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教学模式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临床教学中的思考※
2016-02-14陆征宇陆玲丹朱开功朱冬雨
陆征宇 陆玲丹 施 扬 朱开功 朱冬雨 赵 虹*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上海200437;2上海市闵行区吴泾医院神经内科,上海200241)
混合教学模式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临床教学中的思考※
陆征宇1陆玲丹1施 扬1朱开功2朱冬雨1赵 虹1*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上海200437;2上海市闵行区吴泾医院神经内科,上海200241)
随着高校教学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混合教学模式不断被国内外教育界认可和接受。笔者团队以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的培养为导向,整合传统和现代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构建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提高医学生的临床能力,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相接轨。本文对混合教学模式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思考和探讨。
混合教学模式;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医学临床教学
医学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点,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医学生迈入临床医生生涯的第一步,也是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的关键性教学环节。随着教学策略的不断探索和改革,医学临床教学亦随之不断发展。混合教学模式(Blended Learning,B-Learning)是近年来基于数字化教学发展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式之一,是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然而,面对不同学科、专业、课程,B-Learning富有了新的内涵和外延[1-4],它泛指各种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整合。笔者的团队长期从事医学临床教学工作,将B-Learning教学模式运用于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的课程建设,现就其中的体会做一探讨。
1 教学理念的混合
自古以来,中国式的教育一直以教师为中心,“先生”的一言堂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教育界逐渐意识到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性。尽管如此,我们不能片面、局限地看待整个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与“学”有机结合的整体过程,应该是混合“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两大流派的教学理念,即“以师生为中心”,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又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教与学并重。
B-Learning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一种趋势,通常指传统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事实上,B-Learning具有更加宽泛的理解和定义,它应该指传统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理念的多元化混合。正如Rick J.Valdez所言:B-Learning如同将元素混合后发生了化合,该过程并非元素间的简单混合,而是在特定条件下的“化学反应”。因此,B-Learning要求在继承传统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发展现代教学理念,海纳百川,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2 教学内容的混合
笔者的团队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的临床教学工作——围绕医学生中西医临床能力的提升,探索B-Learning教学模式,构建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相接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的临床教学囊括了中医学、神经病学、人文学等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背景,如何将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如何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如何将医学与人文学有机结合,从而获得1+1>2的教学效果,是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
2.1 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混合中西医结合是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交叉领域,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一项工作方针。祖国医学通常以整体观念宏观地观察人体,而现代医学则从细胞、分子水平微观地研究疾病,尽管它们分属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两者可互为补充、取长补短。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从病名的对应着手,导入教学内容,例如“脑梗死”“脑出血”属中医学“中风”之范畴,“帕金森病”属中医学“颤证”之范畴,“癫痫”属中医学“痫证”之范畴等等;接着,我们就同一种疾病分别从现代医学和祖国医学的视野进行讲解;最后,在讲述疾病的研究进展中进一步介绍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与优势。经过多年的工作,对于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这门课程,应该加强西医的诊断、在西医规范化治疗基础上的中医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等部分内容的整合。
2.2 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混合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功底,更需要娴熟的临床实践能力,将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有机整合,构建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是促进医学生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的关键性教学环节。在医学临床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万万不能只是照本宣读,把学生们都认识的文字一再重复,而是应该将一个个生动的病例植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更加形象地认知和记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将遗忘、疑惑不解回归到教材、课本甚至是文献,只有将理论与实践不断地融为一体,才能真正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技能,从而使他们成为合格的住院医师。
2.3 医学和人文学的混合自从文明创始以来,人类对于生命和健康的思考从未停止过,人文关怀一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内涵,现代医学更需要人文关怀。我们所培养的医学生,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医学技能,而且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因此,在临床教学中我们加强对医学生进行人文医学的熏陶和教育,充分灌输“医乃仁术”的基本思想。借用杨玉良校长在复旦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话: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不过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如果学校的教育只是重视一些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性的培养,那么很可能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3 教学方法的混合
B-Learning的教学模式,从教师的角度来讲,由传统教学向多元化教学方式转变;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由被动的学习向主动的摄取知识转变。在具体教学工作中,我们根据不同病种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期望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个性的学生对学习的需求,使众口不再难调。
