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思想在中医药防治消化道肿瘤中的策略
2016-02-15邵华娄欢
邵华 娄欢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外科,南京 210017)
SHAO Hua, LOU Huan(Department of Surgery, The Second Affi1iated Hospita1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17, China)
治未病思想在中医药防治消化道肿瘤中的策略
邵华娄欢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外科,南京210017)
消化道肿瘤是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起病隐匿,病情发现越晚,治疗越困难,预后也越差。本文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结合消化道肿瘤的发生是一个渐进性的演变过程这个特点,积极探索致癌因素,提出“防癌月饮食能未病先防”-“中药去邪扶正能既病防变”-“药膳顾护胃气能瘥后防复”的干预策略,以阻止疾病的演变,降低消化道肿瘤发生的几率。
治未病;消化道肿瘤;防癌月饮食
SHAO Hua, LOU Huan
(Department of Surgery, The Second Affi1iated Hospita1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17, China)
“治未病”最早为《黄帝内经》所提出,是迄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最早的“预防为主”战略思想。随着现代医疗模式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中医“治未病”思想已逐渐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之一。消化道肿瘤是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起病隐匿,部分患者由于缺乏准确的临床评估,失去了有效的治疗机会,其5年生存率并不理想。病情越晚,治疗越困难,预后也越差。而根据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灵活进行中医中药的运用,在疾病的预防及既病防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现将“治未病”思想在中医药防治消化道肿瘤中的策略分述如下。
1 “治未病”的概念及意义
“治未病”,就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未病”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具体来说,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未病先防,即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做到防患于未然,积极消除致病因素,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在患病后,要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瘥后防复,即在愈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究其核心,就是一个“防”字,集中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战略思想。
2 中医对肿瘤的认识
中医肿瘤学的形成有着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从中医对肿瘤的发现和认识一直到中医肿瘤学这一学科的形成,己经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殷墟的甲骨文中就已发现有了“癌”、“瘤”这类肿瘤疾病的病名记载。《黄帝内经》中有“息肉”、“昔瘤”、“石瘕”、“肠覃”等类似癌症的症状描述,从其描述的症状上来看,和现在所谓的肿瘤疾病非常相似。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使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气血功能障碍,引起气滞、血瘀、痰凝、热毒、湿聚等互相交结,留滞不去,聚而成形,以致癥瘕积聚。正气不足、全身气血阴阳亏虚则是肿瘤转移的必要条件,气滞、痰凝、瘀血、毒聚是外在因素,同时也是肿瘤转移的重要条件。中医学认为肿瘤不是局部性疾病,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3 治未病
3.1未病先防疾病的发生与否受到内在及外在多重因素的影响。“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人体“正气”是疾病发生与否的内在因素。“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之”。正气不固,则外邪易侵袭致病。而固护正气需从饮食、运动、情志等多方面进行调养。
人之气血来自脾胃的化生,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则易生病。“乳酪鱼腥,过餐五味,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久则积结为癥瘕”。说明饮食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现在医学也证实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可以显著降低罹患胃癌的风险[1]。“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长期缺乏锻炼或过度锻炼常会导致筋脉损伤,气血瘀滞,经络闭塞而引起肿瘤的发生。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运动能提高人体制造白细胞的能力,增强吞噬细胞能力,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2]。故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预防肿瘤的发生。此外人的生理病理变化与精神情志也有密切的关系。“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调养情志活动,和阴阳而节喜怒,可以保养真气,正气充盛,疾病无从而生。
除了内因之外,疾病的发生还与环境中有毒物质有关,有毒物质一类来源于环境污染,另一类来源于不良的行为,国际癌症研究已明确吸烟、酗酒是发生食管癌的重要危险因素[3]。因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积极保护和改善社会环境,有助于降低罹患癌症的风险。
“未病先防”预防消化道肿瘤中的策略:本人认为饮食与消化道肿瘤的关系最为密切,低脂肪、高纤维和新鲜蔬菜、水果饮食可降低消化道肿瘤的危险性。故提出:对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尤其是消化道肿瘤高发地区,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定期进行一次“防癌月饮食”:①每天摄入半流质、低脂、低盐饮食,温度在30度以下,以不冷为度;②蛋白质以禽蛋和鱼为主;③增加新鲜水果和蔬菜摄入;④戒酒、戒烟、禁食烟熏、煎炸、腌制、腊制及陈腐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⑤时间为一个月。期间加强锻炼,每周三次,每次坚持45分钟,以心率达到120次/分为度;树立健康的心态,保持良好的情绪。变被动预防为主动预防,有意识地改变饮食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半流饮食的摄入减轻了对消化道粘膜刺激,使损伤的消化道粘膜得以修复,不至于向深层发展;新鲜果蔬的摄入,补充了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既有解毒抗癌之效,又有利于病变组织细胞的逆转[4];不健康食物摄入的减少,控制了致癌物质的入侵,从而降低了消化道肿瘤发生的几率。
