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双向文化导入的日语教学
2016-02-14于勇
于 勇
(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网络时代双向文化导入的日语教学
于勇
(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450007)
摘要:“翻转课堂”、“微课”、“慕课”接踵而至,给大学日语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以网络时代背景下中日文化双向导入的日语教学改革实践为基础,对于如何充分利用资源丰富的网络信息,弥补课堂教学在有限时间内的信息“资源缺乏”的局限,以及如何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保证教学互动的质量,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网络;双向文化;日语教学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高校的日语教育发展迅猛,为适应全球化和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发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化的人才已明确成为大学日语教育的努力目标。在注重日语专业知识的语法教学向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转变阶段,有关网络和教育教学的讨论,早已呈现“燎原之势”,成为当下关注的焦点。
一、网络时代日语教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信息社会,网络在给学校教学带来了强大的服务功能的同时,更向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网络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不仅国内各类高校的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科目的日语教学资源可以共享,而且中日两国各类日语在线词典、学习网站、在线广播、语料库等更是可以自由使用。师生皆可利用网络,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精挑细选,调和在一起;既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也为学生获取信息、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将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短小精悍的“微课”方便实用,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特别是重点、难点、疑点的掌握。网络时代,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逐步减弱,教师完全主导课堂正在向师生共同引导课堂发展。
无论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的革新,还是教学理念的创新,都源自于网络为学校教学所带来的机遇和改变。作为大学日语教育工作者,只有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传授日语语言知识和技能,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切实实践以学生为教学过程主体的教学理念,才能与时俱进。因此,如何严格遵循现代教学理念,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式学习环境,形成一系列互动互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便成了大学日语教学所面临的挑战。
二、中日文化双向导入日语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众多学者日益认识到: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既要注重目标语文化的导入,同时又不能忽视中国文化意识的培养;既要突出外语学习的意义和影响,同时又不能忽视中国文化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地位和作用。众所周知,自古以来中日文化间的互相渗透、融合非常广泛,在大学日语教学中进行中日文化的双向导入,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相关语言、文学知识,而且更能促进学生以准确、得体的语言表达,从容地肩负起跨文化交际的历史责任。
翻阅最新版本的各大出版社的大学日语教材,从单元和课文的标题来看,出现了新的亮点:内容以日本文化、社会、语言为主体,同时包含了中国的话题和多元文化元素。由此可见,在基于语言学习为主,社会、文化学习为辅来考虑日语教育的原则时,究竟应该如何理清文化的脉络根源,挖掘语言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因素,俨然已是国内高校现在需要探索的问题,也是日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
三、网络资源在双向文化导入中的应用
网络资源进入校园,势必不断地与传统教学模式相互交融,在交融中不断对其补充和完善,形成切实有效的网络背景下的教学方法体系。
(一)中日网络资源的收集整理
网络信息铺天盖地,学生接受网络信息的速度和容纳量令人吃惊。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和掌握也远非教师所能及,有些学生堪称计算机应用的高手,对相关软件和程序的应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但是学生利用在网络资源里吸收的养分,参与教学活动的案例似乎罕见;因此,选定有价值的网络资源,以学生为中心发挥这些网络资源的价值,便成为了课题组直面的首要问题。
师生一起针对日语学习可利用的、具有权威性的中日网络资源进行广泛地搜集,按照语言、文学、文化三大模块进行整理分类,并且以寝室为单位划分学习小组,统一组员的兴趣爱好,明确各组的分工和责任。鼓励小组成员集体课前预习,积极发现相关联的知识点,制作成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这样不仅能有效满足学生体验感知、领会创新、交流巩固等认知需求,而且能拓宽学生思路,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从而实践了“以教师讲解为主”转向“引导学生提高能力为主”的教育理念。
(二)语言教学中双向文化的导入
在语言教学中,中日双向文化的导入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应引导学生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中去阐释词汇和语法的意义。例如词汇方面,在学到日语单词“筑山”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汉语中人造的称之“假”,在日语中不用“仮山”表现“假山”之意?课后,利用网络资源,语言小组从中日汉字“假”和“仮”意义的区别及联系进行了考察;文学小组从“筑山”在日本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梳理了中国园林的假山艺术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文化小组则以“假山”艺术为中心,对于中日园林文化的不同审美意识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探索。在教师的引导下,这种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日语词汇的文化内涵,而且也可以使学生从更深层次了解中日文化在语言中的演变与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文学教学中双向文化的导入
