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报纸供给侧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6-02-14李佳佳

中国传媒科技 2016年11期
关键词:都市报报业报纸

■文/李佳佳

浅谈报纸供给侧改革的几点思考

■文/李佳佳

随着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推进,报纸的供给侧改革也在全国两会期间被提上议程。当前报纸的受众不断流失、影响力不断下降,供给和需求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供给侧对需求侧变化的适应性调整明显滞后。急需调整供给结构,解决供需错位问题,不断改革创新,寻求供需平衡点。但在报纸的供给侧改革探索中,有可贵的地方,也会有误区。因此,本论文主要分析影响报纸供给侧改革的内外部因素,提出改革和创新中的几点建议,以期为报纸的供需平衡提供一些理论支持和实例支持。

报纸;供给侧改革;影响因素

在经济运行中,供需的结构错配是突出矛盾,而且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供给侧无法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的不断需求。因此,国家做出了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适应和促进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战略部署,成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主线。同样,关于报纸的供给侧改革也在全国两会由李东东等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呼吁通过坚持供给侧改革思路、创新体制机制、提供政策支持,加速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巩固主流报媒新闻舆论主阵地。而报纸的核心要义是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具体分析影响报纸的内外部因素,不断改进和创新供给侧,以创新产品和创新渠道满足受众的不断需求,寻求新的生存方式。

1.报纸的内部因素

报纸的内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受众人群、供给内容、供给方式。

1.1 受众人群

受众人群不仅数量庞大而且身份存在着明显差异,故而不同人的需求也明显不同。这就必然导致报纸的数量和种类会根据不同受众人数的受众需求而产生不同的变化。例如在机关、事业单位等政府部门工作的人员需求的主要信息大多来自对党报等“高端报纸”的阅读。而面向广大市民读者的大众化报纸——都市报则是带有一定的市场基因,相比党报,都市报产品更加亲民,广大读者市民们对都市报青睐有加。

除了党报和都市报,还有各种行业报,也都有相应的受众读者。不管报纸种类多少,只要有市场,有读者就可以存活下去。但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我们的CN刊号报纸供给不是由受众人群的需求决定。近几年,基本不再创办新报纸,都市报和行业报停了不少。但报纸的数量仍然剩余很多,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因此总体的过剩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针对受众人群需求的不断变化,报纸要想做到供给满足需求,就需要不断对供给侧进行改革和创新。一方面随时关注当前市场中受众人群的数量变化,适量减少生产商的数量,逐步关停并转去产能,生产满足当下需求的报纸数量,防止出现大量的产能堆积浪费;另一方面随时了解市场中受众人群的需求变化,革新生产内容,提高和创新产品质量,生产不同的新闻品种,重建分发渠道,有效适应不同读者的需求,实现报纸的供需平衡。

1.2 供给内容

当前报纸业面临的供给内容问题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前的供给内容无法满足受众人群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和高端化的需求变化;另一方面是报纸的供给内容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即使是不同种类的报纸,我们也会看到同样的新闻内容。这种在同一层面上的竞争,如同在争抢同一块“蛋糕”,必然导致同一块蛋糕分到每个人的数量越来越少,同时也会给读者留下报纸内容都差不多、千篇一律的感觉,必然会导致受众人群的流失以及报业影响力的下降。

报纸的供给内容从市场角度定位的是读者喜欢什么,生产商就提供什么。还以都市报为例:都市报的受众是广大市民,因此也叫市民报,主要是办给市民看的,因此提供的内容都是市民们喜欢看的内容,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时候,都市报因为给市民提供了受欢迎的新产品,在当时出现了报纸欣欣繁荣的现象。但也同样导致了各省市的都市报纷纷创刊,全国报纸数量迅速增加,供给内容同质化严重的现象。当前报纸只有改变原来内容生产的固有模式,关注受众的需求和体验,着力产品的创新,寻找差异化,做差异化供给,才能不断满足各类读者的差异化需求,更好地存活和发展下去。

其实,关于报纸供给内容的答案,习近平总书记用48个字给出了高度概括: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连接中外、沟通世界,描述了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1.3 供给方式

传统的供给方式是将采写的内容印在报纸上以纸质的形式进行传播。但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这种传统载体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快速消费。因此,如果再继续生产纸质版必然会导致生产的浪费和资源的损失。而跟随着互联网发展的新兴的“两微一端”即微博、微信及新闻客户端很好地适应当前受众人群的快速消费,实现了实时传播,满足了受众人群的需求。

