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016-02-14沈艳芳

天中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声乐应用型钢琴

沈艳芳



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沈艳芳

(黄淮学院音乐学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应用型高校音乐专业应该在不断研究和实践中构建起体现应用特征的教学体系。应用型本科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其课程设置应建立在深入研究地方产业和社会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并注重协调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关系;应紧密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校企合作,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创新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地位,注重学生能力发展,切实解决所培养的音乐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音乐表演;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国际高等教育不难发现,在发达国家应用型本科教育占相当大比例,这无疑是高等教育多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自1999年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逐渐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大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分类改革的趋势。

应用型高校主要履行“为地方服务”的职能,应主动适应地方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应用人才[1]。应用型高校音乐专业也应该在不断研究和实践中构建起体现应用型特征的教学体系,以便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音乐人才。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应用型本科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目标是为地方企业(行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音乐表演类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利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应用型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培养的应是具有扎实的音乐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音乐专业技能,能演奏,能唱歌,能组织活动,擅长管理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应用型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界定为:培养具备音乐表演(演唱、演奏、舞蹈编导)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站、中小学从事音乐表演与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并为其专业深造打下基础‍①。

二、课程结构改革与教学内容更新

课程结构改革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从人才标准上看,应用型本科毕业生要比普通本科毕业生具有更强的实践应用能力,比高职高专毕业生具有更宽的专业知识面。应用型人才突出的特点是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应用、推广和转换能力[2]。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其课程设置应建立在深入研究地方产业和社会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并注重协调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关系。

应用型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包括三个部分,即专业能力培养课程、专业综合能力培养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专业能力培养课程主要包括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形体训练、中外音乐史等,学生学习这些课程是毕业后做好相关工作的基础。专业综合能力培养课程又可分为“订单”“非订单”两部分。“订单”综合能力培养课程是针对“教育、培训、艺术表演及指导”等职业的需求制定的课程,应主要包括声乐主修、钢琴主修、舞蹈、器乐及相关理论课程;“非订单”综合能力培养课程应主要包括节目主持、合唱指挥、舞蹈编导、歌曲编配、钢琴即兴伴奏等。“订单”课程与“非订单”课程的组合,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舞台专业表演能力和后台工作能力。专业拓展能力课程应包括毕业论文、实习、文艺晚会编导、钢琴调律与维修、化妆等,其中文艺晚会编导、钢琴调律与维修、化妆等课程的开设,最能体现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的要求。

国外应用技术型大学在教学内容上强调的不是系统性的学科知识传授,而是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即如何运用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目前,我国很多应用型大学的课程教学还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等问题,尤其是还未真正体现“紧跟地方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服务地方”的面向定位,不完全符合以能力提高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因此,应用型高校必须对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通过删减、合并,优化课程内容。对公共基础理论课,应按照“必需、够用、管用”的原则,无用或内容陈旧的应删除,内容过于精深的应酌情删减、调整,内容相近或相互衔接的应合并或调整内容。例如,乐理是音乐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也是学习视唱和听音练耳课程的理论基础;视唱是训练识谱、唱谱能力的技能型课程;听音练耳是训练学生对音准、节奏的听辨力的技能型课程。这三门课程的联系非常紧密,若将其合并为“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既能凸显课程的应用性,还有利于学生建立起乐理、视唱和听音练耳的内在联系。再如,在传统课程体系中,基础和声课程的内容追求学科的系统性与完整性,适宜在作曲类专业开设,而应用型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设置此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应用多声部知识编配简易合唱和简易伴奏的能力,以及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若将该课程与钢琴伴奏课程合并为“和声与钢琴伴奏”,能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也有利于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更生动的钢琴伴奏案例。课程的合理合并,能够消除课程间相互割裂、缺乏横向联系的弊端,协调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均衡性,有利于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将分散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进而提高他们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应用型教育应“减少理论课学时”的观点,我们决不可片面理解,即在培养方案的修订上,不能简单地删除、减少理论课程,而根据课程的内在联系合并和调整课程才是科学有效的方法。当然,在整合、优化课程的过程中,也要尽量避免出现学时设置过少的现象。

