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探讨※
2016-02-14刘中勇李
邓 鹏 胡 丹 刘中勇李 林 徐 驲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病科,南昌330006)
热敏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探讨※
邓 鹏 胡 丹 刘中勇⋆李 林 徐 驲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病科,南昌330006)
本文根据慢性心力衰竭的疾病特点,分析热敏灸治疗该病的可行性,并运用于临床。在治疗过程中发现了慢性心力衰竭的高频热敏点,并对其感传特点进行总结,探讨了热敏点区域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提出了热敏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方案,为中医特色疗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提供新的思路。
热敏灸;慢性心力衰竭;心悸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并在一较长时间内存在心肌收缩能力降低、前后负荷过重等情况,使得心脏的排血量满足不了正常的机体代谢供求,造成组织和内脏器官血液的供给不足,并有循环瘀血,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目前西医的治疗方案其临床疗效不尽人意,并且存在较多的毒副作用与不良反应。热敏灸疗法是对传统艾灸疗法的创新和补充,是一种无毒副作用、简便易行的非药物新疗法,可以激发人体经络内的经气感传,使气直达病所。近年来,笔者在常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基础上加入热敏灸疗法,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存质量,提高了临床疗效。现将临床上应用热敏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进行总结、探讨。
1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认识
“心衰”二字最早见于《脉经》,其曰“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脏统论》曰:“心衰则健忘,心热则多汗”。中医古籍中“心衰”二字主要是对病机的描述,与现代医学中的疾病“心力衰竭”存在较大差异,不具备可比性。而中医古籍中有诸多病证的描述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类似,但又并未出现“心衰”二字。比如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曰:“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燥,其人阴肿”“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心不欲饮”。张仲景对于心水症状的描述与现代医学的心衰相似。所以根据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我们可以将其归属于中医病名的“心悸”“心胀”“心水”“心痹”“怔忡”“喘咳”等范畴。为规范中医病名,在1997年的中医内科疾病诊疗规范中正式将其定为“心衰”。2012年由张伯礼、薛博瑜主编的“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首次在心系疾病中增加心衰病。
医古文中《黄帝内经》则是最早论述了心衰的病因病机为:“味过于咸……肌心气抑……过于甘……”。心衰病位在心,同时可见心烦、气短、咳喘、不得平卧等症状,这都与当前的心衰临床症状描述极为相似。根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的说法:由于心病日久,心的阳气不足、虚弱无力,血液运行不利、迟缓,容易形成皮下及深部组织间的瘀阻及水肿,造成气滞血瘀,瘀血内停。其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做了进一步的深入阐述:以喘息、心悸,夜不能平卧,咳吐痰涎之品,少尿而又水肿为主要表现的脱病类疾病。已认识到了寒邪损伤心阳进而导致心水的发生,并出现少气、烦躁、水肿的症状。《圣济总录》中则指出,心衰的病因为心气虚,并存在于心衰的整病程之中。《济生方》认为饮邪停聚可导致怔忡,这种情况的怔忡当为心力衰竭之怔忡。朱丹溪在其《丹溪手镜·肿胀》指出:“短气不得卧则为心水”,认为“心水”是造成的心衰水肿的原因。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论怔忡》阐明了导致心衰怔忡的形成机理,以及如何进行调治。