺超群的制砚大师的封号,小说以此命名,暗示人与砚的统一。小说对人物的塑造不侧重表现其性格,而是侧重表现其命运。在小说中,不管是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孙中山先生,还是一生为端砚技艺呕心沥血的即墨侯郭端正、郭树生,还是在西江上过着颠沛流离生活的疍家女翠莲,他们都像端砚般“持坚守白,不磷不缁”。小说通过表现有持守之人的生命品格,使其呈现出一种特别感人的力量。持守即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是一种高尚的品格,一种可贵的气节。他们或持守“天下为公”的信念,或持守传承端砚技艺的使命,或持守心中的善良与真情。小说中人因砚显,砚因人扬,突出了砚道与人道的合一。

一、“天下为公砚”与革命者形象

“天下为公砚”是即墨侯郭树生年轻时为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而特制的一方砚台,此砚是触手而起酥麻感的老坑端砚,精雕细琢,几乎囊括了老坑砚石所有的石品花纹,非常名贵。砚上镌刻孙先生笔迹“天下为公”,还刻有龙纹、“博爱”印章及孙先生的一些著名题词。取义众生平等,天下为公,既是孙先生的革命理想,也是佛教中人行善慈悲,福极无涯的境界。小说非常巧妙地将革命者的品质与端砚的品质重合起来,这方砚台代表了以孙中山为首的为了国家为了众生不惜流血牺牲的革命者形象,他们持守的是民族的未来,是民生的希望,是正义。

小说叙事构思巧妙,内容主要以20世纪中国几个重大历史阶段为背景,展示了肇庆端州不同历史时期普通人的命运与品格,他们是小人物,但也是书写历史的“大人物”。小说人物设计也比较特别,将真实与虚构相结合,把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如孙中山、黎仲实等人与所虚构的参加革命的砚村人串联一起,书写出端州充满苦难而又满怀战斗激情的近现代史。

最能直接体现“天下为公砚”般之持守的莫过于孙中山先生,小说并没有花大笔墨来叙说孙先生的英雄事迹,而是采用了历史上的真实叙事。1923年孙先生来过肇庆,曾住鼎湖山上的庆云寺,留下了题词及飞水潭游泳的史迹。当年的他遇到民主革命事业的瓶颈,来到山水秀美的肇庆停留歇息,但是他一刻没有忘记革命事业,随身携带“天下为公砚”,与寺里老和尚谈革命的理想,谈修行与革命的殊途同归,即都想创造一个新世界。与其说小说塑造了孙中山形象,不如说小说借史实让伟人立于文字间,直观地表现出一位持守天下为公,为民谋幸福的国父形象,以此表达对孙先生的敬仰和怀念。小说中还提到一位肇庆历史上的真实人物——黎仲实,他是同盟会创会会员、辛亥革命元勋、国民党元老,他为革命,为创造新世界,走出端州,年仅34岁就不幸患病而逝。他与孙先生一样,持守天下为公的信念,不顾个人利益,将满腔热血全部献给了民族大义,献给了人民的新生活。

此外,小说还塑造了几位革命者形象:郭天赐、郭家玉、陈子忠,他们在辛亥革命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都持守“天下为公”的信念,抛开个人的幸福,追求民众的新生活。天赐与家玉是兄妹,是砚村即墨侯郭端正的儿女。天赐青年时期就跟随黎仲实去北京参加革命活动,以天下为家,即使遭到了父母的误解,背负不孝的骂名也在所不惜。家玉在爱人陈子忠遇难之后,在友人的引导之下逐渐走上了革命道路,在国内矛盾激烈的时期,她不顾自己的安危帮助共产党人渡过难关,到后来参加新中国的建设。陈子忠曾是家玉的老师,早年加入共产党,结婚不久就因为“高要惨案”而失踪,最后被国民党杀害。这些人在国家危难之际都选择了大义,恰如出自端州的端砚,端方正直,坚白同石。

小说还用套中套的形式提到两方著名的端砚:“岳飞砚”与“千金猴王砚”,都为郭家祖辈所刻制,“岳飞砚”曾见证过岳飞与文天祥的英雄事迹,“千金猴王砚”也见证过早期革命党人的澎湃热血。人与砚具有相同的气质,都“持坚守白,不磷不缁”,为天下公义,为百姓苍生,持守着自己的生命意义。

