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中国海洋文化传播
——以海洋类题材文学作品英译为例
2016-02-14杭建琴
杭建琴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0)
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中国海洋文化传播
——以海洋类题材文学作品英译为例
杭建琴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0)
海洋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为海洋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有效途径。以海洋类题材文学作品英译为例,从译介文本的选择、译者模式的建构以及翻译策略的使用等方面试析中国海洋文化“走出去”的发展之路。
海洋文化;译者模式;翻译策略
海洋文化是人类基于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具有内质结构上的涉海冒险性、异域文化间的互补联动性、价值取向上的崇商慕利性、历史形态上的开放拓展性、美学形态上的本然壮美性等文化特征[1]248,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有效途径。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稳定的生态圈,文化之间的彼此交融要以维系生态圈的平衡为基础。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人文学科学系翻译兼语篇研究中心主任Michael Cronin在其著作《翻译与全球化》(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中首次提出了“翻译生态学(translation ecology)”这一术语[2]115。“翻译生态学”实际是一种翻译实践,该实践控制着弱势语言的使用和译者该译什么、什么时候译、怎样译[3]45。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开始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为进一步提升中国“软实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了有效途径之一。西方国家在国际上拥有绝对话语权,西方读者也因此带有明显的文化优越感,对外来的文学作品心有芥蒂。因此,在译介中国文学作品时应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阅读机制和审美习惯。
中国大陆土地广袤,东临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东亚大陆呈现比较规则的椭圆形板块,海洋未能深入大陆腹地,很多陆地远离海洋,难以形成优良港湾[4]301。恶劣的海洋发展环境使中国人民对海洋产生一种敬畏之心。西方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地中海地区,周围山地环绕,沿海地区被连绵不断的山脉与沙漠所分隔,割断了与内陆腹地之间的联系,导致了地中海地区相对于周围大陆地域狭小,大陆资源极其有限,但是其水域条件得天独厚,地中海广阔海域上半岛和岛屿交错分布,海上交通便利,并且有良好的可见度和丰富的航海路标[5]66。西方民众积极从事海上活动,视大海为其立命之本和征服对象。可见,先天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致使东西方对海洋文化发展和认识持不同态度。因此,译介海洋类题材文学作品,有利于东西方读者充分认识海洋文化的差异性,也有利于传播中国海洋文化,实现东西方海洋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西方国家海洋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因此,译介中国以海洋为背景或描写对象的文学作品,西方读者更易于接受。同时,中国政府近年来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战略,为海洋文化及以海洋为背景的文学作品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中国海洋类题材文学作品对外译介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对于该如何译介,笔者以为仍需以西方读者的意识形态和阅读机制为考量标准。由于西方读者的文化优越感,如果外来文学作品异国特色过于浓厚、晦涩难懂,则给中国文学“走出去”设置了一道屏障,中国早期的“熊猫丛书”及现在的“大中华文库”就是例证。因此,为了避免文学作品中出现过多的异域文化特色,译者在译介过程中,应坚持以“归化”翻译策略为主,辅之以“异化”的翻译策略,两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使西方读者在熟悉的海洋文化的背景之下感受异域风情,从而推动中国海洋文学的传播与繁荣,为中国海洋强国形象的树立提供文化保障。
翻译作为一种语码的转换活动,是将一种语码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用另一种语码表达出来,所以翻译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信息交流活动[6]。笔者认为,应选择合适的海洋类题材译本,构建理想的译者模式开展有效的译介,合理使用翻译策略,促进中国海洋文化“走出去”。
1 翻译文本的选择
文本的选择是翻译的第一步,直接关涉作品最终译介的效果。美籍汉学家葛浩文曾经坦言:“文本的选择比翻译难多了,中国每年会出大量小说,但我只能选三五本,要是选错的话,就错上加错了,美国人对中国不了解的地方已经够多了,还要加上对文学的误解,那就更麻烦了。”[7]46因此,在中国文学作品对外译介过程中,选择合宜的文本是中国文学作品、文化成功“走出去”的前提和基础。中国海洋类题材文学作品最早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的《山海经》,海洋文化发展源远流长,作品表现的主题也各有差异。据葛浩文介绍,美国读者喜欢阅读中国性爱多一点、政治多一点以及侦探类的小说[7]47。因此,我们可以在海洋文化背景下,合理选择包含这类主题的小说加以译介。