张景岳认为,心衰怔忡的病机是患者在阴虚劳损之后,其宗气无根,气不归元,进一步导致精气外泄。治疗方法则为养气养精,滋培根本,要节欲节劳戒酒色。华新宇[1]认为慢性心衰的病理过程是:心气虚日久就会引起心阳不足,引起三焦失利水气代谢紊乱,水液不能正常的运行就会导致三焦堵塞,而水饮的瘀积会加重气血阴阳的亏虚,这是一种恶性的循环。所以患者发病的早期或缓解期,常常表现为虚证,以心气(阳)虚为主,病情进一步发展或加重后,又多表现为本虚标实之证,是以气、痰、水、瘀内停三焦壅塞为主,临床上则表现为虚实夹杂的演变过程。慢性心衰的病位不仅仅在心,而是牵扯到全身性的病理改变,病机的关键点是三焦出现了失利导致水气代谢异常,这与目前现代医学对慢性心衰的认识基本相同。慢性心衰的病程往往都比较漫长,它是各类心脏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终末阶段,症状、证候演变多,在阴阳、脏腑、气血、津液等多维层次产生很多复杂的盛衰虚实的变化。
2 热敏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依据
艾叶性温,味辛、苦,具有温经散寒疏通经络,祛湿的功效。点燃的艾条温热之性较药物本身则大大的提高,艾灸是将中草药艾叶经过晒干炮制碾压后制作成艾条,将其点燃产生艾热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相应部位,以经络为导向,沿着经络循行的路线传入体内脏腑,达到调节机体的气血阴阳,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起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之功效。故艾灸具备以下功效:(1)温经通络,行气散寒:遇寒则气血运行不畅,得温则气血活动加快,故一切气血凝涩、经络痹阻的病症,均可用艾灸行气活血、温经通络;(2)扶阳固脱,升举阳气:阳气虚轻者下陷,严重者虚脱,而艾叶性温,点燃的艾条阳气更甚,故艾灸可升补阳气;(3)消散瘀结,拔泄热毒:艾灸具有温补阳气的作用,气血运行则瘀结得以消散,故艾灸能消瘀散结;(4)防病保健,延年益寿:艾灸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疾病,还是日常生活保健的好方法。宋朝太医窦材在其《扁鹊心书·须识扶阳》写道:“保命之法,艾灼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可见艾灸的作用功效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状况十分契合。
现代文献也支持这一观点,艾灸对心血管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有着极好的调整作用,对肺俞、心俞穴采用艾灸配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相关指标,提高临床疗效,比单纯西药治疗有明显的优势,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及延缓病情的进展都有着积极作用[2]。在实验研究中采用艾灸对慢性心衰模型的大鼠进行观察时发现:艾灸能显著改善心功能和降低血浆ET水平,从而改善心力衰竭状况[3]。临床观察表明艾灸关元、足三里对慢性心衰有良好的治疗效果[4]。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常规西医基础治疗加艾灸雀啄中脘、气海、关元及双三阴交穴治疗的研究表明,艾灸能更有效地治疗气虚血瘀水停型或者阳虚水泛型的心衰水肿,水肿也消退更快[5]。此外,艾灸能使局部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促进气血循环,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也可以促进组织的修复,可增强集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及免疫能力[6]。艾灸对呼吸系统、血液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及心血管神经系统等方面疾病都有不错的治疗作用,这就再次证实了艾灸的疗效[7]。
现代研究对艾灸的治病原理持有三种不同的论点:一方面是热量具有温经通脉、行气活血等功效[8];另一方面是艾叶本身具有味辛、苦、性温,有小毒,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安胎、降湿杀虫的功效,并且艾叶是极少的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的中药,经过历代医家不断的探索,最终选取艾叶作为制作艾条的的主要材料;第三方面是根据身体情况灸不同的穴位,使用不同的施灸手法。现代研究表明[9],艾条燃烧时会产生一种能深度穿透人体且容易被机体吸收的、以近红外线为主要成分的红外线。近红外线可以使组织的温度升高,可以促进毛细血管的扩张,使得血流的速度加快,增强了机体的新陈代谢,可提高组织细胞的活力及再生能力。故施灸时,其近红外辐射可通过人体经络系统,将能量输送至机体所需处。另外,艾燃烧所生成的抗氧化物质,则可以通过灸热经过表面皮肤渗透入体内而发挥作用,而燃烧生成的甲醇提取物,可减少体内的过氧化脂质,具有清除体内自由基的功效。因此艾叶的燃烧不仅不会破坏其任何有效成分,相反会增强其药效。