二、“百鸟归巢砚”与砚师形象

小说中,作家选择了非常熟悉也非常擅长的题材,主要叙述的是肇庆端州砚村人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几代制砚大师“即墨侯”郭端正、郭树生在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他们为砚而生,其人生独具端州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也是作家端砚题材小说独特艺术魅力之所在。制砚大师持守的是先人高超的制砚技艺,他们将传统端砚文化代代相传,将端砚技艺发扬光大,而且将为砚之道内化为自己的为人之道,做人如做砚,人砚合一。小说对这一类人的塑造最为生动,其中“百鸟归巢砚”的刻制与对郭家砚谱的守护最能够体现端砚大师的持守。

“百鸟归巢砚”由郭树生花了3个月才制成,是传统花卉系列端砚艺术的精华之作。这方老坑砚几乎集所有名贵石品花纹于一身,103只不同的鸟形态、神态各异,以寿山福海、旭日东升为背景,构造出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意境。这方砚刻制之艰辛与对技艺要求之高都是难以想象的,在制作过程中,郭树生小心翼翼,每一次动刀每一次用力都恰到好处,将积攒了多年的制砚技法施展得淋漓尽致。郭树生自小就随侯爷郭端正学制砚,将侯爷身上的郭家前人制砚与做人方法一并继承了下来。侯爷教育他“内心要纯净,心纯铲出的平面才平,刻出的线条才直”,要求他“把木槌凿子刻刀当是你身体的一部分,你要把砚石当成是你心爱的女人一样”[1]33,而且做砚时要动真情,这样砚才会打动人,才会人砚合一。侯爷既是教他做砚也是教他做人,一方精美的砚台也是一个人人品纯良的标志。每一代的侯爷都是这样训练出来的,他们制作端砚的水平是当时最好的,为人也是当地精神道德的标杆。比如侯爷郭端正喜欢做小砚,不像个别砚师那样为了多挣银两而做一些体积大却不实用的大砚。他后来也是因为这方砚被小人设计陷害郁郁而终。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试图从郭树生那里拿到郭家祖传的价值连城的砚谱,他为了保全砚谱而选择自杀。他用自己的生命守护了砚谱的清白,也守护了自己的清白,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坚。他德行端正,知行合一,达到了砚道与人道的合一,生命的意义也得到了呈现。

而且,制砚大师的持守也是传统文人对精神家园的追求。选石,扁石,刻制,每一步都是砚师生命力的挥洒,砚,已成为他们心中的图腾,手中的刻刀,“应该就是他生命里的一部分”[1]58。制砚的过程其实就是他们建造与坚守精神家园的过程,所以才那么坚定与忘我地投入。每一种文化都是生命精魂所铸,小说也借此表达出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境界,表达出在这个充满矛盾与断裂的时代的一种思考、一种认同、一种寄托、一种理想。

“一方砚台,一座城市,一种文化”[1]143。地方传统文化如何得以传承以及传承些什么是当今物质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小说通过砚师形象的塑造提供了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积极影响的范本,表现出端砚文化对形塑人格的独特力量,这也恰是端砚魅力之所在,也是所有优秀文化魅力之所在。正如小说中所写的:“端砚文化,不是只能放在历史的那端又或者隔着博物馆的玻璃才能欣赏的东西,更多时候,它不是外在于我们的物,它是活在我们生命中的生命。”[1]141或者,把文化融进人们的生命才是最好的传承,小说作者提出了他的思考。为了更好地表达这个思考,小说下部叙述了一个跟作者名字一样的叫“钟道宇”的当地作家,写他对端砚艺术的钟爱,写他身为“砚痴”创作的端砚题材小说,写他与砚村郭家后人的交往,写他在无聊庸俗及物欲横流时代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对生命意义的寻求。与作者同名同身份的人物设置多少会有作者本人的意愿表达在内,真真假假的叙述其实是作家本人的夫子自道,他想表达的正是传统端砚文化对人品格的塑造,欣赏端砚就是欣赏中国传统文人的道德与人格理想,只有人的品格与文化品格的统一才是传承文化的最好方法。

三、无名砚与砚村人形象

作家非常特别地选择了一条在郭家轮回转世的黄狗“我”作为叙述视角,由“我”的眼记录下砚村上百年历史中形形色色的人生,知晓世事来龙去脉的“狗”眼看人生更加清晰明亮。“我”亲眼目睹了郭家砚师精心制砚的过程,除了前文所提到的几方名砚以外,砚师们还制作了许多或用来研磨或用来观赏的端砚,每一方端砚都凝聚了他们的精气神,他们的人品也与砚品交相辉映。端砚因材质与特性的独到而成为“高贵、典雅、坚贞等美德的隐喻,成为坚强、刚正、清白等人格的象征”[1]147,若说英雄的革命者与杰出的制砚大师恰如流传百世的名砚一样闪光,那么砚村的普通乡民也正如那些没有名字也不特别名贵的端砚一样,他们也各有持守,焕发出人性的魅力之光。正如侯爷郭端正教育弟子所言:“做砚时你要动真情,也只有动了真情,你做出来的砚,才能打动别人!做人也好,做砚也罢,一样的道理啊!”[1]33