从中西方海洋类题材作品的主题来看,由于地理位置、气候及文化传统的影响,西方作者在描写大海时,表现出了更多的人文主义色彩,描写人对大自然的对抗与征服,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价值,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中国作家则截然相反,大多对大海表现出一种敬畏、赞美之心,或是托物言志,将大海作为情感寄托表达自己的某种思绪,如刘鹗的《老残游记》将腐化的社会比喻成了海洋上的一艘孤帆,深刻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的腐化堕落。同样的母题则传达了不同的主题。通过译介此类作品,使西方读者对熟悉的海洋文化有一种“异域”的了解与认识。译者译介中国诗词时,可以选择一些咏海或以海作为意象的这类作品,如李白的《行路难》、舒婷的《致大海》等,使目标语读者全面认识中西方海洋文化。此外,译者还可以译介一些我国涉及海洋神话题材的小说,如《山海经》《天妃出身济世传》等。通过不同主题、题材的海洋类文学作品的译介,提升中国海洋类文化题材作品在西方国家的受众面,有效实现中国海洋文化的对外传播。
2 译者的选择
选择译本之后,由谁译介这一议题也很重要。目前中国学界主要有三种译者模式:中国本土翻译家模式、汉学家译介模式以及中外学者合译模式。中国文学作品的对外译介由来已久,然而与西方文学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力相比,海外汉学在西方国家的影响甚微,除了“语言差”与“时间差”等客观因素制约外,译者的选择对海外汉学的传播有着重要影响,中国之前都是由本土翻译家、学者在坚守传统翻译观的基础上向西方世界译介中国的文学作品,讲究绝对忠实于原文,而忽略了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机制,造成了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国家处于“无人问津”的边缘化境地。更有学者直言,“中国真正能够翻译出地道英文的译者却非常有限,多数人翻译出来的英文都带有明显‘中式英语’的味道,……,其产生背景并非出于有意对抗纯正英语,而是在英语不精通的情况下译出的违反译入语(英语)规律的蹩脚英语”[8]358。因此,完全依赖中国本土译者译介中国海洋类题材文学作品这一译者模式还有待改进。
“译者模式建构”这一论题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汉学家葛浩文作为莫言作品译介成英语的唯一译者,其身份引起大家的极大关注,有学者以及莫言本人都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葛浩文的出色翻译对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出了重要贡献。葛浩文的英译作品摈弃了我们一贯坚持的传统翻译观,采用了“创造性叛逆”的译介方式,对原作进行合理的增、删,甚至对作品的结局进行改译,以更加适应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在译本的选择上,目标语读者更倾向于选择阅读本国译者译介的文学作品。曾经有学者对不同英译版《红楼梦》在美国图书馆的阅读量和借阅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本的阅读、借阅频次明显逊于英籍汉学家霍克斯版的《红楼梦》。 正如有些研究者所言,“像葛浩文这样的西方汉学家和学者为主……辅之以国内本土译者,中外译者通力合作,取长补短,才可能取得较好效果”[9]16。如屈原的《楚辞》中涵盖丰富的描写海洋神话传说的内容,像海神玄冥、伯强、祝融、海若,波涛神阳侯,潮神伍子胥等等,这些都承载着深厚的中国海洋文化特色,唯有通过汉学家的深厚的翻译功底,辅之中国学者的文化底蕴,才能企及最佳的翻译境界,使目标语读者最大化地感受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
3 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的使用直接关乎译文本身的翻译质量与目标语读者的接受度。在译介海洋类题材的作品时,译者应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即“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10]22,灵活使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彰显译者的翻译创造性和独特性。“归化”即主张译者应该让他(她)的译文“隐形”,以产生一种虚幻的透明效果,并同时为其虚幻的身份遮掩:译作看上去“自然天成”,就像未翻译过一般[11]5。如“只要善等待,良机会再来”“机会人人有,全靠自己抓”,分别译成“The tide never goes out so far but it always comes in again”“The sea has fish for every man”。在英语为目标语言的国家中频繁使用“tide”“sea”等海洋类词汇来比喻“机会”,因此,译者在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这一文化背景和心理机制的基础上,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传达了源语的内在意义。所谓“异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保留源语的陌生感和特有的民族风情,通过干扰目标语盛行的文化常规的方法彰显异域文本的差异性[11]。在中国文化语境里常使用“大海”一词来形容人的胸怀宽广,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不嫌水多,大山不嫌树多”等等不一而足;而英语语境中,如“The sea complains it wants water”,表达了“大海”的贪婪,与中文语境的隐喻截然不同。因此,在这里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可以使目标语读者对同一意象“大海”有不同的认识。