热敏灸疗法是对传统艾灸疗法的继承和发展,与传统的艾灸疗法相比其疗效更为显著。热敏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是基于中医经络学理论和热敏灸治疗理论,采用点燃的艾材产生的艾热悬灸热敏态穴位,激发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使得艾热行走于表里经络之间并到达心脏,再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达到补火助阳的功效,能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心衰的一系列症状,临床具有可行性。
3 热敏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最重要的病理因素是心阳(火)不足,导致气血运行乏力,气滞血瘀,水液滞留成水肿,从而形成气、血、水三者之间相互兼夹为病,其病证属本虚标实,本虚治当以补火助阳为核心,而热敏灸尤擅补火助阳。热敏灸是在传统艾灸的基础上,以探寻热敏点并通过激发经气感传活动来艾灸,以此来治疗疾病的一种艾灸新疗法[10]。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寻找人体身上与疾病相关的敏化点进行艾灸,达到与针刺效果相似的循经感传,能够很快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疏通经络,调畅气机,从而起到调节恢复人体阴阳平衡状态。
3.1 慢性心力衰竭热敏点的探寻根据择优选穴的原则,首选的热敏点为:①有非热觉灸感出现的热敏化腧穴,其中痛感优越于酸胀感;②有透热灸感出现的热敏化腧穴;③有扩热灸感出现的热敏化腧穴。采用探感定位法准确定位热敏化腧穴,再根据病情及选穴原则选取最佳热敏化腧穴,从而确定该患者的最佳施灸部位,保证了热敏灸治疗本病的疗效。针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疾病特点,我们选择出热敏点的查找范围:①背部俞穴及其附近;②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循行穴位及其附近;③任脉的膻中、关元、气海及其附近。根据患者病情及所要的施灸部位,选择充分暴露前胸或后背部,采用仰卧位或俯卧位,用燃着的艾条在热敏点查找范围内及其附近探寻热敏点,在距离表面皮肤3 cm左右高度处探查热敏化腧穴,当患者自觉到六种热敏灸感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时,该探察部位即为热敏化腧穴。重复探出至所有的热敏点都被找出。
3.2 慢性心力衰竭的热敏点及其感传特点经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热敏点的仔细探查后发现:出现热敏化现象的热敏点高频区域是在:背俞穴“心俞”-“至阳”所形成的区域和任脉的“膻中”及其附近。在临床中还发现,热敏化腧穴同传统腧穴定位不完全重合,但是大多在传统腧穴附近。还有部分病例在足三里、关元、气海周围出现热敏化腧穴,这也是适合施灸的穴位。对出现的热敏点施灸,约有90%的病人出现灸性感传,初步观察其感传的现象,做了以下归纳:(1)感传感觉:均以热感为主,另外有些病人除了热感外还伴有酸、麻、胀、痒、蚁行感等其它感觉,有部分病人出现如热量冲击渗透样感觉。(2)感传速度:有快有慢,其内在关联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感传深度:大部分病人感觉热量往里面渗透,以深部透热为主,直达病所,心脏有温热感觉。(4)感传方向:感传方向大部分是由胸前向内渗透或由后背向前胸渗透,部分患者感传路线沿任脉、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方向循行。(5)感传时间:因个体差异而不同。出现灸性感传的病人,病人症候改善明显,其治疗疗程明显缩短,疗效大为提高,热敏点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最佳治疗点。
3.3 热敏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个体化饱和消敏灸量灸量是指用燃着的艾灸施灸的有效剂量,对临床疗效有极大的影响。热敏灸治疗本病时运用了“消敏定量”的灸量标准,即以热敏灸感的消失来确定施灸的时间。由于患者的个人体质、疾病状态、施灸穴位等个体化因素不同,所以每位患者所需施灸时间不尽相同。在治疗的过程中,随着疾病的好转或痊愈,热敏灸感的维持时间也渐渐缩短或消失。在施灸热度不变的情况下,当热敏灸感由舒适到灼热即是我们所说的热敏灸感从产生到消失的过程,是此穴本次施灸剂量已经达到个体化充足灸量的标志,说明此穴已达到饱和消敏灸量,可以停灸。当与疾病相关的热敏腧穴均消敏时,表明此次热敏灸治疗完成,疾病也会随之康复。在本病的治疗中,患者的灸感持续时间一般从30~45 min不等。有少数病例灸感超过45 min,我们选择每天灸1次,以8周为1个治疗疗程。
