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SP视阈下的《历史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忻州师范学院教改实践

2016-02-14齐振英

珠江教育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历史学专业英语英语课程

齐振英,董 霞

(忻州师范学院,山西 忻州 034000)

历史学专业英语是关涉历史学学科的一门英语语言教学课程,是各高校历史系给本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其教学目标是将本专业学生培养成精通历史与英语的复合型人才。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深和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并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显得尤为迫切,这无形中对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入21世纪后,许多开设历史学专业的地方高师院校相继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希望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为将来的考研和就业增添砝码。各地方师范类高校通常基于现有师资及学生水平开设历史学专业英语课程,但因缺乏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学方法及手段陈旧、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等问题,所以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人才培养需求是相关教学人员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课程改革研究现状

(一)ESP理论研究

专门用途英语的概念(“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缩写ESP)是针对一般用途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缩写EGP)而提出的,它作为一个发展的范畴,指称的是某一职业或特定学科的英语。英国语言学家Halliday于1964年第一次提出了ESP的定义,系统讨论了依据学习者的个体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和方式的理论,标志着ESP教学理论研究的发端[1]。至今,国外ESP教学理论研究已渐臻完备,涵盖了32种以上的课程门类,教学内容、手段和形式日趋丰富。

国内ESP教学理论研究与国外相关研究相比起步较晚。1999年,教育部正式确认ESP教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体系中的地位。随后,国内学界不断涌现出高质量的ESP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笔者运用CNKI全文数据库检索工具,设定篇名、主题、关键词为检索项,ESP及专门用途英语为检索词,检索时段下限为2015年,检索到近5 000条符合条件的文献。

(二)历史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通过读秀学术搜索对历史学专业英语相关书籍进行的检索,共查到5本相关教材。200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沙露茵与Mary G.Mazur合编的《历史学专业英语教程》一书是各地方高师院校历史系广泛采用的出版时间最早的教材之一。该书精选了历史学不同领域的权威人士和知名历史学家的20篇英语文章,并配有作者介绍和背景介绍,课后还设有精当的练习,以提高阅读者的语言能力[2]。2007年武汉大学教授张德明编著的《历史专业英语》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约50余万字,世界史部分从古希腊、罗马时代至冷战后,中国史部分从孔夫子到邓小平,涵盖全球史中的重要事件,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和宗教等方面。该书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沙露茵编著的教材中中国史内容太少的缺憾[3]。华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陈文海教授编著的《历史学专业英语新编》,内容囊括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原始文化与史前史、欧洲中世纪史、世界近、现、当代史等。为了适当增加信息含量,该书每个单元的正文之后均提供了课外阅读材料,供读者深入探究相关问题时使用[4]。

上述教材的出版为历史学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由于他们各有偏重,未能很好地满足地方高师院校相关课程的需要。

通过对中国知网相关数据库的检索,共发现历史学专业英语课程改革的文献26篇,均发表于2 000年之后,大致可分为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教学改革实践经验介绍、开展双语教学的经验总结等三方面。河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贾延宾的《高校历史学科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一文认为,随着我国对外交往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专业英语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当前高校历史学科专业英语课程在教学中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水平不高、教学模式单一、教材使用不规范等问题[5]。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恒的《地方高校〈历史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一文,对该校多年来进行的历史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经验总结,认为为了更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应将历史学双语教学跟历史学专业英语教学进行严格区分,加强师资队伍培训,纠正学生对课程的误解,谨慎选用教材,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改进考评方式等[6]。河池学院韦秋杰在《双语教学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的运用》一文指出,历史学专业开展双语课程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专业知识记忆水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均有助益[7]。

综上,国内历史学专业英语的教材建设与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呈上升趋势,但发文总量与国内开设历史学本科专业的院校数量相比仍十分有限,针对地方高师院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历史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不系统、存在问题归纳总结得不够全面、缺乏具体实施策略等问题,本文将我校历史学专业英语的教改方案介绍如下。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近几年来,我校基于ESP教学理论对《历史学专业英语》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形成了以“读译、听说、演讨”为核心的进阶式课程体系,有效地提高我校历史学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一)教改思路