在当前信息的新时代,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供给渠道才能满足当前受众读者的日益变化的需求。目前,报纸供给渠道的改革和创新提及最多的就是与新媒体的融合。但在融合的过程中,有些报业做得很不错,但也有些报业没有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出现了不少的融合误区。因此,在报纸的融合中报业还是需要注意结合新媒体和自身的发展特点进行有效融合,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2.报纸的外部因素

报纸受到的外部影响因素主要也是两个方面:

其一是网络时代互联网下的新媒体冲击。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新媒体的出现满足了当下受众人群的需求,受众规模迅速膨胀。而报纸既因为受到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强力冲击,致使人员外流频发又因为没有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市场中受众人群的需求变化,拿不出有竞争力的新型媒体产品,造成了报业运营的两难,一是投在传统报纸产品上的产能因市场规模不断萎缩而过剩,而面向新兴媒体市场和新兴媒体受众时却又产能不足。因此,报纸业遭遇了当前的最大生存和发展危机。

其二是当前的制度机制制约了报纸的发展。如抑制供给的体制和政策、保护落后产能的环境、紧缩的货币政策、繁琐的审批制度等。

面对外部的制约因素,报纸一方面只有及时跟上互联网的发展,创新自己核心的具有竞争力的新型媒体产品;另一方面不断坚持供给侧改革思路、创新体制机制、提供政策支持,加速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才能在新时期内生存和发展下去。

3.报纸供给侧的改革和创新的几点建议

3.1 报纸供给侧改革和创新根本在于人才

供给侧改革和创新的根本在于人才的创新。报业的人才流失是导致行业下滑过快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新媒体环境下,人才的创新至关重要。采编人才在新媒体环境下,需要变成全媒体的采编人才即融合型的采编人才;经营人才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学会做新媒体广告,把报纸广告和新媒体广告打包销售,打破二者之间的壁垒使之合二为一,融合生产;报业人才要适应新媒体变化,有意识地培养多项能力,需要掌握多媒体传播能力,能够熟练地搜集、处理各种文本、照片、图表、动画、视频等素材,理解多媒体网络语言,提高甄别和把关信息的能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

3.2 报纸的转型与融合

报纸为了应对新媒体的冲击,纷纷开展转型与融合的一系列探索。探索是可贵的,但是也有不少误区。

有些探索是成功的。如施展和许滨对无锡报业案例的研究。无锡报业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做出了不同类型的改革和创新,结果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如《无锡日报》的产品创新、江南晚报的架构改造、华东旅游报的资本运作,都是在供给侧改革上发力,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值得其他地区的报业参考和学习。

当然,报纸的转型和融合存在着一些误区。报纸的融合首先应当区分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媒介融合属于介质层面的融合,意指媒介形成的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媒体融合是新闻媒体增加新闻信息平台的数量,让媒体资源得到最优配置,通俗讲就是媒体拥有多种媒体形态,最大范围地扩大传播效果。报业转型必须强调“融合思维”,而不是片面的“互联网思维”。报纸不能为了融合而将注重现场调查、核查事实和深度报道的“纸媒精神”丢掉,甚至将转型过程中报纸的忠实读者群忘掉了,不顾一切地扑向新媒体。

3.3 机制体制的创新

一是经营机制,将编辑业务以外能够经营的部分纳入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规范化的公司管理。

二是用人机制,所有员工都要签订劳动合同,按照契约进行管理。高层实行聘任制,中层干部公开竞聘。改变机关作风,改变人浮于事、服务意识滞后、管理粗放、效率低下的不利局面。

三是分配机制。按岗定薪,岗变薪变,原来的工资级别只作为档案记录。外在因素,比如垄断、新闻政策、税收政策等,涉及到体制改革的各种问题,还需要外部环境进一步改善。

[1]报纸供给侧改革[J].青年记者,2016(10).

[2]施展,许滨.报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和实践——无锡报业的案例研究[J].中国报业,2016(7):42-44.

[3]刘颂杰,王谦.寻找报纸的供求均衡点[J].青年记者,2016(10).

[4]黄文杰.报纸供给侧改革制约因素破解之道[J].中国报业,2016(11):54-55.

(作者单位: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G215

A

1671-0134(2016)11-029-02

10.19483/j.cnki.11-4653/n.2016.11.009

猜你喜欢

都市报报业报纸
报纸
以15秒播出一个温暖的片断——温州都市报的抖音号运营实践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钱江晚报来了“小冰”——一张都市报在“Al+新闻”上的探索和突破
报业转型路径——报业地产走势探析
报业数字化及媒体使命——中日学人、报人关于报业未来的思考与对话
都市报财经新闻建设的现状与应具备的几种意识
反思报业转型五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