3.4 热敏点区域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慢性心力衰竭热敏点的高频区域是:背部俞穴“心俞”-至阳区域和任脉的“膻中”穴位及其附近区域。感传以透热和扩热为主,有一部分还出现了循经感传。我们从腧穴的角度来推测热敏点区域作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理,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膻中是任脉的胸部腧穴,《灵枢·胀论》云:“膻中者君主之宫城也”。盖指心包膜部位而言。本穴内景正应心包外腔,故名“膻中”,是心包的募穴。《素问·灵兰秘典》谓:“膻中为臣使之官。”即心脏外卫充盈之气,俗称心气,又名中气。倘中气有所减损,则人体各部之气,均来填补。犹诸侯之会师勤王者,故称“膻中”为气会,又称为“上气海”,是八会穴,为任脉、足太阳、手太阴、手少阴经之交会穴,是宗气聚集之处,气之所止部位,故本穴能治一切气分之病。具有通畅气机、理气散瘀、疏经通络、活血化瘀之功效。膻中的生理作用归纳起来有三点:一为心主之宫城,有心外卫的作用;二为气海,有贮布宗气之功;三为心之臣使,助心以调节气血[11]。《金针秘传》载:“膻中,治肺气咳嗽上喘,唾脓,不得下食,胸中如塞。可灸七七壮”。现代研究表明[12]艾灸膻中穴可以振奋心阳,使血脉运行通畅,脉动有力。刺激膻中穴不仅可以改善心肌缺血时的缺血缺氧状态,还可缓解缺血再灌注时的损伤[13]。刺激膻中穴还可以明显改善血压和左室功能,改善心室射血功能,提高临床疗效[14]。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与五脏六腑有特殊联系。《灵枢·背俞》:“按其处,应在其中而痛解,乃其俞也。”即指五脏六腑有疾背部在按压检查时会出现一些特别敏感的所在。背俞穴因其位置都与本脏腑相近,故能反映各脏腑的病症,能调整相关脏腑功能,常用于治疗相关脏器病变。《素问·长刺节论》:“迫藏刺背,背俞也。”即指背俞接近内脏,具有直捷的作用。心俞是心之背俞穴,与督脉之神道平。心藏神,为心脏之俞,故名“心俞”。内应心脏,是心气转输、输注之处,与膻中一前一后、一阴一阳,俞募相配,疏通经络,理气畅中,亦为治心之要穴。主治心脏诸证,调理气血、养心安神、宁心定志之功,为历代医家治心胸病症之要穴。现代研究表明[2],心俞能明显减轻患者的胸痛、胸部压迫感,改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刺激心俞后心电图显示心肌活动有所增强。刺激心俞不仅能有效地清除患者的症状,而且能影响血流动力学参数及改善心脏活动性质[15],使心肌张力降低,促进心肌肥大的退缩,表明心俞穴不仅可以调节心脏功能紊乱,而且可以影响心肌形态学的改变。至阳穴,至者极也,达也,意为督脉之气上行至阳中之阳之处,为阳气之至极,为督脉经阳气隆盛之处,是背部阴阳交关处,刺之或灸之或点按皆可从阳引阴,振奋胸中之阳气,温阳宽胸,缓解不通、不荣之痛。督脉为人体诸阳之会,其生理功能主要是统摄一身之阳气和真元,至阳穴为督脉之要穴,可激发全身阳气,达到温化阴寒的效果。从解剖上来说,至阳穴所在的位置正好由第6、7、8胸神经的后支的内侧支重叠支配,而与之出于同一脊髓节段的6、7、8胸神经的前支构成4、5、6肋间神经,而第4、5、6肋这一区域正是心跳最明显的部位。当发生心肌缺血时,揉按或针刺至阳穴,可有两种传导机制来调节疼痛,一条是通过痛觉传导到大脑皮层来转移来自心的部分痛觉;另一条是电信号的形式,通过改变局部的电信号冲动,然后由至阳穴周围的神经传至心肌,进而调节心肌的功能[16]。至阳穴正是利用这一原理,刺激后激发身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功能,达到了缓解治疗疾病的作用。
4 小结
长期以来,在施灸过程中,仅仅强调的是被施灸部位是否有温热感或局部皮肤是否出现红晕,并没有在意是否产生感传现象或是感传现象的强弱。通过20多年的临床观察研究,陈日新教授总结出,“灸之要,仍然是气至而有效”。热敏化腧穴对艾热刺激呈现出的“小刺激大反应”,即在艾热的刺激下极易激发灸性感传(出现率约95%),使得气直达病所,这就大幅度的提高了临床的疗效。热敏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是以热敏灸理论为指导,通过艾灸热敏点使温热的艾叶药性进入人体经络内,并循经感传于表里经络之间到达心脏,达到补火助阳,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心衰临床症状的效果。将热敏灸疗法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无不良反应的特点,是一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简便、安全、无毒副作用的自然绿色疗法。
