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型语文教学管窥
2016-02-14丁吉彬
丁吉彬
(淄博张店建桥实验学校,山东 淄博 255000)
素质型语文教学管窥
丁吉彬
(淄博张店建桥实验学校,山东 淄博 255000)
把学生当成容纳知识的仓库,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用知识去填充学生的头脑。这种观点早已受到普遍的批判。然而,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这种情况仍大量存在着。教师是实施素质型教学的根本保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变仓库型教学为素质型教学,开拓初中语文教学的新境界。接下来,我们从“教”与“学”两个维度来分析走上素质型教学轨道的策略。
仓库;素质;语文教学
把学生当成容纳知识的仓库,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用知识去填充学生的头脑;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是看向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学生记住了多少,考了多少分。这种传统的仓库型教学模式早已受到普遍的批判。然而,这种情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仍然大量地存在着。我们仍是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美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这样的语文教学,只是注意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另外一个属性——人文性。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是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的人。知识经济正扑面而来,初中语文教学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存在着许多机遇。怎样才能切实走上素质型教学的轨道?笔者想从“教”与“学”两个维度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一、教师是实施素质型语文教学的根本保证
(一) 授人以渔——素质型语文教学中“教”的高境界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中国教育史源远流长,几千年前我们就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论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强调:“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生学。”[1](P23)可是,初中语文教学仍在很大程度上与此相悖。“课堂上仅重视学生听课,把课本教‘死’——课后只要求学生完成小山似的作业,所谓‘水多了泡倒墙’——只关心学生考了多少分,成绩惟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仍然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轨迹。
教学最忌一叶障目,教师的眼睛不能只盯着成绩,而应该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追求教的高境界。我们认为,初中语文教学的归宿应该是人,是人性全面、自由地发展。学生通过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学习方法等要素的整合,提高其语文素养,为自己一生的发展奠基。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有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王国维先生所谈的人生高境界,其实也是教师“教”的高境界。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高境界与人生的高境界之间的关系。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感悟语文的人文美,体味生命的多姿多彩,从而激发起热爱生活的情感。
比如,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祖父、后园和我》《爸爸的花儿落了》等篇幅较长的写人叙事的课文时,读书这个环节往往做得不够。面对这样文质兼美且极具文学价值的作品,我们如果仅限于引导学生掌握生字词、把握文意、理清层次、分析人物形象、领悟写作手法、理解文章主旨,我们的教学基本是走在功利化的“康庄大道”上。这样的做法,恐怕只能对考试有帮助,对学生的成长未必能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不妨先来引导学生反反复复地读课文,朗读、默读、同桌对读、分角色读、举行读书比赛等等,有些段落应达到熟读成诵的水平。如此,学生不知不觉地沉浸在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领略文章内容的人文美——感悟炽热的真情,体悟人性的温暖,提升审美的境界。这就能为分析人物形象、领悟写作手法、理解文章主旨等切实作好铺垫,为语文学习打好根基。
当然,除去各种朗读,我们还应该带领学生走进作家生活的时代、社会,以及家庭,感受作家的喜怒哀乐。只有这样,学生才极有可能走进作家创作的作品的情感和思想的世界。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走上未来的理解语文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授人以渔,教师不必喋喋不休地讲解,就能较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健康的审美情感、积极的人生观,以及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家的创作。同时,教师也能够进一步认识初中语文教学的规律,不断超越自我,使教学境界得到提升。
(二)以学促教——素质型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正确抉择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它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是一个人成为有意义的社会人的重要基础。另外,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依然需要教师们不断地学习并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只有这样,才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够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常讲常新。今天的社会已经是“学习化社会”,国际教育委员会把“学会学习”作为社会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2],不具备这种品质的教师怕是很难培养出“学会学习”的学生。
信息时代,知识日新月异,教师扮演的“知识垄断者”的地位早已不复存在。如果不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就不能深刻理解教学的内在规律。其结果或者是日复一日地重复自己,或者是“墙头草,随风倒”,丧失教学中的自我。不错,语文课本中的经典,是属于过去的,但并不表明语文课是老古董,我们的语文课应该充满现代气息和人文关怀。
除了读教育名著外,在教学相关文章时,我们还应该有针对性地选读名家的相关篇目。比如,在学习贾平凹的《落叶》,王鼎钧的《那树》,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等说理性较强的课文时,倘若仅局限于课文本身,对文本的解读就会失之于浅薄。我们不妨引导学生跳出教材,与他们一起再来选读贾平凹的《对月》《丑石》《天上的星星》,王鼎钧的《一方阳光》《中国在我墙上》《红石榴》,张抗抗的《天山向日葵》《窗前的树》《埃菲尔塔沉思》等篇目。这样往往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开阔其视野,对相关作家作品形成立体的认识,把课文中的“理趣”理解得更深刻,从而让课堂学习充满张力。对于教师而言,我们能够把教材“吃”得更加透彻,让课堂教学切实做到有的放矢,使教学过程兴味盎然,达到以学促教的目的。
倘若不能静下心来读书学习,仅限于教学课本,课堂教学很有可能会变成“盲人摸象”,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就只能陷在传统的仓库型教学泥沼中不能自拔。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初中语文教师绝不能再做迂腐的私塾先生,而应该以开阔的目光学习知识,以学促教、正确抉择,积极实践素质型语文教学。
二、学生是实施素质型语文教学的主人