3.2既病防变对于肿瘤而言,既病防变包括两方面,一是“欲病早治,防微杜渐”,指针对可能会恶化为癌症的癌前病变,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合理的防范,最大限度的防止其转变为癌症;二是“已病防传、减毒增效”,指针对已经发生了癌变并且经过临床确诊为肿瘤的情况,要进行积极的治疗,防止或延迟疾病进一步的恶化。
3.2.1欲病早治防微杜渐刘沈林教授认为,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大多是由多种慢性胃肠疾病久治不愈逐渐演变而成的[5]。例如胃的癌前病变常见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溃疡、胃息肉、胃腺瘤等,特别是胃粘膜的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或伴肠上皮化生,癌变的概率更高。食道的癌前病变常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肠上皮化生;大肠的癌前病变可见于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刘教授指出脾胃虚弱是消化道肿瘤发生的内在根本,“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虽然这些慢性疾病日久不愈可导致消化道肿瘤发生,但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舒鹏教授[6]认为:“正虚为本,是肿瘤滋生的土壤,正气充沛则肿瘤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本”。据此,医家如果在这一阶段进行干预,采取健脾益气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是可以逆转病变过程的。例如单兆伟[7]认为气虚血瘀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机,脾胃气虚为本,胃络血瘀为标,治疗以益气活血、清热除湿为主。邓铁涛[8]教授指出胃腺体萎缩实为本虚标实的虚损病,虚主要为脾胃亏虚,实多为虚损之后所继发,胃阴亏损加胃络瘀阻,胃失于滋润濡养,是致病的重要病机。
3.2.2“欲病早治”预防消化道肿瘤中的策略对于癌前病变的患者,建议患者在“防癌月饮食”的基础上,同时用中药大柴胡汤加减,基础处方为:柴胡20g,生大黄10g(后下),枳实10g,厚朴10g,川芎10g,生地黄15g。煎服、每日一剂,调畅气机,荡涤肠腑内的糟粕、毒素,改善胃肠道内环境,修复胃肠道损伤的粘膜,保护未癌变的组织细胞,阻止病变的发展,一周之后再改用健脾益气养胃中药,方用八珍汤加味:太子参10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熟地10g,炙黄芪10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丹参10g,薏苡仁30g,炙甘草5g,服用3周。方中太子参与熟地黄相配,益气养血,白术、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当归、白芍养血和营,川芎、丹参行气活血,补而不滞,共凑健脾益气,扶助正气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9],健脾补益药大多数既能益气扶正,又能对抗肿瘤,具有增强机体免疫的功效。
3.2.3已病防传减毒增效已病防变即在疾病发生之后,做到对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控制疾病的发展。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生理上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传变。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提示临证时见肝之病,要意识到肝病易传脾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消化道肿瘤来说,既病防变要注意:①消化道肿瘤的形成大多与正虚邪恋有关,治疗时除积极的抗肿瘤之外,还要注重顾护人体正气,以健脾益气养血之方,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②放化疗的治疗难免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和骨髓的造血功能,在治疗前或治疗的同时,辅以中药配合,可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
3.2.4“已病防传”治疗消化道肿瘤中的策略接受放化疗的患者临床上常出现肝损、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有些甚至出现骨髓生血抑制情况,呈现阴血亏虚之象。此类患者常见面色苍白或萎黄、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心悸失眠、头晕目眩、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等症状。《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意即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腐熟,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经过气化变成红色的液体,就叫作血,故曰“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本人临证时用归脾汤合六君子汤加减以健脾益气养血,基本方如下:太子参15g,党参10g,黄芪30g,当归10g,白术10g,猪苓10g,茯苓10g,姜半夏10g,炒薏仁30g,阿胶10g,熟地黄15g,白芍10g。若出现脘腹隐痛、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燥、形体消瘦、舌红少苔或舌光无苔、脉细数等阴虚之象,加用南北沙参、天麦冬、石斛、玉竹养阴扶正;若出现腰膝酸软,等肝肾阴虚之证,加用女贞子、枸杞子滋补肝肾之阴;若出现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溲清便溏、面白舌淡等阳虚之状,加用干姜、肉桂、附子、吴茱萸、补骨脂等温阳暖脾之品;若见纳呆少食、脘腹痞闷作胀、舌质淡红苔腻、脉细等症,则加用炒麦芽,炙鸡内金,芡实、山楂肉健脾开胃;若肿瘤手术未尽,脾虚不复、癌毒不去,食管癌则加用威灵仙、急性子、石见穿、半枝莲;胃癌加用山慈姑、石见穿、刺猬皮、白花蛇舌草、拔葜;肠癌加用败酱草、马齿苋、红藤、白花蛇舌草等。以健脾为主轴,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扶正与祛邪,灵活运用。
3.3瘥后防复“瘥后防复”即愈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在病情相对稳定,临床症状相对减少或改善的情况下,从整体观念出发,根据辨证施治原则,纠正脏腑的太过与不及,巩固疗效、预防复发和转移。