开设日本文学课程,目的是学习丰富的日本文学知识,提高鉴赏日本文学的能力,了解日本民族的思想文化与风土人情,为进一步提高日语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中日两国古代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不管从形式还是内容方面中国文学对于日本文学的影响都非常深远。作为日本文学知识的传授者,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客观认识“中国文学是输出者,日本文学是接受者”,理性认识中日文学间的接触关系和类型学的相似关系非常重要。例如中国诗人的七夕诗,往往以鹊桥等意象来写织女之憾,它的背景是在中国社会中,由于战乱、远放、外任、商旅等造成的夫妻离居与无望成婚的爱意;而日本歌人在处理同一题材却多用海风、波涛、舟楫等意象,描绘男子乘夜摇船去会情人,它的背景显然是日本古代社会的访妻制和海洋岛屿生活的体验。文学课上利用网络资源调和交融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采用让时间倒置、时空跳跃等表现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无尽遐想,自发探索和欣赏蕴含在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传统、文化心理;从而提高学生对日本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四、实践教改理念任重道远
21世纪对复合型、实用型日语人才的需要迫使我们改变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底蕴,更要有丰富的与语言和文化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及跨文化交际理论和理念,还要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实践证明,面对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无的放矢的“网游”常常会导致学生学习的“漫游”,毫无收获可言。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否提高,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密切相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需要学生在课前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课堂上才能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完成答疑解惑,提升教学效果。为了引导、组织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前教师需向学生传递信息,将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等放入共享平台,让学生提前了解下次课的重点、难点;教师要认真设计多样任务类型,以便学生根据内容提示,集小组智慧,利用网络资源最大限度地完成目标任务。有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使用微课,教师还要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本,围绕某个知识点精心设计微课内容。因此,教师的备课任务相当繁重,除了注意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花大力气充实文化底蕴,还要在设计和组织教学上合理安排时间。比如课堂讨论时,教师要适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循循诱导,适当指引讨论方向,调控讨论时间,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导入语言文学背后的中日文化;使学生在学习日语的同时,了解中日不同的民族性格以及文化因素的内涵,并能够分析两国文化间的差异。可以说,实践教改理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任重而道远。
五、结束语
在网络时代双向文化导入的日语教学活动,通过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能力、总结概括能力、提炼升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创新能力的形成。通过在教学中引入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学到语言文学背后更多的东西,增加对语言的学习兴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需要不懈努力,切实实践从“以教师讲解为主”向“引导学生在交际任务中提高能力为主”,从“关注日语学科的专业性”向“关注日语教学的科学性”转变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曹大峰.面向大学本科教育的日语教学语法建设——理念、内容、方法的更新与发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37(2):9-17.
[2]裴艳霞.网络环境下的《高级日语视听说》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2,2:121-127.
[责任编辑:赵伟]
Introduction of Bicultural Knowledge to Japa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Internet Times
YU Y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of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7, China)
Abstract:With the lates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new models of education, Flipped Classroom, Micro-class and Mooc, bring great challenges to tradi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in college, but also opportunities. By taking advantage of internet resources, the author introduced Sino-Japan cultures into Japanese language teaching, which not only improved student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but created a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odel facilitated by technology as well.
Key words:internet; bicultural; Japanese languag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811(2016)01-0060-03
作者简介:于勇(1975—),女,河南周口人,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日语语言文学。
基金项目:2014年度中原工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
收稿日期:2015-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