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心设计问题 指导有效阅读——以《我与地坛》为例探讨阅读教学方法

2016-02-14甘肃姚永强

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我与地坛史铁生价值

甘肃 姚永强

精心设计问题 指导有效阅读——以《我与地坛》为例探讨阅读教学方法

甘肃姚永强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考和理解更积极、更深入、更有探究性,教师就要努力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设计有深厚内涵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设计有内在牵引力的问题,以整体地带动学生深入理解阅读内容;设计能够把学生的学习引向实践的问题,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研究性阅读。

阅读教学 有效 问题 帮助

提问是阅读教学中点拨学生思维活动,指引学生深入探究,及时反馈学习情况,成功延续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歌德曾说过:“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要使问题更好地发挥激发、牵动、引领的作用,我们设计的问题就应该尽量具有深厚的蕴涵、内在的牵引力和较强的实践性。

一、问题要有深厚的内涵,要具备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探究的价值

它不应该只是肤浅地帮助教师绵延自己的讲解,也不应该只是牵着学生走进教师预设的圈套,更不应只是绑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绳套。相反,它应该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帮助学生揭开阅读中比较困难的那个“盖子”。它要调动学生积极讨论,各抒己见,深化理解,交流提高。

如《我与地坛》(节选),作者说“死是一种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就是说,对于死,应该顺其自然。那么,我们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史铁生对死的向往一般的态度,是不是意味着对生的淡漠?毫无疑问,这个问题需要深入到作品的内部去探寻。首先,作者的这一说法,是他对地坛、对地坛的景物透彻解读的结果,其实质就是对世界对生命的解读。而“死是一种不必急于求成的节日”的结论,又让史铁生思考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即“我应该怎样去活?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命运的冷酷、残忍、不公?”从而开始艰难而又更加执著坚定地对待生。所以,史铁生对死的态度,并不表明他对生的淡漠。相反,当他认定死只是所有人同样的结果,他便更加自觉地追求生的过程的美丽。可以说,这一认识显示的是史铁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是史铁生的人生境界的提升。而学生探寻这个问题,将既受到史铁生思考的启迪,又明白作者先写“与地坛的宿命”的原因,从而初步地理解地坛作为作者的精神家园和人生导师的不凡意义。而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问题的设计体现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价值。

二、问题要有内在的牵引力,具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价值

阅读教学中的问题须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反复思考的结果,它的出现决不可随意。其“牵引”的作用表现在:它要整体地带动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它要引起学生较长时间地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品读的兴趣,它要具有“线索”的贯穿作用和“以一当十”的力量,以便激起学生热烈的学习情绪。

如《我与地坛》(节选),文中说“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失去了双腿”,那么,我们可以问:“我”是如何拥有了更有力的精神的双腿走向人生的辉煌的?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联系史铁生的创作成就,特别是联系文章内容和结构去领悟。文章先写“我”在地坛中的沉思冥想,后写“我”对母亲的深情怀念,就是在突出地坛和母亲在“我”生命中的作用:地坛像一个悲天悯人的智者,荡涤着我的灵魂;母亲是一个聪慧而坚忍的强者,指引着我的人生。没有地坛我不知道该不该活下去,生命的意义何在;没有母亲我不知道该怎样活下去,如何实现生命的意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地坛是曾经的母亲,母亲是现在的地坛。地坛和母亲就是作者生命中的两个支点,是作者精神上的更有力的双拐,二者帮助作者重新站立起来,写就一个大写的“人”字,完成了对“如何更有价值地活着”的深刻诠释。

三、问题要有较强的实践性,具备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阅读的价值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相当多的学生似乎没有问题,或提不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引出或者说拓展学生的问题。我们要设计出能把学生的阅读引向探索、拓展、解决问题的实践之中的问题,并借对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审美能力和问题意识。而且,要允许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更新、更广、更深、更有个性的开掘和回答,以便其主体性在阅读实践中能得到凸现。

以《我与地坛》(节选)为例:史铁生和地坛的相遇,真的是一种宿命和缘分吗?

表面上看,地坛剥蚀、坍圮、淡褪、散落;而我残疾、没工作、没出路。地坛荒芜冷落,而我失魂落魄。两者的相遇相融确实似有一种宿命。但深究则可发现,作家进入了地坛,地坛成为作家栖居的精神家园,他在其中感悟到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作者写地坛,突出的便是这种物我交融共同呼吸的隐秘的精神默契,抓住的是地坛那种启发人心灵的神韵,即地坛的精髓,地坛的魂。地坛在岁月的流逝中显出永恒的一面,作者由此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欣赏到生命的呼吸和歌唱,在不屈中获得尊严,在苦难中享受幸福,在虚无中创造价值,完成了自我的超越。再深入一步,读者会发现,上述种种首先是因为史铁生内心深处有一种重新振作的强烈欲望,有一种追寻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的不屈信念。因为一个精神垂死万念俱灰的人是不可能对世界(比如说自己置身其中的地坛)有如此敏感入微的洞察的。所以,这个问题很有助于学生逐层深入地研读文本,理解作品的深意,理解作家创作动机的价值,并受到作品意蕴的熏染,使学生从阅读中懂得,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而这一点无疑将在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成长之路上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我与地坛史铁生价值
去找史铁生
关于史铁生
白色的鸟 蓝色的湖——写给史铁生的信
一粒米的价值
《我与地坛》中的“超越”
“给”的价值
《我与地坛》与人生的境遇
跨文化视角下的《我与地坛》之重读
史铁生:心魂之思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