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融合创新四大瓶颈
2016-02-14刘建华
■文/刘建华
中国传媒融合创新四大瓶颈
■文/刘建华
当前,中国传媒融合创新的问题或者说瓶颈主要如下。
第一,融合创新目的模糊纷乱。当我们奔跑在融合创新的大道上时,绝大部分人想的是到底怎么融合,如何通过创新促进融合。融合创新的基础与目标是融合,达到融合的手段是创新,必须通过不断的创新促进传媒融合发展,达到传媒转型升级的目标。我们仔细思考下,到底何为融合,是媒体之间的互动?是媒体组织机构的融合?是多媒体大融合,即不同媒介集中在同一数字平台上?
实际上,传媒融合的目的一直是模糊纷乱的。不论是管理部门、学界,还是业界,天天喊着融合,却没有深究融合的目的指向到底是什么,融合后的结果到底是如何的媒体格局或者表现形态。如果说是传统媒体机构创办一些新媒体,这不能称之为融合,因为依然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分别运作,是两条平行线;如果说是全面集中在同一数字平台上,传统媒体的存在价值又在哪里,我们无需搞融合发展,直接全面发展新媒体,传统媒体停办就是,但这是不可能的。事实上,融合应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组织机构的融合,一是媒体形态的融合。媒体形态的融合并不是说所有媒体形态都消失了,代之以一种新媒介形态。正确理解应该是: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以主体身份独立存在,依然发挥不可替代的媒体传播功能,只是各自在信息传播这个大盘子中所占比例与角色不同。他们融合后的呈现形态跟阳光一样,看起来是白色的,但实际上是由红、橙、黄、绿、蓝、青、紫七种单色光等独立的颜色组成的。在媒体融合后的“阳光媒介”中,报纸、期刊、电视、网络、移动互联网等就是红、橙、黄、绿、蓝、青、紫等各种独立的颜色。这应该是传媒融合的正确指向与目的,只有这个目的明确了,追求融合与基于融合所发生的创新才是有价值的。
第二,融合创新主体动力不足。融合创新的主体主要是传统主流媒体,新媒体不存在融合发展的问题。对于传统主流媒体而言,融合创新就是要转变其既有的生存方式,这意味着传统媒体的生产者、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内容形态、传播渠道、服务方式等要发生根本性改变,一句话,其生存环境将是全新的,需要运用新的知识、能力、技术、经营管理理念来维系生存和发展。这是一个较难的转型,如同我们出于好心想将住在山顶上的少数民族同胞迁到平地上居住一样,被帮助的同胞其实并不买账,于他们而言,山顶与平地上的生存方式截然不同,他们并不认同甚至根本无法适应,他们宁愿过着攀爬藤索出入的生活方式,也不愿意选择便捷的平地生活方式。
说到底,这是主体融合创新的动力不足。对于图书出版业而言,受到新媒体的冲击还未到触及根基的时候,按照原有的经营方式依然可以生存得很好,所以融合发展的主动性不强,出版社进行的数字化转型或者是出于响应行政管理要求需要,或者是追随行业发展趋势不掉队而已,或者是利用政府各种鼓励政策套取资金使然,真正进行彻底的、本质上的、结构性的融合创新的主体还较鲜见。对于报业而言,其受到新媒体的重创,面临生死存亡考验,融合创新的愿望还是强烈的,但对于融合发展最终结果的认识模糊甚至迷惘,加上人才、资金、技术的不足,对融合发展非常不自信,这种看不到前途的不自信很难有融合发展积极转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广播电视、期刊、传统门户网站等传统媒体也存在这样那样的类似问题,导致全行业的融合创新乏力。
第三,融合创新资本支持乏力。在主体动力充沛、技术与人才基本具备的前提下,融合创新的发动机就是资本。资本如同燃油,不注入或者注入不足,都无法真正高效驱动融合创新这个马达。传媒本是一种高投入产业,假使拍摄一部影视剧,需要5亿元人民币,既使投入了4.9亿,这个影视剧很可能还是半成品,一个不完整的产品消费者是不会埋单的。同理,在融合创新这个大工程中,如果投入不足,别说根本性的创新实现不了,就连一些细枝末梢的改进也难以完成,也就不可能有融合发展真正转型升级的可能。