总之,在处理一些异域特色较为浓厚的海洋类文学作品时,应适当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减少译文的晦涩性。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文化特色宜适当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激发起目标语读者对中国海洋文化的兴趣。简言之,在译介海洋文化或以海洋为题材背景的文学作品中,应以“归化”为主,提升译文的可读性,适时运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保留原文特色,传播中国海洋文化。同时,应尽量采用节译、编译、摘译方式译介海洋类题材文学作品。因为“中国文学、文化图书,如果是全译本,看的人就不会多”,如“大中华文库”总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但被外国购买版权的只有个别几种,说明全译本没人看,而“老人家说丛书”(包括《孔子说》《孟子说》《孙子说》《庄子说》等),把中国文化典籍里“最精髓的一些片段、语录摘下来,翻译成英文,配上精美的图画”,比《论语》的全译本“要好读得多,人家容易接受”[12]54。同理,我们可以编译一些中国的海洋类文学作品如《山海经》,节译中国古典诗词《诗经》《楚辞》中描写海洋的神话传说,提升中国海洋类题材作品的受众面。
4 结束语
中国海洋文化的海外传播任重而道远,海洋类文学题材的译介只是路径之一。在译介之初,基于目标语读者的审美机制和阅读习惯选择合宜的文本;继而综合衡量几种译者模式的可行性,建议选择以汉学家为主的译者模式;在译介过程中,坚持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有机结合,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对外译介富含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或海洋题材类的文学作品。当然,海洋类题材作品的译介不仅仅局限于这三方面,出版社的选择、作品译介的赞助方或投资主体同样关乎作品的海外传播的有效性,此类论题同样值得探究。
[1] 孙勤.明清时期中国与英美海洋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5(3):248-250.
[2] MICHAEL, CRONIN. 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 [M]. London: Routledge,2003:115.
[3] 朱月娥.文化生态中翻译的中度干扰[J].中国科技翻译,2013,26(1):45-48.
[4] 何莹.中西海洋文化的比较研究[M].中国海洋文化论文选编.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5] 安俊丽,刘扬. 基于谚语的中西方海洋文化差异研究. 淮海工学院学报[J].2012(10):64-67.
[6] 窦卫霖. 政治话语对外翻译传播策略研究:以“中国关键词”英译为例[J].中国翻译,2016(3):106-112.
[7] 季进.我译故我在[J].当代作家评论,2009(6):45-56.
[8] 胡德香.对译入译出文化的思考[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355-359.
[9] 鲍晓英.从莫言英译作品译介效果看中国文学“走出去”[J].中国翻译,2015(1):13-17.
[10] 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的文化地位的边缘谈起[J].中国翻译,2003:19-24.
[11] LAWRENCE, VENUTI.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5.
[12] 谢天振.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理论与实践[J].东吴学术,2013(2):44-53.
〔责任编辑: 胡 菲〕
On the dissemination of maritime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literature “going-out” — Taking for exampl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maritime literary works
HANG Jianq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angsu Maritime Institute, Nanjing 211170, China)
Maritim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ingredient of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al strategy of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which paves the way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maritime culture. Based on the Englih translation of maritime literary works, this paper,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selection of works,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lator’s model and the using of translation strategy, intends to probe into the way-out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maritime culture.
maritime culture; translator’s model; translation strategy
2016-04-14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4SJB317)
杭建琴(1988—),女,江苏盐城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G206.2
C
1008-8148(2016)04-00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