首先是爱砚成痴的孔郎中,他家世代都在砚村唯一的中药铺行医,他为侯爷家看病不收诊金,只偶尔收取侯爷刻制的端砚,并且对砚总有不同凡响的见解。他不是砚师却在端砚艺术上有极高的造诣,他能指出侯爷刻砚的不足,他坚信端砚艺术的不朽、端砚艺人的历史价值,也是他,看清了文人对砚台的精神寄托。因为端砚,砚村人似乎特别有灵性,孔郎中就是生活中的智者,他能够体察侯爷内心的不甘,他关心时事,看穿历史,在他身上体现了端砚对人心灵的浸染与洗涤的一面。而他的儿子孔医生同样关心政局,虽然医术不够精湛,但也耳濡目染了端砚的品格。他抗战时期热心救治伤员和民众,具有端砚持坚守白的精神气质。还有善良的疍家人翠莲母女,她们在西江河上摆渡,过着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生活,但是遇到危急情况,救人就像捞浮萍一样的平常,且不求报答。她们救了郭树生,后来,翠莲与树生相爱。她的爱情如飞鹤般忠贞坚毅,遭遇各种磨难都不能动摇,持守真情,其坚柔一如端砚。同样持守真情的还有树生的母亲秋香,她与侯爷端正有情,自此洗尽铅华为爱人守候,无怨无悔。还有家玉对爱情的执着,爱情让她选择了大义。还有彩云,她持守承诺与公鸡拜堂“嫁给”了天赐,后来也因持守内心的欲望而跟随刘副官。甚至还有庆云寺的老和尚,他持守佛教法旨,支持同样为了天下的孙先生,为创造新世界而努力。

这些人都是普通民众,在历史大浪下虽然不能成为搏击浪尖的弄潮儿,但是为人处世亦如端砚般“持坚守白,不磷不缁”。他们听从内心的召唤,持守生命的价值,在沉默中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坚韧地传承下去。在他们身上,可以感受到作家多年来通过端砚题材所表达的对砚乡的敬仰之情,以及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深层思考。

总之,《即墨侯》让我们看到了作家不断尝试不同叙述方式的努力与成果,在重人物轻故事的写法中,一如既往地表现出端砚艺术的独特魅力,传递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学者曾感慨:“当下世俗社会流行的是做一个高雅、高级、高薪的人,却久违了‘高尚’两个字。”[2]可以说,《即墨侯》借助端砚的独特品质,为读者提供了一份“高尚”的大餐,它书写出端州人在重大历史时期的各种持守,表达了人精神追求的重要性,具有厚重的人物命运感与历史文化感。

[1]钟道宇.即墨侯[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5.

[2]陈思和.文学是一种缘[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157.

Persistence and Unity:Abrief discussion on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Ji Mo Hou

CHEN Yanli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Guangdong 526061,China)

The novelJi Mo Hou,based on Zhaoqing Duanzhou historical background for nearly one hundred years,created many characters in the village of inkstone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such as revolutionaries,highly-skilled inkstone carvers,and ordinary carvers.The novel shows that all the characters have their own beliefs to keep,and they pursue the meaning of life like Duan inkstand of sticking to the rigidity and pure white. As a result,the novel has artistic effect of the inkstone and the Chinese unity,and fully demonstrated the unique charm of Duan inkstone

Ji Mo Hou;persistence;Duan inkstone;unity

I207.425

A

1009-8445(2016)03-0005-04

(责任编辑:卢妙清)

2015-10-12

陈艳玲(1976-),女,湖南茶陵人,肇庆学院文学院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制砚端砚肇庆
大地回春—肇庆十八年林丰俗作品特展
蒲会英《山村霞飞早》
探究徐公砚的制砚艺术与创新
基于指数模型的R = P(Y <X <Z)统计推断
荷叶形端砚赏析
传承端砚文化,发展文化产业
徐公砚的工艺传承与创新研究
端 砚
端砚的保护、传承与设计创新的策略研究
奇伟的肇庆(外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