第二,主修、辅修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技能。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应掌握的技术技能主要是钢琴弹奏和声乐演唱,而娴熟地掌握声乐演唱和钢琴演奏技巧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传统的音乐表演专业培养方案中,一般是先让学生普修一年半的声乐和钢琴,然后将学生分为声乐和钢琴两个专业方向。这种方案是不够科学的,因为应用型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生源基础较差,学生入校时有的仅学过一年半载(甚至更短)的声乐而从未学过钢琴弹奏,有的虽学过钢琴但声乐基础极差,一年半的声乐和钢琴学习只能让他们达到入门或初级水平。因此,主修钢琴的学生应继续学习声乐课程一年以上,主修声乐的学生也应辅修钢琴伴奏课程,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符合社会的要求。

第三,合理增设特色课程,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目前,音乐创作和制作与计算机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音乐的各个方面。因此,在应用型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在开设数字音乐制作类课程的基础上,将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应用于基本乐理、视唱练耳等课程的课堂教学,这样一方面能够使枯燥抽象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直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技能。例如,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数字音乐技术将自己的文本型音乐创作变为有声作品,并不断修改完善。此外,音乐表演专业还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设舞台化妆、钢琴调律与维修等课程。

三、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

应用型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应用人才,即学生要同时具备“弹、唱、跳、编、导、写”和“声、光、电”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并且能把这些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在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第一,要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将两者有效衔接起来。教师应综合考虑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因素,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外音乐学习活动;应鼓励学生参与周末文化广场、节日晚会、迎新晚会等校内实践演出活动,同时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条件参加各种社会演出活动;应结合校企合作项目,借助实习实训基地,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专业工作流程以及能力与素质要求,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理论课实践教学与技能课实践教学并重。在舞台表演艺术、基本乐理、表演与台词、音乐欣赏等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讲解法、案例分析法、示范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将知识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实现知识的内化。对于音乐表演专业来说,仅停留在教师讲解上的理论教学必定是失败的。在声乐、钢琴、舞蹈、合奏、合唱、表演等技能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并善于利用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向学生传授各种技能技巧,有效地指导学生通过反复练习不断提高技能水平。

第三,建立“讲台+舞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改革应将学生音乐表演能力的提高放在第一位,宜建立“讲台+舞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如在声乐课程教学中,可将课堂搬上舞台,现场指导学生如何演唱,如何表演,如何与观众交流。另外,教师可借助音乐会等活动,指导学生在舞台表演实践中体会并掌握“弹、唱、跳、编、导、写”的方法技巧,让学生在舞台实践中有效地提高音乐表演能力。

四、教学评价方式改革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3]当前,音乐专业的课程评价基本上采用的是“形成性评价”和“一次性评价”方式,往往是通过一次理论笔试或技能考核确定学生的成绩。这种以学期末考试成绩为依据的终极性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素质差异和个人努力,易导致一些出勤率、勤奋度、思维活跃度不高的学生反而获得较好的成绩,这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因此,在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评价上,应变传统的终极性评价为终极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过程评价、即时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这样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衡量,得出的评价结论才具有科学性。过程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的提高情况,既要考查学生能否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思考问题、认真进行技能训练,也要考查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进步。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对学生在每节课和每个项目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对于音乐表演专业来讲,过程评价成绩一般可占课程总成绩的50%左右。为了真正发挥教学评价的引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不同的标准要求不同的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善于用充满人文关怀和具有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准确的即时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在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过程中,首先应构建起体现应用特征的教学体系。目前音乐表演专业尚无成熟、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资借鉴,这对教师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和实践提出了要求,期望本文对此类研究能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注释:

① 参见《音乐表演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代码130201)。

参考文献:

[1] 朱科蓉.应用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策略[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2] 潘懋元.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

[3] 教学评价[EB/OL].[2015-09-25].http://wenku.baidu.com/ view/3eb0406eaf1ffc4ffe47ac8b.html.

〔责任编辑 张继金〕

2015-10-09

黄淮学院教学教育改革重点项目(2014XJGLX0102)

沈艳芳(1965―),女,河南驻马店人,副教授。

G642.0

A

1006−5261(2016)05−0126−03

猜你喜欢

声乐应用型钢琴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纸钢琴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