[1]华新宇.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病机的三焦[J].光明中医,2010,25(11):1963-1964.
[2]王茎,曾永蕾.艾灸肺俞、心俞治疗慢性心衰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2):91-93.
[3]王茎,曾永蕾.艾灸对慢性心衰模型大鼠心功能及ET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4):326-328.
[4]唐静,付云娜.穴位敷贴加艾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7):12.
[5]唐波炎,马碧茹.艾灸治疗心功能衰竭水肿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3,45(8):145-146.
[6]周恩华,吴涣金,刘立公.艾灸疗法的思考及运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8):1695-1696.
[7]郭长青,陶晓雁.图解艾灸疗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
[8]范亚男,李素云.艾灸对机体免疫系统调节的研究与进展[J].中医研究,2015,28(11):78.
[9]王磊,李学武,张莉.艾灸疗法作用机理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01,21(9):567-569.
[10]陈日新,康明非.热敏灸实用读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5.
[11]闫昱江,柯尊华.心包、心包络、膻中生理功能及病证异同考辨[J].国医论坛,2014,29(5):55-56.
[12]赵树玲,于德茹,林发亮.单灸膻中穴治疗心动过缓[J].中国针灸,2010,30(2):169.
[13]孟君.艾灸穴位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调亡基因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
[14]王莉荔.膻中穴刺激对心脏骤停大鼠心肺复苏有效性的研究[D].北京:解放军医学院,2015.
[15]郭俐宏,陈德森,方伟,等.电针“内关”、“心俞”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11):46-48.
[16]孔莹,周猜.浅谈至阳穴治疗胸痹[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6):58.
Discussion on 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DENG Peng,HU Dan,LIU Zhongyong,LI Lin,XU Ri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chang 330006,China)
In this paper,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ease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the feasibility of the 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was analyzed,and it was applied to the clinical practice.We found the high frequency point of the heat sensitive in the process of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and to summarize it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missio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orrelation of the heat-sensitive point area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and put forward the 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chronic heart failure;palpitation
10.3969/j.issn.1672-2779.2016.24.018
1672-2779(2016)-24-0040-04
李海燕本文校对:伍建光
2016-09-20)
江西省卫生厅中医药科研基金课题(No:2013A091)
*通讯作者:lzyongmai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