3.3.1调摄饮食护胃气张仲景“四季脾旺不受邪”论,阐述了胃气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后世医家更详尽阐释,如冯兆张“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张景岳“凡故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可无虑”等,进一步说明胃气与疾病发生的密切性。肿瘤是消耗性疾病,常可致恶病质,导致机体的抵抗力降低,故更应注意顾护胃气,提高机体免疫力。
3.3.2扶正培本防“传舍”《黄帝内经》中所称的“传舍”是指邪气的传播、扩散,也就是现代医学所称的“转移”。癌毒的传舍趋向是造成转移的决定性内在因素,全身及局部的阴阳气血之虚,是癌瘤转移的必要条件。气滞、血瘀、痰凝是外在因素,也是癌瘤转移的重要条件[10]。中医认为,疾病初愈,虽然症状消失,但此时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所以在病后,需通过培补正气,调理脏腑功能,使其紊乱的状态得以恢复。扶正的同时不忘祛除余邪,可采用清热解毒散结等治法,以清除余毒,防其复发。现代医学也证实,即使早期肿瘤在根治术后,仍有微小转移灶的浸润,这也是行术后辅助化疗与放疗的原因。
4 “瘥后防复”防治消化道肿瘤的策略
在这个期间,患者依从性比较好。建议患者每年定期进行一次“防癌月饮食”。在其基础上,长期进行药膳,基本方:太子参15g,白术10g,茯苓10g,薏仁20g,芡实10g,山药10g,每日1剂。方法:加粳米50g加水500g熬粥,分次吃完。根据病人气、血、阴、阳之虚的具体情况加减,气虚为主加党参10g同煮,黄芪50g煎水代茶喝;血虚为主加龙眼肉10g,阿胶10g(烊化),黄芪50g,当归10g煎水代茶喝;阴虚为主加枸杞子10g,百合10g,山茱萸10g(同煮);阳虚之体加益智仁10g,补骨脂10g(同煮),如阳虚较甚者加鹿角胶10g。正如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所说:“凡欲治疗,施以食疗,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
5 结语
鉴于消化道肿瘤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强调“治未病”对于降低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提高临床治疗疗效、预防复发和转移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人在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归纳消化道肿瘤药疗、食疗的方法,旨在做到癌症未发病前预防其发病;癌症已发早期积极诊治;癌症术后综合治疗、预防其复发和转移。遵从“天人相应”、“以人为本”的整体观念,针对特殊人群提出“防癌月饮食”特殊疗法,改善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生成;在“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方面通过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个体化的分析,制定中医药防治方案,提高疗效,减少病人痛苦,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
[1]Serafini M,Bellocco R,Wolk A,Ekstrom AM.Total antioxidant potential of fruit and vegetables and risk of gastric cancer[J].Gastroenterology.2002,123 (4):985-91.
[2]曹玉祥.饮食和运动是科学防癌的两大原则[J].科学养生,2006,6:4-5.
[3]WHO/IARC.World cancer report 2014[M].Lyon:IARC Nonserial Publication.
[4]Praud D,Parpinel M,Serafini M,Bellocco R,Tavani A,Lagiou P,La Vecchia C,Rossi M.(2015),Non-enzymatic antioxidant capacity and risk of gastric cancer[J].Cancer Epidemio l.39(3):340-5.
[5]薛恬,李烜.刘沈林运用健脾法辩治消化道恶性肿瘤临床经验[J].江苏中医药,2015,47(3):21-24.
[6]舒鹏,王瑞平.刘沈林治疗消化道肿瘤的经验[J].江苏中医药,2012,44(12):13.
[7]单兆伟.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的治疗体会[J].江苏中医药,2007,39(8):4-5.
[8]邓中光.邓铁涛教授临证中医脾胃学说的应用(一)[J].新中医,2000,32(2):13-15.
[9]黄爽明.健脾益气法在肿瘤中的应用探讨[J].四川中医,2013,31(7):11.
[10]李晓丽,宋振华.试论“毒结、血瘀、寒凝”与肿瘤转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7):499-500.
Strategy of Thoughts of "Prebentlvs Treatment of Dlseass" on Chlnese Madlclne ln the Preventlon and Treatment of Gastrolntestlnal Tumor
Gastrointestina1 cancer is of the most common ma1ignant tumors,and marked by insidious onset.De1ay diagnosis wi11 resu1t in difficu1t treatment and Poor Prognosis.Taking the theory of”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as guidance,combined with the fact that gastrointestina1 tumor genesis is a s1ow and gradua1 Progression,the Present rePort is targeted to exP1ore the carcinogenic factors,and then find out intervention strategies.That are”month1y anti-cancer diet aim at minimizing disease occurrence”-”Chinese medicine Prevents further deve1oPment from e1iminating Pathogenic factor and increasing immunity”-”Dietary food Protects stomach qi and Prevent recurrence”.Those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were suggested to Prevent the evo1ution of the disease,and reduce the risk of gastrointestina1 cancer.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gastrointestina1 tumor;month1y anti-cancer diet
10.3969/j.issn.1672-2779.2016.03.019
1672-2779(2016)-03-0040-03
(本文编辑:杨杰本文校对:杨杰2015-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