当下,资金并不缺。首先,国家各级财政在融合创新项目上的投入总额并不少,但是,具体到单个项目上的资金不是太多。譬如财政部2008年设立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目前累计安排242亿元,支持项目4100多个,其中有很多是融合发展项目。然而,我们细究一下,每个融合发展项目的资金也就1千万至几千万而已,对于融合创新工程来说,要在人才、技术、生产设备购置等方面要进行根本性的改变,这些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而融合创新主体或者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更多资金,或者不想真正进行融合发展与转型升级,结果是这1千万左右的资金用来向社会技术公司购买服务,完成主体的纸质内容数字化这一简单工作。如此,这众多的1千万至几千万元资金就成了撒胡椒,无法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根本性融合发展。其次,业内资本也较为充盈,不论是出版社、报刊社还是广电机构,其自有资金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数字,有些大型出版集团的自有资金有10来亿元甚至几十亿之多,整个新闻出版行业的业内资金不亚于一些金融机构,完全可以整合起来,组建新闻出版文化银行,扶持本行业重点融合创新工程。最后,业外资本更是一个取之不竭的活水源,资本是逐利的,不论什么行业,但凡有好的回报,资本必定不请自来。新媒体业是一个有较高回报的领域,浙江日报集团通过股市募集近20亿资金收购游戏公司边锋与浩方,江西出版集团通过股市募集10多亿资金收购游戏公司智明星空,都是资本对新媒体十分青睐的力证。当然,传媒业还有其行业特殊性,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作为一种精神性产业,盈利模式与物质产品业有较大不同,这就需要传媒业做好各种说明解释工作,让业外资本真正了解传媒业,把更多的资本引向传媒融合创新工程。
第四,融合创新消费习惯畸变。数字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作为一种结构性力量,对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发生重大影响,随之而来的新的文化内涵与外延也发生变化与调整。对于传媒而言,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使承载知识与信息的媒介形态几乎一边倒地倾向于数字媒体,具体地说是手机媒介日益成为人们阅读与消费的主要载体甚至是唯一载体。“两微一端”等自媒体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与消费习惯,但是,并不是说就根本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事实上,人类的元生存方式是亘古不变的,不论技术如何发展,人的吃喝拉撒等自然属性是改变不了的,这也注定传媒中的原子媒介也是不可能消失的。人们的阅读习惯尽管发生很大改变,数字媒体日益占据主流地位,但纸质媒介会追随人类的自然属性到永远。
当下,传媒消费习惯进入畸变阶段,人们接受知识与信息的唯一媒介似乎就是“两微一端”,这给传媒业造成一个假象,为了经济效益也好,为了社会效益也好,为了生存发展也好,在融合发展这一大工程中,大家心照不宣地追捧数字媒体,却没有真正地去追求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结果更是强化了数字媒介消费选择上的畸变。实际上,在人们接受知识与信息中,那些深度的、系统的、带有永恒价值的知识,通过纸质学习会更有效。“两微一端”有其天生的短板:碎片化、随意性、芜杂混乱,这对于系统知识学习乃至社会基础性创新的促进是乏力的。所以,传媒业要保持必要的冷静沉着与前瞻性,更要肩负深远的社会责任,积极主动地对人们的消费习惯进行培养与引导,不致社会坠入单一数字媒介消费的深渊,而应该是把融合创新工程打造成为红、橙、黄、绿、蓝、青、紫独立而又统一的“阳光媒介”,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媒介选择,为人类生存方式注入新的内涵,形成一种亘古未有的全新文化。
1671-0134(2016)11-014-02
10.19483/j.cnki.11-4653/n.2016.11.001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博士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传媒所执行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