以“读译、听说、演讨”为核心的进阶式高效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即“读译”阶段,以教师讲授课程基础知识为主,兼及专业词汇和翻译技巧的传授,提升学生将公共英语知识应用到专业基础课的信心,侧重锻炼学生英文专业文献的阅读和翻译能力。该阶段以“This Day in History”为纽带,强化师生及生生间的交流互动。第二阶段,即“听说阶段”,侧重锻炼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具体实施步骤是:教师课前布置相关材料,学生课上组织模拟讲演,之后聆听或观看相关音视频材料,最后由教师介绍相关演讲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第三阶段,即“演讨”阶段,本阶段以学生表演为主,教师以观察员身份参与最后的小组讨论。具体步骤为: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布置合作探究的主题,要求课前学生进行充分准备,让学生查阅资料、积极思考、充分讨论,在课上把思考结果以情境剧的方式(实录或戏说均可)呈现给全班同学,表演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使学生达到能用英语熟练进行简单专题讨论的水平。

(二)教改实践

在具体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的全程监控,每个环节均有相关要求。

1.课前准备

首先是将全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以学生宿舍为单位),选拔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小组组建完毕后,将课程内容按不同阶段下达到各小组,并根据小组实际情况,分配具体学习任务。

2.课堂实施

第一阶段中,2个小组的每位学生均须作2次“历史上的今天”报告,每次2~3分钟,每次课约占15分钟。第二阶段中,7个小组需围绕不同的主题开展讲演,每人次5~8分钟,每次课约占45分钟。第三阶段中,4个小组需围绕重要历史事件排演情境模拟剧,每剧时长约为45分钟。

3.课后评价

课程采用百分制和等级制相结合的方式,90~100为优,80~89为良,70~79为中,60~69为及格,低于60分则不能得到学分。学生成绩由课堂表演、课堂讨论、综合翻译等3部分组成。

(1)课堂表演占总成绩的50%。每个学生表演时间不少于5分钟,还包括其他资料。

(2)课堂讨论占总成绩的20%。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发言次数和发言质量定成绩。考核任务由学习委员和任课教师共同完成。

(3)综合翻译占总成绩的30%。学期末学生需综合运用所学本课程知识完成英语原始文献的综合翻译和分析。

三、结语

经过3年多的艰辛改革,我们从ESP视角贯通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探索出了以“读译、听说、演讨”为核心的进阶式《历史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使ESP教学理论由抽象变得更具体、生动,为其他学科专业英语教师的课程教学提供了有益参照。

历史学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拓宽了师范类学生的就业渠道,提升了我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地方高师院校历史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渠道比较窄,多数学生的就业去向为中学和少量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实行历史专业英语教改以来,学生英语水平均有所提高,我系不少学生凭借优秀的专业英语基础考取了硕士研究生,还有一些学生凭借良好的英语综合能力在会展、旅游等领域找到了工作。

参考文献:

[1] 何盈,林芳.专门用途英语发展现状及教学建议[J].青年文学家,2012(21):121-123.

[2] 沙露茵,马紫梅.历史学专业英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张德明.历史专业英语[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 陈文海.历史学专业英语新编[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3.

[5] 贾延宾.高校历史学科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J].河南教育:2015(9):62-63.

[6] 李恒.地方高校《历史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研究:基于河南大学教学实践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6):66.

[7] 韦秋杰.双语教学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08(7):139-141.

猜你喜欢

历史学专业英语英语课程
城市轨道交通员工专业英语素养构建探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核心素养下食品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食品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长学制医学生全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
“竜林”文化与民族社会历史学(下篇)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
军事历史和军事历史学简说
论军事历史学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