(一)民主平等——素质型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境界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现由学科知识本位到育人发展本位的转移,真正成为以人为本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成果最终要由培养的人才体现出来。
实践素质型语文教学,首先要求尊重学生。这不是一句冠冕堂皇的话,而应体现在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师不是圣人,更不是神仙。倘若我们高高在上,做孤家寡人,呆板地要求学生洗耳恭听,他们扮演的角色就只能是低劣的小仓库。毫无疑问,学生智慧的火花将被熄灭,创新的精神将被扼杀,我们也就只能在传统教学的泥沼中挣扎。
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积极探索等主体性人格素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焦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3]
例如,在学习《故乡》这篇小说时,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星期天去一趟农贸市场,留心观察普通人买东西时是如何讨价还价的。这样的作业对于深刻理解小说中“杨二嫂”的形象帮助比较大。下面是一段课堂实录:
师:杨二嫂势利、庸俗,是一个爱占人便宜的小市民。但是,这样的理解总让人觉得缺点什么。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你在农贸市场的见闻,有没有遇到过像杨二嫂那样的人。
生1:我遇到了一位60多岁的奶奶买鸡蛋,这位老人衣着比较整洁,不像是贫穷的人。可是,人家卖9元钱一斤的山鸡蛋,她站在那儿死缠硬磨,硬是17元钱买了2斤,还又强硬地拿了人家一个鸡蛋作添头。她跟杨二嫂有一点相似,爱占小便宜。
生2:我遇见了一位50多岁的奶奶用婴儿车推着小孙子去买“圣女果”,人家要3.5元一斤,她讲价到了3元一斤,买了5元钱的“圣女果”,还又趁人家不注意抓了几个,惹得卖“圣女果”的商贩很不高兴。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就是一个“杨二嫂”。
……
师:可见,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乏“杨二嫂”式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当今社会“杨二嫂”仍然具有代表性。
这样的课堂更好地体现了“民主平等”, 使文章内容更接地气,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展开探究,进而把文章学得更加深刻。
放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余时间,我们都要以平等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一种学习的高境界,值得我们探讨。
(二)实践求知——素质型语文教学中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吕叔湘先生曾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4]教会学生能动脑筋思考,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就意味着知识内化为思维品质,这是学生终身受用的一种智慧。
语文是中学阶段最为复杂的一门学科,其工具性决定了它在学生学习中应处于核心地位。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却对语文学习感到乏味,甚至逐步丧失信心。我们不妨从学习能力形成的角度来找一下原因。
人的能力是怎样形成的呢?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实践。初中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不是教会的,只能在言语实践中形成和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头脑都是需要被教师点燃的蜡烛,我们应该善于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求知,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例如,在学习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领会“用生活中典型的小事来表现人物的品质”是教学重点之一。用“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这样的问题来引领课堂教学,固然不错。但是,这样的课堂是有较大欠缺的。我们不妨先引导学生来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拿自己的作文与课文形成比较阅读。密切联系学生的实践性作业,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下面是笔者的一段课堂实录:
师: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自己的作文,然后大家来说一说他的作文是如何表现母亲品性的。
生A:读自己的作文。
生B:我觉得A同学的作文是在泛泛地记叙关于母亲的事情,缺少细节,有点笼统。
生C:我觉得A同学的作文议论性文字太多,在反复地谈母亲的优良品质,但是没有生动的事例。
师:那么,课文是如何来表现母亲品性的呢?
生D:课文通过具体的小事来表现母亲的品性,叙述得比较生动。
生E:课文在叙述关于母亲的小事时,有细节描写,母亲的语言、动作显得很真实,很感人。
……
师:对,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用生活中典型的小事来表现母亲的品质,我们的作文也需要这样写。
南宋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课堂上学来的知识、方法,要形成能力,应该付诸实践。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更好地实践素质型教学,精心设计作业练习,潜心研究课堂环节,引导学生“自己梳理自己的头”,非常重要。如此,从寻找问题,到解答问题,再到应用创新,学生就能找到一把关于语文学习的钥匙。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扬弃仓库型模式,全面实施素质型教学,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教与学的关系,扬弃陈旧的教学思想,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只要我们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就一定能够开拓素质型初中语文教学的高境界。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李志红)
Treating students as the storehouse receiving knowledge, the main task of teaching is to fill students’ brains with knowledge. This view has long been widely criticized. However, in Chinese class of junior high schools, this situation still abounds. As teachers are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implementing quality-based teaching, students are masters of learning, we should rethin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ransform storehouse teaching into quality teaching to open up a new realm of Chinese teaching. Besides, we try to explore the strategies for quality-based teach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wo dimension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orehouse; quality; Chinese teaching
2016-03-16
丁吉彬(1973-),男,山东淄博人,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建桥实验学校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育教学研究。
G648.8
A
(2016)03-00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