3.1 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该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教学中最为抽象、难度最大的课程之一,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必须建立在复杂的神经解剖基础之上,需要根据病例的症状、体征,通过细致、严密的推断和分析才能做出合理的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解剖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神经系统各部位损伤后的临床表现。然而,让学生被动地死记硬背神经解剖知识以及疾病的临床表现,这种教学效果往往较差。运用PBL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相互讨论、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解决问题,该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索神经病学知识的欲望和兴趣,从而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效果。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的教学中,对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例如脑血管病(中风)、癫痫(痫证)等,多采用PBL教学法。基于大部分学生对常见疾病的理论知识已经具有一定的掌握度,我们将采用问题式学习法,层层深入,讨论如何解决临床上遇到的诸多问题。
3.2 CBL教学法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使医学生普遍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然而起源于哈佛大学的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则是一种现代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可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沟通、结合能力。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临床教学中,十分强调症状与体征的结合,在临床诊断中往往需要医生通过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方能推断可能的病损部位及疾病性质。此时,采用CBL教学法,通过真实病例的示教学习,将病例逐层剖析,在病史收集、整理、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联系临床实践,同时在教师总结指导下发现学习中的不足与遗漏,从而加深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感性认识,不断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当然,CBL教学病例的选择需要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深化和提高的原则,以适应初学者的理论与理解能力。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的教学中,我们对神经内科的疑难疾病,例如帕金森病(颤证)等,多采用CBL教学法。大部分学生对疑难疾病缺乏认知度,我们则采用典型病例进行示教,让学生们能更加直观地学习。
3.3 双语教学法为了顺应中医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目标,笔者认为将双语教学运用于中西医结合专业课程的建设十分有必要。双语教学目前正在我国高校蓬勃兴起,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外语接受水平以及老师的外语教学能力都将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由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大部分医学生的必修外语科目为英语,因此,我们选择汉语为母语,英语为外来语开展双向式教学。作为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课程中的双语教学环节,鼓励医学生能够在综合英语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专业词汇,提高医学英语水平,使其具备一定英文检索、阅读国际文献的能力,引导学生广泛而深入地学习神经病学的国际进展。希望通过师生们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最终培养出精通专业和精通双语的、致力于中西医结合医学事业的国际化、外向型人才。
3.4 无线教学法B-Learning是近年来伴随着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所发展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中,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又称慕课,是数字化时代最为热门和流行的教学法之一,在无线教学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将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课程的知识点以MOOC的形式贯穿于医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等过程,亦是一种非常值得推荐的教学方法。
我们根据本教学团队的实际情况和现有条件,目前正在开展We-chat无线教学法。神经系统具有很多罕见的疾病,例如运动神经元病(痿证)等,学生们在神经内科实习的短短一两个月时间内,未必都能遇到这些病种,对于这些罕见病,我们将通过手机APP客户端向同学们及时展示病例的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等资料,并对这些病例进行讲解和讨论,从而做到教无止境、学无止境的无限教学。
4 结语
B-Learning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包括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多层次的融会和贯通。需要强调的是,该教学模式并不具有固定的结构和形式,也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适合学生发展的各种教学模块多元的、动态的融合,不同的教学团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三因制宜”。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以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的培养为导向,采用了PBL、CBL、双语教学、无线教学等方法,通过临床讨论、病例示教、网络平台展示等多种教学途径,努力优化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方案,深入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医学人才,为中医、中西医结合走向世界奠定扎实基础。
[1]Ilic D,Nordin RB,Glasziou P,et al.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a blended learning education intervention for teaching evidence-based medicine[J].BMCMed Educ.2015(15):39.
[2]McLaughlin JE,Gharkholonarehe N,Khanova J,et al.The impact ofblended learning on student performance in a cardiovascular pharmacotherapy course[J].AmJ PharmEduc.2015,79(2):24.
[3]Reissmann DR,Sierwald I,Berger F,et al.Amodel ofblended learningin a preclinical course in prosthetic dentistry[J].J Dent Educ.2015,79(2):157-165.
[4]Maresca C,Barrero C,Duggan D,et al.Utilization of blended learning to teach preclinical endodontics[J].J Dent Educ.2014,78(8):1194-1204.
Thinking on the Blended Teaching Mode in Clinical Teaching of Neurology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LU Zhengyu1,LU Lingdan1,SHI Yang1,ZHU Kaigong2,ZHU Dongyu1,ZHAO Hong1*
(1.Department of Neurology,the Affiliated Yueyang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0437,China 2.Department of Neurology,Minhang District,Wujing Hospital,Shanghai 200241,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school teaching,blended teaching became more and more popular.Clinical teaching is very important in medical training from theory to practice,which is a crucial process for a medical student to be a real doctor.Based on B-learning,we are focusing on how to improve the medical students'clinical ability in combining the TCM with modern medicine in order to cultivate qualified resident doctors.
blended teaching mode;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neurology;medical clinical teaching
10.3969/j.issn.1672-2779.2016.24.004
1672-2779(2016)-24-0007-03
李海燕本文校对:王德刚
2016-08-02)
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No:201456);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年-2016年)(No:ZY3-RCPY-3-1030);上海市杏林新星计划(No:ZYSNXD011-RC-XLXX-20130011);上海中医药大学后备业务专家及优秀青年护理人才培养计划;上海中医药大学临床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资助计划;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临床师资优教人才培养计划
*通讯作者:drzhaoho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